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师德教风研究现状分析

高校师德教风研究现状分析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部和全国科教文卫体工会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高校教师与国家、社会、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教学行为、学术研究行为、社会道德责任等方面规范了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提出了明确的倡导性要求和禁止性规定。

第九章 高职院校师德教风建设

教育部和全国科教文卫体工会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高校教师与国家、社会、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教学行为、学术研究行为、社会道德责任等方面规范了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提出了明确的倡导性要求和禁止性规定。这使得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全体高校教师有了统一的师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但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在其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规律上具有特殊性,因而高职院校师德教风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一、高校师德教风研究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许多新观念,极大地推动了教育领域的观念更新,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与此同时,教师的思想观念和高校师德教风出现了一些值得研究和关注的新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从伦理学、比较研究和道德修养等角度对师德进行相关的研究。进入新世纪以来,专门研究高校师德的专著也陆续出版,对高校师德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主要规范、道德转化和行为选择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围绕高校师德的内涵、现状、师德建设以及未来展望等问题进行应用理论研究。如:檀传宝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师德现状与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研究”分析了师德现状,探讨了教师一般职业道德与专业道德的不同。另外,还有一些专门研究高校教师师德的论文或对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要建立师德建设的管理机制、目标机制、竞争机制和考核机制;或通过对教师所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提出要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建设,优化高校师德建设环境;或从内部到外部、从宏观到微观、从管理学到教育学等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进行剖析,从纠正思想、完善法律、合理激励等方面提出建议;或通过师德缺失的原因分析,提出增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实效性建议。新时期高校师德研究渐趋深入,日益触及一些深层理论问题。

(一)关于高校师德教风建设的重要性

师德水平在全社会的道德建设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影响。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要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师德建设决定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成败,也就决定我国整个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成败。师德在教学中主要起着示范、激励、渗透作用,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起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良好的师德也是教师成长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师完善自我的巨大动力;师德是实现“以德治校”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转变社会风气、提高教师素质的需要;师德有助于落实以生为本理念,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有助于完善教师人格,促进教师的全面和谐发展,有助于促进学风建设和提升高校的科研水平,有助于优化人际关系与推进和谐大学的建设,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提高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

(二)关于师德内涵和师德规范

多数研究者认为,师德内涵主要有三个层次,即“学高为师———师德之基,身正为范———师德之本,热爱学生———师德之魂”。教育部原部长周济提出“爱与责任———师德之魂”的新命题,第一次把“责任”摆到“师德之魂”的高度,认为“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也有研究者认为,社会主义荣辱观赋予了高校师德以新的时代内涵。对于高校师德规范提炼,研究者提出了“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献身教育、敬业爱岗,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团结协作、关心集体”“以为学生服务为核心,以爱岗敬业为原则,以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廉洁从教为基本要求”等不同主张。

(三)关于高校师德教风的现状

多数研究者认为,高校师德状况主流是好的,多数高校教师的师德表现受到了广大学生的肯定。但是,部分教师的师德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敬业精神不强,育人意识淡薄,师表作用不彰;个人主义思想严重,奉献精神不够,科学作风不实,协作精神欠缺;学术腐败现象时有发生,只“教书”不“育人”,师生关系趋于冷漠;理想目标弱化,敬业精神欠缺,学术浮躁功利;价值取向的多元和功利倾向较明显,轻思想、谈政治、重利益、求实惠的现象较突出,其行为与职业要求的教书育人相背离;缺乏应有的事业心、责任感。

(四)关于高校师德教风问题的成因

有的认为教师评价不当引起教师对待教学的功利性思想、教学态度浮躁、敬业精神不足和失衡的价值判断;有的认为社会变革中的观念冲撞以及行业竞争加剧是导致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社会根源,教师教育的缺失是导致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单一僵化的教学、评价和管理制度是滋生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温床,教师个人的道德素养、职业能力、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特征是职业道德失范形成的内在原因;有的从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影响师德的主观因素包括道德价值取向功利和实用、道德价值主体出现偏移、在道德认识上出现多样化、高校专业分工过细等,客观因素包括社会整体道德下滑的影响、传统道德价值观念张力的削弱、目前道德体系在社会运行机制中的“调接器”功能在某种情况下“失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社会尊师重教的风气淡化等。

