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反馈教学模式

反馈教学模式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反馈教学模式是指通过教学信息反馈来调整教学活动,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目的的一种教学形式。反馈教学必须充分地把握上述三个基本原则,并恰当地运用于教学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学生进行自学的过程中,要根据系统控制原则,根据反馈教学法的四段八步的内在联系,充分发挥及时反馈和系统控制作用,从而克服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中的无效劳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

第四节 反馈教学模式

反馈教学模式是指通过教学信息反馈来调整教学活动,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目的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是在师生之间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作业、言行举止以至整个课堂气氛中获得反馈信息,从而检查教学效果,改进教学过程。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评价、言谈和态度中获得反馈信息,并进行判断,得到肯定的就予以强化,得到否定的就加以改正,从而改进自己的学习活动。

一、反馈教学模式的特征

反馈教学就是运用反馈教学法再现求“实”与艺术表现求“活”的完美统一。其特点是:运用反馈——调控,把学习结果返回到教师和学生中,从而调整教与学,重新组织第二次学习,查漏补缺,使绝大多数的学生会学、好学、乐学,能够掌握所教内容,并把教学与评价结合起来。这种教学对学生来说,可以强化正确性,改正错误,找出差距,改进学习方法等;对教师来说,可以及时掌握教学效果,有利于及时调控教学进度、改进教法。在教学中应用反馈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师生的信息及时相互传递,信息量得到控制,取得最佳效果。它具有以下三种特征:

1.准确性。反馈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各种问题,这就要求反馈的信息必须准确,即要求“对症下药”。要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偏离程度,并予以弥补。

2.巧妙性。反馈教学过程中大量的策略技巧,如方法、

时机等,既能因势利导,又能掌握分寸。只有做到适度、适时、适情,方能巧中见奇,奇中见效。

3.晓谕性。反馈的最终目的在于弥补学生知识上的缺陷,开通其思路,启迪其思维,并与其取得认识上的一致,使之心悦诚服从而产生内化反应。

由上可知,反馈教学的独创性是教师在长期观察学生情绪和行为变化的实践中,培养出来的一种心理能力。它要求教师从宏观上敏锐地感觉到课堂内各种细微的变化及矛盾统一的关系,从微观上能观察学生性格内在和外在的表现,从宏观与微观的联系中,从表象与本质的统一中,生发出巧妙的反馈策略来。

二、反馈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过程,它是具有确切功能的若干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以及辅助性的教具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一个复杂的可控制系统。在这里,教材、教具、教学技术手段等因素具有相对不变性,因此,教学过程呈现的主要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这一对主要矛盾的辩证关系。但是,教师是教学进程的组织者和导向者,在教师、学生这一对主要矛盾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的自身机制是教学过程这个可控系统中的主要变量,因此,教师的自控状态极大地影响着这个系统的状态。

作为教学过程控制者的教师,就必须通过教学反馈来把知识信息的系统输出转变为系统的输入,促使教学恰到好处地适合学生的水平,使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理和探求欲望能够在自己设置的情境中被激发出来,顺利地按照目标要求形成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呈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辩证发展的教与学的最佳状态。

因此,反馈教学模式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交往性原则

组织学习活动的任何一种形式都是由学生和教师的相互关系的性质决定的。教学应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统一体,在信息的传递、加工、储存和应用的流程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可以看成是“映射”的两个方面,他们都以对方为自己自下而上的前提,失去任何一方,反馈效应就不复存在。同时,双方都是对方反射的“回音壁”,尽管它不是一一对应的,但总可以从一方找到反馈“点”,得以检查到反映的外显行为和内隐变化的外显标志。信息在师生之间的这种循环往复的影响,就是反馈的交往性。

2.情感性原则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活动必须促进活动者内部的体验,引起对认识的需要,对创造的需要,对独立工作的需要,也就是引起对学习活动的浓厚兴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教学中,对信息反馈的体验,教师和学生是不相同的。由于年龄和知识上的距离,教师一般是学生崇拜的偶像,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往往有震撼作用,学生心扉的启闭随着学生所受刺激的领悟不同发生变化。教师应特别注意理解学生,对反馈要有灵敏的反映能力,不但能辨别言语反馈,而且能分辨学生对你传递的教材信息是否已经理解或尚未理解的非言语行为,并体验学生发出反馈信息的心情,灵活应用而不受固定期待的“参照系”影响来衡量学生给予的反馈,使学生体验到由于完成任务或有一定进步而满意的情感,体验到克服困难而产生的喜悦,以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反之,学生会以同样的情感回报教师,教师提出的要求他们能乐于接受,即使教师偶尔出点差错,他们也会给予谅解和合作,这就是反馈的情感效应。

3.时空性原则

这即是说,教学中还应控制好信息强化的周期,使必须保持住的信息,真正保持住。根据信息的传递与保持的规律,教学中的反馈必须留出时间,留足空间,边讲边练,讲练有机结合,使师生都有思考的时空,回味调节。我们常常发现有的教师得知学生对某个问题理解并不深刻,却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就连珠炮式地答复学生的疑问,或三言两语地一带而过,殊不知,学生对这个问题还没反应过来,对下一个问题又怎能深刻领会呢?他们忘记了反馈的目的正是为了“调节”。反馈的效益与反馈的时间间隔和空间相关联,这就是反馈的时空性。

上述三个原则紧密联系,但又不能相互取代。交往性原则是反馈的基础,也是前提;情感性原则是反馈的动力,也是反馈的关键;时空性原则是反馈的方法,也是途径。反馈教学必须充分地把握上述三个基本原则,并恰当地运用于教学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反馈教学艺术的综合效应,提高反馈教学的效益。

