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高职院校中层干部队伍建设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规模已近千万,号称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而且其发展已进入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阶段。在这一背景下,加强对承担着领导组织管理高职院校主体运行任务的干部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具有特殊的意义与要求。事实上,这也是近年来高职教育改革与建设过程中每每被忽视和欠缺的部分,因此,本章拟着重就内涵建设阶段高职院校的中层干部队伍建设进行思考,并提出建议。
一、内涵建设阶段中层干部队伍建设尤需提上议事日程
如果从20世纪80年代算起,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走过了30余年的发展历史,先后经过了没有明确目标的探索发展阶段、带着一定方向的积极发展阶段和具有明确政策导向的规模扩张阶段。进入“十一五”以后,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以大力发展、质量提升为主要内容的内涵建设新阶段,尤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和全国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进一步明确了包括高职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共同任务都是育人为本,提高质量。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了21世纪十多年的大规模发展,已经进入了内涵建设阶段。
围绕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教育部、财政部先后实施了许多措施,制订了不少有效的办法,其中最具标志性的项目就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以及后续的“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标志性的文件是《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标志性行动就是实施五年一轮的人才培养评估制度(教高函〔2008〕5号)。受其影响和带动,范围更广的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全面铺开,各地不断融入和参与国家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当中来,在教学团队、名师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成果奖励、精品课程建设、精品和规划教材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成功,同时融入和参与国家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在“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应该说,教育部采取上述措施,指导了整个战线的活动,再加上各省和地市的传递和创造性指导性工作,高职教育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已有明显提高,社会吸引力和社会声誉更有明显提升,内涵建设成为了高职教育的阶段特征。
伴随着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有序展开,队伍建设(包括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应该摆上相应的议事日程。事实上,在国家和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中,领导能力提升和院长校长能力建设已经被摆到重要位置,以专业建设为龙头的示范性建设计划对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和锻炼也有目共睹,尤其是教育部实施的院校长海外培训计划和正在实施的全国1200名高职院校长、高职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研修班,对提高院校长能力和水平,推动院校长理念更新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院校长理念和能力固然重要,但内涵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特别在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千亩校园、万名学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一个专业系部或二级学院人数在两三千人甚至规模更大的背景下,高职院校面临的改革建设和管理任务艰巨而复杂,职能部门的组织指挥和评价考核工作任重道远,队伍建设同样不可忽视。更何况,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导向和院校长的理念思路能够得到深入具体的贯彻,必须依靠广大中层干部的传递和落实才能见效。也就是说,学校规模扩大以后,院校长指挥协调的组织基础十分重要,中层干部在其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内涵建设要抓在实处和要处,让中层干部能够“各显神通”的表现是关键。
中层干部在学校各项工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包括行使某一职能的处室部门负责人,也包括具体承担专业群(系、院)建设的院系管理者。随着内涵建设的不断推进,其重要性愈发突显。而实际情况是,近年来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其他有关方面,对这一层次干部的培养提高显得相对薄弱,至少还没有明确具体的引导政策;同时,管理学专家实验得出的结论表明,由于传递过程中理解和领悟力的差异,政策本意到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会很大,因此,我们认为,中层干部队伍建设必须摆上日程,刻不容缓,其中中层干部的学习力、创新力、理解力、执行力至关重要,综合素质的提升也相当迫切。
二、努力做好六方面的中层干部队伍建设