(五)关于解决高校师德教风存在问题的对策

有研究者提出,要把以切实解决好机制问题作为加强师德建设的突破口,要从教育、运行、约束、激励、保障五个方面建立健全机制;有的认为,要依据师德内涵所蕴含的目标和师德行为的动机与效果,坚持系统性、代表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根据一般标准和具体标准来构建高校师德评价的指标体系;有的从师德教育与师德宣传、机制制度建设、校内外文化舆论环境、教师自身修养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还有研究者提出了“五个着力点”,即理论武装———加强学习以明师德,舆论引导———掌握动态以正师德,文化熏陶———营造氛围以扬师德,规范约束———完善制度以律师德,利益保障———关心教师以促师德,等等。

从众多文献研究来看,高校师德建设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成果也很多。但针对当前高校依然存在的突出的师德问题这一现状,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尚有诸多须深化和拓展之处。主要有:师德师风调查不够广泛深入,只有较少一部分研究者进行了社会调查并从调查结果中分析和把握高校师德问题的现状;对高校师德及师德建设的内涵挖掘不够,缺乏对传统文化中优秀师德的挖掘和梳理,缺乏对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师德观的比较研究与批判继承;一些研究者只是简单地将普遍意义上的师德内涵及规范套用在高校教师身上,而没有对高校教师的职业性质和职业特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要求、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基本理念等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理论分析;研究不够全面深入,往往就现象研究现象,对师德及师德建设现状的研究等同于对存在问题的研究,对师德优良的一面和师德建设的成就研究不够充分,定性研究较少且描述不够准确;对高校师德考评体系和运行机制的研究不充分,即使有研究者提出师德建设要加强考评机制、宣传机制、监督机制、培养机制等建设,但大多比较概括,缺乏可操作性;缺乏对教师群体的分层细化研究,针对性和指导性不强,对不同教师群体如青年教师群体的特殊性研究不够。

综上,我国关于高职院校师德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以“高职院校师德”或“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或学术专著较少,针对高职院校教师这个特殊群体的师德研究基本上借鉴普通高校一般师德研究思路,主要从现状分析、原因探究、对策解决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新类型,进入新世纪以来得到了蓬勃发展。注重内涵发展是当下高等职业教育探求特有类型高等教育,确立自身在高等教育中应有地位的必选路径。内涵发展既要求学校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机整合,创新教育教学和管理理念,更要落脚在高素质的职业人才培养上,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保证。教师如何树师表、铸师魂、正师德,真正做到正己、敬业、爱生、奉献,将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能否在高职院校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关系到整个高等职业教育能否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师,作为教师中的一个群体,既有教师这个大群体的共性,也有其独特的个性;高职教育和学生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必须结合时代背景、高职教育的特殊性质与学生的特殊性,深入调查高职院校教师师德教风的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与缺失,从理论上深入探讨破解问题的措施与途径。

二、高职教育实际需要教师更富于爱心和责任心

(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教师强调爱生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意识的人。热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职业情感和道德义务,是良好师生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坚定基础。爱护学生的情怀不同于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它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的责任感,来源于对教育对象的正确认识、满腔热情和无限期望。热爱学生,就是要了解和理解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客观公正地对待学生,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业和生活。

高等职业教育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也就是经济社会需要的专业知识扎实、业务能力强、职业素养高的应用型职业人才。完全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确立职业意识,乐于接受职业教育,有志于行业基层和一线岗位建功立业的抱负。对于大多数高职学生来说,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并非出于喜欢职业教育,而是考试成绩使然,内心里把高职视作专科层次的“大学”,职业意识缺乏,对职业教育认同度不高。因此,高职院校教师要有极大的热心,有意识地多与学生交流、交心,在思想观念上引导学生重树信心,消除自卑心理,调整心态,重新确立积极的人生目标,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职业教育,正确评价并努力实现职业人生价值。

