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改革农村中小学教育管理制度
如何改革农村中小学管理制度,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认为应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一、制定目标及实施措施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以下四方面的素质:一是思想道德素质,要对学生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进行革命传统和理想道德教育,进行法制纪律教育,使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养成遵规守纪、文明道德的良好习惯;二是文化科学素质,要教育学生认清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明确自己是杜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没有高深的文化科学素质是担当不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担;三是劳动技能素质,学校要建立劳动教育基地,抓好劳技课的教学工作,为学生将来投入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四是身体心理素质,学校要健全体育活动制度,举办生理卫生保健知识讲座,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学校还要制定适应素质教育的各项具体实施措施:首先是教学目标课程化。学校除教学大纲开全课程外,还应开设阅读课、计算机课,尽快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学校还应组织有关教师成立书法、绘画、歌舞、田径和其他文化课兴趣小组,定期辅导,开展活动,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时间上保证素质教育的实施。其次是教学内容素质化,学校要明确指出把培养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变单纯传授知识应付考试为以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四者有机结合为目标的教学。把道德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方面教育内容分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实施,指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能力,并要求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第三是教学手段素质教育化,要求教师尽量运用投影仪、幻灯机、电视等电化教学手段,把以教师讲授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手段变为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操作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的手段。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二、广泛宣传,提高全民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必然要有多方面的阻力,而最主要的阻力来自主管部门、教师家长和学生四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教育主管部门。长期以来,上级主管部门把学生的考分作为考核学校及教师的成绩的主要手段,评模、晋级的主要依据也是考分,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素质教育极难实施。只有主管部门改变管理手段,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实施。阻力的第二方面来自教师,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要执行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首先要使教师树立正确的认识观。阻力的第三个方面来自家长,广大家长把升入高一级学校作为子女成才的唯一道路,因而千方百计选择学校、选择教师,这已成为社会上的一股歪风,对此,除用行政手段给以限制外,还应开动宣传工具,帮助家长和学生提高认识水平,只有在家长和学生的积极支持下,素质教育才能得到顺利实施。
三、加强管理,提高教师素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塑造者,教师在学生面前的一切言行,都是教育行为,都有直接或间接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培养高素质教师是教育教学提高的关键。
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适应新的教育目标的教师队伍是至关重要的。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应以培训班的方式,分批分期对教师进行轮流培训,以提高教师的素质,使其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要编写辅导材料,组织教师加强学习,从而提高教师的政治理论素质、业务知识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使其真正起到教育主导作用。
四、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当前学校工作的一大困境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虽然国家开征了教育费附加,但经层层盘剥,真正用到教育上已所剩无几,就是少得可怜的一点经费还要应付各种摊派。各种会议、检查、验收也要耗费大量经费。加之农村民办教师较多,款工又全系雇用,这些人头费就把教育部门的拨款几乎用光,最后真正用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就很少了。国家虽然制定了教育法,但因各种原因不能真正贯彻实施。建议上级主管部门一方面要加大教育投入,另一方面要杜绝各种摊派,以便有更多的经费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基础条件。
五、学校要创造条件
要把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关键在学校,学校必须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才能切实保证教育转轨。一是学校要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制度,规范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如:教学课程、课时的设置,教学内容的规定,教师成绩的考查,模范的表彰奖励、学生优劣的评定等都要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二是学校要为素质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如开设劳动教育基地、完善试验室、配齐专业教师、购置文娱体育器材等,为素质教育提供尽善尽美的环境条件。
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使中学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