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选择题的类型与解题技巧
多选题的题型种类较多,综合类型多,基本上有14种之多,但按其模式,根据题干内容和备选答案的形式可以概括为两大类:
一、根据备选答案形式分类
1.相关选择题
这种题型的模式是,备选答案分成两栏,左栏是(A)、(B)、(C)三项,右栏为(1)、(2)、(3)、(4)、(5)五项,答题的要求是左栏中的一项,必需与右栏中的四项相关,一项不相关,也就是相关选择题应该有两个答案。
2.比较选择题
此类习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概念是否正确,以及两种类似的情况(或数量)的比较、鉴别的能力。
它的基本模式是:答案由(A)、(B)、(C)、(D)组成,(A)、(B)是需要比较的两项实质性的内容,它们之间必需是既有不同涵义,又要有某些相似的内容。
示例1:(A)水解反应,(B)银镜反应,(C)既能水解,又能银镜反应,(D)既不能水解,又不能银镜反应。
①乙醛(B) ②甲酸乙酯(C)
③油脂(A) ④乙酸(D)
3.因果选择题
此种题型的基本模式是:习题是由叙述Ⅰ和叙述Ⅱ两个部分组成,它们之间存在着下列五种情况:
A B C D E
叙述Ⅰ 正确 正确 正确 错误 错误
叙述Ⅱ 正确 正确 错误 正确 错误
有因果关系 无因果关系
4.配伍选择题
它的题型是由一组答案为试题的解答,放在问题的前面,问题与答案数目不相等,每项答案可以选用一次或多次,也可不用,但每个问题只允许选择一个答案。
示例2:在下列反应中,含有S元素的物质表现的性质是:
(A)氧化性,(B)酸性,(C)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5.多解选择题
这类选择题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可以培养学生周密思考,仔细审题的能力。
6.组合选择题
组合选择题,其实质也是多解选择题。由于多解选择题对阅卷带来不便,为此,将答案进行组合,使答案单一,既有利于阅读卷,还可以测试学生的判断、综合能力。
二、根据题干的指向分类
1.评价选择题
此类题的备选答案都是有价值的,要求从中评价出最符合题干的指向的一个答案。
示例3:在Fe(NO3)3溶液中混有少量AgNO3、Ba(NO3)2杂质,用下列哪种方法既除去杂质,又能得到纯净的Fe(NO3)3溶液。
(A)先加入适量的HCl再滴入适量H2SO4
(B)先加入适量的Na2SO4,再滴入适量的KCl
(C)加入适量的Na2CO3
(D)先加入适量BaCl2再滴入适量Fe(SO4)3
(E)先加入适量Fe2(SO4)3,再滴入适量BaCl2
2.类推选择题
此种选择题主要培养和考察学生们对事物间关系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题意要明确,答案要力争单一,尽量避免由于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而产生同一个习题有多种答案的情况。
示例4:根据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找出与2NO+O22NO2+Q”相符的反应。
3.分类选择题
此种试题主要训练和考察分析、综合的能力,是测试中用得较多的一种,其中内容甚至不一定局限于本学科和已学的知识,从而判断学生思维是否敏锐,是否具有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其形式大致有两种:
其一是从一组物质中找出与众不同的物质。
其二是根据一组物质的共同特征,从而在备选答案中找出可以归入该组的物质。
4.填空选择题
填空选择题近似于填充题,填充题的答案总是由学生自选,常会出现多种多样,甚至似是而非的答案,造成批阅的困难,例如填充题,在硫化氢分子中存在着_____键。其答案可以填写H—S,极性、共价、极性共价、氢硫键等。虽然都无科学性错误,但未必正确,并会给评分造成困难,为了弥补这个缺点,将填写的内容采用选择题形式,避免答案的多样性。
示例5:在氢气和氧化铜的反应里,氢气_____,氧化铜_____,所以这是一个_____。而在黄铁矿煅烧的反应里,FeS2_____,O_____。
(A)被氧化
(B)被还原
(C)氧化还原反应
5.识图选择题
这类题型,主要是由提供的图、表来解题。
6.阅读选择题
阅读内容可以摘选没有学习过的有关内容,也可以是现代化学的报道,通过阅读进行解题,可以按内容直接回答,也可以需分析思考后才能回答的习题。
7.排列选择题
分析一列数字(数值、化合物、原子数等)的关系,然后从所给的数字中选出一个加入该数列,使其与原来的关系或规律相符。
8.改错选择题
这类习题的模式是:在习题的某一部分或全部的下面,用直线划出,要求结合题意,判断它是否正确,并在备选答案中选择合适的一项。备选答案中也可包括用直线划出的部分,以示干扰。
三、选择题的选择方法
1.直觉估算法
直觉估算法是直接思维的一种形式,而直觉思维是人创造能力的特征思维之一。有的选择乍一看似乎需要进行繁琐的计算或精确的推理。但稍加琢磨或用一种居高临下的眼光进行扫描,就会突然有所发现,估计而得答案。
