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职教师资政策的改革历程
众所周知,日本的职业教育在日本的经济腾飞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职业教育在日本已经有超过150年的历史。作为一个严重缺乏自然资源,但人力资源富足的国家,日本政府深知有效、充分地利用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因此他们大力支持并发展职业教育[19]。日本是世界上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日本的现代职业教育从出现最早的近现代职业教育学校到将其正式纳入学制系统,使职业教育制度得以确立,仅仅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日本职业教育在这不到30年的时间里已迅速从封建落后的学徒制逐渐发展成为先进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社会提供了各级各类技术、管理人才和熟练劳动力。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提出了“殖产兴业”等新的治国方略,并在此时开始了近代职业教育的建设,其目的在于通过发展实业教育,学习并掌握欧美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
日本奉行“教育立国”的宗旨,作为其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技术教育,更是受到充分的重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职业教育的重心不断上移,一是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二是体现了教育发展要依据其自身的规律,为人的发展需要创造条件[20]。为了能够迅速适应其经济发展的需要,日本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制定了一系列法令、政策、计划,并就此采取了各项具体措施,使职业教育在这个时期不断得到发展、改善和提高。如今,日本已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的定义说明,职业教育的学生应该通过职业教育的学习,学到实际的技术和能力,从而帮助其在毕业后能立即找到工作。然而,在日本这样一个以学历衡量能力的国家,如果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想要和大学生们在这个市场上竞争,那么职业院校的教学水平就显得至关重要。现代社会,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教师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21]。师资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日本职业教育处制定了许多细则来支持职业教育的师资培养。
日本的职业教育是明治维新时期在引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技术的情况下逐步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明治维新初期,日本虽然开始引进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但是学徒制在生产技术的传授上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这个时期日本的职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此后日本工部省设立了工学寮、修技所、讲习所、农事修学场、银行学局等,其中工学寮培养的是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修技所和讲习所是速成学校的性质,属于初等职业教育,农事修学场、银行学局是专业性的讲习所,注重于专业技术方面的训练。这一阶段是日本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继起步阶段后的萌芽时期。在这个萌芽时期,日本政府解决职业教育师资问题的办法是,在聘请国外教师教学的同时,选派成绩优秀的学生去西欧等地区的国家留学,待这些学生学成后回国担任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师。1881年,文部卿福冈孝第提出了设立职工学校的必要性。继而,东京成立了一所东京职工学校。这是日本自己培养职业教育师资较早的学校。东京职工学校大胆地对传统和学徒制进行改革,传授学生以学习技术所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并为日本将要在全国设立的职工学校设定了建校标准,其中职工学校的教师也由该校负责培养。明治维新后期的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加速了日本产业革命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确立。日本产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使得日本的产业结构、市场需求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日本建立中等工业学校及培养中级技术人才成为必须。
