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障碍与学习激励

心理障碍与学习激励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激发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服从于一个“期望X价值”理论,这个理论假定人们倾注于某项工作的努力是产生于:他们致力于这个工作时所期望的成功程度;他们对所参与的工作本身或完成工作所带来的利益报酬的估价程度。“期望X价值”的动机理论表明,为了激励学生学习,必须帮助学生评价学习活动的结果,并且使学生确信,只要作出适当的努力,他们就能获得成功。下列策略就是按照“期望X价值”理论的观点构成的。

第一节 心理障碍与学习激励

一、技巧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及其克服

所谓心理障碍,实际上是一种影响人们正常参加活动的不良心理状态,在体育运动中出现心理障碍,其表现为肌肉紧张、情绪焦虑、心理恐惧,从而导致活动能力下降。体育运动中产生这种不良心理状态,因素是多方面的。通过技巧教学的观察、分析,心理学家认为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自身因素

由于中学生还处在长身体的阶段,再加上一些中学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影响,忽视学生的体育锻炼,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不能适应技巧项目的学习,缺乏技巧学习的素质基础。有些学生在学习技巧时信心不足,缺乏自信、果断、勇敢等心理素质,加上怕累,单凭兴趣学习,这些都加大了学生的心理障碍。

(二)外部因素的影响

1.教学方法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时如果没有正确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丧失学习兴趣,产生畏惧、和厌倦的不良学习心理。

2.同伴作用:中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好胜意识,总是希望在各方面能够得到同伴的同意和赞扬,生怕被别人讥讽和嘲笑。在从事技巧学习中,生怕出丑和丢面子的心理,阻碍了他们的大胆练习。

3.场地条件的限制:技巧是一项需要身体接触场地的运动,这就使技巧运动带上了危险的色彩。学生在学习技巧时对场地的注意是很高的,场地的一点不安全都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怕伤心理,限制了他们活动能力的发挥。

怎样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技巧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障碍呢?

首先是要加强学生的身体训练,提高身体素质,适应学习需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去加强身体训练,为学生能够胜任技巧学习做好身体素质准备。

其次是根据学生在学习技巧时各个阶段的不同心理特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采取教学措施,提高教学质量,避免产生心理障碍。

二、激励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

激发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服从于一个“期望X价值”理论,这个理论假定人们倾注于某项工作的努力是产生于:他们致力于这个工作时所期望的成功程度;他们对所参与的工作本身或完成工作所带来的利益报酬的估价程度。

这就是说,人们在估价工作结果之前是不会作出努力的,即使他们知道能够成功地完成这项工作;同时,即使这是个很有价值的工作,如果人们认为无论怎样努力也不可能成功的话,他们也不会作出努力。

“期望X价值”的动机理论表明,为了激励学生学习,必须帮助学生评价学习活动的结果,并且使学生确信,只要作出适当的努力,他们就能获得成功。下列策略就是按照“期望X价值”理论的观点构成的。

(一)必要的先决条件

1.支持性的环境。教师必须把课堂组织和安排成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这包括鼓励学生,耐心地帮助他们学习,以及让他们乐于智力冒险而不必担心犯错误会导致批评。

2.适当的挑战困难水平。如果学习太容易,学生会感到厌烦;如果太难,他们会产生挫折感。最能激发学生需要的是,让他们作出一定努力并达到较高的成功水平。

3.富有意义的学习目标。某些学习活动对于激发学习动机是不合适的。例如:反复练习已经完全掌握的技能,缺乏恰当理由的背诵,抄写在阅读或其他学习中永远用不上的名词术语的定义等材料。

4.适度的运用。激励动机的尝试可能会被滥用,而任何特定的教学手段如果被过于频繁地使用都会丧失它的有效性。

(二)通过保持成功的期望激发动机

1.走向成功的程序。保持学生成功期望的最简单的方法是确保他们不断地达到成功。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确定适应学生水平的教学起点,小步前进,让学生在每跨出新一步之前都有充分的准备,使学生能够调整学习步骤而避免过多的疑惑和挫折。

