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个性化教育与社会发展
个性化教育强调把学生作为中心,重视“学”,教师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存。我国实行个性化教育,应在改革传统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化的开放式远程教育。21世纪是一个崭新的时代——知识时代,知识不仅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且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这样一个新的时代相应的,必然是也必须是学习的时代。
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在著名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快速到来的信息社会要求人类相应地进入学习社会,在这一社会里,“教育已不再是某些杰出人才的特权或某一特定年龄的规定活动;教育正在日益向着包括整个社会和个人终身的方向发展”。报告强调的:一是教育的普及。教育的民主、平等,已不仅是人们要争取和坚持的权利,而且是社会内在的、必然的要求。教育的普及化,知识的社会化,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二是终身学习。学习不再是人生某一阶段的事,而必须贯穿人的一生。随着信息传播的加速和知识更新期的缩短,知识就像产品一样频繁地更新换代。我们今天的知识,到明天就会被淘汰。如果停止学习,就会停滞不前,就会沦为新的文盲。终身学习已不仅仅是自身修养的口号,而成了社会对每个人的基本要求。
讲到学习型社会,我们还应当注意到教育内涵所发生的变化,那就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农业社会是自然经济,其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土地和劳动力。与缓慢的发展节奏相应的是口耳相传的技艺传授和重在知识传承的书院式教育。工业社会是市场经济,投入决定产出,其发展的决定因素是资本,人们关注的是资本的积累,是资源及市场的占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产业”,它同样要求标准化的批量生产,要求低投入、高产出。这样的教育在造就一部分人才的同时,无疑也忽略甚至扼杀了相当多的人才。《学习的革命》中指出,一种产生失败者的教育本身就是失败的教育。传统的学校教育,往往是以牺牲一部分人为代价,而导致另一部分人片面发展的教育。在知识社会,知识、信息已成为主要的资源,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知识与创新。也只有在知识社会,人的聪明才智、人的创造才能,才真正成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比尔·盖茨靠着自己的天才创造,经过短短十多年的努力,就成为美国首富。这雄辩地说明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说明财富与权力的分配已更多地取决于知识和创新。
与此相应的是,学习型社会在教育内涵上自然要更多地关注人的潜力的发掘,关注信息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强调,“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创新的首要前提就是教育创新。
作为知识创新的基础,教育不仅要优先发展,而且必须明确怎样优先发展和优先发展什么教育。美国劳工部在《要求学校做什么?》中指出:面对今天的数字化生存和全球性危机,人们必须学会求知、做事、合作和生存,必须具备这样五种基本的能力:组织、分配、规划资源的能力;协同工作的能力;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了解、操纵、修正系统的能力;运用多种技术进行工作的能力。其核心则是处理信息和创新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仅仅靠传统的教育模式是难以实现的,它更需要针对和适应每一个具体的个体进行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的意义不仅只满足经济和社会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顺应了人自身的发展需要。从某些意义上讲,个性化教育也是以人自身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在北大百年校庆的校长论坛上,来自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几乎不约而同地提到:教育不能把人变成“机器”、“奴隶”、“经济动物”,现代的大学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而且要使学生更有人性、更富情感、更善思考、更为完美。工业社会一个突出的现象是人的异化,物对人的统治,使人成为自己创造物的奴隶。社会要求造就了人的畸形与片面的发展。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对此有过生动而深刻的反映。知识社会最重要、最深刻、最根本的意义,正在于它开始了人向自身的复归。马克思说过:“全面发展的个人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知识社会不仅在较大程度上提供了人全面发展的物质条件,而且人的发展成为社会本身发展的内在源泉和动力,由此使人从社会的边缘回到了中心,并开始恢复人对自身和社会的主宰。在知识社会,每一个人都可以、也应该通过不断的学习,使自己更聪明、更能干、更文明、更高尚,更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潜力,更全面地发展。人们无须再从上帝那里寻求关于自身的理想。
个性化教育顺应了社会与人自身的发展规律,也体现了认知规律的内在要求。教育心理学领域中颇有影响的建构主义认为:尽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发展的内在要求。个性化教育顺应了社会和人构现实,或者至少是解释现实,每个人的主观世界都是由自己的头脑创建的。学习者是有思想情感的发展着的人,不可能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要通过自己的主体意识,有选择地接受教育的影响。所以,教育必须更加关注如何从学习者原有的心理结构、个性特征、人生经验等等出发,来建构知识,必须更加关注学习者的独特性、主动性、社会性。
