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方位思考形成解题思路的方法与技巧

多方位思考形成解题思路的方法与技巧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多方位思维就是根据试题信息来源纵向横向联想,从不同方向去思考,多种因素去分析,对已知条件进行选择、转换、归纳、找出解题的多种途径,然后进行对比筛选出简捷快速的解题途径的思维方法。示例2:以等摩尔数的金属M和M′组成的混合物60.5克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共放出22.4升氢气,同时,这种金属都转化为二价离子的硫酸盐。

多方位思考形成解题思路的方法与技巧

所谓多方位思维就是根据试题信息来源纵向横向联想,从不同方向去思考,多种因素去分析,对已知条件进行选择、转换、归纳、找出解题的多种途径,然后进行对比筛选出简捷快速的解题途径的思维方法。他能拓展思维广度和深度,增进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敏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选择、转换、归纳已知条件,多途径筛选

示例1:托盘天平两盘内分别放一个质量相等的烧杯,烧杯里都放100ml1mol的硫酸,向两个烧杯里同时加入下列哪组物质反应完毕天平仍保持平衡。(A)1克镁,1.1克铝;(B)10克镁,10克锌;(C)6.5克镁,6.5克锌;(D)0.1摩镁,0.1摩锌。

此题单凭直觉思维按常规进行化学方程式的两量取量计算,逐个演算相当复杂速度很慢,可这样来分析:两种金属分别加等量的稀硫酸中,要使反应后仍保持天平平衡。可能有的情况:①加入的两种金属的质量相等且过量,酸完全作用,放出的H2的量相等;②加入的两种金属质量相等,其中一种金属过量,另一种金属恰好与酸完全作用,放出等量的H2;③加入的两种金属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且质量不等,酸过量,必定要满足加入的两种金属的质量之差与产生H2的质量之差相等。又根据:

img44

(M表示金属元素)的反应规律,采用两量比较大小计算就简捷快速多了。已知硫酸产生H离子的量为:

0.1×1×2=0.2(摩)选择答案:

(A)(1/24)·2<0.2,(11/27)·3<0.2,酸过量,

而(11/27)·(3/2)-(1/24)·1≠1.1-1不合题意。

(B)(10/24)·2>0.2,(10/65)·2>0.2,酸完全作用,放出的H2的量相等;合题意。

(C)(6.5/24)·2>0.2,(6.5/65)·2=0.2,酸完全作用,放出的H2的量相等;合题意。

(D)镁、锌都是活泼金属,都与酸恰好完全作用,产生H2相等,但加入的金属质量不等,很快排除。由此分析讨论,得到正确答案为(B)、(C)。

二、.抓住条件,重点突破

解题突破口是解题思路的起点,解题的思路的形成需要条件,题目中的解题条件,有的很明显,有的却隐蔽得巧妙,必须通过对题目的有关词句反复推敲,认真辨析,深挖细找,才能抓住,抓住了解题条件,解题的突破口也在其中了。

示例2:以等摩尔数的金属M和M′组成的混合物60.5克(其中M质量为w克)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共放出22.4升氢气(标准状态),同时,这种金属都转化为二价离子的硫酸盐。另取w克金属M置于足量的硫酸铜溶液中,M变为正二价金属离子,并折出金属铜,待反应完全后,所折出的铜的质量比w克少0.5克,计算这两种金属M和M′的原子量。分析:抓住题意所提供的解题条件,M和M′以等摩尔数与稀硫酸反应,同时转化为二价离子的硫酸盐,共放出22.4升氢气(标准状态)很容易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并能由此引出简捷的思路和解法。(解法略)

三、全面综合分析,防止以偏概全

示例3:有两瓶pH=2的酸溶液,一瓶是强酸,一瓶是弱酸,现只有石蕊试液,酚酞试液,pH试纸和蒸馏水,而没有其他试剂,简述如何用简便的实验方法判断哪瓶是强酸。

此题是一个概念、计算、知识、识记和实验操作技能的综合性较强的试题,解题必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推理:①虽两种酸溶液的pH值相等,但因强酸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弱酸在水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过程,所以弱酸的浓度比强酸浓度大,要加水稀释通过pH值的测定加以鉴别;②加水稀释一定要取同体积的两种,而且稀释的倍数相等,才能引起pH值增大的差距加以鉴别;③加水稀释的倍数要适当,加水稀释10倍,强酸溶液的pH由两边只增大到3,弱酸溶液的pH值也会接近3。加水稀释量太大,弱酸会趋于完全电离,两者的pH值也会接近难易鉴别;④因石蕊试液在一定pH值范围内的颜色变化很小,不便鉴别;而酚酞试液在pH值<8时不显色,不可能用酚酞试液来鉴别。所以答案是:各取等体积的酸液用水稀释相同倍数(如100倍),然后pH试纸分别测其pH值,pH值变化大的那瓶就是强酸。

四、遵循规律,建立网络

每一类化学题都有寻找解题突破口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熟悉和掌握各类化学题的解题突破口,就能建立寻找各类化学题解题突破口的思路网络。在解答具体的化学题时,只要遵循规律,对号入座,就容易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示例4:只用一种试剂,如何鉴别乙醇、乙醛、乙二醇三种有机物的水溶液?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分析:针对题意,应联系鉴别题解题突破口的思路网络,基本方法是利用给定的几种物质的特性,设计鉴别的方法,再根据本题的特点是需用一种试剂来鉴别几种有机物,在寻找解题突破口时必需抓住有机物官能团的特性,以及由此出现的性质上的差异来考虑有关试剂的特殊反应,由此找到解题突破口,确定选用的试剂。

五、克服思维定势,挖出潜在条件

示例5:已知乙酸和乙酸乙酯混合物含氢7%其中含氧质量百分比为(  )

