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素质教育与班级管理

素质教育与班级管理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班级管理来看,打破“班主任制”的固定模式,在原定班主任的基础上,增设辅导员,以适应素质教育要求。毫无疑问,立体化管理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为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创造条件。但是,素质教育向这种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这种在班级管理上仅由班主任与学生之间进行单线交流的形式,无疑给素质教育蒙上了一层阴影。现行的“班主任制”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还表现在管理机制封闭这一方面。

第四节 素质教育与班级管理

向素质转轨是划时代的重大改革,学校领导应放眼于宏观,着手于微观,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环节的工作。从班级管理来看,打破“班主任制”的固定模式,在原定班主任的基础上,增设辅导员(亦称副班主任),以适应素质教育要求。

一、变平面管理为立体式管理

传统的应试教育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与接受,在班级管理上,应当注重思想品格的整齐一律,注重行为规范的阶段待征,因而,教育主体被界定在同一层面上,接受来自教育者的目标教育。这样,目标难以达成的学生便被解释成了“差生”或“双差生”(应该指出,他们在普通学校很可能是“优等生”),班主任要为这些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花费很多心血,甚或劳而无功。打破固定模式,以班主任为主,增设辅导员;承认差距,以“分类管理”为形式;变换视角,以提高素质为目标——变平面管理为立体化管理,可以避免“班主任制”的弱点。立体化管理的内涵是:(1)教育主体的立体化,即按学习成绩、身体素质、个性特点、志趣爱好、适应能力等不同侧面予以分类管理;(2)管理过程的立体化,即将教育主体纳入由班主任到辅导员的管理体系之中,寻求互为适应的管理形式。毫无疑问,立体化管理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为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创造条件。

二、变单线交流为多线交流

传统的“班主任制”是单线交流,它以应试为目的,在知识水平、身体素质、应试能力、德育素养乃至诸多社会认识方面都有一个大一统的标准,因此,由班主任一人娴熟地运用“尺子”对学生进行规范似乎就够了。但是,素质教育向这种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首先,测评学生素质的角度不应是单一的。“横看成岭侧成峰”,把握学生个性特征,从不同角度认定学生都是可造之才,方可使人人都成才。例如,一个有良好体育天赋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也不断有违纪行为,文体辅导员可扬其长,避其短,发展他的优势,遏制他的弱点。实践证明,当一个学生的优势、信心和目标得以确立,许多不良因素便能得到克服。其次,培养学生素质的方式应力求多样化。管理过程其实也是教育、培养的过程,教育者应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沟通、思维方式、工作作风乃至处世原则等方面给学生以全方位的启发。同时应该看到,各学科课堂教学的师生交流当然可以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而且它依然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但交流的面仍嫌狭窄,交流的方式仍嫌单一。在全国各级各类中小学中,普遍存在着科任教师只管教学罔顾其他的不正常现象。这种在班级管理上仅由班主任与学生之间进行单线交流的形式,无疑给素质教育蒙上了一层阴影。

三、变封闭机制为开放型机制

现行的“班主任制”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还表现在管理机制封闭这一方面。增设辅导员,引进新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的开放型机制则具备一定的优越性,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1)创造性。素质教育面广、形式多、活动频繁,其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因此,它对教育者的创造意识与能力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集体管理的优势在于能够取长补短、集思广益、相得益彰;“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开放型机制必将使适应素质教育的创造活力大大增强。(2)灵活性。素质教育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改变了主要“以分数论学生”的静态评价方式,评测的角度富于变化。但是,“班主任制”却受到教育者的年龄、学识、思维、性格以及兴趣的制约,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偏见和成见,从而压抑了少数学生的个性发展,严重的甚至出现冲突和对抗。增设辅导员不仅可以避免评测的局限性,而且在处理矛盾过程中还会起到调节作用,增加灵活性。(3)承继性。教育过程本身是一个优化教师素质的过程。班主任的宝贵经验是在教育实践工作中摸索出来的,应该科学地利用和开发。增设的辅导员不仅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还将以新的姿态主持班主任工作,这样的“传、帮、带”更直接、简便、实用,其承继性也更强。

四、变“英才”教育为整体教育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曾把“班主任制”管理方法简括为“抓两头,带中间”,即抓尖子学生的培养,抓后进生的转化,以此带动全班同学的共同进步。姑且不论其效果如何,仅就其工作重心和精力分配而言,它与素质教育的要义更是大相径庭。而且,应试教育的“抓后进生转化”,究其实质,无非是从管理上保证“英才”教育的顺利进行。增设辅导员,分类管理,可以避免“班主任制”的粗糙运作,真正体现“面向全体”的教育思想,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它从两个方面对整体性教育作了保证:(1)时间和精力。管理人员增加,交流渠道增多,管理者可以不至于疲于奔命。(2)学识和能力。选择在学识和能力上互补性强的管理工作者组合在一起,实际上就是优化组合,其功能大大强于各个要素之和。

总之,改革班级管理模式是因时而化的重要举措,经过教育实践试行,成绩卓著。我们认为,班级管理模式改革的价值和意义不久就会显示出它的优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