2.教学目标。成绩评定及自我增强技巧,应确认下列目标:(1)近比远好(提出需要即时着手的学习任务比遥远的将来才能达到的最终目标要好);(2)明确比笼统好(比较“完成一页数学题,最多错一处”与“学习要细心,做好功课”);(3)挑战性比过易或过难好。教师要提供明确详尽的反馈,并恰当地帮助学生运用判断成绩的标准(例如,用绝对标准衡量或以他们取得的进步与同伴们的成绩相比较),目的是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并继续努力。

3.帮助学生认识努力与结果之间的联系。通过树立典型、集体交流和学习反馈,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所付出努力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他们能得到什么。

4.提供矫正背景。对于灰心丧气的学生,要坚持原定目标,运用掌握学习原理及有针对地补课(把失败的原因归之于努力不足,缺乏知识或方法错误,要胜过归罪于缺乏能力)。

(三)通过利用外部动机激励学习

1.为好成绩(或进步)给予奖励。除分数外,它们还可包括:物质奖励、特别的权利、精神奖励、表扬和社会尊重。教师给予的奖励应能引起对学习知识和技能的重视而避免学生仅仅注意奖励本身。

2.组织适当的竞赛。竞赛和外部刺激与引导思考和强调学习质量相比,能更有效地刺激努力的强度。因此,竞赛内容的设计及奖励最好依据简单技巧的掌握而不是着眼于繁琐的问题或发现学习,要注重表现的速度和成果的数量而不是创造性或艺术性。

3.表明课堂学习的实用价值。这就是让学生注意到,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技能将会符合他们的现实需要,课堂学习是今后生活和事业上获得成功的准备。

(四)通过利用学生的内部动机激励学习

1.使教学符合学生的兴趣。无论何时都应运用多样化的例证、活动及学生感兴趣的其他内容来达到课程目标。如说明或应用概念原理时,可利用新闻或青年文化中引人注目的人物、事件和流行的事物。

2.允许选择和自主决定。在教学目标限定的范围内,向学生提供多种方法和机会。

3.对学生的反应给予及时的反馈。学生特别欢迎这样的教学方式,即不仅允许他们积极活动,而且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来指导随后的反应。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活动以便轮流指导。也可以指定小先生或让学生分对或分小组互相检查作业。

4.允许学生创造最终产品。学生们愿意由自己来完成一项有意义的任务而不仅仅是做部分工作。当他们完成这样的任务时会体会到一种成功的喜悦。

5.包含幻想或模拟因素。除了正规的戏剧、角色扮演、模拟比赛等重要形式,还应在日常教学中结合恰当的模拟活动。例如:让学生假想作家、科学家的心理活动,或让学生设想自己生活的某个历史年代或地理环境。

6.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最有效地互相交流活动将取决教师。

(五)激发对于学习内容直接兴趣的策略

1.学习兴趣和动机的示范。向学生表明,你把学习看作是一种奖赏和报酬,是一种丰富个人的生活的.令人满意的自我实现活动。与学生分享与你所教科目有关的书籍、文章、电视、电影的乐趣,注意把所教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当地环境或当前事件中去。

2.引起好奇或悬念。引导学生进入一个积极的信息处理或问题解决的过程。

3.引起不协调或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对所熟悉的课题进行逆向思考,指出已知事物的出人意料、含混不清及不合常规的方面。

4.使抽象的内容更加具体明晰。当课文过于抽象或概括时,应实践足够的细节以帮助学生想像所描述的内容,并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加以说明。

5.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动机。要求学生列举自己对其个课题或活动感兴趣的地方。

6.呈示学习目标和先行组织者。当学生在处理各种信息时,教师应更多地通过讲述、电影幻灯或阅读材料使他们弄清教学要求,区分学习要点,研究学习提示,提出有关做好笔记的建议,提请注意学习内容呈示的结构特点等。可以帮助学生以一种有组织的方式进行记忆和理解。

