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自学辅导教学模式
自学辅导教学模式是由中国科学院心理所教授卢仲衡通过几十年的实验研究创造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我国形成较早,并且具有广阔的前景。它是在研究学生自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我国教育工作者对传递—接受模式的一种改造。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种自学辅导式的教学模式,发展越来越成熟。
自学辅导教学模式的特点是由于充分发挥了视觉分析器的作用,又较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因此它比单纯讲授—听讲单道输入信息的效果要好。从师生关系看,它突出了学生的学,以教师的导为主线,以自学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实现以“讲”为主向以“导”为主的转变。这种教学模式的长处在于它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能动性、主动性,有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
一、自学辅导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自学辅导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辅导下进行自学,获得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形成自学习惯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在以下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学生学习类型说
学习类型说是基于思维的不同品质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类型的,因此,只有了解思维的品质才能更好地了解学习类型说。
任何学生的学习都是通过一定的思维形式和思维品质而表现出来的思维发生、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就是思维品质。不同的人的思维形式和思维品质是各不相同的,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必须把学生思维的个别品质区分出来,才能对他们的学习进行有效地监控。
思维品质通常表现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独立性和灵活性、顺序性和敏捷性上。思维的广度就是善于抓住问题的广阔的范围,善于在不同的认识和实践领域内创造性地思考。思维的深度就是善于深入问题的本质、事物的核心,善于揭露现象的原因;思维的独立性就是善于独立处理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思维的灵活性,就是善于改变已经拟订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果问题的方案是不正确的,则善于独辟蹊径,寻找新的研究途径,善于从新的观点出发看待思考的对象。思维的顺序性,就是善于在考查问题时遵循逻辑的顺序,推理的逻辑依据,严密的思维逻辑。思维的敏捷性就是要求具有迅速决断的能力。任何形式的学习都不能牺牲上述的思维品质。
自学辅导教学将学生的思维品质细分为四种学习类型,即:敏捷而踏实(快而准);敏捷而不踏实(快而不准);不敏捷而踏实(慢而准);不敏捷不踏实(慢而不准)。
敏捷而踏实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迅速地学完教师所规定的内容,而且理解正确。教师可以让他们在课堂上阅读课外的书籍,做一些课外习题,使他们的学习可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自学辅导教学对这类学生十分有利。
敏捷而不踏实的学生的思维不缜密,虽然也能很快阅读完教材并做完练习,但错误较多,对内容的理解也不甚深刻。对于这类学生如果经常加以指导检查(如在他们阅读完教材后多提些思考性的问题,经常指出他们作业中的错误,使他们养成认真核对答案的习惯等),不仅有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学习效果也将会有很大提高。有时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超过“敏捷而踏实”的学生,这种转化的关键在于加强“他检”(教师或他人检查学习情况)和“自检”(养成自我检查的习惯)。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中要探索出一套矫正这类学习习惯的路子,使这一类学生的思维能在自学辅导教学中得到较充分地发挥。
不敏捷而踏实的学生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思维速度较慢而影响学习的进度和成绩。自学辅导教学则不受这一限制,他们可以反复阅读,课堂上来不及学的内容还可以留到课后继续学习,经过这样的努力,他们就能认真阅读教材,深刻理解内容,及时记住概念法则,反复检查所做的练习,最终使他们加快学习的速度,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增强思维的敏捷性。
不敏捷不踏实的学生在自学方面具有较大的困难,但在自学辅导教学中由于有教师及时对他们进行指导和辅导,如当面批改他们的作业,允许他们按自己可行的速度进行学习等,就能使他们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
教师若根据以上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给予分别指导和辅导,可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
(二)班集体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结合说
自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倡导班级授课制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它虽然对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某种程度上无法调动起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无法适合个别差异,挫伤了学生的独立研究的热情,束缚了个性的自由发展。
