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学的萌芽
可以说,自从有了教育活动,就有了人们对教育活动的认识。人类早期的教育认识主要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上。古代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也只是在论述哲学或社会问题时顺便涉及教育问题,表述自己的教育思想。并且,他们在论述教育问题时也多是从自己的某些观念出发,阐释“教育应如何”的问题,而不是采用科学的方式,回答教育“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因此,这一教育认识活动阶段只能称为“前教育学时期”或教育学的“前科学时期”。这种对教育现象和问题的前科学的认识,不仅存在于人类教育认识的早期,而且存在于当前和今后人类对教育的认识中,如一些家长的育儿经、一些民族的教育习俗等。在教育学的前科学时期所取得的教育认识成果,主要体现在一些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的哲学著作、政治著作或语言记录中。
在中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文化,自汉代以来一直是古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其代表性著作主要有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孟子的《孟子》、思孟学派[3]的《中庸》、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王守仁的《传习录》等。此外,还有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也提出了各自的教育主张,如道家老子的《老子》和庄子的《庄子》、墨家墨子的《墨子》、法家韩非的《韩非子》等。在我国的封建时代,涌现出不少优秀的教育著作,如思孟学派的《学记》,荀子的《劝学》,《大学》,韩愈的《师说》,颜元的《存学篇》等。其中,战国末期儒家思孟学派撰写的《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比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撰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还早300多年。《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全文虽然只有1229个字,却对教育的作用、教育制度、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成为千古传诵的教育名篇,至今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在西方,首先需要提到的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创立了著名的“问答式”教学法(又称“助产术”或“产婆术”),即通过巧妙的诘问,让学生“自知其无知”,进而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他将可见的现实世界与抽象的理念世界区分开来,认为人类要想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教育,帮助未来的统治者获得真知,以洞察理想的世界,才能引导芸芸众生走向光明。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主张在他的《政治学》中有充分的反映,他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追求美德,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段教育,这也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此外,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及其代表作《金言》,古罗马的昆体良及其教育著作《论演说家的培养》,以及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许多思想家的哲学、社会学论著,对当时或后世的教育认识和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人类的教育认识是对当时的教育实践所作出的经验总结,特别是一些伟大的思想家提出的许多深刻而精辟的观点,包含着大量科学的成分,对后来教育学的创立和科学化产生过并将继续产生积极的作用。但就其理论的系统性与深刻性而言,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所有的教育方面的著作和言论都没有达到科学的水平,没有形成专门的教育学语言,思维与论述的方式也大都采用一些机械类比、比喻、格言、寓言等方式,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只能说是教育学的萌芽或雏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