7.问题解决和学习思路的示范。教师解答习题时的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策略是学生所不能见到的。除非教师显示操作的过程以及在演示时大声地说出自己的思想,这种“认知示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同时也是一种激励学生动机的有效方法。因为通过示范,教师表现了与这种动机相联系的信心和态度。

三、运用学习测定激励动机的三条策略

学习测定就是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考查、评定,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诊断、评定、反馈、预测以及激励功能。当然,学习测定也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掌握的实际水平。在目前评估教育质量的手段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各级各类的学习测定也成了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

了解教学过程中一般性学习测定的主要功能以及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正确而机智地运用学习测定的手段,或许是当前消除厌学情绪,激励学习动机的有效教学策略之一。有些教师就如何运用这一教学策略总结了三条措施:

(一)小步前进,化整为零

所谓小步前进,是指每当完成一项哪怕是很少很浅的知识传授以后,就及时进行目标十分明确的学习测定,使学生在不太费力的情况下经过努力达到成功。学习测定要考虑对难点的分解,不应单为赶教学进度而忽视学习效果的反馈,不宜待某一阶段的知识全部授完才进行测定,而应该让学生通过学习测定对所学知识及时强化,经常感到学习的满足和快慰。知识有其系统性、连贯性,知识的长链又是由一个个“点”连接而成。如果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点时自我评估是积极的,成功的期望就会提高,学习动机也会得到诱导。学生对各知识点有了较扎实的掌握之后,进行整体性学习测定时就具备了充足的实力和信心。成功期望的增强.动机强度的提高,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时的温习整理。小步前进为的是稳扎稳打。化整为零为的是变难为易。

(二)允许失败,消除焦虑

采用上述办法亦难以保证学生每次学习测定都获成功,失败、受挫是难免的。怎样处理学生的失败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失望与焦虑呢?过多的指责往往收效甚微,要让学生对自己战胜困难的能力保持肯定积极的评估。为了克服失败可能引起过大的情绪波动及自信心的下降,应当给学生对自己学习测定的成绩以一定的取舍机会。如对学生进行不记分的测验,心理就没有压力。

但消除焦虑并非越放松越好,适当的紧张也是必要的。这里讨论的消除焦虑,主要是指避免学生因学习测定失误或可能失误而过分担忧或失望,避免自我评估的下降,而要力求使每个学生确信:自己同别人一样,每次都是有能力获得成功的,即使偶尔失败也不必太在意,下次肯定会更好起来。

(三)体现层次,激励攻关

学生的学习能力往往有很大差异,如果仅仅为照顾中下等成绩的学生而使测定难度经常偏低,显然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学有余力者学习动机的激励。

因此,学习测定应当体现层次性要求,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方法:

(1)同一次测定中难易应有合适比例,使学生感到既能基本成功,又需刻苦努力,促使学生及时系统地整理基础知识,避免忽视基本概念,也使学有余力者在解答难题时展露才华的机会。

(2)前后次测定难度高低相间,呈波浪或回旋状推进。如上次测定难度偏低,以明确某一阶段知识的基本要求,下次则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综合性发展性的内容。

(3)重要的总结性学习测定,如期中.期末考试,可能采用多套试题法,鼓励同学向难度挑战。这样做是为了兼顾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需求,避免多数人有严重的失败感,也可以激发学生战胜困难,勇于攻关的精神。因材施教,人皆认同。学习测定是“教”的一个重要环节,理应适应学生多级层次的需要,“因材施考”同样符合教学规律。

四、“追求成功”的学习行为模式

由于教师教学态度和方式的影响,自身以往学习成功与失败的经验的积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逐步形成相对稳固的、带有倾向性的“追求成功”或“避免失败”的学习行为模式。郑其恭老师就这两种学习行为模式的性质、结构、特点及对学生后续学习行为的影响,作了探讨。这对医治日趋严重的“厌学”综合症,活化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或许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围绕教材的传授和学习而展开的教与学相互积极影响的协同活动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获得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学作为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教师以教学主导者的身份,依据社会的教育目的,为完成育人任务而进行教学活动;学生以学习认知主体的身份,为实现社会要求,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全面素质而参与教学活动。教材则反映了社会的教育目的,是教师和学生展开教与学的活动的依据和凭借。教师循着教材为学生铺设的认知和发展通道,以可量的教学目的组合教材固有的学习诱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这样,教与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教学活动就动作起来,而教学效果则具体体现在学生的学习结果上。

