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为什么面向劳动人民

教育为什么面向劳动人民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但基本精神却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成为未来国家、社会发展的主人。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不同于一切剥削阶级的教育目的,它毫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明确提出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型的劳动者。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但基本精神却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成为未来国家、社会发展的主人。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有如下几个要点。

(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根本性质

教育目的具有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的方向性是教育性质的根本体现。任何教育都会有自身的政治方向、政治追求。我国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性是极为明显的,这在新中国成立后所制定的每一个时期的教育目的中都有明确体现,每一次教育目的都规定了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的各级各类人才最基本的政治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不同于一切剥削阶级的教育目的,它毫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明确提出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型的劳动者。这种新型劳动者的首要素质即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拥护社会主义制度。这种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指明我国教育培养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这是我国教育目的和其他阶级社会教育目的的本质区别。

我国的教育目的要培养劳动者,这里所说的劳动者既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脑力劳动者。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都是劳动者。那种把劳动者仅仅理解为体力劳动者的观点是错误的。劳动对于社会主义的公民而言,既是自我谋生、自立、自强的手段,也是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作贡献的形式,从而将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结合起来,实现劳动者的人生理想。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应该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劳动者,是全面发展的生产者。我国现行教育方针中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都是这样的劳动者。

(二)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素质要求

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是对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也为我国教育在社会主义阶段尽可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考察社会物质生产与人的发展关系时,提出了关于人的发展问题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思想是: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成为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基本指导思想。

现代科学揭示了人的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知识与能力、品德与才能等诸范畴,在构成完美个体方面的相互联系和制约,也是德、智、体、美诸素质要素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德,是指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处理与自然、他人和社会关系时应具有的符合一定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念、人生信念、人格修养、道德追求和相应的行为品质。受过教育的人应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行为自控的理性、稳定平和的心态以及不怕挫折的意志品质等。智,是指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应具有的学识、才能和智慧。受过教育的人应具有化知为识、不懈求真的学习和创造能力等。体,是指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应具有的好的身体机能、体质、能量和体力等。受过教育的人应是发育正常,体质健康,具备完成相应实践活动的身体基础。美,是指人应具有的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受过教育的人应具有体察人生真谛、感恩现实生活、向往美好未来的精神境界和生活情趣。这些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相互作用,是每一个受教育者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

(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途径

尽管人们对于马克思关于教育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存在不同的理解,我国的教育实践中也曾有过片面的机械的实践,但教育的发展不可能脱离现实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现实。教育无论是培养建设者、接班人还是各级各类人才,抑或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一方面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不同历史阶段对人才培养提出的素质要求,特别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反映了教育活动要产生正向的作用,就必须与社会形成良性的互动,既不可能脱离教育的本体功能直接参与到社会生产中,也不可能脱离现实的社会培养抽象的人。教育也只有立足于人的发展,通过培养人,通过培养能够适应现实生活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未来社会要求的人,教育的作用才能展现,教育的目的才能实现,教育才能真正指向其终极目标——促进个性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