个别化教学是对班级授课制的一种反动,它具有激发学生兴趣,注重学生独立钻研的优点,但同样也具有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和良好人际交往形成的作用。班集体教学与个别化教学是一对矛盾,为此,世界各国的教学改革大部分都是以此为内容来展开的,并且一直在班集体教学和个别化教学之间不停摇摆,产生“钟摆”现象。而自学辅导教学则较好地做到了这两者的统一。
自学辅导教学既保存了班集体的形式,又保存了个别化的形式。在刚上课时或在下课前由教师向全班学生进行启发与小结,在课中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自学,教师一般不打断学生的思路,只作个别性的辅导,这样就做到了班定步调与自定步调的结合。在强调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措施的基础上来保证学生的共性发展,在体现学生人格平等的同时,也充分注意优、中、差学生和不同思维类型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个别差异,用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措施促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在强调自学中的独立阅读、思考、钻研、解决问题的同时,还注重教师的指导、辅导和学生间的互帮互学。
(三)学习心理学原则说
学生的学习是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心理学为学生的自学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因此,自学辅导教学必须遵循心理学的有关原则:
1.步子适当原则
适当的步子不是高而可攀的步子,任何两组题目之间的困难程度是学习者可以达到的,这样,教材中的内容就可以避免步子过小而妨碍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也可以引起和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为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能力提供保证。
2.铺垫原则
即从旧知识中推导出新知识,使先前的学习为后来的学习做好知识上的铺垫,为学生的独立思考铺设阶梯。
3.从展开到压缩的原则
即要求学生在学习时尽量展开,写出详尽的过程,随着学习熟练程度的加深而逐渐过渡到压缩、省略详尽的过程。这是一种从外部、对象的动作向内部的、心理的动作转化的过程,也是知识内化的过程,它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多例题多变式的原则
即在教材中给学生以足够的例题,供他们自学,使他们能够通过分析已有解答的例题进行有效的自学,从中发现成功解答问题的策略,促使这些策略能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
5.按步思维的原则
即当学生解题时,采用按步思维的方法,向其提供思考问题的基本规范,使他们能迅速地进入问题的核心。同时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来防止学生思维的刻板性,使思考具有阶段性和条理性。
6.运算根据外化的原则
外化是指内部的心理活动向外部活动形式的转化,当一个人想把自己的观点、愿望、理由用书面语言或口头语言向别人表达时,必须先在头脑中利用表象和言语符号进行思维,从而把自己清晰的思想以符合文法的和逻辑的、他人能理解的外部形式或动作表达出来。
7.即时知道结果的原则
每个人做一件事时总希望立即知道答案,知道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学习也不例外,特别是在练习之后,学生就会急于要知道结果。知道正确答案能够奖励学习行为,给予学习者以学习信心并且有助于保持,它能使学生及时修正思维的轨迹,避免失误的积累。
8.直接揭露本质特征的原则
即将最常见的错误和正确的特征同时呈现,以供选择,弄懂其中的道理,培养判断能力。这有助于学生将大量的材料加以概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真正理解和掌握概念、公式和法则,从一开始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提高思考效率。
9.可逆性联想的原则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可逆性联想就是根据数学中的命题都是可逆的特点(如加与减、乘与除、乘方与开方、指数与对数等)进行联想,促使学生的思维方式由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发展,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自觉地交替运用这一思维形式,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学主教从”说
任何课堂教学的改革都是以改革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来展开的,自学辅导教学也不例外。卢仲衡同志认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有两种:一种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是为教而教,体现为“教主学从”,这是传统教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另一种是以学生为主体,将学习的责任交给学生,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与辅导,体现为“学主教从”,这是自学辅导教学的主要思想。
“学主教从”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着眼点在于学生的学,鼓励学生动手动脑,而教师则多方面地辅导学生,包括启发与小结、辅导与提高、检查与监督、组织与管理等。“学主教从”在课堂教学中一般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
1.不打断学生的思维
传统教学主要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在学习,思维方式上的突破与创新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而在自学辅导教学中,学生有30—35分钟的时间进行读、练、知等交替性的学习活动,在这期间学生可以进行质疑问难,所出现的个别性问题一般由教师进行个别性的辅导,共同性的问题则留到小结时进行集体辅导。教师在集体辅导时,通过提一些使知识深化、概括化、系统化的问题,促使学生理清知识的脉络,思维活动条理化、系统化,最终使课堂中的自学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地结合起来。
2.坚持让学生自学