学生学习的结果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学习的成功。学习上的屡屡成功,可使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胜任感、成功欲和学习志趣倍增。无论进行什么后续学习,他们都以达到成功为目标,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充满自信,能为自己设计获得成功的行动方案,动员自己全部身心力量去迎接新的学习任务的挑战,以新的学习成功来表现自己的自尊和价值。这就形成了学习上的良性循环机制,我们称之为“追求战功”的学习行为模式。一种结果是学习的失败。失败对以后学习行为的影响有两种不同情况:一是面对失败不气馁,总结经验教训,克服不足,努力去促进自己学习,去争取成功。这类学生也会在以后的成功中逐渐形成“追求成功”的学习行为模式。另一种结果是面对失败而失去信心,视学习为畏途,学习行为显得消极被动,由此带来的屡屡失败又使他们视自己为学习的失败者。这类学生,对后续学习的目标只求“避免失败”或则碰运气,甚至弄虚作假,以求有个好的分数得到老师的表扬,以显示自我价值;或则有意不努力学习,借以把学习失败推诿于没有下苦工夫,以保持自己的尊严,诸如此类等等。这就形成了学习上的恶性循环机制,我们称之为“避免失败”的学习行为模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形成“追求成功”或“避免失败”的学习行为模式,是与学习结果的归因倾向紧密相关的。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认为,学生一般用4种不同原因解释他们学习的成绩,即:能力、努力、任务难度、机遇或运气(如疲劳、心境不佳、不公平等)。韦纳还对这4个因素作了划分:内因—努力、能力;外因—任务难度、机遇。稳定因素—能力、任务难度;不稳定因素—努力、机遇。可控因素—能力;不可控因素—任务难度、机遇。心理学家把能力、努力称为“内在控制轨迹”,把任务难度、机遇称为“外在控制轨迹”。

追求成功的学生认为学习的成败完全取决于“内在控制轨迹”,他们把学习的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把学习的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避免失败的学生却认为学习的成败取决于“外在控制轨迹”,他们把学习上的好成绩归因于任务难度低或碰上好运气,把学习上成绩低下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差。不同的归因对后续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的影响是极不相同的。追求成功的学生既然认为成功是自己能力和努力的结果,失败只不过是需要作出更大努力的鞭策,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成功或失败都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导致进一步的成功。至于避免失败的学生,当失败时会消极地接受和看待失败,认为自己本来就不具备学习成功必须拥有的能力,不是学习的料子,因而努力也是徒劳的;当他们成功时,又认为这不过是一种运气、碰巧和机遇,因而成功也不能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能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和热情。所以,不管面对成功还是失败,他们的反应都是消极的,无所作为的。学生学习的心理倾向、行为模式无论是追求成功的还是避免失败的,都是由学生对学习成败的不同归因倾向(积极的归因倾向—内在控制轨迹决定学习的成败;消极的归因倾向一外在控制轨迹决定学习的成败)而造成的。它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中直接影响着自我价值观、学习信心、学习积极性和对前途的期待,导致学习需求、学习动因增强或降低。一个学生如果对学习成败的归因倾向是积极的,他就会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只要勤奋努力就可取得学习上更多更大的成功,从而构建一种满怀成功的信念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的学习心理素质,形成“追求成功”的学习行为模式,并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和加倍的努力去对待哪怕是更困难的学习任务。反之,一个学生如果对学习成败的归因倾向是消极的,他就会对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失掉信心,整个身心被一种可怕的“失败感”所笼罩。学生一旦形成“避免失败”的学习心理素质和行为模式,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应该强调指出,这两种以其固有的独特方式影响着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学习行为模式,集中体现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动机、学习情感、学习意志以至性格等非智力系统的心理特征及其活动的倾向性,对他们的心理素质以至整体素质的发展和个性形成有着深刻的不可估量的影响。中小学生是正在发展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青少年,其心理素质和行为方式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归因倾向是可以改变的,学习心理素质和行为模式是可以定向培养的。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培育学生“追求成功”的学习行为模式和学习心理素质。

