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情感教育的效率问题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着直接的双向的联系。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需要投入爱与情感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富于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如能积极投入自己的情感,就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就会乐学,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
情感教育原则体系中的一条核心原则是寓教于乐,它是一条发挥情感作用的有效途径。这条原则的基本涵义,是在教学中操纵各种教学变量,使学生怀着快乐的情绪进行学习,也就是说,使教学在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学习的状态中进行。
一、释放痛苦,轻松学习
“一个人愉快时更容易通过感知觉接受外界的信息,而不愉快时则易闭塞外界信息的通道。”心理学研究表明:满意、快乐、喜悦等情感体验能使人头脑清醒、感知范围扩大,记忆深刻牢固、思维敏捷灵活、学习效率提高;不满意、烦躁、痛苦、忧伤等情感体验则会使人头昏脑胀,记忆混乱、注意分散、思维刻板、学习效率降低。
(一)鼓励学生讲出心里话
我们经常在校内讲心理辅导的作用、原则,尤其是保密性原则,解除学生的思想顾虑,而且我们尽量设法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及心中的疙瘩毫无顾忌地说出来。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心事,或是学习上的、或是家庭问题,或是人际交往方面的。许多学生都非常敏感,他们的情绪易受辅导老师的情绪或表情的影响。这时的老师是他们的信赖者,老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会对他们产生莫大的影响。对每一个来访的学生首先要起身迎接他们,认真聆听他们的叙述,用眼神和微微倾向来访者的身姿鼓励他们把心里话说出来。用点头示意,表示对他们所讲事件的容纳、认同或欣赏。用短短的重复或问候表示对他所讲主题的理解与共鸣。例如:“你是为老师不给你解释的机会而感受到难受,是吗?”“你为爸爸妈妈经常吵架而感受到痛苦,对吗?”“你头痛、睡不好是因为担心明天的考试,对吗?”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老师的戒备心理消除了,他们才能将自己的痛苦、郁闷统统都说出来。一位男生在和教师谈心时说“我感到世界末日到了”,说着说着,泪水就盈满了眼眶。这时教师不阻止学生哭,甚至鼓励学生想哭就哭出来,即使是痛哭流涕也不要紧。有人说:“当把痛苦告诉了别人时,一个痛苦就只剩下半个痛苦了”。
(二)帮学生走出痛苦
当学生把他们的痛苦告诉我们后,我们应帮助他从痛苦的阴影中走出来。曾有一位自视很高的体校新生,是教练在县运动会上看中她的运动潜能后把她带到体校的。到体校后,该生总认为教练对她不是特别关照,认为教练员对她爱理不理。当她把这一使得她心情郁闷、训练成绩下降、文化学习提不起精神的事件讲出来以后,班主任问她:假如你在激烈的运动后,你口干舌燥,教练员递给你半杯水,你对这半杯水怎么看?她说训练后冷饮都要喝两杯,半杯水怎么够?班主任明白了问题就在这里,面对这半杯水,不同心态的人的看法完全不同。怀有积极心态的人会两眼发光,对人家感激不尽,继而兴奋地说:“我有半杯水了!”而带有消极情绪的人则会很不满意,嘟哝着说:“怎么只有半杯水啊?”于是依照半杯水原理,她说:“你认为你的教练有无可取之处?”她沉思了半晌才抬头跟班主任说:“如果没有教练员发现我,我现在还在乡下。”“所以说,教练带你进城,能指导你训练,这本身就是对你欣赏的结果。”从那以后,该生消除了“教练员不欣赏我”的顾虑,学习、训练也比以往肯钻研了。
(三)树立信心
