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评价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评价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改进教师的行为。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标准就是衡量、判断中小学教师行为善恶的尺度和准绳。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人民教师要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克己奉公、教书育人,这也是我国中小学教师道德评价的第一个层次的标准。

第一节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评价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涵义

道德评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或规范体系,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所做的善恶褒贬的道德判断。中小学教师职业的道德评价,就是按照一定的道德评价标准,运用校内外舆论、教育传统习惯和教师内心信念等形式,对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行为所作的善恶褒贬的道德评判。中小学教师行为的道德评价,是教师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改进教师的行为。教师的道德行为评价所提供的反馈信息,有利于教师行为的不断调整和完善。

在社会生活中,与教育活动有关的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某种观点、标准去评判教师的行为。当他们认为教师的行为是道德的,就会给以支持或赞扬,形成一种鼓励这种行为的社会舆论,促使教师将这种道德行为养成习惯。当他们认为教师的某种行为是不道德的,就会加以批评甚至指责,形成一种抵制的社会舆论,以制止此类行为的再度发生。同样,教师自己也会根据一定的道德评价标准在心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区分哪些是道德的,哪些是不道德的,从而坚持善的行为,改正恶的行为。教师行为的道德评价不仅是师德原则和规范得以实现的根本前提和保证,而且是教师道德由意识转化到行动的杠杆,是保证教师高质量地完成各种教育教学工作,保证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有效手段。正确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威信,赢得社会广泛的信任和尊重。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标准和方式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标准

道德评价最一般的标准是善和恶。伦理学上把凡是符合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道德行为都称为善,把凡是违背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不道德行为称为恶。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标准就是衡量、判断中小学教师行为善恶的尺度和准绳。只有评价标准正确,才能通过一定的形式来抑恶扬善,扶正去邪。如果标准不正确,就会出现相反的效果,即对社会、对教育产生不良的影响。

善与恶的内容和标准是随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的。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不同人群的善恶标准都有区别。在阶级社会中善恶标准是有阶级性的,一个人行为的善与恶,主要是以他所属的阶级的利益和由阶级利益引申出来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为标准。凡符合本阶级利益和道德原则的即为善,凡不符合本阶级利益和道德原则的即为恶。一个阶级认为善的,敌对阶级则认为恶。善恶的标准不仅是历史的、阶级的,而且还是客观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凡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对社会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的道德行为皆为善,凡是与此相反的道德行为则为恶。历史和现实都可以这样判断:一切有利于人类的道德行为就是善,相反则是恶。由于无产阶级代表和反映历史进步的客观趋势,因此,无产阶级的善恶标准做到了历史性、阶级性和客观性的统一,成为唯一科学正确的标准。

对于中小学教师道德评价而言,由于教师的教育行为涉及到复杂的教育内外及中小学关系,因此,通常有三个层次的标准。第一个层次的道德标准,体现为特定时代、特定社会对教师这一特定职业的道德要求。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人民教师要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克己奉公、教书育人,这也是我国中小学教师道德评价的第一个层次的标准。第二个层次,体现为特定时代社会中占传统地位的阶层的愿望、道德要求以及在此影响下形成的该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道德价值体系。目前,我们大力提倡的“五爱”等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不仅是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愿望,为广大群众所奉守,而且也是广大中小学教师所应遵循的。第三个层次就是反映人类社会历史总体趋势的道德标准。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明确宣布,共产党人把全人类的解放和自由作为最高的行为标准,这样一个标准的道德含义在于:凡是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就是善的,反之,凡是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的就是恶的。在教师道德评价中,三个层次的标准是相辅相成的,人民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培养下一代的神圣使命,因此作为教师道德评价的第一个层次的标准,不仅仅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全体劳动人民的道德愿望,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具体表现,而且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方式

道德评价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也主要是这两种方式。

社会评价是社会对教师的教育行为的善恶性质的判断方式。典型的形式就是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就是公众的议论,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现实生活范围内,人们根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准则,对某一事件、现象、行为进行议论评判,表达或传播自己的观点、意见、态度、情绪的活动。舆论通常分为借助于报纸、广播、电视等手段加以传播的正式舆论和借助于口头传播形式的非正式舆论两种。从性质上看,则又有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建设性与破坏性之分。社会舆论通常以反映民众心理为己任,对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行为予以褒扬,而对违背社会道德要求的行为给予谴责,因而在道德评价中有重要意义。

传统习惯是一定社会、一定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所形成的、习以为常的社会倾向、行为习惯和道德心理沉淀等。传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直接性的特点,因而常常左右着人们对某种行为的态度。任何民族的传统习惯都既有其积极的一面,又有其消极的一面,在今天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传统习惯应采取批判地继承的科学态度。