苏霍姆林期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成功带来的愉快是一股强大的情感力量,儿童想当一名好学生的愿望就依靠这股力量。”他还认为:“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这里有必要捎带说说学生学习活动中兴趣与成功的关系。人们往往以为,兴趣带来成功,兴趣促成成功。我们认为,这只是两者关系的一个侧面,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侧面是:成功滋育兴趣,成功促成兴趣。事实表明:兴致勃勃地投入一种学习,但几经辛劳,终无所得,结果只能是望而生畏,兴味索然。可以这样说,没有成功,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成功体验,便没有兴趣,兴趣要以成功作为支柱;而成功要以兴趣来催化,当兴趣形成,它又会促使人兴味盎然,殚精竭虑地去从事活动,有力地推动活动的成功。从苏霍姆林斯基那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教学生和使学生获得发展从而养成“追求成功”的学习行为模式最佳方法,就是以经常获得成功来唤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培育他们“追求成功”的心理素质。

五、提高学习效率的六条策略

学习关系到国家、民族兴衰的大问题。不论是从国家的需要、社会的发展,还是从个人的前途、自己的出路来看,只要生活在社会上都必须学习。有的是自愿地积极地努力学,有的是被迫地无奈地勉强学;有的自始至终活到老学到老,有的忽冷忽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的坚持数年学有所成,有的涉猎多方效果不佳。这都是因为什么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学习效率”是重要因素之一。

有的提出下列公式:学习效果=学习效率×学习时间,要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一是提高学习效率,二是增加学习时间。关于抓紧时间学习的重要性,自古已有许多流传佳话,什么“不怕慢,就怕站”,“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什么“争分夺秒”,“十年寒窗”等等,都经常用来鼓励人们抓紧时间学习,对于抓不紧时间的人来说这是对的,但是强调到过头的程度就会产生副作用,学生的课内学习时间或书本学习时间安排得过多,会影响全面发展;工作人员的进修学习时间安排得过多,会产生工作与学习的矛盾。

由于学习时间过长而影响身体、影响生产的事例是常有的。因此,在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的同时,更应强调提高学习效率,这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一些在学术颇有见解的老师研究提出,要提高学习效率,掌握下列几点是极其重要的。

(一)目的明确与动机端正

做任何一件事情,具有明确的目的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去参观科学技术展览会,如果目的明确,就是要学会某项技术表演。与那种无目的的游览相比,在学习该项技术上,肯定收获不相同。有了明确的目的,积极性就高。

学习的内容与目的要求一致时效率就高,目的性不明确,盲目地学习,效果就不会好。例如,学生阅读一篇文章前提出三项要求,然后用同样的要求检查学习效果,不难预料效果不会一样。

学习目的性明确,还要有良好的动机。学习的积极性往往是受动机左右的。动机正确,能促使人们积极向上,但正确的动机往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觉悟的提高、事业的进展,不断修正逐渐建立和形成的,从幼儿和青少年时期就要求具有为祖国为人民为事业而学习的正确动机是难以完全做到的。学习上的客观事实告诉我们,有的人为了报答党的恩情可以努力学习;有的人为了解决生活问题可以日夜奋战;有的人为了某项奖励也可能不辞辛劳;有的人为了继承祖先业绩也可能分秒必争。这里所谓正确与不正确,应当根据年龄、职业、思想水平等具体条件而有不同的尺度,“绝对端正”是极少的,但是,应当将其由不正确或不够正确引向正确。这样才会发展成受正确动机所驱使、具有持久不衰的动力,学习效率就会越来越高。

