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数学学习动机的基本模型
根据数学学习论的基本研究,数学学习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强化模型。
认为学习动机来源于强化,有学习强化就有学习动机,没有学习强化就没有学习动机,因此教学过程中的强化(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效果优于负强化、负强化优于忽视)起着重要的作用。
2.需要模型。
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他的需要层次模型如图10-2-1。
图10-2-1
缺失的需要与生长的需要与学习的关系是:前者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保障需要,后者是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的发展性需要。前者带来的动机是暂时的,一旦需要得到满足就失去动机;后者是持续的,学生的认知需要的满足能产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持续动机。下一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上一层次的需要,当上一层次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增强下一层次的需要。这是有些学生在得不到爱和尊重的环境下不但没有学习的动机而且会产生攻击他人和集体环境来满足自己的安全需要和生理快乐需要的原因。
3.认知失调模型。
该模型的提出者L.A.Festinger认为:当一个人深信不疑的价值观或信念受到心理上相矛盾的信念和行为挑战时,会体会到一种张力或不适,他可以改变信念,或者寻找一种解决这种矛盾的方法或借口。这就是利用认知冲突方法设计动机激发情境的基本依据。
4.归因模型。
当自己的学习行为完成时,学生会对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进行内省分析,人们更倾向于把成功的原因归结为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原因。一般说来,学生刚开始得不到好成绩时,往往把原因归结为外部的、不稳定的因素(如任务太难、运气不好等)。一旦多次得不到好成绩时,就会归结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如没有学习的能力),产生学习的自卑感,丧失进一步学习的信心。
5.成就动机模型。
成就动机就是学生有经过努力获得成功达到目标的心理倾向。成就动机者对外部的评价比较敏感,其活动的基本动机是经过自身的努力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这种动机的极端形式是产生自我设限自我障碍的心理倾向,这是应该避免的。
6.期望动机模型。
这种动机是一种期望价值在动机中的作用。其基本理论建立在以下公式的基础上:
动机=成功的概率×成功的诱因价值
M=P×S
从这一动机模型得到的提示是:给学生的任务难易程度要适当,最典型的理论是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实际上,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是复合的。综合上述的动机模型,我们提出一种复合的学习动机的模型。
7.复合的学习动机模型(图10-2-2)。
图10-2-2
其中诱因是导致需要与现实失去平衡的原因,它可能来自于内部的内隐评价结果(如认知内驱力),也可能来自对外部的比较评价结果(外部诱因内驱力)。产生需要与现实的不平衡,就会产生心理不愉快的紧张感(认知失调模型)。之后,个体通过对学习活动目标的价值评价(属于动机的期望模型)产生学习动机;付诸学习行动后,进行目标达成评价,并对结果进行归因(属于动机的归因模型)。最后通过不同的途径达到需要与现实的新的平衡(可以改变现实状态,也可以改变目标需要)。
在这个动机的复合模型中,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个体在采取学习行为过程中各种动机成分的综合作用和相互关系。在第一阶段由于诱因作用打破原有的需要与现实的平衡,产生失去平衡的心理紧张。在这一阶段主要是需要动机和失调动机在起作用,这好像是静止平放在平板上的小球当平板倾斜时小球会产生运动倾向一样。第二阶段是个体对自己需要的新目标进行评价,评价其价值和实现的可能性,这是期望动机模型在起主要作用。当他发现期望值较高且具有目标达成可能时就会产生付诸行动的愿望。第三阶段,在行动的过程中,个体不断地对行为的结果与目标进行比较评价,并进行归因,一直到行动告一段落。在本阶段,主要是归因动机模型和成就动机模型在起作用。第四阶段,在进行归因时不同的归因会使个体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从而影响个体对行为与目标的态度,这一过程会强化或削弱个体进一步行动的愿望,从而影响动机,这是个体动机的内隐强化模型在起作用。根据这一动机复合模型,要使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就必须对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引导贯穿学习行动的全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