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情感教育的八种错误观念
以爱的付出赢得爱的回报,以情的播种获取情的丰收,很多教师以此作为感情教育的法宝。但在情感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一些问题。归结起来有八大误区。
误区之一:爱得越多回越报多
通常说来,班主任教育学生时,付出的爱心越多,得到的回报也就越多。但这并不意味着班主任可以将爱心随意播撒。只要付出爱就能有回报吗?答案是否定的。爱也得讲究原则,即有利于良好班级的建立,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如果,对学生“百依百顺”,护短,甚至包庇,那爱心就会变味、变质。爱人之心就会变成害人之心。良好的愿望换来的只是苦果。有这样一位班主任,平日与学生打成一片,班级建设得相当成功。可金无足赤,班上有个名男生经常违纪,最后发展到敲诈同学钱财。作为班主任,理应及时对他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必要时还应请求学校、家庭的配合。可这位班主任一怕家丑外扬,有损班级荣誉;二怕批评重了会影响师生感情,只轻描淡写、遮遮掩掩,随意教育了几句,就不了了之。由于灵魂深处未受到触动,时隔不久,该生终因“旧病复发”而被有关部门依法处理。这样的结果是令人痛心的,虽说当事者对此要负主要责任,但与班主任无原则的爱也有一定的关系。由此可见,情感教育要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爱,不能无原则,更不能纵容。无原则的爱不亚于教唆。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就是对学生最大的爱。
误区之二:家长有心我有意
教师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作为教师自己的灵魂首先必须是高尚的,身正才能为人楷模。可眼下极少数教师在实施情感教育的舞台上,却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他们感情的付出是有条件的,那就是与利益挂钩。家长有地位能为我办事提供方便的;家庭富裕,逢年过节愿向我作些“表示”的……教师对教师对其子女的就会“好雨知时节”,反之则会吝啬得如同沙漠中的雨滴。有一位班主任,他对班上一名副乡长的公子厚爱有加,隔三岔五就要家访一次。为加深感情,还时不时对该生进行单独辅导。对他的这种做法,班上同学议论纷纷。那位副乡长的公子仰仗班主任这柄保护伞,俨然班级中的贵族,常以老大自居,欺负同学,学习上懒得吃苦,始终是原地踏步。还有一位班主任因跟一位女生的家长关系不错,抽过人家送的几条烟,对该女生就百依百顺,对该女生在校与男生之间的不正当行为视而不见,并对其袒护。最终该女生一毕业就以卖淫罪被公安机关逮捕。由此可见,这种以家长权势地位和金钱来定师生关系亲疏的做法,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不利于优良班级的建立;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破坏班主任形象;损害了学校和教育者的形象,为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所不屑的。
误区之三:对学生区别对待
有些教师对优等生,表扬与鼓励挂在口头,喜悦之色溢以于眉梢。而对后进生,往往缺乏关爱,甚至视之为班级前进的绊脚石。科任老师反映课堂纪律不好,首先想到的是某某捣蛋分子;教室窗户的玻璃打碎了,首先想到的是那些一贯舞刀弄枪的“调皮大王”;班上的东西丢了,首先想到的是某些有“前科”的学生……看好的更好,视差的更差。以个人的好恶来分配情感。这样的情感教育对于班级中的多数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曾被认为不值你爱的学生,身上肯定存在着可爱的因素,存在着可喜的苗头。”其实,只要教师心中要满怀爱心,独具慧眼,就一定能在所谓的后进生身上挖掘出“美”来。“好的孩子人人爱,爱不好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育家的忠告,我们应铭记在心。
误区之四:情感教育只面对当学生时真诚
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发自肺腑,如母爱般无私。以虚情假意来糊弄学生是万万要不得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每天在校门口,以亲切慈祥的笑容迎接每一位上学的孩子,以深情眷恋的神情目送他们回家;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仍然渴望回到学校里,同孩子们在一起,听孩子们的笑声。”其真挚无私的爱赢得了孩子们的心,无怪乎他人在哪儿出现,哪儿就会有一群孩子围上来和他说笑。可是,我们有些有些当面对学生,特别是对后进生“谆谆教诲……”,以“情”动之,背却后赠以“弱智”、“朽木”之类的称呼。学生一旦洞悉了班主任的这种表演,品出了班主任情感教育中的虚伪,那所谓的情感教育势必适得其反。爱要真爱,虚假的爱是欺骗,维持不了多久。学生知道上当后失去自尊,甚至会报复教师,使你的工作更加难做。