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的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明确学与教的关系,积极钻研自学辅导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坚持通过指导阅读教材的方法辅导学生解决问题,帮助他们通过阅读关,并鼓励他们自学,这样学生就会逐渐适应自学辅导教学这种教学形式,并从心理上转变学习观念。
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自学辅导教学把过去重教师教的教学活动变成了教学生学的活动,教学生“学会”变成了“会学”,把学习责任权完全交还给了学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发展自学能力。
二、自学辅导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自学辅导教学注重在教师指导、辅导下学生的主动学习,它充分地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将学习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这种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学生学习,以适应当今社会和未来社会的需要。
(一)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自学辅导教学注重学生在课前进行自学和预习,在上课时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深刻地领会教材,在课后进行系统的复习和演练以及独立完成作业,同时在自学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等。这一系列措施要求学生在自学时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只有这样,在自学时才会感觉得心应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今后的自学打下较为牢固的心理基础。
(二)发展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能力,它是以独立性为核心的多种较优的心理机能参与的主动掌握知识、获取技能的多层次的综合能力。自学能力是一个核心概念,它还包括以下一些能力:
主动阅读能力,即具备强烈的求知欲,懂得自学的意义,科学地组织自我学习的能力。它是学生在心理上从被动的思维转向主动的思维,形成良好自学习惯的过程。
独立思考能力,即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的能力,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的能力,从解题中抽象概括规律的能力以及一题多解的能力等。
善于自练自检的能力,它是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系统的一种能力。它能促使学生计划下一步的学习行动,监控各种学习行动的效用以及检验、修正和评价自己的学习方法等。
自治能力,即自我管理的能力。由于学生逐渐把握了学习过程的环节,从而摆脱了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学会自我管理。
自我控制能力,即个人控制自己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调节自己思想感情、行为举止的能力以及保持充沛精力,克服困难、争取成功的能力。
自觉探求能力,即在自学过程中对遇到的问题自觉地进行思考、自觉寻求线索、自觉寻找答案的能力。
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即从已知的信息和回忆的信息中生成新的信息,包括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两个方面。发散性思维是指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的思维类型,它有时表现为探索新的问题,有时表现为寻求多样性。集中性思维指的是全部信息仅仅是导致一个正确的答案或最佳的、合乎惯例的答案的思维类型。在这两种思维类型中,发散性思维更为重要,它是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成分。
自学能力的形成无疑会提高自学的效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自学效果就是自学能力的体现。
三、自学辅导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
自学辅导教学一般可分为四个程序:
(一)领读阶段
即花3—5天时间要求学生基本学会阅读教材,能正确理解词义,并学习概括段意。教师领着学生在课堂上阅读教材内容和例题,做完练习中的习题后领着订正答案,改正错误。教师在领读时要逐句阅读与解释,逐段概括段意。有时也可以把教材的叙述改成问题,使学生对概念或定义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尝试自学阶段
尝试自学阶段的目的是使学生适应“启、读、练、知、结”的课堂结构。“启”和“结”是由教师在刚上课和即将下课时向全班进行的。学生在自学时,教师一般不打断学生的思维,让其聚精会神地自学,阅读教材(“读”)、做练习(“练”)、对答案(“知”)。教师则积极巡视课堂,了解学生阅读教材的情况,个别性地解答学生的问题,辅导差生。
1.拟定提纲
学生在预习中学到了一些知识,但这些知识是不系统的,仍然会存在问题、疑点。对于容易的问题,教师可不作任何解释,对于疑难问题,教师可出示阅读提纲或思考提纲,对疑难点略作启发提示后,学生根据提纲自己阅读教材,做练习。而阅读提纲可以是少量加深理解课文的内容,或者是根据内容所做出的变式。思考提纲则不能完全从书上找到答案,需要对知识系统理解后才能答出。
2.启发
即启迪智慧,诱发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励学习新知识的动机。
3.阅读
即阅读教师拟好的提纲或思考提纲。
4.练习
即学生根据阅读提纲或思考提纲边自学、边阅读。
5.核对答案
核对答案是自学辅导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核对答案中要求:第一,做完一道大题目所包含的全部小题目后才核对答案(对成绩较好的学生来说可以做完一个练习后才核对答案)。第二,核对完答案后必须在旁边注上对(“√”)或错(“×”)的记号,便于教师检查。第三,在核对答案的过程中对答错的练习不准把错误擦掉,应在旁边改正。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出现的错误,把学习重点放到预习中那些搞不懂、理解不深的内容上。
6.小结
