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三个面向”高度搞好基础教育转轨

从“三个面向”高度搞好基础教育转轨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基础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必须遵循基础性原则,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

第九节 从“三个面向”高度搞好基础教育转轨

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工程,是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它最主要的任务是开发人的潜能,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1982年,邓小平同志为北京市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教育思想的精髓,也指明了社会主义教育战略方向,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方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规定了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并且强调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因此,基础教育要附合“三个面向”的要求,必须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必须把学生素质水平的高低看作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十几亿人口的素质是关键。因为要实现以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科学技术现代化,归根结底要靠高素质的人才。人才是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而人才资源的开发在于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必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教育体系,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实施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国际形势的现实需要,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必须要求。当今世界,是竞争和合作并存的时代,是变革节奏不断加快的时代,世界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必将不断影响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一方面科技的变化带来了经济和职业结构的变化,例如,在发达国家出现了结构性失业。这就要求人们的未来社会中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更新原有知识结构和技能,教育也将成为伴随人的一生的社会化的终身教育,而学校教育仅仅是为人的一生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社会的信息化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终身教育提供了条件,人们可以在任何地点,如工作场所、家庭、学校等进行学习,同时还可以即时学习,需要什么学习什么。学习方式显示出机动性、灵活性、流动性和适应性。因此,学校教育必须改革,必须以发展的观点,培养具有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基础教育主要是教会人应如何学习,也就是说,教育目的不只是为了将来的工作和就业而学习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方法,运用学习方法。从过去培养掌握技术能力的人才转变为培养具有学习能力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

推行素质教育,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

第一,要建立新的人才观。要认识到那些学有所长在特定领域的专家、学者是人才;而那些富有创造精神,具有较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也是人才。因此,基础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必须遵循基础性原则,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第二,要建立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质量观。要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重要性,把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发展水平,作为衡量教育工作和学生质量的标准。

第三,建立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新的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传授知识和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把课堂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把已有知识和未来的创造发展结合起来,把学校工作同社会、家庭教育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面向未来的开放系统,全面地开发学生潜能。

第四,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尊重和鼓励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的内化过程,要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同时要加强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意向和行动能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转换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建立思想意识条件,让基础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的内涵,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局限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认识到基础教育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而是培养成具备现代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和劳动。

2.把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体系转变为构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素质教育体系,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心身素质的发展。而不能只重视智育,忽视德育和体育;只重视知识的积累,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3.改变教学内容,根据基础性与可接受性原则组织教学活动。凡是社会需要的、做人需要的内容,都要学习。要遵循人的认识规律,引导学生从客观事实和现象出发,掌握方法论,并应用到实践中去,而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某些科学的结论和成果。

4.改进教学方法,遵循主体性与实践性的教学原则,变“教学”为“导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通过学习实践,独立地获取知识,使个体得到充分的发展。

5.优化教学环境。人的发展除先天因素外,同时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大,因此,创设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影响学生发展的环境是多方面的,它既包括学校、课堂等校内环境,也包括社会、自然、家庭等校外环境,这些环境都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而创设这样的教育环境,单靠学校是不行的,必须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

6.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应试教育”的评价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书面考试,以“分数”定质量,“高分”即高质量,这是一种单一的、片面的、静态的评价,这种质量是狭隘的质量,只能代表学生短期的行为。素质教育的评价应当是全面的、多样的、动态的评价,要从学生灵活掌握和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全面地进行考查。即:不仅要看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而且要对学生人格、认知能力、心身发展水平等做出全面的评价;其评价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笔试、口试与面试相结合,实验实习操作与作业答辩相结合等。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国际化和科技化的社会,是经济和科技竞争的时代,竞争的焦点在于人才,在于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