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双师型”教师培训方式多样化

“双师型”教师培训方式多样化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双师型”教师培训,作为“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途径,对职业教育质量的持续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培训方式上,要针对“双师型”教师的个人需求、职业需求及学生需求等,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工程实践培训是职业院校师资培养的特色,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有效途径。

五、“双师型”教师培训方式多样化

“双师型”教师培训,作为“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途径,对职业教育质量的持续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培训方式上,要针对“双师型”教师的个人需求、职业需求及学生需求等,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培训方式也要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而有所创新,以新教师入职培训为基础,充分开发校本培训,同时注重“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和职业培训。

(一)继续教育

对职业院校在职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是加快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职业院校教师技能熟练水平和职业素养。我国引入继续教育比较晚,但是发展并不缓慢,初步形成了一套以政府调控为主的继续教育体系。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职业院校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也随之发生变迁,知识和技能日新月异。面对构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要求,职业院校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汲取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论,积累专业经验和技能,通过继续教育的形式,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开展职教教师继续教育,是强化职业院校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教师实际操作能力的必然要求。职教教师继续教育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培养目标未能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忽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培训标准缺乏科学性等,因此,优化职教教师继续教育体系是提高职教师资整体素质、树立教师终身学习理念的关键环节。

1.“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

(1)职业技术教育理论。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对教师提出了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结合的要求,如何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并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是职业教育理论的重要部分。当前,职教教师队伍的来源渠道比较广泛,主要有普通高校、企业或社会上引进的专业技术人员、兼职教师等。这一特点表明职教教师有必要加强职业教育心理学、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材教法等教育理论和教学能力的培训。此外,职教教师还要有计划地学习了解我国职业教育的培训目的、特色、方法、途径等,使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教育事业有一个较明确的、清醒的认识,实现由工程型人才向教师角色的转换,成为能够熟练运用教学艺术的合格教师。

(2)提高学历层次。提高学历层次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完善职教师资队伍知识结构的需要,是职教学生掌握前沿技术的需要,学校必须有计划、按比例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学历提高教育包括两个大的层次,一是未达到教师资格要求的教师的学历补偿教育,二是已经合格的教师的学历提高教育。

(3)专业知识更新。专业知识更新是职教教师不断完善知识结构、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师资队伍利用率的需要。信息社会科技发展速度的加快迫切要求教师加快知识更新,特别要关注专业领域内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具备与时俱进的专业技能。职业院校在教师专业知识更新培训方面与一般高校相比有其独特之处。由于职业教育是按照职业岗位群来设置专业的,因此,其专业门类多,可变性大,大多数职业教师在其成为职业教育教师之前的大学阶段所学的专业知识往往带有较强的学科性质,与职业教育专业的学科跨度大,而且,职业教育的学科知识也有其特殊性,这就使专业知识更新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4)工程实践、信息技术培训。工程实践培训是职业院校师资培养的特色,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有效途径。信息社会的到来使学校教育的作用、目标、要求等发生了新的变化。学校教学重点不再仅为知识、技能的传授,教会学生收集、甄别、利用知识信息,与他人合作,获得不断学习的能力将成为教学重点。教育面临着变革,而教师是教育变革的主要力量,只有教师掌握了信息技术并在教学中应用,才能使学校教育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教师对信息技术观念的转变与实践能力的提高,对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与发展后劲的提升将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的途径

(1)在个人自学的基础上,集中辅导。对新入校的教师,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学校指定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传、帮、带新教师,定期开展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探讨,鼓励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加强教学能力培养。

(2)提高学历层次或短期进修在校外完成。主要形式包括:在职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以科研课题为内容的国内访问学者进修;以提高教学水平为内容的有关专题研讨班、骨干教师进修班和单科培训或选派出国进修。