从社会评价的角度看,建国50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提倡下,加上广大教师卓有成效的工作,我们已初步形成了“尊师重教”、“当教师光荣”的良好社会舆论,中华民族又具有优良的尊师传统,所有这一切,都会对今天的教师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不可否认,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上一些人仍然轻视教师工作,或对师德行为作出不正确的评价。这种现象的改变,有赖于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自我评价,是教师本人对自身的教育行为的道德反思形式,是个人对其行为是善是恶的一种判定。这种判断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某种道德观念、道德原则和道德理想的坚定信仰,以及由此而对现行道德义务的强烈责任感,是一种坚定的内心信念。通常,把良心看作是教师道德自我评价的典型形式。良心,是人们根据某种道德原则和理想等所形成的内心最真挚的信仰,是人们在道德活动中所形成的道德认识、道德感情和道德意志的统一。良心不是抽象的,不同时代、不同社会阶层有不同的良心,即使同一时代,不同社会职业的人们也会有不同的职业良心。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良心,集中体现为对人民教育事业的无比忠诚。对学生、对下一代成长的无比关心,它能随时约束、指导教师的行为举动,是教师的内在调节器。当外在行为与良心相吻合时,教师会产生一种满足感、愉悦感;当外在行为与良心相背离时,教师则会产生内疚感、不安感。

在教师道德评价中,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并共同发挥作用的。当社会舆论与教育传统习惯和教师的自我评价(即内心的信念)对中小学教师行为善恶评价相一致时,就可以增强教师内心信念,培养教师的道德责任感;反之,则会引起教师内心信念的矛盾,产生动摇。因而,舆论和教育传统习惯的熏陶,对内心信念会产生重要影响。同样,教师内心信念的形成,道德责任感的增强,又会促使社会舆论形成并发挥作用。可以说,教师的内心信念是社会舆论和教育传统习惯发挥其功能的内在基础。总之,只有综合运用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这两种方式,教师道德评价才能得以充分而有效地发挥作用。

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作用

教师道德评价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规范转化为教师的道德信念,形成教师道德行为的重要环节,是促使教师不断提高道德觉悟,加强道德修养,成为学生学习楷模的重要途径。教师道德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师道德评价是对教师行为的道德价值的仲裁

对教师的教育行为的道德价值是善是恶的判定,需要一个认识和判断的过程。这个过程通常是在两方面展开的,即社会上大多数人对教师的教育行为的道德价值的认识和教师自身对其教育行为的道德反思。这种认识和判断主要是在道德评价中完成的。当一种评价成为许多人的共同看法时,就造成了一种职业道德舆论,形成了一定的群体心理。在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中,广泛而恰当地进行职业道德评价,可以造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舆论和群体心理,鼓励、倡导、鞭策良好的教师职业行为和职业素质,批评、贬斥、抵制不良的职业行为和职业素质,从而激励教师扬善抑恶,增强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道德义务感和责任心,选择高尚的职业行为,树立高尚的职业情操。

同时,职业道德评价还对教师的职业行为和职业素质起着教育和监督作用。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结果,不仅是对已发生的行为和品质的制裁或激励,而且也是对教师的深刻教育和监督。通过职业道德评价,大家认识了各种职业行为和职业素质的善恶优劣,就可以自觉地矫正自己的言行,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形成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

(二)教师道德评价是维护和发展教师职业道德的保障

教师职业道德是一定时代道德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是有阶级性和时代性的,要借助一定的道德评价来维持和发展。而教育行为是否遵循了师德规范,则是靠教师道德评价来判断的。道德评价不断指出教师教育行为在道德上的得与失,从而鞭策教师更多地选择积极的、高尚的道德行为,不断改正消极的、不健康的道德行为。维护教师职业道德与发展教师职业道德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在不断维护中才有可能得到发展。道德评价对发展教师职业道德有重要作用,我们只有把广大教师所积累的道德经验,所涌现的道德榜样给予概括、总结,才能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体系,才能保证职业道德原则和职业道德规范的实施,使职业道德充分发挥其改善职业道德风尚、调整职业道德关系、维护职业活动秩序的功能。

(三)教师道德评价可以促进教师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人的道德素质是人从事一定职业道德活动的内在准备状态。教师的道德素质水平高低,不仅影响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献身程度,影响着教师对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处理方式,制约有些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教学活动和教学方式。教师工作的突出特点是在教书的同时育人,很难设想一个道德素质水平很低的人能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一代新人。

师德素质不是天生就有的,要在长期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中反复学习磨炼才能逐渐形成。通过对教师的行为进行评价,可以发现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找出差错,改进行为,提高培养学生的质量。而道德评价中所包括的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两种方式,既是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手段。社会评价构成了教师道德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外化环境,自我评价则是教师个人对自己行为的道德价值的反思,它是教师道德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内在环节。一个不断将社会对自己的道德评价和不断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才是一个合格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四)教师道德评价可以有效地调节教育内外的人际关系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面临众多的人际关系,诸如师生关系、同事关系等。同时教育本身还是一个开放体系,在教育活动之外,教师还要处理好与学生家长的关系、与兄弟单位师生员工的关系;作为一个社会主体,还要处理好家庭关系、亲友关系、与社会其他成员的关系等。在处理这一系列关系中,道德评价发挥着重大的调节作用,即褒扬善行、排除隔阂、斥责恶行。它能唤起教师内心良好的道德信念,促进教师道德人格的升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