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外当代主要教学模式
多年来,国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到目前为止,产生重大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教学模式:着眼于认知发展的掌握学习模式、范例教学模式;着眼于非理性主义的暗示教学模式;着眼于探究的发现学习模式。
(一)掌握学习模式
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是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卢姆(Benjamin Bloom)系统提出来的,旨在提高学习质量、促进个别化指导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是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学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个别化帮助及所需的额外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15]
1.理论基础
掌握学习模式是建立在卡罗尔关于能力倾向性的观点之上的。传统观点将能力倾向看做与学生成绩相关的一种特性,并以为一个人的能力倾向性越高,他越有可能学得更多。而卡罗尔则将能力倾向性看做学习者达到掌握学习任务所需要的时间量,而不是掌握这些材料的能力。他认为:①如果学生在某种学科中的能力呈正态分布,且同时提供与个别化特征相一致的适当的教学时,大多数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这门学科;②假如一个学生没有花上足够的时间学习内容,那么,他就不可能掌握它。不同学生完成同一学习任务所需的时间不一样。之后,布卢姆基于“任何教师实际上都能帮助他的所有学生获得优异成绩”这一信念发展了卡罗尔的理论并提出了掌握学习模式。布卢姆认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可以相信所有学生都能掌握一项学习任务……只要能够找到帮助每个学生的方法,那么从理论上说,所有学生都能学会掌握。”[16]在布卢姆看来,我们如果给学生提供所需的个别化帮助及所需的必要学习时间,并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就可以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
2.教学目标
布卢姆认为,以往的教学只注重少数所谓有才能的学生,以牺牲大多数学生为代价,去促进一小部分学生的发展,这种思想是不可取的。他指出:“教育的首要功能是去发展个人,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去发展学生身上那些将使他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有效地生活下去的特性。教学应关心所有青年与儿童最充分的发展。旨在寻求能使每个学生达到其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平的学习条件,使他们充分发展。”[17]
3.操作程序
掌握学习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有以下几个步骤。
1)学生的心理定向
在掌握学习的起始阶段,教师应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所学课程的亲近感。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掌握学习”的一般程序,使学生适应掌握学习的方法。要让学生明确该教学是一种帮助全体学生的新教学法,每个学生都将得到学习上所需的一切帮助。
2)学前诊断与矫正
学前诊断即在学生学习新单元之前进行的摸底测验,一般侧重于考查学生学习新单元的基础性知识与技能,应注意不要贪多求全,出偏题、难题。学前矫正是针对测验的结果离起点目标过远所进行的补偿性学习,其目的是使学生统一学习起点。
3)实施单元教学
教师运用讲座、阅读和其他方法,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课堂教学开始时,教师应告诉学生每节课的学习目标,介绍学习方法,使学生明确该学什么及怎样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进行课堂评价,即通过观察学生表情、态度的变化、举手发言及作业等做出即时的反馈与调节,以最大努力实现既定的目标;在课堂总结时,对目标达成情况做小结,并部署课后的努力事项。
4)形成性测验与评价
教师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后,应立即对全体学生进行一次形成性测验与评价。测验的答卷一般可由学生自批或互批,在教师提供答案后通过举手或试卷抽样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正误,并将其填入事先编制的形成性测验的情况统计表中,作为评价学生水平的依据。形成性测验与评价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①测题的编制须对应于单元教学目标,避免命题的随意性;②测验的目的不是一般地了解教学情况,而在于诊断学生的掌握程度;③测验的结果不是用于给学生排队,而是以规定的标准说明学生是否达标;④测验结束后不是一般性质的集体补课,而是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的知识缺陷进行针对性的补救与矫正。
5)总结性测验与评价
总结性测验与评价即一学期结束时由教师指导梳理知识系统,对照总目标查漏补缺,给学生评定成绩,确定后续教程的起点。
4.实现条件
首先,师生双方对“掌握学习”要有信心,能够以良好的心态进行这种教学活动,尤其是教师对每个学生应有真诚的期待,相信大多数学生都能学好。其次,让学生了解教学模式的特征,包括教学内容、学习方法和允许的学习时间等。再次,教师要明确掌握教学的过程,并有能力进行掌握教学的设计和指导学生运用掌握学习的策略,诸如确定所教学科的内容、目标和测量手段;确定学习内容,明确学科学习范围,并概括地加以表述;明确掌握目标,并编制教学目标;准备终结性测验等。最后,学校需要为开展掌握学习提供支持。
5.教学评价
掌握学习是一种教与学的乐观主义教学理论,它主张任何教师都能帮助所有的学生很好地学习。掌握学习也是一套有效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实践尝试,它把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与个别教学融为一体,寻求三者之间的最佳组合,并以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作为导向,使师生双方都在充满期待中朝着教学目标迈进,从而避免传统教学由于目标模糊不清所带来的随意性和盲目性。[18]
(二)范例教学模式
范例教学模式是由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克拉夫基等创立的。该模式认为,教学中需要重构教学内容,因此,需要选择最典型的学科教材,并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蕴含着本质因素、基本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范例,使学生能够依靠特殊(例子)来掌握一般,理解带有规律性的经验性的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1.理论基础
范例教学模式是在批判传统教学弊端基础上提出来的。传统教学往往通过提供学科知识的系统材料,让学生试图毫无“缺漏”地掌握某一学科领域的全部知识;但这种做法混淆了材料的系统性与学生的认识系统性之间的关系,其结果是学生既不能掌握所谓的全部学科的知识,也不能消化、理解这些知识,头脑中只是充塞了一大堆杂乱无章的材料,不能形成一种统帅全局的概观。针对传统教学的这种弊端,范例教学提出了这样的基本假设:任何一项教学活动都不能穷尽整个知识领域和精神世界,更不可能让学生将这些知识全盘接受;教学应该选择学科材料中最典型的材料,为学生提供一种“范例”,每个范例都是学科知识体系整体的一种反映,它不是个别、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学生通过对这些范例的探究、思考,形成一种整体的认识结构,从而达到把握其他各种材料的目的。