示例6:把1毫升0.01摩/升的盐酸用蒸馏水稀释到1000升,所得溶液的pH值是( )
(A)8 (B)7
(C)6 (D)6.9
分析:盐酸被稀释后,溶液只能接近于中性,不可能变碱性。因此无需计算,就可很快选出(D)是正确答案。
2.优先法
若备选项涉及到一批可以比较大小的对象。我们不妨按某种顺序把它们排列起来,然后优先考虑某一个(通常是中间一个),以尽快缩小搜索范围,化繁为简。优先法在思维上属于排序思维,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
示例7:氧化物MxOy,还原成金属时,质量减少22.54%,若金属M的原子量为55,则x∶y的值为( )
(A)2∶3 (B)1∶1
(C)3∶2 (D)4∶3
(E)3∶4
分析:按比值由大到小(即含氧量由小到大)排列成序
(C)2∶3 (D)4∶3
(B)1∶1 (E)3∶4
(A)2∶3
优先(B)进行试探计算:MO:
此题凑巧了。一步就得出答案(B)。现假设,经计算若(B)含氧量百分数大于22.54%,则答案必在(C)、(D)之中,再任选一个计算,如选(D),若含氧百分数不为22.54%,则答案必为(C),也就是说,至多两次计算,必能解决问题。
3.具体法
例:核电荷数分别为11和16的A、B两种元素,能形成的化合物为( )
(A)AB型 (B)A2B型
(C)AB2型 (D)A2B2型
该题可将11、16号元素具体化,即Na与S,它们的化合物为Na2S即A2B,答案(B)正确。
4.整体法
例:A、B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某烧杯中盛有含A、B两种溶质的60℃时的饱和溶液,且杯底尚有少量A、B固体,随着温度降低则( )
(A)烧杯中A减少,B减少
(B)杯底中A减少,B增多
(C)杯底固体A增多,B减少
(D)杯底固体A、B均增多
该题经分析杯底中A、B量的变化,刚好与曲线的变化相反,根据曲线随着温度的降低,A溶解度减少,B增加,所以杯底A增加,B减少,(C)符合。
5.归一法
计算选择题中常出现解题数据不足或没有数据的题目。这类题采取常规解法往往思路不通或事倍功半。采用归一法,即把被研究的物质定为1个单位,则云散日出。
示例8:某一盛满硫酸溶液(密度为1.4克/厘米3)的试管,其质量是47克,若用这一试管盛满硝酸溶液(密度为1.2克/厘米3)其质量为42克,则该试管最多能盛水( )
(A)35ml (B)10ml
(C)25ml (D)20ml
分析:用相同的试管盛两种溶液,则试管的质量、体积保持不变。恰恰这两个不变值均未知。常规解法应通过设两个未知数,借助密度关系建立方程求解。现采用归一法:设试管体积有1毫升,则溶液质量差为(1.4-1.2克),现设试管为V毫升,溶液质量差为(47-42)克。故有1∶(1.4-1.2)=V∶(47-42)·V=25,这样就可快速得出答案(C)。
归一法的实质是化抽象为具体。使问题明朗化。因此,利用此思路使选择过程简单,从而化难为易。
6.图解法
一种无色气体X和红热的木炭反应,得到另一种气体Y,Y和灼热的氧化铜反应又得到X和红色固体,气体X和Y依次是( )
(A)CO、CO2 (B)O2、CO
(C)CO2、CO (D)O2、CO2
根据题意得一图,X→Y→X,另根据答案只有CO、CO2、O2气体,不难推断X为CO2,Y为CO,答案为(C)。
7.极值法
有一块质量为5.6克的铁和足量的稀硫酸完全反应,所得氢气的质量大于0.2克,说明它可能含有下列哪一种金属杂质( )
(A)Zn (B)Cu
(C)Mg (D)Ag
假设5.6克全部为杂质金属,则该金属置换出氢气的质量应大于0.2克,又根据答案,该金属为Zn或Mg,均为+2价可有:
M(杂质)─→H2
5.6克 <0.2克
x(原子量) 2克
即:
∴x<5.6得该金属为Mg。
8.筛选法(淘汰法、排除法)
这种方法的关键是确定“筛子”,然后将备选项逐一过筛,去伪存真,获得答案。
示例9:将过量的氯气通入FeBr2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分析:(A)无2Fe2+被氧化,予以排除;(B)无Br-被氧化,予以排除;(C)中Cl2被还原的产物应为Cl-而非Cl,应予以排除,剩下的(D)对。答案:(D)。
9.综合法
它常用来解答那些弯子绕得比较大,比较多的复杂选择题。
示例10:100毫升0.6摩/升盐酸与等体积0.4摩/升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溶液的( )
(A)pH=2 (B)PH=0.2
(C)[OH-]=1×10-13摩/升 (D)[H+]=0.2摩/升
(E)pH=0.1
分析:由题干可直接推出混合后溶液的[H+]=0.1摩/升,但以此仅能筛掉(D)。还需要[H+]=0.1摩/升推出pH=1。以此再筛掉(A)、(B)、(E),最后根据水的离子积公式推出[OH-]=1×10-13摩/升为答案。
此外,如差量法、中间数值法、关系式法等有关资料丰富,已为人们熟识和应用。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