对于一个人来说,只有放下背负的痛苦,充满自信,才能走向成功。所以,让学生宣泄解除痛苦后,还要是学生重新树立自信心,使学生认识到“我是有价值的”、“我是被欣赏的”、“我是有优点的”等等,从而使他们以积极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去。有一个学生由于爸爸妈妈经常吵架、闹离婚,所以她感到自己很没用,不能阻止父母离婚,老想着假如他们离婚,我会成为他们的累赘,我是多余的。因此,经常以泪洗面,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她在和班主任谈心时,班主任首先肯定她“你是懂事的孩子”,然后帮助她分析父母吵架的原因,以及如何劝导父母。后来父母也由于女儿的懂事而放弃离婚的念头。这件事使她自信心倍增:“原来我能使父母和好!”在这种情绪的支持下,她的学习劲头比没有发生父母吵架事件以前还要好,学习成绩直线上升。
二、体验成功的愉悦
对许多优等生来说,学习可能是一件比较愉快的事,因为他们经常会有成功的体验。对于后进生,可能苦会多于乐。然而,学生的命运掌握在教师的手中。为了让后进生或者被称为潜能尚未开发的学生也有成功的体验,我们应遵循:“进步与冒尖一样光荣!”奖励不单奖给尖子生也奖给进步者,以此增进后进生或潜能尚未开发的学生的求知动力。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成绩很差的学生,有一次,老师提问时,他没听懂老师的问题就跟着别人举起了手。可当老师请他回答时他却一句也答不上来。课后,老师把他请到办公室,他非常慌张。可老师却没有丝毫批评和指责,而是跟他约定,今后在课堂上提问时,如果对这个问题不懂,就举左手;如果懂了就举右手。谁也没有想到,正是这约定,改变了孩子的一生。不久,他举左手的次数越来越少,到后来就没有了,每次老师提问,他总是胸有成竹地举起右手。每一次的成功之乐使他形成良性的循环,最后这个孩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又如有一个班是体育班,入校时,学生的文化成绩普遍很差,部分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在迎接省统一考试的时间里,对少数后进生,教师每天给他们适量的深度适宜的作业,使他们经过努力能解决,第二天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请他们回答,并给以鼓励。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原来17位不及格的学生,减少到3位,原来最差的学生分数仅为8分,后为38分。所以“满足为自己获得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发现新的规律而感到快乐”这一条件,使他们能在悦纳自己的过程中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原来我也能进步”,“成功离我并不太远”,从而使这种快乐的情绪为其学习进步起促进作用。
三、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习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到另一个头里,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这种心灵的接触,可以让人在寒冷的冬天感到春天般的温暖,让人享受被爱之乐。也可以在炎炎的夏日,让人有寒彻心骨之感,让人有被冷落、被耻笑、被贬低之苦。
有这么一个孩子,他比其他孩子迟熟,学习成绩也不好。也许是由于鼻炎的缘故吧,鼻孔下面总是挂着两条鼻涕。在一次英语考试中,他又考砸了。看见上讲台拿卷子的他,老师气不打一处来:“你反正读书没长进,索性退学,叫你爸给你找一个与你一样的老婆开一个‘夫妻粉丝店’得了!”从那以后,该生越发不喜欢这位老师。遇上这位老师的课,他不是睡觉,就是说自己身体不舒服请假。该生在跟同学谈到这位老师时说:“听她的课如同坐牢。”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由于老师不喜欢学生,所以学生也讨厌老师。由于讨厌老师而讨厌她的课,从而造成学生对学习的逃避。学习对这样的孩子来说,无疑成了苦不堪言的负担。
还有这么一个孩子,在家里是独子,从小体弱多病,家长把他送到私立武校读书。由于启蒙教育没有抓好,初来本校时,门门功课都拖班级后腿,对学习毫无兴趣可言。初一时,又遇上一位非常“好说话”的班主任,他成了班里最捣乱的学生,成为学校关注的重点对象。到了初二,换了一位教政治的老师当班主任。该老师不仅没有嫌弃他,而且特地到运动场看他训练。表扬他在运动中肯吃苦,技能进步快。在生活中对他更是无微不至地关怀,为他申请最高的学费减免,每逢节假日就带他到自己家中改善伙食,帮助他与出海的父亲联系等等。这对从小听惯老师批评的他来说,在情感上震动很大。该生曾对那位班主任说:“你是我长这么大以来我所遇到的对我最好的老师。”渐渐地,他变了。他变得上课不再说闲话。以前不是抄同学的作业便是不交作业的他,开始独立完成作业。每当上政治课,他的精神也格外的好。渐渐地他的学习也有了起色。班主任老师也不放过每一次给他表扬的机会。有时交给他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只要他完成任务,哪怕只有一点进步,就当着大家的面表扬他。于是良性循环就形成了。在一次学习的理由的调查中,他写出了自己的感受:“我认为读书是一种乐趣,它不仅是我们走上社会的需要,也是我现在生活中的一种享受。”