2.教学目标
范例教学主张把知识、能力、态度这三大目标统一起来,旨在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发现与学习,做到主动地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和获取知识的基本方法来获得一般的知识,并帮助学生获得独立、批判性认识、行动及自发的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态度。
3.操作程序
范例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通过范例阐明“个”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教学,要求精心地筛选出那些能用典型事实和现象说明事物本质特征的范例,并运用直观的方法将它们展示在学生面前。展示的方法可以多样,例如,可运用多媒体的方式将与范例有关的一些背景资料、图片等展示给学生。
2)通过范例阐明“类”的阶段
通过第一阶段的个例分析,对同类事例进行归类,从而认识一类事物的普遍特征,从“个”向“类”迁移。在方法上,主要用对比讨论的方式来完成。
3)通过范例掌握规律的阶段
通过对“个”和“类”的分析,使学生的认识上升为对普遍性规律的认识,从而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趋势。
4)通过范例引导迁移的阶段
在上述三个阶段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关于世界、生活的经验,并通过对知识与经验的运用与训练,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规律和原理的掌握程度,获得反馈信息,并帮助学生认识更为抽象的规律。
4.实现条件
要使范例教学发挥最大效用,需要教学内容具备以下三个质的规定性。
1)基本性
所选择的范例应该体现学科的最基本要素,诸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则、基本规律等,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2)范例性
范例性要求在设计教学时,需要精心地挑选基本的、基础的知识和特别清楚的、典型的事例,以帮助学生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
3)基础性
基础性即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应是基础的东西,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水平,切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不能高不可攀。
5.教学评价
范例教学理论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侧重从“范例”这一角度建立了一套以传授知识与发展相并重为主要目标的教学论体系,是教学理论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19]
(三)暗示教学模式
暗示教学模式是于1966年由保加利亚心理学家乔治·洛扎诺夫(G.Lozanov)创立的一种通过各种暗示手段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主要运用于语言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比传统方法进度快,并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提高记忆力,且对低能者和聪明的学生,对青年和老年都适用,也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设备。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东欧、北美、西欧、日本及我国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过这方面的实验。
暗示教学模式具有上课时常伴以音乐和悦耳的鸟鸣声、运用权威增强暗示、正确设置教学外部环境、运用电影戏剧舞蹈等综合艺术形式,激发学习潜力等特点,并通过心理、教育、艺术等多种途径的结合,能在五个星期内使成人学会说外语,一个月内使儿童读外文文章,足以证明该法在开发人的心理潜能方面,确有异常的功效。
1.理论基础
暗示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为暗示原理。暗示原理重点强调了意识的作用,认为人的学习活动是意识和潜意识共同参与下的一种心理活动。只有当人的意识和潜意识处于和谐的状态下,学习的效益才会成倍增加。基于这种理论假设,洛扎诺夫认为,如果让学习者心理放松,使其处于没有紧张的状态(如害怕、紧张、疲劳、厌烦或激动),最终可以通过暗示消除学习障碍,激发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2.教学目标
这种教学模式提倡愉快而不紧张的教学,将认知与情感、意识与潜意识结合起来,配合音乐的背景,利用暗示促进师生之间的自然交流,让学习者形成全大脑共同参与学习的状态。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学得又快又好,而且使学生能够学会充分发展自我,提高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充满乐趣、没有心理压力和学习负担的良好状态下掌握大量的知识,得到充分的发展,提高教学的效果。
3.操作程序
暗示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准备阶段
对教师来说,准备阶段是课前5分钟需要教师利用自身优势、学校环境等因素营造一种有利于学习的氛围,可通过播放学生喜欢听的歌曲或轻快的音乐,进行几次缓慢的深呼吸,然后想象自己一生中最愉快的事情和最美好的形象和学习中成功的乐事。其目的在于消除学生上节课的疲劳,能营造出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行新课的学习氛围。
2)暗示阶段或讲授阶段
该阶段包括检查复习、预习和生动讲授等环节,每个环节都配以不同形式的音乐,通过音乐节奏使学生身心放松,并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从而开发其大脑潜能。教师在引导复习(提问小测验等)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和做练习时,做到“大方、大胆、大声”并让学生进行自我暗示,如“我的记忆力强”、“我一定回答得好”、“我一定能行”等。在讲授阶段教师可随音乐的旋律节奏,有声有色地讲授课文内容,声调时高时低,时快时慢,与音乐密切配合。
3)操练阶段
在学生全身放松、安静平和的状态下,教师根据一定的音乐节奏进行形式多样的练习和自我改正的测验。课堂练习时可通过播放节奏缓慢匀称而流利的歌曲,使学生从容地审题思考和回忆分析,教师巡回辅导及时点拨,并不断向学生通报情况。在课堂讨论时可通过播放曲调活泼、节奏稍快的音乐,创造一种欢快活泼的气氛,使学生内心自由,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后小结时可通过播放节奏欢快的音乐,激发学生情绪高涨,能纷纷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有效地提高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的效果。
4.实现条件
暗示教学模式的实现必须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创设愉快而不紧张的教学外部环境
暗示教学十分强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2)注重意识和潜意识心理活动的统一