(3)鼓励教师参加相关学科、行业学(协)会的学术活动,通过各种进修、培训、学术活动可提高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学历水平、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4)教师的工程实践培训,主要包括:派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参与生产过程的管理和设计;在校内实习基地直接参与生产和教学指导;实行校企合作,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教师深入企业第一线,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高新技术的应用状况,不断地跟踪学科发展,及时掌握本行业最新发展动向和国内外发展趋势,更好地了解所教课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使教学、生产与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紧密结合,把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这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科技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3.健全职教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职教教师继续教育质量如何得到保证,质量评估与监控是关键。常用的继续教育质量评估与监控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需由政府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制定和颁布实施,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①对继续教育机构办学情况的评估。办学状况主要包括职教继续教育办学机构是否依法办学、办学层次状况(是否根据实际需要开展不同专业类别的继续教育)、办学活动水平(职教教师每年完成的学时数和接受继续教育的课程门数)、办学管理水平(年度计划完成率、年度综合结业率)等。②对继续教育机构办学条件的评估。办学条件包括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硬件条件主要指办学机构的教学基地、设施建设、经费保障等,软件条件指组织体制(领导的构成及素质情况)、制度体制(与继续教育有关的条例、制度、配套政策的完善程度和事实情况)和组织水平(有无继续教育规划和年度计划,规划的可行性等)。③对继续教育机构管理水平的评估。办学机构工作评估主要包括管理工作状况和工作状况评估。管理工作状况主要指领导重视程度、管理工作水平和创造性水平、相应条件的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条件保障等)情况等。工作状况主要指继续教育在本部门、本单位、本地区的开展规模,以及专业技术人员和各企事业单位的受益面、继续教育活动所产生的社会影响等。④对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的评估。办学质量主要指师资队伍水平(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程度及授课水平)、学员情况(学员的层次和专业是否符合所参加的继续教育学习要求)、课程建设(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学员的情况)、考核考试(结业率、合格率、优秀率或论文水平等)。借鉴国外经验,职业资格证书可以考虑实行严格的统一考试,以确保培训质量。从国际继续教育趋势来看,考试应当突出能力认证。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评估,及时了解继续教育实施情况和效果,以采取措施保证继续教育质量;还可采取追踪调查的方式了解教育对象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与单位效益提高的情况,以进行课程、教学等的调整,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⑤对继续教育机构的效益评估。办学机构效益评估主要指对人才效益、科技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评估。人才效益指经过继续教育,在一定时期内,教师队伍的结构和素质是否改进,具体而言即每位教师通过继续教育知识丰富和技能提高的程度。科技效益指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后所产生的科技成果。经济效益指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后,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通过科技攻关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指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后,在社会教学、科研、环境、文明等方面获得的成果和收益。

(二)入职培训

入职培训多针对新教师,由于职业教育具有特殊的办学特点,其对师资的要求不同于普通教育的要求,一般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更为严格。新教师多数刚跨出大学校门,从校门到校门,往往缺乏必要的教学经验,如何保证引进教师能够尽快适应职业教育教学环境,开发潜在的教育教学能力,入职培训就成了一个关键问题。为了使新教师尽快适应教师岗位,职业院校一般都会根据实际需要开展入职培训。但从实施情况看,入职培训并未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培训过程也未体现出受训教师的自主性。新教师经过严格筛选和考核,基本具备了相应的能力和素质,入职培训就像催化剂,能够缩短新教师由“量变”到“质变”的时间。因此,通过有效的入职培训可以确保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真正使新教师尽快成长起来。