三、反馈教学模式的类型

反馈教学模式的类型通常有以下三种:

(一)反馈调控模式

反馈教学的重要环节在于不断吸收反馈信息,不断调节调控,使教与学一致。

1.反馈调控的几种形式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学生进行自学的过程中,要根据系统控制原则,根据反馈教学法的四段八步的内在联系,充分发挥及时反馈和系统控制作用,从而克服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中的无效劳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在反馈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系统控制,通常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直接反馈控制。这种控制系统指的是采取基本教学形式进行系统控制。即自学—作业—检查—小结,进行直接的反馈控制。

(2)综合反馈控制。这种控制系统指的是采取综合阶段的教学形式进行系统控制。这种控制的形式多种多样,要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具体学习情况确定。

(3)连锁反馈控制。这种控制系统是上述两种反馈控制系统的扩展和延伸。

(4)阶段反馈控制。这种反馈控制系统主要指的是进行了一个阶段(学习了若干个单元)的教学活动后,为了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采用的方法。

2.培养反馈自控能力

学生本身就是一个自控系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馈调节。当某种教学信息刺激感觉器官(如眼、耳)传入大脑,对效应器官(如手、口)发出反应指令,效应器官在执行脑的指令时,又将反应情况回报给大脑,大脑据此调节控制机体的活动。我国古代教学实践积淀形成的“反省”思维模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便是一个通过层层反馈进行学习的成功经验。

实践证明,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结果的学习比不了解学习结果的学习积极性要高许多,通过反馈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促使自我激励,自我检索,自我矫正,自我完美,产生胜任感,体验到依靠自己力量取得成功的快乐。因此,在反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并积极培养学生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控制的能力,使学生自觉地验证所学的知识,自查学习成果,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学习活动,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反馈矫正模式

矫正是根据反馈的信息,采取科学、易懂、多样的方法调控输出信息,使错误得到纠正,提高再输入信息的效果的过程。通过矫正学生的知识缺陷,为下一步学习目标的实施提供了条件,所以,矫正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因此,必须利用高效的反馈手段,尽可能多地获得课堂反馈信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必须细致地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做题情况、学生间相互交流的态度和内容。如果学生对知识已经明白了,其表现会是乐观的、开心的;如尚未完全弄懂知识,其表现会是紧锁眉头,甚至会有哀叹声。总之,学生的种种表现,会给教师提供一系列反馈信息。教师要根据掌握的信息对学生全体或个别给予帮助,使得学生存在的问题得到及时矫正。

1.矫正的主要任务

(1)采取多种形式矫正学生产生的学习误差。

(2)讨论总结防止错误发生的方法。

(3)引导学生分析学习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及产生差别的原因。

(4)帮助学生总结规律性的知识,使知识系统化,逐步完善与发展学生的认识。

(5)开拓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使上中下各等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2.矫正的主要方法

(1)归类矫正。给出几个已知条件,再列出相关的对应备选题,要求学生按所属关系进行归类。

(2)列表矫正。在数学四则运算时,为了矫正学生因计算法则相互干扰而做错题,可经常收集学生的错题,进行归类列表矫正。

(3)配对矫正。它要求学生用结论去跟各个前提进行“对号入座”,格式有拉线式和对号式两种。

(4)选择矫正。学习上的思维定势,常常引出错误的判断。在矫正时,可利用负迁移的干扰,有意识设置一些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备选答案,混在正确答案中,让学生选择,这对加深理解概念和熟练掌握基本技能很有好处。

(5)说理矫正。通过说出计算步骤,来矫正学生轻过程、重结果的缺点。

3.反馈与矫正的关系

(1)反馈是矫正的前提。无反馈的矫正就是无的放矢,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当反馈的信息及时、准确、有价值时,才能使矫正的内容正是学生知识的缺陷,使矫正不失时机,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矫正是为了更高层次的反馈。通过矫正使所学知识扎实了,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做好准备,于是,又开始新教学内容的反馈,即较高层次的反馈。这样,学生在不断的反馈和矫正中,知识和能力都逐步得到了提高。

(3)反馈和矫正既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在教学中,反馈和矫正既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说紧密联系是因为它们同时存在于教学过程之中。学生回答提问是一种反馈,教师给予对错是一种矫正;学生之间通过对某个问题进行争论,选出正确答案或找出最优解法,既有反馈又有矫正。反馈和矫正同时存在于教学之中,但又有相对独立的阶段性,如每小节或单元测试,是集中反馈;根据反馈信息上的矫正课,又是集中矫正。也就是说,它们虽然同时存在于教学之中,但每个教学阶段的重点不同,侧重也不同。

(三)反馈练习设计

练习的信息反馈,可以为教学工作的改革提供可靠的信息。通过练习的反馈信息,一方面暴露了平时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另一方面提高了对学生的认识,特别是对学生思维特点的认识。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作业的难度应略高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这样学生才能感到新颖、有趣。为此,练习题目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具有一定难度、富有思考性的题目,以满足优等生的要求。对于中下等生,应该鼓励他们在完成基本题的前提下,力争完成部分综合题,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各有所得。

除了因程度而异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外,还可以精心设计适合不同程度学生的同一练习题目,这样,同一道题目既有基本要求,又有提高要求,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在思考解题过程中,促使学生产生不满足感,进而达到理想的训练效果。

模式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构思,一种框架,更重要的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实践,去不断的充实润色。不能生搬硬套模式,要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一定会创造出更好的模式,以便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