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个性化教育的本质

个性化教育的本质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个性化教育的本质特征应是面向全体学生,把人作为教育的主体。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实现个性化教育,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第三节 个性化教育的本质

现行课程体系中明显存在着不符合个性化教育规律的因素,严重制约着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因此,充分认识个性化教育的特征以及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构建有利于个性社会化的现代化课程体系,对于全面落实个性化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一、个性化教育

所谓个性化教育,就是指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教育者应当承认学生在社会背景、智能背景、价值观、情感和生理等方面存在个别差异的前提下,做到既“有教无类”,又“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美国学者卡罗尔说,个性化教育是“在学习者个性特征与学习环境之间努力达到的一种平衡,也就是说,它是学习者个性特征与所学知识、概念、行为方式、学习环境、激励系统及习得性技能之间的一种合理匹配,而且是一种连续的过程。”

1.从主体方面看,个性化教育是教育和受教育者个性、潜能都得到发挥与张扬的一种教育。没有教师的“教如其人”,就没有学生的“学如其人”,也就没有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也就没有个性化教育。

2.个性化教育的内容不应仅限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它更应是一种增强主体意识,培养独立人格,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最高价值的教育。对于青少年学生,特别是使那些被称为“后进生”的学生,找到“表现自己”的领域,并且达到某种“完善的高度”,让他们打开眼界,认识自我,从而树立起自信心。从实质上说,就是让每一位学生都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

3.个性化教育的本质特征应是面向全体学生,把人作为教育的主体。个性化教育对每一个人负责,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出发,为他们设置适宜的学习环境,为他们提供可供选择的学习条件,通过各自的努力获得相应的发展。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社会改革。这意味着社会结构的解构与重组。而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变迁,对于人才规格、人才质量、人才结构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岗位转换和重新择业成了人们无法回避的问题。教育是改造人、培养人的事业。造就复合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能胜任不同就业岗位的职业角色,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个性化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现代科技的发展,使教学结构和教学手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并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这就为每个受教育者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学习环境。人们不同的个性特点,不同的气质、兴趣,以及不同的爱好特长,都可以因此而得到有良好的发展,受教育者自由选择学习专业的主动权将大大提高,这就为人们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客观依据,成为实现个性社会化的基础。

由于传统教育重共性、轻个性,重知识、轻能力,重模仿、轻创新,重记忆、轻思考,重接受、轻批判的种种弊端影响,现代社会提供的有利条件并没有完全使人的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培养出来的人不能真正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社会经济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迫切要求改革现行教育,开展体现时代精神、具有生命力的个性化教育,奏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二、实现个性化教育的必然选择

个性化教育在于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充分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最终实现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最高价值,这也就是学校教育的实质。个性化教育在使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其他素质的全面发展,加速了个性社会化的进程,从而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班级授课制下,这些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靠课程来传载的。课程改革是实现个性化教育的前提,也是课程设置、编制的原则。

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并不矛盾,相反二者是一致的,并统一于生命个体的可持续发展过程的始终。关于这方面,苏霍姆林斯基曾作过精辟的论述。他认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就是道德、智力、劳动、审美、身体等几个方面的和谐发展,而要实现这种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为统一的完整的过程”。同时,他还提出要把全面发展与发掘人的天赋才能结合起来。他认为:“最主要的是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挥他的天赋素质,达到他的年龄可能达到卓越成绩。”“教师的技巧在于善于觉察儿童的天赋,善于确定足以使他施展智力和创造力的领域。”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平均发展只能扼杀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本质特征是人的和谐发展;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人的个性发展的基础,而人的个性发展则是全面发展的最强的一面,彼此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这就是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因此,为保证学生个性的发展,实现不同步教学,必须实行课程改革,建构合理的课程体系。在进行课程改革,处理人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关系时,既要重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因素,又要注重利于个性发展的内容,做到统筹兼顾,共融共进。

课程改革的好坏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由于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办学指导思想都体现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之中。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实现个性化教育,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而传统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单一僵化,课程管理模式过于死板,课程的内容目标陈旧,已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品质和谐发展的要求,丧失了课程应有的现代教育价值,培养目标也就无从体现。因此,改革现行课程,构建现代化的课程体系,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关键。

1.课程改革要是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课程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课程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我国教育改革主题。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课程改革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但始终没有走出以偏纠偏的困境。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对课程目标定位的偏离或模糊。课程改革与建构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必须将课程目标定位于实现学生个性化、社会化上,这一点不容忽视。

2.课程改革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智力背景,还要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更要关注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影响课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里仅以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例,简述它对课程结构的影响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各种课程中的学习方式如何,是接受性学习,还是自主性探索学习,这是造成课程类别差异的根本原因。以前者为基础的课程结构是单一的,只能适用于“你讲我听”的单向教学,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个性得不到张扬,大大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建构以学生自主性地探索实践学习方式为基础的课程已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这种课程在各国的差异只是名称和设置方式的区别。经研究发现,这些差异的背后,存在着一些普遍的、共同的因素,是构成此类课程微观结构的基础。与自主性探索学习方式相适应的课程微观结构应当采用课程单元的形式,每一单元都包括主题(内容范围)、任务(作业)、评价标准(有弹性)三部分。各种任务是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完成的。因此,这种结构极有利于学生个性、价值观、道德、知识等方面的充分发展,这些都是个性化教育的内容。所以变以接受性学习方式为基础的课程结构为以自主性探索学习为基础的课程结构,是促进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必要前提,是个性化教育的关键。

三、构建现代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实施课程改革,更新课程理念,把课程目标定位于个性化教育,需要对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载体及课程管理模式重新审视与创新,以保证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与创新潜能的最大限度发挥。

课程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根本依据。课程的目标内容以及建立怎样的课程结构都应由培养目标、教育目的来决定。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结构的需求,决定了学校教育必须改革传统课程体系,构建现代化的课程体系,以确保个性化教育的顺利实现。

1.在课程结构上,要突出均衡性、选择性、综合性。要强调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并加强学科课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课程的选择性,以适应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要;保证课程结构的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2.在课程内容上,要联系社会,贴近生活,强化课程对学生创新个性的培养。在生活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人文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在生活实践中实现三者的辩证统一。

3.在课程管理上,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本课程三级管理。做到既保证统一的基本要求和质量,又办出各自的特色,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4.在课程载体上,实行课程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课程的个性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因材施教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课程的多样化为多功能办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教育改革的关键是寻找适合我们国情的教育思想和现实可操作的教育运行模式,本书正是为此而作。个性化教育不是某个人的专利,而是我们对教育发展趋势的共识,是对教育发展的基本态度,但是,个性化教育如何操作实施却是它的发展瓶颈,如何解决这一发展中的瓶颈是我们共同的课题,是我们为之奋斗的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