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班主任应成为心理医生
一个班级是由几十名个性不同性格各异的学生构成的。班主任必须兼顾不同层次不同个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而学生心理状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因此班主任应首先成为一名心理医生。
一、认知心理障碍
我们说,认知心理障碍就是表现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障碍的统称。认知心理障碍从轻至重大体包括从众心理、应付心理、厌倦心理、逆反心理、恐惧心理等。这些心理障碍直接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应及时加以排除。现逐一加以分析:
(一)从众心理
学习上随大流,不上不下;态度上不主动,不刻苦不努力。原因在于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信念与理想,控制不住玩耍的念头。此种障碍虽轻,数量却大,如不加控制,会形成拉帮结伙一起玩的状况。为此,在每学期伊始,与班里几个平时玩欲强的学生,进行个别谈心,主要通过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来激发其进取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并坚持奋斗,努力向上。而对全班学生利用班会时间进行普遍教育,使他们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二)应付心理
课堂上不认真听讲,不爱动脑筋不积极发言;实验操作不愿动手,能不动就不动;课外作业不认真,得拖且拖,甚至借抄别人作业。这是从众心理的进一步发展,大流随不上了,于是就应付。产生原因与从众心理相同,缺乏目标和理想,主要通过与家长密切配合,想方设法激发其进取心,使其努力向上。
(三)厌倦心理
课堂上兴趣缺缺,不是倦怠就是走神,要么就是摆弄小东西,甚至和同学说话干扰上课秩序。对课外作业总是拖拉,已成为心理负担,翻开作业本就心烦。原因是学习态度不端正,同时对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不适应。
应当加强个别教育,并杜绝与学习无关的玩具或课外书籍的来源,实行大家共同监督的方法;在学习上个别指导,使其觉得学习也不是太难,能自己主动去看书接受新知识,逐步变得能接受所有外来的新知识。在课堂上为他们提供发言的机会,使他们体会成功的感觉。只要多方面为学生创造主动发展机会,也就创造了转化的客观条件。
(四)逆反心理
在家里和父母对着干,在学校不听老师的教导;扰乱课堂纪律,不完成作业,时有逃课现象;对学校倡导的事往往对着干,甚至不时搞点恶作剧或破坏公物。这一严重心理障碍的成因较复杂。主观上学习目的不明确,尚未形成科学的人生观;性格上活泼爱动,甚至不失聪颖和机灵;主观能动性较强,自我表现欲望强烈。客观上有社会阴暗面的影响,有应试教育各种弊端对其精神的压抑,或极强的自尊心遭到伤害等等。为此,我主动与之谈心交朋友,尊重其人格,发现闪光点,给予信任和激励,用其所长,启迪自爱自强。同时,改革置学生于被动地位的课堂教学,大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为其特强的主观能动性,多开辟适于表现的舞台。
(五)恐惧心理
在家里生怕家长检查作业、检查试卷成绩;在学校害怕老师课堂上的提问,怕被老师叫到办公室,怕考试,怕开家长会,甚至怕升学,经常担着一份心。主观原因是性格孤僻、柔弱;极强的自尊因学习成绩差而转化为极深的自卑。客观原因是曾遭受过严厉的批评,或遭受过家长的痛打,而在心理上未能承受所致。家长相约,一齐转变态度,多与其进行和风细雨的谈心,而不谈学习,尤其不谈学习成绩,使之心理初步放松;在班会上给学生讲明,回家后主动学习,完成作业;而家长会也不是给学生“告状”,使其放心。再进一步启发引导,以提高其自信心,多与同学交流,共同探讨学习方法等等。
上面的那些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尽管都很复杂,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但由于中学生心理的可变性与可塑性、过渡性与动荡性等特点,因此只要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地引导、扶持、帮助和教育,这些学生所谓心理问题是能够得以纠正与调整的。
二、开展良好的集体活动
可以这样说,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伏的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针对部分学生缺乏坚持、意志力不强、对学习存在惰性的现象,从而使他们智力因素受到极大束缚的特点,开展“学习为了什么”、“磨砺坚强的意志”等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制定了不良学习习惯治疗卡,制定了系列监督机制,并配合“学习竞争伙伴”、“进步之星”,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使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在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起到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习两极分化的局面。
2.针对有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冷漠等心理特点,开展“我班故事”,让每个学生寻找、发现本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共同创作班歌,唱班歌,共同参与班级公约的撰写与讨论,让学生与兄弟班开展辩论赛、拔河比赛、篮球赛等,在活动中,学生开始变得热情,开始团结,开始互相关心帮助,整个班集体开始形式较强的凝聚力。
3.以笔谈的为钥匙开启学生的心灵世界。要想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想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笔谈比个别面谈更加行之有效(特别对于一部分特殊生而言)。
教师可以在开学时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专门的“交心本”,字数、内容都不限制,一周与老师交流一次,刚开始学生并不习惯,东搬西凑或词不达意,渐渐地,学生敢说悄悄话,知心话了,每次与他们的交流都是一种心灵的对话。
此外,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无论是个别面谈还是笔谈,不论哪种形式心理输导的进行都必须注意几个原则:1.平等性与民主性原则:师生间的民主与平等,才可能产生依赖与信任的力量;2.共情原则,注意倾听,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学生的各种内心感受,并将其表达出来,与学生产生共鸣;3.保密性原则,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学生才有可能毫无顾忌,畅所欲言。