(A)48.6%;(B)51%;(C)93%;(D)无法判断。

从题表现给予的已知条件看唯有一个,不假思索就会得出错误答案(D)。若假设混合物质量为100克,其中含乙酸为x克,乙酸乙酯为(100-x)克:可列式:

img45

求出两种物质的质量克数;反过来又由两种物质质量运用上式运算法可求出混合物中含氧质量百分比,但这种麻烦,如果多层次探索,从羧酸和酯不属同分异构,乙酸和乙酸乙酯都符合同一个通式:CnH2nO2,不难发现一个潜在的已知条件,两种化合物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合,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始终保持为:12n∶2n=6∶1,混合物中含碳质量百分比为:6×7%=42%

则混合物含氧质量百分比为:

100%-7%-42%=51%

便很快得到答案为(B)。

六、类比联想

第一类化学题都有着共同的解题突破口,这是普遍性的一面,所以,在寻找一个化学题的解题突破口时,要用类比联想的方法,既要分清题类,找到这类题的共同解题突破口,又要针对题意,进行具体分析,突出异同,由此找到具体的解题突破口。

示例6:有一种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它的分子中共有10个原子,核外电子共有32个。1摩尔这种有机物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需要4摩尔O2。它能使KMnO2溶液褪色,但不能起银镜反应,也不能和Na2CO3溶液反应。0.1mol这种有机物能和16克Br2完全反应,0.2mol这种有机物能和金属钠反应放出2.24升氢气(标准状态)。试推断该有机物可能有的结构和名称。

分析:根据题意,进行类比联想,这是一道结合化学计算的有机推断题。这类题的共同解题突破口是从计算分析该有机物所含元素的原子个数比着手确定该有机物的最简式和分子式,然后抓住题目提供的该有机物的有关性质,推断其结构式。确定有机物的分子式的方法有多种,必须针对题意进行具体分析,本题应抓住有机物XxHyO2的燃烧反应,按题意列式求解(解略)

七、纵横联系

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化学题,一时难以揭示出解题突破口,必需分层解析题意,纵横联系有关化学知识,依照题意,逐步转化寻找突破口的思路,直到找出解题的突破口。

例:在FeCl3和CuCl2的混合溶液中通入足量的H2S气体,与两物质完全反应,结果生成0.2mol沉淀,将此沉淀滤出后,往滤液中加入适量的铁使其完全反应。最后将溶液蒸干,得到固体0.4mol,求原混合物中含有FeCl3和CuCl2各多少mol?

分析:题意分两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混合溶液中FeCl3和CuCl2和足量的H2O气体完全反应:即:

img46

img47

抓住以上两个化学方程式,着重分析反应物和生成物间的量的关系,根据题意可知,反应结果所生成的0.2Xmol沉淀应是生成的(1/2)Xmol S和Ymol CuS之和,即

img48

这是第一个突破口。

第二层次:适量的Fe和滤液完全反应,将溶液蒸干得到0.4mol固体,联系有关物质间的反应可得

img49

有些学生分析反应(3)中2HCl的量时常会搞错,应是反应(1)和反应(2)中所生成的HCl量之和,即(x+2y)mol。

img50

将溶液蒸干得到0.4mol固体应是FeCl2,FeCl2的量有的学生认为即是

(1/2)(X+2Y)mol,忽略了反应(1)还生成3Xmol的FeCl3,所以篜干得到的

0.4mol的FeCl2,应是img51这是第二突破口。

由此可得:

img52

联立①和②式:

img53

所以在原混合溶液中含有0.2mol FeCl3和0.1molCuCl2

由上例可知,分层解析题意,分层联系有关的化学知识,分层寻找解题的突破口,同时按题的层次转化思路,串联各层题意使形成整体,这种层层解析,层层突破的方法是寻找比较复杂的化学题解题突破口的有效方法。

八、会诊条件,排劣择优

即从顺向推理到反向推理,由顺向思维到逆向思维,沟通思路,简速解题。

示例8:有A、B、C、D、E五种有机物,它们的分子中氢原子数最多只有6个,分子量最大的不超过65,试通过化学推理确定他们的结构简式。

如果由题中已知条件从A推起,因分子中含6个氢原子和小于6个氢原子的有机物有十几种,势必推导过程中思维受到阻碍,变成猜测。只有把试题中的三个已知条件进行会诊。多层次思考,解答的突破口是分子量最大不超过65。由于分子量最大不超过65,肯定五种有机物分子都含有两个碳原子,从而排除五种物质中不可能有羧酸和酯。由图示反应推导E肯定为乙炔,D为乙醛,A为乙烯,C为乙醇,B为乙烷。(因为氟乙烷分子量为47其次乙醇分子量为46,分子量均比50还小,不合题意,而溴乙烷与碘乙烷分子量均大于65)。

九、步步逼近

步步逼近是推理计算中应用的一种方法,是根据题意,步步逼近,淘汰不合题意的结论,得到正确的唯一结论。

示例9:有原子量均大于10的A、B二元素相化合成x、y两种气态化合物,已知x一分子中含A、B各一个原子,7克x在27℃、0.5大气压,体积为12.3升:y一分子中含A一个原子,对H2的相对密度为32,求A、B为哪两种元素?x、y为哪两种化合物?

分析:设x化合物7克在标态下时所占的体积为V0,分子量为M1,y的分子量为M2,y中B原子的个数为n。

img54

img55

解得B(n-1)=16

将符合题意得B=16代入方程(1)、(2)中的解得A=12,查表得A为碳,B为氧,x为CO,y为CO2

参考文献:

《中学化学教学法》,西南师范学院化学系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