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需要与学习

需要与学习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美国研究人格问题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除以上五种基本的需要外,马斯洛还提出第二大层次的需要,即认识和理解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有积极探索环境的需要,即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心。因此,需要与学习是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的。

第一节 需要与学习

一、需要及其分类

需要是指个体在其生活中感到某种我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脑中的反映。也就是说需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需要是现实要求的反映。人作为生物,为了维持生命,延续种系,就有补充养料、求得安全和进行繁殖的客观要求。这些生理要求反映在脑中,为人所感受,就成了求食、防御和性等基本要求。这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需要。但人是社会的成员,不同于动物,人不能离开群体与社会孤立地存在。人要想生活得好,就必须考虑他所在群体与社会发展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并依据它行动。当这种要求为人们所反映,成为一种动因,就转化为人的需要。譬如,社会要求发展生产,要求人们分工与协作,要求人们掌握技能、改进技术,要求人们有秩序而和谐地生活,要求消灭落后或不合理现象等。这些客观要求一旦为人们所感受或接纳,就会使个人在实现这种要求的活动中逐渐形成劳动、工作、交往、学习、创造、文娱等需要。所有这些需要都是人所独有的,即社会性需要。人的一切需要都带有社会性。即使是人的生物性需要。其追求目标、实现方式和发展进程也都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因此,人的需要是历史的产物,是社会现实要求的反映。需要是个人的一种主观状态。需要是指个体反映机体内部或外界生活的要求而产生的、并为自己体验到或感受到的一种内心状态。这种状态常常通过某种方式而为别人所认识。其特点如下:

对象性:需要总是对一定事物的要求或追求。

紧张性:一种非要的出现会使人感到某种欠缺。人在力求获取满足而未得到满足的过程中常会体验到一种特有的紧张感、不适感或无法实现的苦恼等。

驱动性:需要一旦出现,就会成为一种支配行为去寻求满足的力量,推动人去从事各种活动。

起伏性:已经形成的需要一般不会立刻消失,然而它作为一种实际上起作用的力量总是断断续续的,时而呈活跃的动态,时而转人潜伏的静态。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按照需要的产生和起源,可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生理性需要是指与保持人体的生命安全和种族的延续相联系的一些需要,如饮食、睡眠、休息、性、御寒、避痛等。人的这种需要如果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得不到满足,就会死亡或者不能繁衍后代。社会性需要是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一些需要,如对劳动、交往、文化的需要等,社会性需要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不同而不同,如果人的这类需要得不到满足,人会产生痛苦和忧虑等情绪。

按照需要对象的性质,需要也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即是对衣食、住行有关物品的需要,对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的需要等等。在人的物质需要中,既包括生物性的需要,也有社会性的需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进,人的物质需要也不断地发展起来。所谓精神需要是指人对社会精神生活及其产品的需要。如对知识的需要、对文化艺术的需要、对美的需要等等。这类需要是人学习科学知识、探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动力。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美国研究人格问题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在他看来,人的需要是由五个等级构成的。第一,生理需要。人对食物、水、空气、睡眠、性的需要就属此类,它们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是最基本的、最有力量的需要。第二,安全需要。它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第三,归属和爱的需要。一个人要求与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一个团体并在其中获得某一位置等,就是归属和爱的需要。第四,尊重的需要。它包括自尊和价值,使他在生活中变得更有能力、更富于创造性。相反,由于缺乏自尊,会使人感到自卑、没用,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处理面临的问题。第五,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在人生的道路上,自我实现的形式是不一样的,从事不同中业的人各有其不同意的自我实现标准。马斯洛认为: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是较高级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级的需要。

一般地说,只有当低级的需要获得满足,较高一级的需要才会产生,而真正能够满足最高需要(即自我实现)的人是极少的。

除以上五种基本的需要外,马斯洛还提出第二大层次的需要,即认识和理解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有积极探索环境的需要,即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心。它表现为爱分析,愿把事物还原为它的基本组成部分,喜欢做实验,希望看到实验结果,愿对问题作出解释,并构成某种理论或体系等。在这个需要层次中,认识需要处于较低层次,理解需要处于较高层次。只有在认识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得到满足之后,理解需要才会产生。因此,认识与理解的需要和基本的需层次比较起来,它们构成了一个较小的独立的需要层次。