从总体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班主任工作的全部内容,若想对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严格意义上,还必须配合一定的心理健康课程与学校专门的心理咨询措施,但是作为一名班主任,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来开展工作,又是必要和有效的。当然以上仅是一些粗浅探讨,那么如何在二者间寻找更加有效和完美的切入点,需要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全体同仁继续探讨和实践。
三、重视班级建设中的心理作用
任何一位班主任老师都不会放松对班集体的建设,也就是同样要重视班级建设中的心理作用。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会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促进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管理自己。那么怎么营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并不断地加强管理,使它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并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这对班主任而言是个永久的话题。德育管理心理学认为,学校的班集体是学校组织中最基本的学生集体,是一个社会组织,同时是一个心理集体。集体心理是集体的主要特征,是集体形成的心理基础,在集体中人际影响也起着重要作用。为了加强对班集体的建设和管理分析集体心理和人际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班集体建设过程中的心理作用很重要,重视心理作用主要包括集体需要、集体利益、集体观点、集体情感、集体舆论、集体传统等。因此团结和集体心理气氛是集体心理的综合特征。人际影响是研究人们相互影响的基本的心理方式。如社会干扰、模仿、暗示、感染、从众、服从等等。
四、如何运用集体心理及人际影响作用来管理班级
(一)培养学生对班集体的想往和热情
一个新组建的班集体是否富有朝气、前景广阔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班集体怎样才能焕发朝气、来吸引这些活泼好动、精力旺盛的青少年呢,这需要班主任抓住每次集体活动,让每名学生都融入到活动中。适时适量地组织一些校外活动,效果会更佳。例如:野外郊游,学生离开自己的家庭、离开学校、离开自己熟悉的一切,这时他们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去依靠或求助于集体的力量,如果集体及时地给予每个人心理上的需求,学生们会亲身体验到一种不同于平时生活经历的新奇感。当然人们在心理上被给予是不够的,只有当不断地给予,不断地被给予时才能产生由内而外的快乐,而这快乐的源泉来自集体,从而在心理上产生对集体的亲近感及依恋。
(二)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导向,形成积极健康的公众压力
从古至今,人类都有着强烈的从众心理,群体对一个个体的影响要比想象深远得多。因此树立正确的集体舆论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良好的“班风”非常重要。班主任要重视班干部的挑选与培养,他们是先进集体的核心,时时不能放松对这些心目中的“好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放任不是信任,它不仅妨害班干部的健康成长,还会分解集体的凝聚力。另外,班主任要经常与学生保持亲密关系,与学生们一起活动、交谈从中及时发现问题,防止虚荣心膨胀以及团伙义气等不良现象,还要采取必要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有的需要全班讨论,有的需要个别谈话,有的需要家访,有的需要用行为去慢慢地影响,这是一门艺术,也是对学生及家长的人格的尊重,更是班主任对学生爱的表达。这有助于学生在班集体中建立自信、自发进取。班集体形成立后班主任就应走向幕后,让学生们充分自制,让干部发挥模范作用,使学生们自觉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培养良性竞争与协同合作的精神
当今社会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信息社会,“老实、谦虚、忍耐”早已不再是这个时代的宠儿,这个时代需要的是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应培养每名学生有竞争意识、有合作精神。班集体内部的竞争时时存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积极的舆论和压力下提倡公平竞争。另一方面美国心理学家库克、约翰逊及其同事在1981年专门对班级中的竞争与合作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结果说明,从群体动力学角度出发,一个群体成员彼此合作,而与另一群体的成员竞争,可以增进群体间的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因此应提倡开展群体间的竞争。这有利于增强集体荣誉感。集体的成功进取,能激励个人的竞争意识。可见,集体的影响力要比教师的说教生动得多,见效很多。
(四)引导学生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友伴关系,是学生集体建设的重要任务。交往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尤其是青少年。他们的交往动机更为强烈,他们害怕孤独、被排斥,有时会无原则地去迎合别人出现“老好人”、“哥们义气”导致友伴关系论为庸俗的人际关系。班主任应正确引导,让学生们重视个性因素,在相互交往中互让互谅,努力克服个性中的弱点。对有些交往有困难的、社会工作很少的学生不能忽视,给他们一些机会和职务为班集体服务,促进他们走出自我,与同学、老师多接触,恢复自信。集体内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班集体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站在班主任老师面前的学生越来越聪明、自主、个性化,加强班集体建设的任务也就越来越艰巨。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班集体是学生在校生活的“儿重社会”,也是社会影响学生个人进入社会的通道之一。为了这条通道的通畅,时代要求我们不断学习、不断研究。只有优秀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的班集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