1.建立“双师型”教师入职培训的政策保障体系

美国是最早实行新教师入职培训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国家之一。早在1992年,以各种立法形式要求实施教师入职培训计划的州就达34个,成为美国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教师教育改革中“发展最为迅速的运动之一”。[21]新教师入职培训得以在全美国普遍推广并取得显著成效,证明了入职培训需要政策乃至法律的保障。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后,教师继续教育得到重视,新教师入职培训,当时称为见习期培训,也被提上日程。1994年,国家教委印发《关于开展小学新教师试用期培训的意见》(国家教委教师[1994]5号)的通知,规定新分配到小学任教的毕业生必须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训,使其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接受不少于120学时的培训,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两种方式。尽管长期以来,新教师入职培训逐步趋于系统化、全面化,但是,入职培训始终是教师在职进修的一部分,没有被视为“双师型”教师教育中一个独立的环节,也没有专门针对新教师入职培训的专门法律和规章。我国应尽快出台“双师型”教师入职培训的政策法规,对新教师入职培训的内容、形式、时间、考核标准等作出详细规定。此外,为新教师入职培训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也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我国还没有设立专门的教师入职培训专项经费,地方财政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也十分有限,各级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均衡地方教育经费的划分,设立新教师入职培训专项经费,对经费比例和数额提出具体要求,并对经费的运用和审计提供强有力的监督机制,保证教师入职培训的经费提供。

2.建立入职培训导师制

传统的帮扶式教育在新教师入职培训中能够发挥出事半功倍的效果,职业院校在相应专业中挑选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担任新教师的导师,对他们的日常教学进行指导和帮助。导师要制订适合新教师专业成长的目标和培训计划,作为新教师入职辅导和考查的标准,对新教师的辅导要渗透在日常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如根据新教师的个人履历表和入职辅导标准等,制订新教师培养的基本要求、发展目标与行动计划,明确新教师的学习内容,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课堂讲授与实践演练相结合等多种培训方式,对新教师进行360度的全面培训和指导,帮助其尽快适应学校教育环境和工作环境:听新教师上课,掌握新教师教学、专业进展情况,以及提供与同事交流学习的机会;每半学期进行一次专家会诊,在新教师和导师讨论的基础上,对培训进展进行专业性考查,回顾新教师的进步,规划新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建立导师制,对承担培训责任的老教师进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老教师绩效考评的附加项。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励老教师以老带新,帮助新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技能。入职培训将职前培养与入职适岗联系起来,发挥老教师在新教师入职培训中的重要作用,这对新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3.建立入职培训评价和激励机制

从目前来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如何培养“适销对路”的毕业生,对职业院校而言,教学内容要与企业用人要求紧密结合,应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中坚作用。在新教师入职培训过程中,应建立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用发展的观点构建“双师型”教师评价制度,采用形成性与终结性结合的评价模式,对新教师入职培训过程中及培训后的效果进行评价,认真做好新教师入职培训考勤和个人培训记录,借鉴美国档案袋评价方式对新教师入职培训进行跟踪记录,如实反映新教师的专业成长情况。

(三)校本培训

《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各高职院校要做好师资培养规划,力争用5~10年时间,培养形成一支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师德高尚、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具备“双师型”的教师数不低于专业课教师总数的80%。如此重大的任务,仅靠将教师送出去参加培训和锻炼,在实践上、资金上、机会上都是现实的,因此,必须充分挖掘教师校内培训资源。“双师型”教师校本培训是为了满足职业院校教育改革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以提高“双师型”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在现有的外部政策环境及学校自身资源受限的情况下,积极开发校本培训不失为上策,是职业院校建立学习型组织、推进终身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1.合理定位校本培训,明确培训目标

所谓校本培训,就是指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规划和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继续教育形式。[22]校本培训的目标是促进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和推动学校自身发展,学校要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及师资队伍现状,正确分析职教师资培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进行科学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制订科学合理的校本培训计划及实施细则,明确培训内容、培训课程、培训教师等。校本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有长期总体目标,又要有短期阶段性目标。只有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才能保证培养计划的指向性和针对性。“双师型”教师校本培训旨在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专业知识结构和娴熟的技术能力,以及富有创新精神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并不是校本培训的最终目标,只是实施校本培训的重要阶段,通过校本培训,可促进职教教师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及职业技能的提高,为塑造有创造性的职教教师积蓄能量。