这要求教师要正视潜意识心理活动的存在并且巧妙地利用它,利用二者的和谐统一促进学生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和个性的充分发展。既要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也要促进其思维活动,通过多向思维共同促进学生发展。
3)采用各种暗示手段
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当面对不同的教学任务时,需要教师利用权威、可接受性的动员、语调节奏、音乐等多种暗示手段的相互作用,建立一种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关系,以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情感,且能使之与理智相一致。
5.教学评价
暗示教学模式的创立及其运用,充实了相关的教学理论,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它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快乐轻松的旅程而不是痛苦的经历和枯燥无味的精神负担,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欢乐,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20]
(四)发现学习模式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Jerome Bruner)所倡导的发现教学模式,又称问题教学模式。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方法为目标,利用基本教材使学生通过一定的发现步骤进行学习的一种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强调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学习的主要内容必须由学生自我发现,特别重视学习中发现的方法和过程。
1.理论基础
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是建立在其发现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他开诚布公地表示自己的教学理论思想来源于结构主义,即认知学派。布鲁纳认为,知识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使学生通过体验所学概念、原理的形成过程来发展其思维能力。根据这一理论,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模式重点强调的是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是学生将新的信息同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而不断地构建并发展其认知结构的过程。
2.教学目标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直接目标在于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还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只是给他们一些事实(例)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从已知事实或现象中推导出未知,形成概念,从中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其探究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独创精神。
3.操作程序
发现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选择一个令人困惑的情境或问题,这一问题可以是疑难的科学问题,可以是一个令人困惑的事件,也可以是一段喜剧或故事的情节,但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要点上去寻找正确的答案。
2)作出假设
教师尽量在诱发性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类推等方法对各种信息进行转换和组合,不断提出假设,并围绕假设进行推理,从中发现必然联系,逐步形成正确的概念。
3)验证假设
用其他类似的事例来对照检验已获得的概念,依靠进一步的定性分析使自己有一个较明确的判断。
4)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对认识的性质及发展的过程作出总结,从中找出规律。
4.实现条件
布鲁纳提倡学生主动探究,并不否定教师的作用。从教师的角度讲,要想更好地实施发现学习,教师要运用以下策略,才能发挥发现学习模式应有的作用。
1)关注学习过程
布鲁纳认为,只有学生自己亲自发现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所以发现学习强调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教学目的强调的不是要学生记住教师和教科书上所陈述的内容,而是要学生亲自参与所学知识的体系建构,自己去思考、发现知识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自身发现知识的能力和卓越的智力。
2)强调直觉思维
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直觉思维(intuitive thinking)对学生的发现活动显得十分重要。所谓“直觉思维”,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要用正常逻辑思维的方式进行思维,而是要运用学生丰富的想象,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去获取大量的知识。
3)激发内在动机
学生的内在动机是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的关键因素。布鲁纳十分重视内在动机对学生学习心向的影响作用。因此,布鲁纳反对运用外在、强制性的手段来刺激学生的学习,主张教师要把教学活动尽可能地建立在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4)注重信息提取
人类的记忆功能是学习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条件。针对许多人把“储存”(storage)看做是记忆的主要功能,布鲁纳却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对信息的“储存”,而是对信息的“提取”(retrieval)。提取的关键在于组织,在于知道信息储存在哪里和怎样才能提取信息。因此,他强调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认知结构来组织材料,以使记忆过程成为一个解决问题和发现的过程。
5.教学评价
发现学习是学生相对独立的探索、发现的学习活动,它可以提高学生的智慧潜力。发现学习不是告知学生现成的结论,而是引导学生自己体会发现、发明与创造的过程,它可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形成内部动机。发现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21]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已经介绍的上述几种有影响的国外主要教学模式之外,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和斯金纳的程序教学也非常值得一提,但由于受篇幅所限,此处不再赘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