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学习目标
1.掌握课程、教学、课程论、教学论等概念的含义,认识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2.了解课程与教学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及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思想。
3.了解进步主义、要素主义、结构主义等影响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思想基础。
【问题情境】
情境一:“课程”是否泛化了?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国外课程理论的大量引进和国内课程改革的强势推进,我国学术界出现了各式各样、异彩纷呈的课程理解与表达方式。课程即A,课程即B,课程即C,课程即D……课程即X。相对于教学而言,课程从过去的下位概念,跃升为上位概念;课程由依附于教学的狭义概念,上升到可以包括日常生活、社会文化、人生经验等方面的广义概念;由作为客体的“物性”概念上升到作为主体的“心性”概念。课程理解多样化了,课程表达个人化了,课程认知丰富化了。然而,面对这样的局面,许多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广大一线教师是不太明白、不太认同、不太满意的。因为对他们而言,过去的课程是看得见、摸得着、抓得住的,而今天的课程则有些认识不清、理解不了、驾驭不住。这种现象在一个急速变革的时代虽属正常,不足为奇,但至少存在一个课程理解与表达如何更加切合实际、指导实践、服务广大教师的问题。
情境二:“教学”是否虚化了?
现在全国各地许多中小学校都在大力提倡“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这种现象说明新课程改革在走过10年之后,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依然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教学改革依然面临许多困境,任重而道远。另一方面,在教学改革中,有许多新的提法和做法,如一些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等。但这些探索是否符合教学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与以往的教学改革有何区别和联系,是否真实、可靠、可持续,还存在许多争议,有待进一步检验和证明。人类的教学活动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时至今日,我们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还存在许多不明确、不科学、不完善的地方。今天,学校教育该如何面对和处理知识、经验、能力、素质、个性、特长等这样一些基本而重要的问题?什么是当代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当代教学的核心要素和基本结构是怎样的?当代教学的过程、机制和方式是怎样的?我们如何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有效的检测和评价?诸如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思考与探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