概括教学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强化记忆。小结一般预先在课前准备好(拟订思考提纲),随机应变地穿插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阅读提纲或思考提纲进行阅读和练习后,学生还会有一些难点难以解决,这时需要教师提问和学生总结。这个环节如果掌握得当,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能普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使学生深化概念,积极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写读书笔记或心得,对概念、法则、定理或题型进行归类等。
(三)阅读能力与概括能力形成阶段
这个阶段大约持续半年至一年时间,具体做法与第二个阶段相似。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写读书笔记或心得,对概念、法则、定理或题型进行分类等。教师着重教会学生写单元(一节或一章)小结和写小论文,检查或批改小结或小论文;继续帮助差生,使他们不掉队并向中等水平或先进水平转变,注意一般学生的提高,充分发挥优生的潜力,进行因材施教。
(四)能力形成与习惯养成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自学能力,形成一定的自学习惯,对自学辅导方式产生浓厚的兴趣,独立性更强,能正确理解教材内容及其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能准确地总结单元内容,使自学能力和迁移能力有较大的提高。通过以上四个阶段,学生经过自学辅导教学的尝试后,到高中阶段,就可利用所养成的自学能力,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潜能。
四、自学辅导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自学辅导教学实验研究表明,敏捷而踏实(快而准)和不敏捷而踏实(慢而准)这两类学生的学习效果最佳。但无论如何,学生在自学辅导教学中始终扮演着“自学者”、“问题解决者”的角色,教师则承担着“指导者”、“辅导者”的角色,在教学中可运用以下几个教学策略。
(一)启发指导策略
教师引入问题进行启发,布置自学内容和要求,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解决问题,以便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采用的指导形式有点拨、讲解、追究、讲评、总结等。点拨,即学生在分析、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思路贫乏时或进入“死胡同”时,教师予以点拨、疏通思路。讲解,即学生在碰到十分陌生的知识时,教师予以少而精的讲解,给学生排难解疑。追究,即学生碰到一些相互联系、又容易引起干扰的知识、定律时,教师根据学生能理解、接受的程度,施行追究,以期弄个“水落石出”。讲评,即针对学生有创见的想法或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对于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予以讲清错误的原因,促使学生真正领悟。总结,即教师对知识加以归类,使其系统化、概括化,增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该策略体现于课前拟就的反映教材重点、难点的提纲,课堂上根据各种类型学生的特点,分别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深刻理解教材内容,统一做题格式,使学生在做题过程中书写规范化,同时根据课堂上学生学习情况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讨论等。如给敏捷而踏实的学生介绍较多课外读物,提出难度较大的问题,促进他们认真思考,加速他们的自学能力的发展;对敏捷而不踏实的学生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使之能顺利地阅读教材,了解教材的大致内容。
(二)激发思维策略
思维是人脑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间接地、概括性地反映事物规律的心理过程,它是衡量个人自学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自学辅导教学的核心所在。在自学辅导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丛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利用问题培养多种思维方式
人的思维,按其性质来分,可分为集中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顺向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等,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具有更大的作用。
具体来讲,可以有以下几种策略:①抽象概括,发现规律。教师可给出一组带有规律性的练习,让学生完成后找出其中的规律,并且用语言进行叙述。②一题多解,触类旁通。教师可给出一到三个有多种解法的练习题,让学生尽力找出多种解法。③多题一解,举一反三。教师可给出不同叙述方式的一组题,让学生解答并指出题目的共同的思维方式,或根据某一思维方式将结论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这样的策略,能使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增强,兴趣渐浓,思路开阔。
2.通过语言的训练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和语言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准确、清晰、灵活地使用语言进行表达可使思维条理化。在自学辅导教学中,在让学生做完练习之后,可通过小组的形式谈谈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小结时可尽量让学生互讲定理的证明、解题思路与解题规律,这样就能使一些共同性的错误问题得到及时纠正,片面的理解得到补充,肤浅的认识得到深化。同时在学生自学时,还要注重阅读、思考与记笔记的结合,要求学生认真写好眉批尾批,把自己总结的方法、规律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增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思维的深刻性。
3.通过思维训练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