2.建立“双师型”教师校本培训支持系统

(1)从政策上完善校本培训政策法规。自2005年国务院提出《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来,国家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空前,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和继续教育的相关法条也在多部重要法规中重复出现,但是专门针对职教教师继续教育的法规体系尚未建立。无论是对职业院校还是对教师而言,加强职教教师继续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建立终身教育思想、教师专业化的迫切要求和关键保障。尽管国家对职业院校教师校本培训没有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但是通过职业院校的长期实践,校本培训在培训“双师型”教师方面具有突出价值,相关政府部门应尽快使校本培训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落地,加快校本培训制度化建设步伐。校本培训政策法规首先应明确校本培训的地位、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和实施原则等,突出职业院校校本培训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制订合理的校本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将培训评估权交给学校,充分肯定职业院校在校本培训中发挥的组织领导作用。同时,建立校本培训经费省、市、县三级保障体系,由省、市、县三级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培训经费,确保经费来源有政策上的支持。关于“双师型”教师任职资格,相关法律法规尚需完善,应从学历、技能、工作经验等多方面明确“双师型”教师的任职资格,逐步推行“双师型”教师资格准入和职业资格制度。此外,还要完善相配套的监督激励制度,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出台了多项激励措施,但大多缺少可操作性。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可达到学校与教师双赢的局面,产生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深入调查,努力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政策,促进职业院校与教师积极开展校本培训。

(2)职业院校建立“双师型”教师校本培训制度。在校本培训计划方面,“双师型”教师校本培训的运作应由校长牵头,从学校发展现状和发展目标出发,全面规划领导校本培训工作,制订“双师型”教师校本培训计划。在制订计划时,要考虑学校在各个阶段发展的规模、办学的方向、特色和质量要求。[23]在校本培训评价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是开展校本培训时遇到的最难解决的问题。建立并完善“双师型”教师校本培训评价标准和评价制度是调动职业院校及教师组织和参加校本培训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应有之意。在实施校本培训管理方面,“双师型”教师校本培训的操作与管理应该适当下移,建立“校(院)统筹、系(科)运作、教研室(组)执行”的体制,学校(院)制定规划和制度,起监督、检查、评估作用;系(科)制订可行的具体实施方案,起指导、协调、控制作用;教研室(组)具体组织实施培训工作。[24]职业院校要明确各层面职责范围,协作沟通,这样才能确保校本培训工作顺利开展。校本培训离不开教师观念的转变,职业院校不只培养学生,更是教师发展的摇篮和基地。校本培训的对象也不仅限于专业教师,还应包括教辅人员、管理人员。

3.创新“双师型”教师校本培训形式

以往的校本培训多采用讲授式、填鸭式的传统教育模式,这些模式并不适合教师培训,“双师型”教师因其特殊的素质要求,更要重视其综合能力的培养。“双师型”教师校本培训应在传授系统完整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把培养职业能力作为校本培训的关键突破口,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为教师个体发展多样性创造条件,在培训内容上不囿于教师欠缺的理论和技能,将内容范围扩大化、开放化。职业院校还应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办学特色,结合自身软硬件条件,对“双师型”教师采用不同的培训形式,如专家指导式。专家必须对该专业理论和技术熟稔于心,擅长本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专家可以是外聘的专家学者,也可以是本院校该专业骨干教师。又如,诊断反思式,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认为:经验+反思=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培训中,结合教学工作实际,突出教师对教学实际情境与自身教育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思,让教师立足于学校、立足于岗位,在教师自我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主动获取信息,提高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提高自我反思的水平,促进能力发展。再如,校际合作式,校本培训并非拘泥于本校,校本培训可以由若干所学校组成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师培训联合体,这是一种介于基地培训与学校自培之间的教师继续教育形式。各职业院校可以充分发挥培训资源优势,解决师资不足、设备落后等问题,也可以克服校本培训中走过场的弊端,满足参训者自我发展的诉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