有关调查情况反映,高职院校来自农村的生源占了近三分之二,而且家庭贫困的学生比例较之本科院校来说要高得多。这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奉献更多爱心,时刻把学生的生活困苦放在心上,力所能及地关心资助贫困学生,不让一名学生因生活困难而辍学。让教师的爱心和学校的关爱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使其以健康心态和感恩之心走上工作岗位,回报社会。

(二)高职师资队伍现状要求教师增强教书育人责任

从高职教育10多年发展历程来看,高职院校教师来源主要有从事过职业教育的中专学校教师、从本科院校引进的高职称教师、从行业调入的业务骨干、从普通高校招聘的应届毕业生四部分。在教学经验、工作阅历、教学能力等方面,以及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理解和把握上,教师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既熟悉高等教育、了解职业教育特殊规律,又有业务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教师缺乏。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得大量高校应届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据调查,青年教师占比已达五成左右,成为主要教学力量。青年教师的素质能力状况成为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

根据调查了解,部分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存在着与高等职业教育要求不相适应之处。如有的教师在教学上精力、时间投入不足,备课不认真,照本宣科;授课很随意,讲到哪儿算哪儿,随意更改教学安排;陶醉于自我讲授而与学生互动不够,全然不管下面学生有没有在听讲;对学生课堂纪律要求不严,对学生不良行为表现放任自流,疏于管教;与学生交流很少,没有把教书与育人很好联系起来,上完课后基本上不与学生接触,等等。

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的学习差距主要在求知欲望、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方法上,而不是智力水平上有什么缺陷。普遍存在着主动学习热情缺乏、自主学习能力欠缺。高职院校鲜见那种在本科院校常见的自修室、图书馆平日里人头攒动的景象。对待学习状况如此的学生,高职院校教师不能像本科院校教师那样向学生传授必要的学科知识、讲解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进行必要的学术研究指导即可,全凭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发挥,侧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思维方式,而应在讲解透彻必要的专业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进而向学生介绍行业发展现状和业务操作要领,侧重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和对高职教育的认同感,以及业务操作能力、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和思维方式。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对教学要抱以更大热情和对学生的更多关爱,悉心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成学业,使之成长为高素质的应用型职业人才。

(三)高职院校科研状况要求教师强化学术能力

科学研究也是高职教育的重要职能之一,学术水平对高职教育的质量提升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影响。对此,高职教育界已形成共识,这些年各高职院校也在着力开展。但必须看到,高职院校的学术氛围、学术团队、学术研究水平,以及学术成果等状况依然薄弱。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面临着一些困难,如学科性研究缺乏本科院校那样与教学内容比较一致的学术背景,深化拓展不易;高职教育研究作为新的研究领域尚未确立成熟的研究范式和深厚的资料积累;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深感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缺乏学术引路人指导、学术团队依托和学术思想交流平台,高层次课题和研究项目获取难,缺少学术素养积淀和职业业务实践经验,等等。在强化科研工作,着力提高学术能力,争取早出成果多出成果的目标下,要求教师摒弃学风浮躁、治学不够严谨现象,恪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劳动和学术成果,坚决抵制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显得尤为重要。

三、实施高职院校师德教风提升工程

师德素养的提升离不开教师正确认识加强师德修养的重要性和对师德规范的自觉自愿履行,但师德师风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的,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和切实可行的载体。实施师德提升工程是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开展的必由路径。

(一)加强师德规范教育学习,崇尚师德修养

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学习《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促使广大教师全面理解《规范》的基本内容,使师德规范成为广大教师普遍认同和自觉践行的行为准则。将学习师德规范纳入教师培训计划、教师传帮带“青蓝工程”,作为新教师岗前培训和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岗位培训、职业道德教育、教育法、教师法等相关知识的学习,采取集中学习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师德师风教育与业务活动相结合等不同方式,不断增强广大教师的理论素养和职业教育认同感。通过师德师风的典型宣传,挖掘在岗教师在师德师风方面的先进事迹、感人故事,注重用身边的人和事带动人,影响人,教育人,鼓舞人,使教师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和任务,自觉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来。

