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学过程的含义
(一)教学过程的定义
所谓教学过程,是指教学活动的启动、发展、变化和结束在时间上连续展开的程序结构。教学过程的概念有几个层面的指称:一是指以一节课为时间单位,从开始上课到下课的教学过程;二是指为完成一个教学单元或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课题的教学任务,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教学过程;三是指在一个教育阶段里,比如小学期间、初中期间等,从开学到毕业的教学过程;四是指贯穿在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中的教学过程;五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教学过程。这里所论及的,主要关涉前三个层面的教学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特点
1.历史性
教育、教学活动是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具有的一种社会活动。新生一代通过接受、继承和发展上一代传授的生活经验和文化成果得以生存和发展。而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社会需要及教育目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导致了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变化,使教学过程打下了深深的历史烙印。
在古代社会,教育、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为国家或社会机构培养各种官吏,注重政治的、伦理的陶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绝对权威,教学材料内容是钦定的、不容置疑的,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只需呆读死记。到了近现代,随着机器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运用,旧的教育传统受到冲击,学校教育不仅要为国家培养官吏,而且还要培养生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有一定文化与职业技能的熟练的工人。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求学生要有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教学活动也加强了同生活和实际的联系。但这时的教学过程基本上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教学目的是单向的把人培养成一定的工具,教学活动是单向的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了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浪潮,它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引起了物质生产乃至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面对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高潮,无论哪种社会制度的国家,都在寻求经济对策和社会对策,纷纷把教育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重要战略地位。人的智力开发、个性发展和教育改革,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这时的教学过程就变得丰富起来,它旨在把自然个体培养成富有个性的社会个体,不仅能运用知识,而且还能创造知识,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授受者,而且是主动的、积极的参与者。教学不再仅仅是教师教的活动,而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变得越来越丰富化、生动化和个性化。
2.周期性
现代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师生之间相互作用,不断发生碰撞、交流和融合。通过碰撞、交流达到融合后,又出现新的矛盾,新知与旧知、未知与已知的矛盾,产生新的碰撞和交流,呈现出一种波浪式的前进。从低级到高级,经过碰撞、交流达到融合,就是一个教学周期的结束。教学周期的运转导致了教学过程的实现。诸周期的运转可以描述为一个螺旋体,于是每一单个周期就似乎是螺旋体的一圈螺线,教学过程在时间上就可以描述为它的各个教学周期的前进运动。教学周期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结构单位,拥有教学过程的全部特征。
3.整体性
教学过程的最终结果是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它是一个培养人的过程,它和其他社会活动过程是不一样的。第一,教学论总是竭力把客体当做整体来认识,尽管这种认识水平有赖于本学科的发展水平。这是教学过程整体性的第一个体现。第二,教学过程内部存在着构成统一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它们总是与整体不可分割地联系着、运动着。第三,教学过程中的活动种类、学习者形成的个性品质等都具有整体性。
4.个性化
教学过程与其他活动过程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复杂性。因为培养人的活动就是一个最复杂的系统活动。人的本质内涵有极大的丰富性和立体性。要培养、塑造一个人,就需要由具体的、个别的教学过程构成一个立体的、交叉的教学过程系统。这一个个具体的、个别的教学过程赋予教学过程以丰富的个性。第一,从学生的年龄阶段和教育系统内部来看,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都各自存在着自己独特的、不同于其他学段的教学过程,普通教育的教学过程也与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不尽相同。第二,教学过程要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就需要进行智力、体质、品德等方面的教学,因此,形成了一些既相对独立的、富有个性的,又统整于教学过程的智育过程、体育过程、德育过程、美育过程、数学教学过程、语文教学过程等。正因为教学过程极具个性,所以我们不仅要从系统的层次上、方法论的层次上去认识研究教学过程,还要从具体的、个别化的层次上和操作化、应用性的层次上去认识研究教学过程。这样,我们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才能避免空泛和混乱,也才能真正实现对教学过程既有高度抽象和概括的认识,又有极其具体和特殊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的组成
教学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教育预期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实际考察,我们不难发现,教学过程是由多个成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展开的动态运行过程。具体而言,教学过程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
1.教学目标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目的性是人类实践活动区别于动物本能活动的根本所在。教学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活动开始之前关于活动的预期结果一定会存在于教育者的头脑之中,而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就是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又是教学活动的终点,教学目标伴随着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学实践的经验表明,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在教学活动中起着导向作用、调控作用、测评作用、激励作用等。
2.教师和学生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共同参与者,离开了任何一方,教学活动都不能开展,即所谓“教是为学而教,学乃从师而学”。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两个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组成成分。首先,教师和学生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成分,二者在教学过程中有着显著的差别,各自有着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双方不能相互替代。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或以学生的学掩盖教师的教的做法,都是违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的。其次,教师和学生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教师的教引导着学生的学,而学生的学又影响着教师的教。这种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推动着教学过程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各个方面朝着积极的方向变化与发展。
3.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主要是通过向学生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文化知识来丰富学生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可以说,教师所传递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教师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重要凭借,是必不可少的“中介”成分。而教师所传递的科学文化知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是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反映,在学校教育中,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学材料等系列化的课程材料之中。
4.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师要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并以此促进学生得到发展,还必须运用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障。这里所谈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观念形态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艺术,也包括物质形态的技术手段、教学媒体等。
5.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活动的进行,还必须有一定的组织保证。教学组织形式是关于教学活动开展在人员搭配、时间和空间安排等方面形成的特殊方式、结构和程序。班级授课、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等不同的组织形式,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将目标、任务、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加以合理地配合运用,对于取得教学活动的实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6.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影响教学活动的客观条件,一般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物质环境涉及教学场地、教学设备、图书资料、校园环境等内容;精神环境包括校风、班风、人际关系、教学氛围等。无论是物质环境,还是精神环境,都会对教学过程产生影响作用。精心设计的教学环境,能够对教学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
7.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包括教学检查、测量和评价。教学检查和测量是对教学活动的结果本身的事实判断,教学评价则是对教学活动的结果是否满足需要而进行的价值判断。教学测评所获得的有关信息,能够及时调控和改进教学活动,能够强化巩固教学效果,能够对师生产生激励作用,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