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育的个体正向功能
人的存在有自然性、精神性、社会性三个基本维度,这也体现了人类的天性和基本需求。刚出生的婴儿只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依靠后天的学习才逐渐发展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个体的人,这个过程也是人内在的天性或基本需求不断发展或获得满足的过程。因此,要使人真正成为一个人,具体讲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使人由自然人成为社会的人,即人的社会化;二是使人成为他自己,使自我的人格和才能得到充分的施展,即人的个性化;三是使人学会生存、得到享受、获得幸福。教育的个体正向功能也就是教育在促进人的社会化、个性化以及使个人获得幸福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概括地说,教育具有促进个体发展和改善个体生活的功能。
(一)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教育通过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促使一个作为生物体的自然人成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人。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也就表现为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1.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
人是社会的动物,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之一。人要成其为人,要在社会中生存,必须适应社会的要求,必须不断学习他所处的那个时代长期积累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等,接受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学习承担社会角色,将一定的价值、态度、知识和技能等内化为自己日常生活的习惯之中,从而从一个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这个过程就是个体的社会化过程。
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终身持续的过程。从婴儿期到老年期,它不断地调整个体的观念和行为,以适应社会生活变化的要求。例如,婴儿期的社会化主要在家庭中完成,通过获得思维、情感、语言和最初的行为方式等特征,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生存能力,这是人的第一次社会化。青少年期是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习时期,社会化的基本任务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人的个性也是在这一阶段基本形成和定型的,因而这个阶段的社会化过程称为基本的社会化过程,也称第二次社会化,其社会化的场所主要是学校。这个时期逐步掌握了社会行为规范,形成了独立生存能力,为进一步深入社会打下了基础。进入成年后,开始独立承担社会角色,独立进行社会生活和创造活动,成为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成年后的这个时期,为了适应生活和工作的不断变化和新的社会要求,还要不断进行新的社会化。直到进入老年期,社会化的过程依然在进行,老年人要不断调适生活,适应老年生活环境,参与社会活动。
个体社会化的基本途径是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的统一。社会教化就是广义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个体内化是指个体经过一定的方式进行社会学习、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稳定的人格特征和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个体内化是在个体的活动中进行的,它是个体的内部心理结构与外部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并对后者进行选择和适应的过程。个体内化充分体现了个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也是社会教化得以实现的内部因素。社会教化与个体内化是相辅相成的。社会教化是个体社会化的外部动因,没有社会教化,个体内化就没有基础,而没有内化,社会教化也就毫无意义。
对于青少年来说,教育,尤其学校教育是社会教化的主体,也是促进个体内化的有效手段,在青少年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这种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促进个体思想的社会化
人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程乃是文化化的过程。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个过程正是个体内化社会观念的过程,也是个体思想观念的社会化过程。个体的思想观念是支配个体行为的内在力量,它的形成总是要受到社会文化背景和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制约,因而本质上是社会价值规范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教育代表一定社会的要求,传播社会中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受这种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受教育者就易于形成与主流社会文化要求一致的思想意识,从而认可并自觉维持现存社会的种种关系。而且,由于教育所传播的文化价值观念的系统性和深刻性,还由于教育活动组织的计划性和严密性以及教育形式的活泼性和多样性,受教育者易于接受这种价值观念,并形成完整的思想观念体系。
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人自身有了什么样的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动,人的思想观念的社会化和人的行为的社会化是紧密联系的。社会规范总是规定着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教育通过社会规范的传递,使人们认识社会规范的意义和内容,从而规范人的行为,防止个体行为偏离社会的轨道。同时,教育还具有生活指导的功能。它授予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人们学会协调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冲突,使人们首先学会生活、适应生活。
3)教育促进个体角色的社会化
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总是扮演着多重的社会角色,如父母、子女、朋友、公民、职业身份等。个体的角色扮演需要两个基本条件,即必须具备相应的角色意识和角色技能。教育对于个体角色的社会化的促进作用,也就体现在对个体角色意识和角色技能的培养上。首先,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个体特殊的社会生活过程,受教育者在其中同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学生、朋友、同学等,从中也就获得了角色意识和角色技能的锻炼。其次,不同层次的教育都会各有侧重地对受教育者进行专门的角色意识和技能的培养,其中职业角色意识和技能的培养是基本内容,各级各类教育都负有职业指导和职业定向的重要职责。
2.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共性,但并非无差别的同一。虽然人的社会性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相同的一面,但每个个体都是独立的现实的个人。也就是说,个体也是个性化的存在,也正是个性将一个人同另一个人区分开来。所谓个性就是个体基于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并经主体内化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基本品质,是个体关于世界、社会、人生等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行为特征的集中表现,是个体的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在社会实践中的集中反映。由此可见,个性不是先天的,而是在主体同外部生活条件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一方面,外部生活条件通过内部积极能动的心理机能对个性形成发生作用;另一方面,主体内部能动的心理机能,也只有通过作用于外部生活条件,方可以改变自身,发展个性。培养和形成人的个性,是当今社会的基本要求。
1)教育促进个体主体性的发展