二、需要与学习

需要是学习的源泉,学习是满足某些需要的具体实践,通过学习使某一需要得以满足,而新的需要又重新产生、又需继续学习。因此,需要与学习是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的。引起学习活动的直接需要有三种:求知需要、美感需要、认识与理解的需要。

(一)求知需要与学习

求知需要是一种精神需要,是直接导致学习活动的源头活水。但是,求知需要又与其他物质需要和精神需紧密相关。求知需要是人们在谋求生存、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感到知识、技能欠缺时的一种心理状态。从某种程度上说,求知需要往往是由其他需要引起的。比如说有些人的需要是由生理需要引起的,求知是为了挣钱活命,解决衣食住行。清代诗人龚自珍就说:“著书只为稻粮谋”,其实读书亦有类似情况,古代倡导的“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读读读,书中自有千种粟”。就是为满足生理需要而求知。有些人的求知需要是由安全需要引起的,他们认为有了知识,就不怕失业,就能够安全地生活下去。有些人的求知需要是由爱的需要引起的,例如,小学生为了得到父母之爱而努力学习,有的大学生为了得到异性之爱而刻苦读书。有些人的求知需要是由尊重需要引起的,在社会上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有知识有道德的人会受到别人的尊重,而无知无德的人则会受到人们的鄙视,于是有些人为了满足其尊重需要而不断地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有些人的求知需要是由自我实现需要引起的,他们深知自己的潜能和价值,积极地用知识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力求使自己作用最大的成绩,推进人类和社会的进步。由此可见,人的基本需要都可导致人的求知需要,进而导致学习活动。

(二)美感需要与学习

追求美是人的天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有的人追求外在美;有的人追求内在美;有的人追求物质美,有的人追求精神美。但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却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起来的。当人们感到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有某种欠缺时,他不得不去培养自己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当人们认识到具有丰富知识是一种内在美、修养美时,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具有崇高美时,人们便去主动地学习知识。

(三)认识和理解的需要与学习

认识和理解的需要就是好奇心,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动力,人总是喜欢探究物质世界和人自身的奥秘,其手段就是实验。但是认识和理解手段的掌握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所以对于任何个人而言,要想认识和理解物质世界,首先必须掌握认识和理解的科学手段,然后才能认识客观世界和人自身。因此,无论是认识与理解的过程,还是掌握认识与理解手段的过程,都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失误的过程。

综上所述,求知需要、美感需要、认识与理解需要都是人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因此,为学之人应力求扩大与提高自己的需要,增强学习的动力。

三、如何扩大与提高人的需要

要扩大与提高人的需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应给以注意:

一是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不同,动物的需要是先天就有的,而人的需要则不然,即使是自然需要,亦带有一定的社会性。人的需要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活动增多,需要自然扩大。

二是努力学习,扩大知识面。人们越是学习,越是感到知识不足。这是因为人的知识面愈宽,与之相联系的知识就愈多,愈是要求人们进一步去掌握。因此,人们掌握的知识越多,求知的需要越广。

三是加强思想修养,提高需要层次。一个人的世界观和思想境界,对其需要标准和需要态度有很大的影响。具有正确世界观和崇高思想境界的人,即使他的低级需要未满足或部分得到满足时,他也能高度地重视高级需要。例如,革命家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奋斗,同时达到自我实现。相反,那些世界观错误、思想境界低的人,陶醉于低级需要的满足,对高级需要则漠然置之。因此,努力加强思想修养,对提高一个人的需要标准具有重大意义。

四是保留正确需要,抛弃错误需要,凡是不符合道德规范和法律要求的需要都是错误的需要;凡是符合道德规范和法律要求的需要就是正确的需要。有的需要是破坏道德,给别人制造痛苦,这是必须抛弃的。例如,封建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力需要而实行专制统治和愚民政策。有的需要既不会给别人带来好处,也不损害别人利益,这也是正当的需要。有的需要不仅给自己带来好处,也给别人造福,这是应该提倡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