误区之五:只爱自己的学生
教师见自己班级的同学被别的班级的同学欺负了,竟出手打了那个同学一拳,事后还理直气壮地宣称:“难道当教师的不该保护自己的学生吗?”类似的事情在我们的校园里是时常发生的。见别的班学生有违规行为竟装作没有看见;自己班级学生与其他班级学生发生矛盾,一味地站在自己学生立场上指责它班学生,使学生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以至酿成后果。其实,以这种厚此薄彼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并不是真正地爱学生。对本班学生来说,实际上是将自己作为班组的头领,将学生变成了私有物,因而这种爱是自私的;对外班学生而言,你的轻视及其他任何不负责任的行为,同样会损害自己在本班学生心目中的形象,降低自己的威望。因此,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应只是某个班的教师,应将周围所有的学生当作教育对象,对他们负有同样的爱和教育的义务。真正的爱是博大而非狭隘。
误区之六:情感教育越多越好
水对植物的生长是十分重要的,但水份过多就会将植物淹死。同理,感情过多也会适得其反。例如,某学生家中贫困,面临失学的危险,班主任知道后,立即刻召开“献爱心"为主题的班会,又是捐款又是演讲,轰轰烈烈。可这位受助的学生非但不感谢班主任,反而对这件事耿耿于怀,因为他觉得班主任的这种做法是有意让他在大家面前难堪。试想,假如这位班主任能换一种方式,既能帮助他,又能照顾他的自尊心,不让他感到难为情,那样该有多好。即使要召开主题班会,以起到教育大家的作用,也一定要事先征得这位同学的同意,否则爱心就可能变成施舍,帮助就可能变成打击。因此,情感教育不是越多越好,不掌握火候,无节制的“爱心”,常常会事与愿违。爱,是一门艺术,班主任必须研究并掌握这门艺术,才能提高带班水平。
误区之七:情感教育是短期行为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班主任想通过一堂班会课或找学生谈一、二次话就能和学生建立感情是不可能的。感情的建立是通过多次的和学生的接触,并在学习和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怀所建立的。有些班主任平时不进班级,出了问题才到班里,这种亡羊补牢的行动,是不可能与学生建立情感关系的。还有些班主任无限制地借钱给学生用,认为这样是从生活上关心学生,其实,不然。学生无节制地花钱,养成了他们乱花钱的习惯,反而增加了学生家庭的负担,不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除非急用或正当理由,一般不能借钱给学生,要教育学生合理安排生活和零用钱。从生活的小细节上去持久地关爱学生,才能与学生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师生情感关系。小节不拘,大节不保,班主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细微的无时间限制的工作。平时漠不关心,临时抱佛脚是不可能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情感的。
误区之八:情感教育千篇一律
教育有法可依而无法可循。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在接受情感教育时都有不同的体现。例如,对于职业学校来说,由于后进生较多,情感教育应放在体现在关心学生的行为习惯上,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上。虽然教师在情感教育上下了许多的功夫,但仍然会发生学生打架斗殴、酗酒等违纪行为。某校开学三个月,学校领导、教师大抓管理,大施情感教育。领导、教师全天二十四小时管理着学生,最后,还是发生了打架斗殴的恶性事件。其实,这并非我们教育工作的过失,而是我们教育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学生的违规就没有我们的教育,说明我们的教育的力度还不够。荀子曰:“人之初,性本善”,人类有他文明的一面,也有他野性的一面。教育目的就是将人类的文明变成文明。教育实践表明:职业高中的三年中,第一年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因为不相识而发生的斗殴,是因为野性中有排斥异己的行为;第二年一般是为异性而发生争执,因为野性中有独占异性的行为;第三年一般为报复而产生违法乱纪,这是动物所难具有的。因而第三年学生在校的表现是我们情感教育成功与否的体现。我们的情感教育对人性起作用,而对野性则不起作用。因此,学校除了情感教育外,还必须加强人文教育、理想教育等各种素质教育。班主任如果考虑到这些因素就不会怕学生违纪,并且能更好地面对违纪的学生,从解决问题中不断完善我们的班主任工作,使学生在校暴露更多的野性,在教育的过程中完善人性,以完美的人性走向社会,这就是我们教育的任务,也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