(二)恒心持久与毅力坚强

学习是一生的长期任务,只有持之以恒坚持到底,才会不断地由胜利走向胜利,一朝一夕的热情,三分钟的积极性谁都能办到。许多人都知道学习重要,大都能讲出学习重要性的道理,也有许多人都曾计划过要努力学习,也曾有过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的自学青年,一时热情上来,买提琴和钢琴、购画笔和颜料、邮购图书、登门拜师。但是,相当一部分因未能坚持到底而落空。原因虽然多种多样,但缺乏恒心和毅力是相当多数人的一个致命伤。

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要有克服困难的精神,才能坚持到底。不仅要遇到困难能够坚持下来,还应当有知难而进、见难而上的精神。把克服困难认为是一种乐趣,在学习上就会越学越有意思,尤其是自学青年和为再提高而接受继续教育的中青年知识分子,更需要这种精神。“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有坚强的毅力,能连续攻读下去,就会显出效果。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意味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培养才能成长为像样的人才。对于一般人来说,恒心和毅力也要经过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也是逐渐形成和巩固下来的。只从口头上强调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是不够的。在安排学习任务时要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安排学习时间上要注意有劳有逸,劳逸结合。这样,遇到困难经过一定的努力就能克服。越学越有信心,信心越强毅力就越大,也就越能持之以恒。学习时间不过长,身体条件完全能适应,不是过于劳累,也就有条件有可能坚持到底,如果学习任务安排过重,学习时间安排过长,造成身体疲惫不堪,不用说难的内容学不进去,连容易的内容也不想学。“闻学胆颤”,还谈得上什么恒心、什么毅力呢?

(三)合理安排与全面发展

学习要有一个总体计划。对于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来说,当然要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等综合提高,全面发展,不只要学习课堂内的,也要学习课堂外的,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也要学习实践知识,各种知识之间的纵向横向关系要全面考虑合理安排。对于自学青年及工作干部也要处理好学习与休息、学习与锻炼、学习与工作等各种关系。在学习中,也要把各种应学的内容合理地安排好、穿插开。例如,将文科的与理科的内容,记忆性与理解性内容,理论性与实践性内容等妥善安排,就会提高学习效率。

全面发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着作用。学习虽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还需充分发挥耳、目、口、鼻的作用,还要大力借助手腿的功能。没有发达的大脑,固然学习困难,四肢五官不灵也会影响学习,甚至体力,耐力等也都是学习的重要因素,没有健康的体魄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时间久了,想也办不到,心也就不再有余了,怎么能谈到效率高呢?

偏科现象也极影响学习效率的提高。例如,物理学中运用许多数学知识,化学中应用许多数学及物理学的知识,生活学也涉及到许多物理、化学甚至数学方面的知识,缺乏有关的基础知识,给进一步提高造成很大困难,外语水平不高会影响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已是众所周知的,语文知识缺乏也会影响各科的学习,每年高考不是都有一部分考生由于错误地理解题意而丢分吗?有时甚至由于语文水平的限制,对于某些内容理解不了或理解错误的事例不是也不少吗?只有全面发展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现在对学生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是非常正确而有远见的,适当地参加劳动对学习也是有益的。

(四)品质高尚与习惯良好

历史告诉我们,许多大文学家、大科学家、大学者都是道德高尚的典范。

屈原、达尔文、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是大家经常传诵的,高尚的品德对他们的学习和事业有很大帮助。有的人投机取巧、卖关子、耍小聪明,有时也会取得一些成绩,但是大多是经不住历史考验的,更不会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在学习和工作中,应当表现出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粗心大意,马虎从事往往造成严重后果或者踏步不前。有的人学外语就犯过类似的错误,开始不够严格认真,不求甚解,造成“夹生饭”,到后来遇上过不了的难关,再回头来攻读前面的内容,也有的由于没有机会重新再学习,结果水平再也提不高了。

在学习中,主观武断,固执己见,有时会带来极坏的影响。如不是用历史的、发展的、科学的、辩证的思想方法去思考问题、理解问题,而是从自己狭隘的、主观的判断出发,就会造成对问题的实质不理解不相信、模棱两可、半信半疑,根本谈不到提高学习效率。