中层干部是一个广泛的称谓,一般是指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中的中层部门(单位)负责人。就一所县而言,局部(委、办、局)负责人、乡(镇)负责人均属之。就一个学校而言,中层干部则是指系(院、处、室、部)负责人和直属单位负责人。学校的管理虽不同于政府部门,但是也将中层干部纳入同一层级进行管理,只是在具体内容和要求与之不同。具体而言,高职院校的中层干部队伍建设一般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系主任(专业学院院长)队伍建设
高等学校一般实行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即使规模不是十分大的高职院校也都采取这种管理模式,所不同的只是在两级管理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所差别(有的学校实行完全的切块包干式的两级管理,有的学校则是在教学和学生工作上实行两级管理,而在人、财、物管理实施学校统筹),其中,系主任这一层次的中层干部在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中地位十分重要。他们往往具有较强乃至极强的专业性,首先要求是专业领域的专家教授和学者,他们一般也应该是专业带头人,具有专业建设的担当指导能力。与此同时,以系或院为单位要相对独立地面向市场,解决专业适应性、就业适需性、合作深入性等问题,因此,学术水准、专业水平是成为系主任队伍的前置性条件,而管理水平和市场能力也是担任中层干部本身的必然要求,总之,系主任(专业学院院长)既要能使校旗高高飘扬,也要能让系旗精彩纷呈。
(二)职能处室负责人队伍建设
在高职院校,根据工作分工,都设有若干职能处室,一般有办公室、人事处、教务处、学生处、科研处、财务处、设备处、后勤处、保卫处等。近年来,又增加了招生就业处、校企合作处等,它们都按照职责和职能承担某一方面的工作,对内对外均代表学校。对内,他们是学院党委和院校长决策指挥的参谋和助手,是分管校领导在负责领域的秘书长;对外,他们必须在职能领域内代表学校参加活动、了解政策、争取资源。因此,专业水平、服务意识、沟通能力、参谋质量就成为职能处室负责人的建设重点和选配依据,职能处室负责人必须能在“职内成家、业内成名、内外成功”。
(三)党群干部队伍建设
在中国,共产党是法定的执政党,公办高职院校都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其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把握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舆论导向,巩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阵地。据此,学校设有系(院)党总支,配有党委职能部门(如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纪委、人民武装部、学生工作部),还有团委、工会、妇联等群众组织,统称党群工作部门。这些部门承担着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党的建设的具体任务,因此,政治立场坚定、党性觉悟高、综合素质强、群众影响好成为选配党群中层干部的重点要求,尤其是,这些干部中的大多数还承担着培养教育学生和在青年学生中开展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因此,其个人品行及其在师生中的诚信是相当重要的,党的历史、理论以及相关工作专门知识也必不可少。
(四)市场化管理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根植产业、依托行业(地方)、融入企业、强化职业是基本要求,因此,在高职院校中,既需要有面向市场、调研市场、开发市场、巩固市场的专业部门(如校企合作办、校友工作办、基金会办公室、招生就业办等),也需要在相关部门和系(院)有主要从事市场工作的负责同志,他们不一定占多数,但是要有一定数量,市场适应性、交际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就成为选配这一部分中层干部的重点要求。
(五)经营性管理队伍建设
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根据其自身特点,发展需要,并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优势,建设有若干产学研相结合的企业组织(或称产业,一般采取公司制的形式),它们既是学生实习的重要场所,也是教师调研的主要基地,是学校服务社会的综合窗口,也是学校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这些企业(中心)市场化程度高,经营管理任务重,因此,专业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风险能力就成为这部分中层干部的选配重点,而且这部分同志往往也要亦学亦商,商以致用,商以助学,正因为这样,奉献精神、大局意识、角色转换本领更显特殊。
(六)服务型管理队伍建设
学校是一个小社会,更是一个综合体,在高职院校除了常规的系(院)、职能处室和党群部门、特设的市场部门和经营单位外,一般都会设有相关服务部门,如图书馆、实训中心、电教中心、教育技术中心、信息中心、后勤服务中心等,这些部门虽工作内容不同,但共同的要求是提供优质服务。表面上看,这些部门不显山不露水,但在运转中都十分重要,而且也有极强的专业性要求,正因为这样,专业素养、服务意识、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就成为这一领域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
三、深化内涵,共同打造高素质中层干部队伍
上述从六个领域就相关方面的中层干部队伍建设要求作了分析,但中层干部也是一个整体,处于同一层级,也会实施交流和岗位轮换,因此,既要考虑各岗位中层干部的不同特点,也要考虑中层干部队伍建设的共同要求,我们认为,“六性”“六力”建设应该成为共同的追求。
(一)“六性”修养及其内容
1.政策性修养。中层干部处在学校建设发展的重要环节,应该有政治上的信仰和追求:忠诚于社会主义事业、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和人民,有较好的党性修养,有较好的学习理解执行政策的意识和能力,这是认识和培养中层干部的前提条件之一。
2.事业性追求。教师是一个职业,教育是一项事业,而高职教育更具有挑战性,因此,中层干部的事业性至关重要。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工作当成一个事业去做,而不仅仅是作为谋生的手段,才会精益求精,不厌其烦,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3.责任性修炼。责任性是做好工作的重要条件和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说,责任性大小和强弱比工作能力水平高低更加重要。有道是责任重于泰山,态度决定一切。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干部,为官一任,守土有责,造福一方很重要;作为一名学校中层干部,应该有一种“决心要做好,并且做得更好”的责任心。