思维是一种技能,它可以通过训练而得到加强。教师一方面可以在课堂中尽量利用变式复习与练习来进行思维训练,对于某一知识,既注意一般情况下的结论,又注意特殊学习情况下的相应结论的变化和联系。另一方面,教师还可利用渗透数学思想的科技活动的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技能,如配方法、化归法、反证法、速算法等,以加快学生在解题时对题目的剖析和解题技巧的把握。
4.有计划地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从每节课的每一环节入手。
(1)利用问题启发,使学生思考具有方向感。在学生自学开始之前,根据教材所要解决的重点知识,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围绕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使学生有明确的思考目的,通过自学课本来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得出正确的结论。
(2)强调“用脑子读书”,克服思维的惰性。传统教学注重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聆听,造成了学生在思维上过分依赖教师的不良习惯。自学辅导教学要求学生自学时,在掌握“圈、点、划、批、摘”读书法的基础上,学会找关键词,概括段意,在读例题中不仅要学会看懂例题,还要掌握例题的结构特征,分析解题的思路,总结解题的方法等,而且这些活动还要在阅读提纲或思考提纲中体现出来。这样学生的学习不再是简单地浏览,而是学习与思考的结合,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从而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3)精心小结,培养思维的概括性和严谨性。自学辅导教学采取的是学生的自学与教师的指导、辅导、启发、小结等活动的结合,其中小结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对于一般性的教学内容,可采用提纲式的、测验式的小结形式,对学生所自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对于有一定思维深度的内容,教学思路开阔。
(三)检查监督策略
检查监督是指学生在自学每一步内容时,教师要通过观察、提问等形式让学生回答,正确的予以肯定,错误的立即纠正。该策略体现于对各类不同学生采取各种不同的管理措施,以利于克服他们的缺点,发挥其特长。如对“敏捷而踏实”的学生,应经常检查他们阅读是否认真,做练习是否仔细,督促他们按时完成作业,及时改正作业中的错误等。如对“敏捷而踏实”的学生应主要帮助他们了解在学习难度较大的内容中所遇到的问题,而对“不敏捷不踏实”的学生则应及时帮助他们弄懂教材上的内容,解决他们在练习中所遇到的困难等。
(四)发展学生自我检查能力策略
自我检查的能力是自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自检能力的发展是渐进的过程。在开始阶段,一般由教师教给学生如何自检,在课堂上不断地巡视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展和自检情况(如是否认真核对答案等),在课后还要收部分学生的作业(特别是差生的作业)来认真检查(主要检查演算过程),每次的小测验都由教师认真批改。在自学的基础上,针对教师拟定的自学提纲,从教材中找出答案,写出章节或单元总结,归纳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关系,发现和提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边自学边概括,学会做笔记,如眉注,加上补充的内容等。
五、自学辅导教学模式的作用
(一)为教材与教法的整体改革找到了有效途径
卢仲衡教授针对传统教学中以讲为主的弊端,提出了以学生自学为基点的教学思想,但他不是简单地从课堂活动中的以讲为主向以学为主的简单延伸或扩展,而是首先对教学的载体——教材进行全面的改革。教材教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必须要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教材相配套,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实施。
卢仲衡等人凭着对教学改革的执著追求,从1965年开始,根据程序教学的原理和一些心理学原则,编写了《中学自学辅导教材》系列,有课本、练习本和测验本,共18本。这套新教材,从教育的整体目标出发,不仅符合学科体系,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而且还兼顾了学科知识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心理顺序,特别是中差生的心理顺序,为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敏锐的观察力,高度的概括力,严谨的抽象思维能力提供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蓝本”。大凡使用过这套教材的学校和教师都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自学能力和学科的全面发展都有显著的进步,显示了学生强大的发展后劲,为认识学生的潜能和发展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为因材施教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传统中的集体教学是整齐划一的统一性教学,是以学生具有相同的起点行为为基础的,它只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必要的条件,但并不是充分必要条件,因为它没有顾及到学生的个别差异。要在统一教学的基础上,尽可能使学生得到发展,就必须做到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的结合。如何结合?国内外虽有各种措施与手段,如将集体教学与小组教学或个别教学统一起来,然而,这种统一是较为抽象的,并不是建立在学生的思维类型或其他特征基础上的,因而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