在19世纪末,日本政府颁发了一系列的章程和法令:《实业补习学校章程》、《徒弟学校章程》、《专科学校令》等。这些章程和法令颁布后,日本的实业学校就随着产业革命进入正轨而得到迅速发展,其中徒弟学校、实业补习学校及其他实业学校,如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的技术学校都得到迅速发展,在数量上都有所增加。实业学校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最主要问题就是师资的严重不足。为此,日本文部省在1899年制定了《实业学校教师培训规程》,并在东京帝大农科大学附设农业教师培训所,在东京高等商业学校附设商业教师培训所,在东京高等工业学校附设工业教师培训所。根据《实业学校教师培训规程》,实业教育教师培养方法有两种。其一,明治政府对高等专门教育机构(东京帝大农科大学、东京高等商业学院、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的学生在最后一年颁发奖学金。获得奖学金的学生需要接受有关教育学、教学法的课程,并在毕业后有义务去实业学校担任教师。其二,在各高等专门教育机构里开设教师预备课程,分别在各培训中心(农业、商业或工业教师培训所),独立对教师进行培训。[22]这些职业教育师资的培训机构,为迅速发展的实业学校提供了急需的师资。尽管如此,实业学校的师资问题仍然没有完全解决。为了补充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师,又陆续设置了实业教员养成所、临时教员养成所,以及农业、体育等的专门学校来培养师资。
直到1944年,日本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学校只存在数量较少的实业教员养成所、临时教员养成所,以及农业、体育专门教员学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对教育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对师范教育也作了较大的调整,采取了许多具体的改革措施。其中具体改革措施有:在综合大学的单科大学设立教育学分的选修课,广泛培养师资;各国立、公立、私立大学均可培养教师;职业学科的师资则由一些专门大学和工科院校培养,等等。1949年,日本颁布实施了《教师许可证法》。到目前为止,《教师许可证法》已经经过了多次修改,在修改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日本《教师许可证法》规定:凡在大学或文部大臣认定的函授、广播等学校中学完规定的课程和学分,经考试合格者,由各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授予“教师许可证”。
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国民经济处于战后的大幅度回升阶段,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大国,其产业结构、部门需求都有所变化。社会各产业部门对初、中级技术人才的需求数量在不断增加。因此,日本需要为满足这一社会需求而设立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相应政策。为了规范和振兴职业教育,1951年6月,日本政府还制定和颁布了《产业教育振兴法》。该法规定了对初中、高中、大学的职业教育提供财政支持,尤以高中为资助重点。[23]《产业教育振兴法》特别确立了职业教育教师的国内进修制度,使工业学科教师得到了进大学或研究机构学习新技术的机会,还允许持有工业学科“教师许可证”的普通高中或初中的教师,通过进修学习转到工业高中去,以补充工业高中教员的不足,但是这些政策的实施仍无法满足职业教育学校对师资的需求。
1961年5月19日,日本政府颁布了《关于国立工业教师培训所的设置等临时性措施法》。其中规定:在东京工业大学、京都大学、横滨国立大学、大阪大学、名古屋大学、广岛大学、九州大学、东北大学、北海道大学内附设国立工业教师培训所,培养工业高中所需的专业技术课教师。这些培训所于实施阶段每年的7月份招生,修业3年,学生毕业后待遇与大学毕业生的相同,并授予高中工业学科二级“教师许可证”。这些培训所共培养了6期学生,这些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中,解决了当时日本工业高中师资不足的困难。
20世纪70年代,日本进行了第三次教育改革。1978年,日本文部省创办了上越教育大学和兵库教育大学。创办上越教育大学和兵库教育大学的目的是研究与初等、中等教育实践相关学科的科学,并为初等、中等学校的教师提供进修与研究的场所与机会。
20世纪80年代,由于日本经济在这个时期的增长速度逐渐减慢,所以日本政府在这一时期内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是“技术立国”,希望通过职业教育来实现经济的恢复与发展。1983年11月,日本文部省颁布了《改革教师培养与资格检定制度》,将当时的教师资格级别由原来的两级改为三级,这三级分别是:有硕士学位的教师为“特别级”,有学士学位的教师为“标准级”,有短期大学毕业证书的教师则为“初级”,并规定了教师取得资格证书的专业课最低学分。在这一时期,日本还提出要改善师资培养和教师许可证制度,并且改善职教教师的录用方法,建立关于职教教师的进修培训制度。1986年初,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第二次咨询报告中专门提出了提高教师素质的具体措施:①改善师资的培养和许可证制度;②改进教师的录用办法;③创设初任教师进修制度;④建立在职教师的进修体系。
日本文部省在1988年12月和1991年3月,对《教师许可证法》分别进行了两次修改,建立了将有一定社会经验的人引进教师队伍并颁发具有教师资格的特殊许可证制度,建立了将具有某种专长的人才聘为非常勤讲师的制度,还创设了教师可获得学士学位和准学士学位的新制度。
其中,1988年12月,日本政府对《教师许可证法》进行一次修改,其修改的主要内容是:①在大学中修满硕士课程后,须颁发教师基本资格专门许可证书;②从1990年开始,在大学中除了必须修满规定的教育专门课程外,为使毕业生适应当今的学校教育的方法、技术及课外活动,等等,增设一些必要的新科目;③建立了将有一定社会经验的人引进教师队伍并颁发具有教师资格的特殊许可证书,以及将具备某种专长的人才聘为兼职讲师的制度。
1991年3月,日本文部省对《教师许可证法》再次进行修改,其主要修改的内容如下。①将取得教师基本资格的许可证书作为获得学士学位的前提,并创设了准学士学位。短期大学毕业生可以把取得一种教师基本资格的许可证书,作为获得准学士学位的前提。②将教育科目调整为一般教育科目和专门教育科目。③在高等专科学校修满的各专业课程的学分,若被某些大学承认,则可作为该学分在该大学取得许可证书的必修科目的学分。
此时,日本教师的录用、考核及进修的培养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多次的教育改革也使有关师资培养的法律法规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