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会通过对其交往活动和关系的直接作用而最终影响教学的质量。教师应重视师生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因素,努力以自己良好的情感去引发学生良好的情感,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以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习效率。
四、以情施教提高教学效率
学校每学期都要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估。通过对评估结果的研究,我们发现:被学生欣赏、喜欢的教师,是那些具有人格魅力的,课上得生动活泼的优秀的老师。这类老师上的课学生接受起来轻松,课后还不易忘记。“同样的内容,热情洋溢、情理交融的劝说,演讲、宣传、鼓动,易为人们喜闻乐听。而缺乏感情、照本宣科的说教,则会使人引起心理上的逆反和抵触。”
例如,上《松鼠的尾巴》一课时,教师如果能将感情倾注于朗读的每一句话中,倾注于与学生交流的神态里。用手势、用低下头与学生在眼神上的交流、用向学生回答问题时的响应等,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听这样的课,如同身临其境,仿佛看见松鼠将尾巴盖在身上呼呼大睡,又仿佛看见小松鼠展开尾巴从树梢跳下,那尾巴像降落伞,使它稳稳地停在了地上……教师将情感倾注于课堂教学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上,使学生们产生欣赏之乐,自然就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同样在学生德育工作中。如果能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学生便能乐于接受老师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产生事半功倍的效能。但如果是冷冰冰硬梆梆地说教,学生可能迫于权威,暂时接受,却不能心悦诚服地彻底改过。
所以,作为教师时刻要怀着真挚的情感去对待学生,使他们尽可能处在快乐的状态下,怀着欣赏的心态去接受自己的言行。
五、树立明确目标,发挥情感动力功能
一位幼儿园的老师,第一次给小朋友们上课。上课前她把孩子们领进一个大大的图书馆,指着一排排书架上的书,问孩子们:“小朋友们,你们喜欢不喜欢听故事啊?”小朋友们异口同声地说:“喜欢!”然后,她拿下书架上的一本包着书皮的书,里边还有很漂亮的插图给小朋友们看,并说:“这本书是某某老爷爷写的故事,可好听啦,现在老师给你们讲其中的几个。”于是,老师拿着那本书,讲了几个非常美妙动听的故事。接着,老师问:“谁愿意给大家讲一讲‘我的家’这个故事?”有个小朋友举着小手说:“我说我说!”于是那个小朋友奶声奶气地说:“我的家里有爸爸妈妈和我。”“好极了!”老师一边称赞讲故事的小朋友,一边拿笔把小朋友说的记下来。“谁能把某某小朋友说的故事画出来?”老师面带微笑问。又有小朋友举手。于是这个小朋友用她稚嫩的笔在纸上画出了我和爸爸妈妈。画好后,老师在边上写上“我的家,作者某某某,作画某某”,老师还认认真真地把这件“作品”用书皮包好放在大作家的书旁,告诉小朋友们说只要你们喜欢听、喜欢讲、喜欢写,喜欢画,你们将来也能像某某老爷爷那样,写很多很多好听的故事。“从那以后,小朋友们讲故事,画画的劲头可足了。实施寓教于乐,就在于创设学生快乐—兴趣的气氛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学,饶有兴趣地学。在这里,老师就是运用了孩子喜欢听故事,羡慕会写故事的老爷爷而向往自己也能成为作家的心理对幼儿进行教育,虽然没有说教的语言,却调动了小朋友们向往某个目标的积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