卢仲衡教授以心理学的实验为依据,以对学生课堂行为的实际观察为基础,对学生的学习类型作了科学分析和归纳,概括出了四种不同的学习类型,即敏捷而踏实(快而准)、敏捷而不踏实(快而不准)、不敏捷而踏实(慢而准)、不敏捷不踏实(慢而不准)。这就为教师实施因材施教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在自学辅导教学中,教师针对自学辅导教材只向全班学生作启发性的讲解和小结,其余的时间都由学生自己掌握,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类型自定步调,动手、动脑,按照自己的能力和速度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做到读、练、学的结合。当学生在自学的时候,教师则积极地进行课堂巡视,对自学中有困难或存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小组教学或个别辅导,使学生能及时把握自己的学习进程,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辅导教学,提出“启、读、练、知、结”的新的教育模式,“自学辅导”的教材,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融为一体,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主导思想,它较彻底地改革了传统教学“满堂灌”的弊端。学生掌握的知识,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在课堂上自己动脑、动手,培养成自学习惯,不断提高自学能力而获得的,主要优势体现在: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强动机,浓兴趣”是自学辅导教学始终坚持的原则。学生初接触这样的教材和教法,都感到好奇,有新鲜感,产生强烈的兴趣,都想亲自试一试。而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内动力。兴趣可以激发情感,培养意志;兴趣可以唤起某种动机改变态度。浓厚的兴趣能够激励人们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能使人们积极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并积极地改进学习方法,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从中受到美的陶冶。
“启、读、练、知、结”是自学辅导教学特有的模式,这种模式经历了“读、练、知、导”的尝试,最后还是被确认为“启、读、练、知、结”这种模式。可见“启”在自学辅导中的重要性。“启”就是老师在上课前的启发、诱导,给学生创立情和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就是传统教学的导入。“启”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或者三言两语,但由于能够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通过恰当质疑问难,引导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欲,诱导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对于提高自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2.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自学辅导教学按“启、读、练、知、结”相结合的学与教的课堂模式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摆在中心位置,从单纯灌输知识技能转而着重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求学要自己去求,教不仅仅是教书,还教学生学习方法,变“学会”为“会学”,积极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为学生创造学用结合的条件。
一般从训练自学方法入手,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首先是教师指导阅读的基本方法,例如数学,它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严密性,泛读难于达到较好效果,教师引导学生逐词逐句理解。对于概念中的关键词语,通过教师认真指导,学生能深刻理解,同时教师教会学生勾画课文重点,做必要标记,经过教师逐步引导和模拟,学生渐渐对阅读的基本方法有初步掌握,并逐渐养成独立阅读习惯。在这基础上,再由教师拟定提纲,指定重点难点,帮助学生阅读理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同时教师做好小结,增强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总结、归纳能力,使知识得到升华,使学生总结归纳能力得到提高。
在自学辅导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抓住课堂教学和重点和难点,进行适当启发,打开学生思路,使学生思维能力不断纵深发展,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获得知识,掌握规律。自学辅导教学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过程是一个有计划、有步骤、由浅入深、由学生的不自觉到自觉的诱导培养过程。课堂教学的“启、读、练、知、结”五步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采用“设问—操作—反馈—练习—总结”方式,增加学生独立看书自学时间,减少教师讲解时间,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
当自学辅导教学法提高了学生阅读、思考这两个自学的必备能力后,便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信、自强等非智力因素,努力使学生在自学过程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体会到通过自己学习真能学会,就是难度大的问题,通过努力一般也能解决,从而体味到成功的甘甜。至于对差生,教师则应给予更多的“偏爱”,作业尽可能当面批改、当面解决问题,鼓励他们增强自信和勇气,激励他们努力向上,从而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自学辅导教学,真正达到了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
无数事实证明,自学辅导教学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动获取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克服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学生通过阅读达到了渠道获取信息,从而培养了自学能力,学习上获得更大的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