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爱国之道,始自一乡”

“爱国之道,始自一乡”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对我们全面认识乡土志书是不无裨益的。因此,自1861年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以来,各地报纸杂志风起云涌,全方面引介西方科学文化成为潮流。当然,政府所推行的新学、新政的一些理念,在乡土志书中得到地方化的阐释。要培养人们“忠君”、“爱国”的理念,就必须从蒙学阶段开始。而沿海之岛屿,星罗棋布。蕲备当事之采择,以为措施庶政之一助。

第四章 “爱国之道,始自一乡”——乡土志书的思想资源及其表达

《乡土志例目》在体例与内容上,相比明清传统志书多出了“实业”、“人类”、“商务”部分内容,这是中国自1840年以来外有“列强环视”、内部患乱不断局面的客观反映。几乎所有的乡土志,都声称对儿童进行“爱乡”、“爱国”的乡土教育极其必要;在一些乡土志中,更借用了当时极其流行和先进的“实业”救国理念,倡言“商战”、“工战”、“学战”;甚至“振兴汉种”、“排满兴汉”等非常大胆的言辞也被写进乡土志书。由此可见,地方精英(地方官僚或传统士绅)用这些语言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感和对当前局势的忧虑,表达对“自强之道”的看法,其意愿是非常明显的。那么,这些乡土志书中具体出现了哪些新的思想?这些新的思想资源又源于何处?乡土志书的编纂者们如何在志书中表达自己对局势的看法?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对我们全面认识乡土志书是不无裨益的。

1840年以来,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短短几十年间,清王朝在抗击外敌入侵的战争中无一例外的失败,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的签订,割地赔款的一再上演,打破了中国统治者“天朝独尊”的观念,强烈刺激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有识之士,社会舆论由严守传统“华夷之辨”一转为纷纷介绍和引进西方典章制度、科学文化,“西风东渐”,甚至出现“西化”的论调。因此,自1861年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以来,各地报纸杂志风起云涌,全方面引介西方科学文化成为潮流。1898年“戊戌变法”前后推行的一系列新政措施,则给中国思想界打开了一个通向世界的大门,新学术、新思想如同溃堤之水,汹涌而来,对传统的帝王观念、王朝尊严无疑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而前此阶段地方大员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回民起义时所形成的地方势力,以及义和团运动过程中东南诸省“东南互保”政策的实施,都显示出地方对中央的离心力。当清政府无力控制这种局面,于1906年推出“预备立宪”的计划,肯定地方自治的价值之后,地方政治诉求越发明显。

对当时固守传统的地方知识分子而言,面对外部世界的风云变化,这种崇洋、求新的思潮,以及系列新政措施,大多数无疑是陌生的和新鲜的;于是,当1905年朝廷根据“学制”提出推行乡土教育,以培养“忠君”、“爱国”为主旨的教育政策时,理所当然地受到这些经受传统儒学熏陶的乡土志书编纂者的支持。当然,政府所推行的新学、新政的一些理念,在乡土志书中得到地方化的阐释。而对一些真正具有激进思想的人而言,编纂乡土志书则无疑是一次表现自我观念、地方意识的机会,因此他们的积极性同样也很高。这样,无论是旧绅士还是新学人,都无一例外地在乡土志书中对当时动辄高谈世界大势,却忽视、贬低本土社会的风气给予了抨击。他们认为,对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给予关注,在当前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要培养人们“忠君”、“爱国”的理念,就必须从蒙学阶段开始。首先要做的,则是培养其爱乡土、重桑梓的情感。光绪三十四年编山东《肥城乡土志》的序言说:

余维欧风东扇,学术朋兴,一二识时之俊,率惊于大而捐其细,抵掌华屋,动谈全球,及进而叩其里街之形势,人事之消长,土产之丰绌,懵然者比比也。以此而欲周知国势,洞悉内情,是犹曲表而求直影,浊源而冀清流也,庸有济乎?邑之学子得是篇以为先导,而又荟萃泰东西诸学说,研究而会通之,以植立宪、自治之基驯,为翌日远大之用,庶几副圣天子锐意兴学之盛举也乎。[1]

综览现存众多的乡土志书,类似以上文字的说法,屡见于其他乡土志书的序言或正文中,大概可以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乡土爱国宣言。

面对国家被外国列强蚕食的局面,乡土志书的作者表达了心中的忧虑。《浙江乡土地理教科书》说:

自旅大被夺于俄日,威海卫被夺于英,胶州湾被夺于德,广州湾被夺于法,中国沿海七省,皆岌岌可危。浙江东濒东海,北据江淮,南趋闽岛,西通皖赣。……而沿海之岛屿,星罗棋布。又列强以垂涎而现建商港,屯海军皆往。……盗儿入室,而主人犹鼾睡未醒。门户安得不日撤哉!……舆地之不可不讲,而本省舆地必尤不可不讲也。[2]

至于一些处于特殊环境的地区,则更多的反映出对本地局势的焦虑。贵州地处西南边陲,面临法国、英国殖民主义蚕食的危险。《安南县乡土志三编》明确指出:

方今英踞缅甸,法窥越南,滇、黔门户,狡焉思逞,安南达滇、粤之声援,亦生斯土者所宜究心也。然则是书成,岂区区小学教材已哉![3]

《湖南乡土地理参考书》认为:

此书不仅便于教师,凡劬学之士,皆可各手一篇,藉以发思古之幽情……置此一编,则全省之地势,当今之时局,往哲之风徽,固已详加考据,切实调查,祛志乘之杂收,综文献而提要。增益多识,优胜知己,亦一快事也。又以时局日新,地方多事,湖南进行要策,如铁道亦早开通,洞庭可以修浚,利源如何发达,风俗注意改良,书中于此类材料搜集最为详审。蕲备当事之采择,以为措施庶政之一助。[4]

姑且不论各乡土志书的具体内容如何,在当时编纂者眼中,乡土志书的确不仅仅是普通小学教材,而且也是有关地方发展的“地情书”,是编者对地方与国家发展的建言书,其意义与价值已经远远超过普通观念中的小学教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