二、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中学时期是自我意识突飞猛进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生理发展的成熟,自我意识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特点。
(一)自我认识上的独立主动性、全面性、概括性和理想化
(1)独立主动性。随着生理的快速发育和思维的发展,中学生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认识自我,他们经常思考的问题是“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应该成为怎样的人”,并通过各种方法加以确证。他们的自我认识(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上)开始摆脱对成人和权威的依赖,表现出真正个体的独立性,形成了个体独特而鲜明的自我评价。他们经常主动地把自己和周围人进行比较,通过各种比较来认识自己,他们非常喜欢照镜子,关注自己的容貌,关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对能了解自我的一些心理测验非常感兴趣。
案例阅读
中学以来,小博的成绩一直不错,但是最近他没有学习激情了,学习效率也极低。因为他觉得干什么都没有意义。在心理咨询室,他问:“老师,你说人为什么活着?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个世界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呢?”
老师知道他遇到了想不通的问题,感到困惑、苦恼,于是反问他:“能不能先告诉我你的看法?”“老师,我觉得人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生存。任何生物,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生存,真是太可悲了。我觉得这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是没有意义的。”“你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你是不是遇到什么事情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么想。上学期我遭遇了一次车祸,脚受伤了,在家休息了两个多星期。经常一个人躺在床上,有时候就会想:‘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我想不通我每天做的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比如上学、吃饭、睡觉,觉得所有这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老师,我是不是思维出问题了?”
“我非常理解你现在百思不得其解的心情。其实这也是个哲学问题,而哲学问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其实,你完全可以换个角度考虑问题。不知道你平时喜欢看哪些方面的书,可以交流的人多不多?”
“我平时看书不多,可以交流思想的人也不多。”
“我建议你可以看些文史哲方面的书,尤其是哲学的,从浅显的看起,看看哲学家是如何解答这些问题的。这样可以开阔你的视野。”
于是,老师给小博推荐了相关书目,并建议他系统地看,有疑问多和别人交流。中考过后,他阅读了一些相关的书,和老师讨论过几次问题后,思维开阔了许多,脸上少了些迷茫,多了些自信。
(2)全面性。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期,这一时期又被称为“自我的发现”、“自我的第二次诞生”时期。初中生由于生理上快速发育,他们对生理自我非常关注,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自我认识的重心开始转向内心世界,如人格品质、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总起来讲,中学生对于自我的认识已能从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等方面全面展开,对于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都有较深入的认识,也就能更辩证和全面地看待自己。他们既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也能认识到自己的短处和缺点。不仅如此,中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在内容上更为复杂和丰富,已经具有多层次和多因素的特点。
(3)概括性。在全面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中学生自我认识的概括性也不断体现出来。他们摆脱了单纯的感性认识的层面,如小学生和幼儿常对自我作具体而局部的描述,如“我喜欢唱歌,我喜欢跳舞,上课认真听讲,课后按时完成作业,听老师的话,不打架不骂人”;而中学生则更倾向于作抽象和全面的描述,不再就事论事,能够脱离具体情境对自我进行理论上的概括,如形容自己情操高尚、团结友爱、知识丰富、爱好广泛、谦虚、自信等。
(4)理想化。中学生的自我认识仍然带有片面性和不准确性,有高估自己或低估自己的倾向,尤其是不少中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常常带有理想化的成分。
(二)自我体验上的敏感性、丰富性和矛盾性
中学生的自我体验一般都比较敏感,凡涉及“我”的事物都会引起他们的兴趣,成为他们关注的事物,而与“我”有关的事物也往往能诱发连锁反应。他们非常关注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与地位,关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对那些自己认为重要的人物(如自己喜欢的老师、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同学、自己爱慕的异性等)的评价尤其敏感,这些人的点滴评论往往会在他们心头掀起轩然大波。他们对自己的外貌仪表也非常在意,喜欢在镜子前细细端详自己并评价自己,对自己外貌上的缺陷会感到不满意或过分担心。
中学生自我体验内容比较丰富,肯定体验和否定体验、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都同时存在。不过总体来说,中学生的自我体验以肯定体验和积极体验为主,如愉快、热情、憧憬、自信、舒畅等,但也容易产生消极体验,在中学生身上最常见的消极情绪,主要有易怒、苦闷、压抑、抑郁、消沉、冷漠等。
中学生自我体验还存在着矛盾性的特点,这主要表现为自尊感与自卑感相互交织。自尊感是指个体能愉快地接受自己并尊重自己,对自己持肯定态度的情感体验;自卑感是指个体对自己不满意甚至贬损自己,对自己持否定态度的情感体验。自尊感强的人一般比较独立,积极主动;自卑感强的人则往往回避退缩,行为消极,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自尊和自卑是自我体验中相互对立的两种情感,这种两极的自我体验不仅在不同的中学生中经常出现,而且在同一个中学生身上也经常交织出现,使得中学生的自我体验表现出矛盾性。中学生自我体验的矛盾性特点主要与“理想我-现实我”的矛盾、“个体我-社会我”的矛盾有关。一般而言,理想我总是要高于现实我。当中学生发现现实我存在许多缺陷与弱点,许多方面不符合理想我时,他们通常会陷入极度苦闷与痛苦之中,内心感到不安。同时,中学生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社会化程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与此同时,与他人的交往又常常让他们感受到理解与误解、尊重与不尊重之间的矛盾,如:做了好事,却被同学误解;自认为很有能力,却不被老师和同学认同;自认为是大人了,却常被父母看做孩子……中学生对他人的看法和态度又很敏感,这就使得他们出现有时自尊,有时自卑的矛盾心态。
(三)自我调控的自觉性、独立性和相对薄弱性
中学生有强烈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完善的愿望,他们会对自己各方面都有思考。中学生经常思考“我应该成为怎样一个人?”在思考过程中,他们对自己的生活目标、事业理想、个人抱负都有了美好的设想,这些设想就逐渐成为他们的“理想我”。在行动上,他们会有意识地为自己的行动制订目标和计划,并能够根据计划一步一步地付诸实践,不会轻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这表现出中学生对自我控制已有了自觉的要求。
由于生理、心理和社会成熟度各方面的水平的提高,中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成人感,他们总是强烈期望摆脱幼稚性及对成人的依赖性,充分发展和满足自己的独立性,如他们经常向周围成年人表明自己的观点,讨厌被人看成孩子,喜欢独立地观察和判断事物,喜欢思考问题和独立行动,讨厌成人的唠叨、管教和指点,不希望成人过多地干预和控制,即在生活中和在心理上都想独立自主。这种独立性在极端情况下就会出现我行我素和反叛(逆反心理)的行为。据研究,中学生易出现逆反心理的情形有:第一,独立意识受阻;第二,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妨碍;第三,个性伸展受到阻碍;第四,成人强迫他们接受某种观点。
由于生理、心理各方面的原因,中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相对薄弱。这种相对薄弱性一方面是与中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体验的发展相比较而言的。有研究表明,中学生的自我控制虽然有所发展,但是与自我意识的其他结构成分相比相对滞后。另一方面,和成人的自我控制相比,中学生对外界的诱因的抵抗能力要差得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