习惯的好坏虽然没有绝对的标准,有的同一种习惯,对不同的人可能会产生不良后果,或较好后果,或者无所谓影响。但是就多数人来说,从统计的角度看,还是能分出良与不良的。例如,演算马虎、粗心大意,常在学习中造成不良后果,读完一篇文章,连其中最关键的论点都没有领会的事例是有的;会演算的题,由于粗心而错了,甚至检查几遍也未发现错误;也有的演算草稿乱得无法检查核对。这类事例平时看来不妨碍大局,其实,有时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有的大错误就是源于“小毛病”,这也是影响学习效率的常见“病症”。

(五)条件充分与环境适当

学习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这是不言而喻的。学生除了要有合适的教材以外,还应当有适合不同情况的参考书,尤其高年级的学生要提高阅读参考书的能力,也要具有选择参考书的能力。对于自学者来说,由于起点不尽相同,需要的参考书更应当是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确有水平的。

声像资料、实物标本、图表模型、实验设备等对学习很有帮助也是大家熟知的,应当呼吁有关部门、创造条件大力发展。学外语练习口语,听录音和不听录音效果会相差很远,化学实验中玻璃工技术,不亲自试一试是不可能掌握好的。这些虽然都是常识所及,但真正具体执行时,往往是由于各种原因而不能满足应有的条件,这也是影响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学习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家庭、学校、社会对每个人都有一定影响,随着每个人的认识、思想、性格等的差异,受影响的程度是不完全相同的,但影响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学习习惯有培养和塑造的作用,学校的校风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众所周知的,社会作用的影响更是无法估量的。过去解放区的传统,解放军的作风是有口皆碑的,在战争年代的环境里,很多目不识丁的战士,经过革命队伍的培育与锻炼,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许多人成为各行业的人才。可是,在社会上也有的由于意志不坚强,在条件环境不利的情况下走向了下坡路。因此,我们大家都应当为造成有利于学习的环境而努力,都要有意识的维持和良好的学习环境。

(六)策略灵活与方法巧妙

学习必须长期坚持才能见效,要根据具体情况,制订一个长久的学习计划,然后按部就班地前进,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客观情况在变化,尤其是自学或边工作边学习,往往由于情况变化而计划落空。因此,随时改变计划运用灵活的战略战术,根据具体情况改变自己的策略,才能使自己的总计划不受影响,养成灵活运用策略的习惯。不仅对学习有好处,对工作和事业也是有益的。

人们常把方法比喻成过河的桥和船,说明方法在完成任务中的重要作用,学习也不例外,方法是很重要的。有关学习方法的文章已经发表很多了。

这里不能一一罗列,总的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属于通用的,这些往往对大家都适用,对不同的学习内容也都能起作用。诸如“上课专心听讲,下课及时复习”、“先深入理解内容,后认真演算练习”、“深刻理解与教学推导密切配合,理论内容与实验操作紧密联系”等等。这些都是经过许多人的实践证实了的,对绝大多数的人都是有效的。另一类是属于特殊性的,有的人采用的一些方法对其他人效果不一定好,如海明威站着写作效果好,有的人“开夜车”效果好。这类方法只能参考、试用,对自己确有实效的可以采用,不可盲目搬用。但是它给人的启发是可贵的,那就是每个人都可以在实践中,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特点摸索适合自己条件高效的学习方法。如果真能找出适合自己条件的高效的学习方法,那将是可贵的;如果还能推广给别人,那就是对社会的贡献了。提倡和鼓励大家创造性的学习,创造好的学习方法是很有意义的。总之,对于学习来说,强调提高学习效率化强调延长学习时间更好。当然,学习效率提高以后也要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学习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不可将二者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这里虽然提出几点提高学习效率的途径,对于每个人来说,不一定立即全部采用,可以根据自己情况先选其中进行试用的一条或几条,初步见效后,再长期坚持下来肯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