教育学习只是手段和途径,提高思想认识,形成稳固的注重师德修养的思维习惯、自觉按师德的要求行事才是关键和根本目的。因此,要着力引导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崇尚师德修养,弘扬高尚师德,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立奉献教育、关爱学生,在高职教育岗位建功立业的理想追求。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恪守教师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力行“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为人师表、服务社会”的师德规范。以强烈的道德责任感维护道德的严肃性和正义性,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去感化学生的心灵。全身心投入教学与科研,做到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工作作风去影响学生的学风,以学识和人格魅力去感染教育学生。

(二)建立健全师德教风考核评价制度

职业道德具有行政约束性、纪律性,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质需要教师自觉修行,也离不开制度约束。学校应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特殊要求,制定《规范》实施细则和师德师风考核评价制度,作为教师必须遵守的行为指南。将师德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并作为教师绩效评价、聘任(聘用),以及各级各类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将《规范》作为师德考核的基本要求,结合教学科研日常管理和教师年度考核、聘期考核全面评价师德表现。及时发现和纠正教师中存在的师德师风问题,对师德表现不佳的,及时劝诫、督促整改;对师德表现失范,严重损害人民教师的职业声誉,造成不良后果的,依法依规予以严肃处理。表彰激励先进模范,对师德表现突出的,予以重点培养、大力宣传和表彰奖励,激励广大教师自觉遵守师德规范,树立高校教师良好职业形象。

(三)构建师德教风建设协同机制

师德素质与教师职业行为紧密相关,体现在教书育人、学术研究、社会服务工作的方方面面和全过程,师德师风建设还必须与学校各项工作相结合,构建各种类型协同机制。如建立校系(院)两级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机制,成立领导小组,开展师德师风调查研究、师德风险检查评估、师德教育活动,了解教师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听取师生意见建议,及时研究解决问题,制定落实相关措施以改正和加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网络交流互动平台,倡导教师与领导、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及时进行沟通、交流和反馈。持续实施青年教师、辅导员青蓝工程,细化青蓝工程实施办法和考核评比方式,让优秀老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师德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带动青年教师。提倡新老教师加强思想沟通和业务交流,鼓励青年教师钻研教学艺术,提高教书育人责任心和教学能力。完善教学督导机制,加强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和教风评价,将师德评定结果纳入教师业务考核,并与年度业绩津贴直接挂钩,作为岗位聘任、技术职务晋升和奖惩的依据。注重对备课、教案撰写、课堂授课、作业批改、考试组织、学生论文和社会调查指导等教学工作各环节与过程,以及学术行为、科研作风中师风状况和师德表现的考察评价,探索师德师风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建设,拓宽师德师风评价渠道。开展以师德为主题的教工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倡导崇尚师德修养文化,营造“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关心教师工作和生活,维护教师切身权益,满足教师发展需求,为教师创造“多用武之地,少后顾之忧”的工作条件。积极营造良好的师德教风建设氛围,为教师在教书育人、教学科研等方面建立健康向上的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培养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心,促使教师在学校事业发展中成就自我。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一贯以来高度重视师德教风建设,在学校升格创办高等职业教育之初的2001年,通过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以“尚德、精业、爱生”为主题的师德师风建设,倡导教师干部秉承校训精神,推进教风建设,积极塑造与时俱进、再创辉煌的精神风貌。实施青年教师培养的“青蓝工程”,着力提升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教学业务能力。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在完善推进青年教师培养的青蓝工程基础上,创新实施“五星级青年教师”评选活动和新进校工作辅导员“青蓝工程”,开展了教师学历、职称、职业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等提升项目。在国家《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颁布伊始,学校就立即制定实施了“师德师风提升工程实施意见”,从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基本目标,以及加强《规范》学习、加强师德教育、加强师德考核和违反师德行为的处理等主要举措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和要求,作为学校进一步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同时,学校还进一步制定、完善并推行了一系列制度规范,对师德教风问题进行了“一票否决”。

(执笔人:龚宏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教人〔2011〕11号.

[2]檀传宝.当前师德建设应当特别关注的三大问题[J].中国教师,2007(2).

[3]支戈壁.新时期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途径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

[4]陈泳.高校师德建设的基本点、要求点和核心点[J].长沙大学学报,2010(1).

[5]葛晨光.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

第三编 高职院校干部队伍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