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内涵与要求
一、发展性评价的内涵
结合评价发展的特点和时代的要求,通过分析我国现行教育评价的问题,新课程提出发展性评价,其基本内涵表现为: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2)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体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3)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4)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5)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6)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式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7)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二、发展性评价的要求
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思想带给我们一个崭新的工作思路,许多课程实施者感到有些无从下手。因此,可遵循行动研究的方法开展工作。
第一,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并了解教育评价发展的特点与新理念。
第二,组织有关人员,讨论“实现课程改革目标需要什么样的评价体系、评价工作思路与评价制度”,也可将题目分解以后再进行讨论。对照新课程倡导的教育评价思想,再分析讨论的结果。
第三,反思已有的教育评价工作,寻找与新课程倡导的教育评价思想相一致的地方,进行经验总结;同时,寻找差距与不足,制定改进计划。
第四,采取行动,具体实施在讨论和反思基础上形成的新评价工作计划。
第五,进行阶段性评价,采用多方面信息,总结经验,分析问题,丰富、补充和改进评价工作方案,再继续下一阶段的评价工作实施。
就在这样一个往返循环的过程中,完成评价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此外,在课程评价改革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要善于从平时的工作中总结经验与教训。事实上,不少实验区在素质教育探索的过程中,已经深刻地认识到旧有评价体系与制度的局限性,为此,部分实验区或学校已经或正在进行一些教育评价改革的尝试和探索。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其中一些做法自觉不自觉地与新课程倡导的教育评价思想不谋而合。这就需要实验区有意识地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总结、分析和提炼这些优秀的经验,并思考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方面。这种新旧工作的衔接,便于帮助一线教师和学校领导迅速找到改革工作的抓手,加强认识,深化行动。因此,面对新课程教育评价改革的要求,不要简单、盲目地全盘否定原有的工作,要善于对以往的工作进行总结,寻找有效的突破口。
(2)要善于借鉴和学习其他教师的经验。新课改倡导开放的精神和相互学习的精神,尤其前期实验阶段是将许多新思想、新观念通过大胆实践转化为实际工作效益的过程,因此,缺乏成熟、完善、具有执行性的指导意见或工作方案是正常的。但这种情况常常会给实验区的具体工作带来一些困难。这就需要务实验区发挥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精神,一方面通过学习,自己摸索,另一方面,学习借用“外脑”,打破故步自封的陋习,走出学校和地域的局限,主动和高校等科研机构接洽,寻求支持,同时广集信息,学习和借鉴其他兄弟学校和地区的经验。在视野开阔中,通过思考和分析,寻找适合本实验区、本学校的工作突破口。
(3)选择工作的突破口,分层推进评价改革工作。教育评价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的方方面面,需要多方的参与、支持和协调,是一个逐步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但由于教育评价不可回避的导向作用,教育评价改革成为本次课改的重头戏,备受各实验区的关注。因此,不少实验区难免会产生急躁的情绪,如对评价改革现实环境的不满,或者强求面面俱到或一步到位的急功近利思想。为此,首先要要求各实验区建立“系统工程”、“分层推进”的共识,其次建议各实验区尽快选择有效的工作突破口。通常,工作的突破口来源于:A.前期工作经验;B.最容易操作和见实效的方面;C.热点问题或矛盾集中的方面等。至于如何确定,应遵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尤其不能脱离实验区和学校的发展现状。也因为教育评价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只要选择了有效的工作突破口,该方面的变化自然会引发教育评价工作的全面碰撞,产生教育评价工作整体的优化,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深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