4.奉献性精神。中层干部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做得好,会两头给光;做得不好,就会两头受气(包括外头和里头受气,上头和下头受气)。正因为这样,不仅要求中层干部会吃苦、有能耐,更要有奉献精神:为了执行和服从上级的决定,需要奉献;为了示范给基层同志看,做出榜样,需要奉献;为了配合和适应外头,需要奉献;为了圆满和推进本部门工作,做好里头,需要奉献。
5.专业性水准。高等教育是一门专业,有其发展规律和工作规则,每一个中层职位也都有履责要求,因此,每一个中层干部应该按照“干一行、懂一行、学一行、钻一行”的要求,注意提升自己所从事专业的管理工作的专业性水平,如果一个专业部门的管理者不懂得专业和政策,就一定会削弱其管理绩效和水平。
6.适应性水平。这是对一个中层干部从事多岗位能力的要求,它要求中层干部具备一专多职的素质,从而适应一类多岗或多类工作的能力,以更好地支持和推进全局工作。
(二)“六力”提升及其内容
1.学习力的提升。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在知识经济日新月异,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升级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只有具备较强的学习力,才能适应发展变化着的管理对象和管理事物,也只有努力地学习,才能不断更新知识,更新观念,发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形成新对策,切实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因此愿学、会学、善学是每一个中层干部的重要品格和修养。
2.理解力的提升。一个人的理解力与其知识、智慧、经历、情商、智商紧密相连,也与其是否认真用心、谦虚好学直接相关。中层干部必须提高理解能力,除了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外,最重要的是,要理解校党委和校长的工作布置和工作意图,加以吸收消化并认真贯彻落实。古话说,“听话听音”“敲锣听声”“听懂半句话”,这讲的都是理解力的问题,中层干部必须学会理解,善于理解上级和领导的意图。
3.执行力的提升。中层干部担任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中介职责,其重要职责是贯彻落实校党委、校长的工作布置和安排,并认真落到实处,中层干部履职是否到位,不仅在于汇报得好,说得好,而在于做得好,落实得好,正因为这样,执行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层干部体现学习力、理解力的重要表现,必须有这样的态度,才有这样的行动。
4.创新力的提升。中层干部不是简单的传声筒,也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执行,必须创造性地开展。尤其是一所学校规模不断增大,专业门类也十分复杂,学校领导层不可能考虑方方面面,事无巨细,而总是做一些总体部署和原则性要求,这就要求中层干部必须创造性工作。从某种意义上看,学习理解基础上的创造性执行,才是高素质、高水平的体现。
5.战斗力的提升。这主要是指在非常规常态条件下一个中层干部加班加点、拼命工作、创新工作、连续工作、破解难题的能力,学校工作多数是常态,但也有非常态的时候,作为一个中层干部,必须把关键时候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创新作为培养和修炼的重点。
6.开拓力的培养。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中层干部,都有面对上级领导和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的问题,要实现职内成家,需要开拓;要推进业内成名,更需要开拓;要内外成功,必须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正因如此,开拓市场、联系外部是作为一个中层干部非常重要的能力。
四、统筹管理、培养高素质中层干部队伍的六条途径
要建设一支素质精良、结构合理、总量适当的高素质的中层干部队伍,必须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学校具体情况加以培养和造就,具体来说:
1.公开选拔的方法。这是中层干部“要我干”变为“我要干”的重要途径,也是对中层干部理论水平、表达能力、学习能力的前提性条件考核,通过这种办法,有利于培养出自身优秀、组织认同、群众公认的中层干部。
2.提高培训的方法。学校和上级有关方面,应制订科学的中层干部学习培训计划,按批次、分步骤地进行系统培训,或根据工作特点和需要,根据“查漏补缺”的原则进行培训,以提高其工作适应性。
3.考察交流的方法。提倡鼓励并创造条件,安排中层干部到对口单位、对口部门或先进部门进行调研复习和工作考察,学习间接经验、避免走弯路,从而尽快提高干部队伍水平,其中包括了出国考察。
4.岗位轮换的方法。干部轮岗交流,既是互换工作的需要,也是提高工作的需要,通过轮岗工作,既利于相互理解,从而谋求相互支持。与此同时,坚持多岗位锻炼的办法,有利于增强干部全面意识和工作适应性。
5.挂职锻炼的方法。对于一部分需要针对性提高和培养的优秀干部和后勤干部,采用到兄弟院校、党政部门、经济实体乃至国外单位挂职锻炼的方法,从而拓宽其视野,提高其水平。
6.鼓励拔尖的方法。中层干部队伍建设需要有条例、立规矩、讲资历、讲年龄,但如果条条框框过多过死,就容易产生按部就班的情况,形成一潭死水的局面。因此,对于高学历、高职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一些干部,可以破格越级选拔,这样,才有利于干部队伍形成活水,创造成绩。
(执笔人:周建松)
[参考文献]
[1]朱勤文.高校中层干部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J].中国高等教育,2010(20).
[2]胡少平.加强高校中层干部队伍建设的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
[3]李延保.关于高校干部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7(2).
[4]魏捷.对高校干部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1999(3).
[5]马德伟.关于高校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9(3).
第四编 高职院校管理队伍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