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育功能结果的释放
教育功能的结果除了直接发生功能作用外,更多的是以凝固形态储存起来,主要表现为人才和精神文化产品(如作品、发明、设计方案等)。它们是教育功能从形成到释放的最基本、最主要的中介。当这些人才和精神文化产品作用于社会系统时,对社会各个结构的改造和发展会起到相应的作用。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个过程超越了教育自身的范围,是教育功能结果的衍生或释放。所以,教育功能的释放不同于发生在教育过程之中的教育功能的形成,它是发生在社会系统之中,通过教育功能的结果参与社会活动而实现的。由此可见,教育功能结果的释放,既受到教育产品自身的影响,也受到外部社会环境的制约。
从教育产品自身来看,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和生产的精神文化产品必须与社会的需要相适应。如果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没有受到恰当的训练或教育所授予的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生产出来的精神文化产品不合时宜或缺乏科学性、创新性、推广性而不能产生社会效益,那它已经形成的教育功能结果根本就不会被社会所接受,更谈不上充分有效地释放。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教育系统自身在功能形成过程中,必须主动回应时代挑战与社会需求,不断调整教育内容,引入最新的科学文化成果,并且要有前瞻性,反映未来社会的需要。同时,还要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不断变革,及时调整教育结构,切实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确定培养人才的规格与数量,以免发生结构性的人才奇缺与人才过剩现象。否则,就会造成严重的教育浪费,甚至危及社会稳定。
从外部社会环境来看,社会对教育产品的接受和利用直接影响着教育功能结果的有效释放。就人才而言,其功能释放主要受制于社会人才环境,如人才能否流动到其所学的专业方向上,使其潜在的才能有可能发挥出来;人才能否流动到相应的岗位层次上,使其潜在的才能有可能充分发挥出来;社会是否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使人才愿意并可能将其潜在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事实证明,制约或阻滞人才身上所蕴含的能量充分释放出来,既有结构上的偏差,更有社会调节机制上的偏差。由于社会人才流动的机制运转不灵,以及工作和生活条件上的差别,人才不可能或者不愿意流向社会需要并能够发挥他们才能的地方或岗位上去,形成某一时期、某一局部范围内的人才相对过剩。就精神文化产品而言,其功能释放关键在于社会能否为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精神文化产品提供传播和发表的机会和条件,能否为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新设想、新发明提供试验、实施和推广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
【本章小结】
教育功能就是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和社会所具有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教育功能不同于教育职能、教育目的、教育价值。教育职能、教育目的、教育价值是指教育应该实现的任务和作用,是人们对教育的功能期待;而教育功能是教育本身所固有的属性,表明教育对受教育者和社会所具有的影响和作用。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有着相当复杂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因此,教育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这两类;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这两类。教育实践中,要尽力克服教育的负向功能,发挥教育的正向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教育系统内在的固有功能,是其他教育功能实现的前提和条件,也是教育本质的直接体现,因而在教育功能系统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的个体正向功能是指教育在促进人的社会化、个性化以及使个人获得幸福等方面产生的积极的影响。概括地说,教育具有促进个体发展(包括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和改善个体生活(包括个体谋生和个体享用)的功能。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甚至可以说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并非所有的教育都能发挥正向的促进作用。从整体上看,现代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追求效率最大化,压抑个性发展;教育强化顺应社会,导致独立精神缺失;消极的文化观念导致个体发展的偏差;教育的工具理性吞噬了幸福感;教育者自身局限直接产生消极影响。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个体功能所派生的,是次级的功能,因为人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教育的社会功能首先反映在人身上。教育的社会功能,除了教育系统的直接影响之外,从根本上来看是教育对人的作用的结果和体现。教育的社会正向功能是指教育对人口、文化、经济、政治、自然生态等其他社会子系统所产生的积极的影响和作用。以人的培养为轴心,以文化为纽带,教育的这些社会功能往往相互交织在一起。由于社会和教育本身的种种原因,教育也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如教育的滞后性、保守性、封闭性、种族中心主义倾向等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是多层面的,其形成原因、表现形式、产生的机制都相当复杂,还有待于继续深入地探究。
教育功能的实现发生在教育过程之中,受着各种因素和条件的制约,是一个漫长的动态过程。若按时间顺序,教育功能的实现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或步骤: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期待和要求、教育系统对教育期待功能的选择、教育功能行动的发生、教育功能结果的形成、教育功能结果的释放。这个过程是一个闭路循环系统,即教育功能的最终实现,促使社会和个人都发生了变化,变化了的社会和个人又会赋予教育新的功能期待。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推动教育自身的变革,同时也促进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协调发展。这也是教育发挥其沟通社会与个人的桥梁作用的实践模型。
【拓展阅读】
[1](德)M.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阎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2](美)罗伯特·金·默顿.论理论社会学[M].何凡兴,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3](德)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5]傅维利.教育功能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
[6]孙绵涛.教育效能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7]雷鸣强.教育功效观——一个教育原理的新视角[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实践与探索】
(1)如何理解个体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同一过程?
(2)怎样正确理解教育的人力资本意义?教育仅仅是一种人力资本吗?忽视教育的人力资本意义,或仅仅把教育看作人力资本的观念,在现实中有何表现?
(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教育是沟通社会与个人的桥梁”的理解,并分析说明教育两大功能之间的关系。
(4)分析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列举对学生起负向功能的表现,找出原因并提出对策。
(5)运用教育功能的相关理论,分析我国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及其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1]王南湜.从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2]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4]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冯建军,等.现代教育原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7]柳海民.教育原理[M].2版.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9]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10]王枬.教育原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2]冯建军.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J].上海教育科研,2002(1).
[13]黎君.论教育的负向功能[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2).
[14]傅维利.论教育功能的释放与阻滞[J].教育科学,1989(1).
【注释】
[1](美)罗伯特·金·默顿.论理论社会学[M].何凡兴,李卫红,王丽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104-105.
[2](德)M·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阎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19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