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教育思想的转变是实行个性化教育基本前提。近年来,从传统学校教育到终身教育、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两个根本性转变,在我国教育界已开始形成共识。多方向、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新型办学模式正在逐步构建和完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已开始改变。围绕着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一目标,教育界进行了积极的多方面的探索和实验:普通学校的“成功教育”、“愉快教育”、“和谐教育”、“情景教育”,高等学校的讨论式教学、问题教学、案例教学,等等。所有这些实验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尊、自重、自主、自律。或者说,这些实验都与个性化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这些仅仅是开始。要在教育体制和教育思想两个方面真正实现根本转变,通过个性化的教育,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
教师的观念转变,角色到位,是搞好个性化教育的一个关键。传统教育实行教师、课堂、教材“三中心”,教师是主导,重视是“教”。个性化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必须一切以适应每个学生个性的自主学习为出发点,重视是“学”。在这里,教师的角色转换,是在新的教育模式中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的基本前提。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这就是说,教师的职责、教师的人生价值与意义,不仅仅在于燃烧自己去照亮别人,更在于点燃和激发别人,促使和帮助别人发出自己的光和热。过去的“传道、授业、解惑”已远远不够了。今天的教师要自觉地实现角色转换,从居高临下的教育者转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朋友,从传统的灌输者转为引导者和帮助者,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为能力的发掘者。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教育的对象,还要把他们看作自我教育的主体。要激发学生自己的求知欲望,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风和自学能力,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要鼓励、引导和帮助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生存》中曾满怀激情地呼吁:“我们要学会生活,学会如何去学习,这样便可以终身吸收新的知识;要学会自由地和批判地思考;学会热爱世界并使这个世界更有人情味;学会在创造过程中并通过创造性工作促进发展。”帮助更多的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存,这是我们新时代教师神圣而光荣的使命。
教育成本也是实施个性化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人们总说中国教育重知识的灌输,而西方教育更尊重学生的个性,更重视学生潜力的发掘和创造力的培养。这里固然有文化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上的差异,另一方面,也反映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差距。像哈佛、牛津那样一个教师带两三个学生,甚至两三个教师带一个学生,教育质量自然很高。可是,以我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难以承受那样高的教育成本的。从我们的实际出发,实行个性化教育,切实可行的选择是在改革传统学校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化的开放式远程教育。远程教育从最初的函授开始,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而现代远程教育则是一个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全新教育概念。高新技术的发展为现代远程教育提供了几乎无限的可能:多媒体软件是人机的即时交互;电话、电子邮件是单媒体的人际即时交互;互联网、电视会议系统则是多媒体、多形式的人际即时交互。这种现代化的开放式远程教育集丰富的教育资源、超文本的知识结构和超时空的电子通讯技术于一体,可以平等地向所有人提供充分的、可终身享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每一个人,无论贫富贵贱,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网络学习,得到全国乃至世界一流教师的指导,可以向最权威的专家请教,可以查阅和拷贝最著名的图书馆的资料,还可以使学习和工作、娱乐完全融为一体。卫星的多媒体远程教育更符合中国的国情民情,因为多媒体的学习形式可以将学生的个性与高科技充分融合在一起,使学习变得更为生动活泼,更加有趣有效,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起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模式。《学习的革命》中说,今天,“不在教育中充分利用即时电子通讯,就会像我们的祖先拒不使用字母表、不生产印刷书籍、不钻木取火一样”。在中国实行个性化教育,更要借助现代化的远程教育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