主体性是个性形成的前提,发展人的主体性品质是个体个性化的基本内容。概括地说,人的主体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就是人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的培育。主体意识是人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的自觉意识,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主体能力是主体认识、改造外部对象世界以及自我内部世界的能力;主体人格是对人的实践活动起调节作用的非理性因素和品质,如情感、意志、灵感、信念、直觉等。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的生物本能是非常低弱的,人要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无论是主体意识的形成、主体能力的获得还是主体人格的塑造,都必须通过接受教育,获得相应的知识和能力,从而达到认识和变革客观世界、实现自我发展的目的。注重主体性品质的培养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对个体而言,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能力、促进主体性发展的过程。
2)教育促进个体独特性的形成
个性之所以称为个性,就是因为它是作为个体的人,不同于他人,“不像任何其他人”的特殊性,每个个体由于先天素质不同,社会经历、地位和受教育程度不同,而具有其独特性,否则每个个体之间就无法区别。个体的独特性一方面表现在人的个性心理上,诸如兴趣、爱好、情感、意志、气质、性格、能力、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另一方面更突出地表现在每个个体都潜藏着独特的发展潜能;此外,更为重要的是,个体由于后天的生活环境、教育影响的不同,即便是相同的遗传素质,也会形成不同的发展结果。教育作为有目的的活动,可以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心理发展特征,设计适合他的教育,选择适合他的发展道路;能够尊重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帮助不同的受教育者充分开发其内在潜力,形成自己的优势区域和特长。
3)教育促进个体创造性的开发
创造性是人的个性的核心品质,是个体独特的自我意识的体现。在社会生活中,人的存在是一种双重性存在:一方面受制于世界的事实,另一方面又主宰着生活事实。可以说,人是创造存在的存在。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品质的最高层次,也是人的个性的核心成分和最高表现。一般说来,个体的创造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个体对外在事物的超越,即个体通过变革和改造旧事物,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新事物;二是个体对自身的超越,即个体在改造外部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身,使“旧我”转变为“新我”。从某种程度上讲,创造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和禀性。但人的创造本能是非常脆弱的,如果不加以保护、激发和培育,就慢慢地丧失殆尽。在当今社会,人们已充分认识到创造对于社会和个人的价值,培养人的创造意识、能力和精神已成为当代教育的重要主题。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可以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的内心需求,创设宽松、民主、探究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
(二)教育的个体生活功能
追求完美、幸福的生活是每个个体的基本需要和权利。然而,完满的个体生活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有机统一。针对前者,主要是解决“何以为生”的问题,即必须具备谋生的本领以获取足够的物质生活资料;针对后者,主要是解决“为何而生”的问题,即要不断追寻生活的意义而获得精神世界的充盈和享受。而这些个体生活能力的获得离不开教育。并且,教育也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成分。相应的,教育除了作为个体的一种生存手段和工具之外,也是个体生活的基本需要。这样,教育对于个体物质生活的谋取和精神生活的享用有着直接的功效。
1.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在性质上不同于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着眼于主体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促进人身心和谐完善的发展,是成“人”的教育。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着眼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对人的知识技能的要求,是成“才”的教育,是“人力”的教育。当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成“人”,但成“才”是成“人”的必要环节,同时,成“人”必须通过成“才”表现出来。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一方面可以通过个体社会化,将社会文化行为规范传递给新生一代,使他们获得未来社会生活或职业生活中相应的角色和意识,以便他们在进入社会生活时能尽快地适应新环境。另一方面,教育是通过知识经验的传授而促进人的发展的,促进人的发展虽然是教育的终极目的,但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使人获得谋生的本领。斯宾塞曾经将“个人完满生活的准备”作为教育的目的,认为“为我们的生活做准备是教育应尽的职责”,这虽然具有功利主义的色彩,但它的确是现阶段社会的需要。因为现代社会还没有达到生产力高度发达和对产品的各取所需,劳动既是人的需要,更是人谋生的手段。教育,尤其是普通教育基础上的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其职责就是要造就和培养具有谋生本领的劳动者和建设者,成为推动社会生活发展进步的人力资源。个体谋生的需要,要求教育必须教人学会生存。在当代,这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还是整个终身教育的职责。
2.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指向外在社会的要求,个体把教育作为一种生存手段和工具。而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并非指为了达到外在目的而受教育,而是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满足需要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个体可以获得自由和幸福,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人有双重生命。从父母那里遗传而获得的自然生命只是做人的物质基础,人要成为人,还要经历第二次生成,并且必须讲求为人之道,只有在自觉做人中才能真正成为人。因此,人必须学习做人。教育教人做人,是满足人的生命需要的最基本形式。这样,受教育对人来说,是生命中的最基本需要。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教育满足人的需要,首先是满足其生存的需要,主要实现其人类保存自身和个体谋生的价值。而后,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进步、物质的丰富,人类对于教育的需要,才开始从以生存价值、功利价值为主转化为以精神价值为主,人们逐渐把精神的完善作为追求的目标,从而达到精神上的满足与享受。
只有在一个充分发展的个体身上,教育才成为一个人较为明确的内在需求,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一种自我提升的满意感、满足感,从而使教育不再成为一种异己的过程,而是一种愉快的自主的精神建构过程,个体受教育不再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而是体验到教育中的自由和幸福。真正的自由不是外在强制的和令人讨厌的事情,也并非为所欲为,而是外在的必然性和自我提出的目的的统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体现了自我实现中的快乐和享受。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知识的教化来帮助受教育者通达自由、走向幸福的。知识的获得有外在和内在两种不同的价值,知识的外在价值在于转化为一种力量或一种生产力而成为谋生的手段,知识的内在价值在于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造就完满的自由人格,使人成为自由之人、幸福之人。由此可见,教育的享受功能是教育个体发展功能的必然延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