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育内容选择的制约因素
每一个时代,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不是从头开始,而是在前人积累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基础上展开,由此生生不息、进步不止。而这种基础主要是靠教育获得的,具体说就是靠教育内容获得的。凭借教育内容,人类的各种文化成果从一代人传递到另一代人,使年青一代继承既有的文化,使人类历史得以延续,既古老久远,又永恒长存。但是,从古至今,教育内容从来没有穷尽过人类历史经验的总体。夸美纽斯的著名口号“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表明了一种追求和一种信念,却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现实。教育内容只能而且必须对人类文化进行选择,这是教育内容生成、建构乃至变化发展的根本机制。教育内容对文化的选择使人类文化得到筛选和过滤,通过它的选择,精华得以保留和继承,糟粕被摈弃和淘汰,人类文化得到提炼和升华,再传递给下一代。
选择教育内容的主体总是历史地具体地由某个人或某个组织来承担的,这些人或组织对于人类、集团和阶级意愿的反映几乎不可能是完全吻合的,选择就总是难以避免地会带有主观随意性的色彩,甚至可能完全背离正确的方向。在历史上,教育内容在选择文化的过程中出现的扭曲、畸形、荒诞的结果在中外都不少见。此外,文化和教育内容本身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选择所依据的标准也就会不断发展变化,没有哪一次的选择可以是永恒的,即使在当时是革命的和进步的,一旦停顿就会沦为保守的和落后的,曾经的文化精粹可能成为陈腐,曾经是尖端的可能变得落伍。教育内容本身的发展史中,可以找到这种情况的大量证明。教育内容对于文化的选择,从根本上是趋向进步与合理,然而每一次具体的选择,总是由于选择者的个人局限及社会文化和教育内容本身的现实局限而必定是不够完美的,教育内容对于文化的选择,必须不间断地进行。
概括地说,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确定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一)教育目标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获得高效率的社会生产与生活的能力,提高受教育者物质资料生产和家庭、社会生活质量,最终实现受教育者生存质量效果的最大化。也就是说,使受教育者获得幸福人生的认知、方法和能力,最终使受教育者能动地获得自身最幸福的人生。而教育内容,就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确定受教育者应该学习、认知的知识要素和相应具备的能力。所以,首先确定受教育者在不同年龄段所应该具备何种能力,这样就容易确定能力所依存的教育内容。教育目标的明确,为教育内容指明了选择依据和作用方向。
(二)个体发展规律和水平
在选定教育内容时,首先要考虑教育对象的年龄待征。其次,教育对象的认知水平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人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其认识能力和接受能力表现出不同的水平。就小学生和中学生而言,其教育内容有认知水平高低之分,由于小学生注意力还不稳定,观察事物比较笼统,学习中形象思维的内容较多。随着中学生认识能力和接受能力的提高,在教育内容中就加大了有意记忆和理解记忆的成分。这些教育内容的深浅程度以及广度、量度的不同正是由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水平差异决定的。为了使受教育者在有限的教育时间里接受人类浩如烟海的文化知识的精华,教育内容的选择必须考虑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水平。如果教育内容的选择放弃了这一依据,教育内容被受教育者接受或获得的程度就会受到影响,教育效果必将大大降低。
(三)生产力和科学技术
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教育内容主要是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汇聚,如原始社会,口耳相传的教育活动主要以狩猎、捕鱼、采集等生产经验和基本的生活准则为主。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则主要以维系和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生活经验即社会典章制度为主。到了现代社会以后,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力时代,又从电力时代进入电子时代,这一切都是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结果。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同时也为学校教育内容的丰富提供了多方面的资料,从此,反映科学技术发展成果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内容开始逐渐进入教育内容之中,形成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类内容平分秋色的局面。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科研成果的急剧增加,促使学校课程不断改革,教育内容不断更新。
(四)社会政治、经济的需求
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为教育内容的丰富和更新提供可能,但这种可能变成现实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统治阶级的需要。古往今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大致相似的国家,其教育内容不尽相同,其原因之一便是社会政治经济需要不同所致。中世纪欧洲,之所以把神学视为一切教育内容的王冠,是因为当时统治西方社会最强有力的力量是教会。因此,学校教育内容也都集中在宗教和道德的学习上。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是造就封建帝王阶级的继承人,于是,在教育内容上便把“四书五经”奉为至宝。国民党统治区的学校,为了驯化适合其需要的下一代效忠者,他们在中小学开设了“党义”、“童子军”、“军训”等反动课程,向青少年灌输那些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反动思想,也都是出于政治经济的需要。
(五)文化传统
不同的文化传统下也会有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内容具有历史继承性,各个时代的教育内容都是那个时代人类文化的缩影,体现了人类世代积累起来的成果;同时,各国学校的教育内容中,又都有着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和特色,如中国古代的蒙养教材《三字经》,今天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历史教材等。
(六)未来社会发展趋势
未来社会发展趋势是影响教育内容组织与选定的又一个依据,这是因为教育事业是具有鲜明的超前性的事业,而且教育事业的周期性长的特点,使教育的社会效益具有滞后性。21世纪,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高新技术革命正在到来,我们将面对的是一个知识社会,我们能够推测的知识越来越快地陈旧过时。今天人们认为正确的东西,明天将成为错误的东西。知识在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不断地修正与完善,因此我们不可能通过知识的积累来改造世界。伴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将会发生变化,知识基础深厚、宽广,创新能力强,素质优良的人才将成为未来社会所需求的主要趋势。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事业,将会在教育目标、内容、方法、手段上作出新的调整,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要适合并促进社会的发展,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必须要考虑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