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师生沟通中的心理作用
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当代中学生的自主意识也逐渐得到增强,老师的“权威”也受到了动摇,师生交往趋于复杂化,学生对老师的“教导”已不再是过去的盲目“言听计从”,他们不仅要考虑老师的“教导”是否正确,有时甚至还会考虑自己在心理上能否承受。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师生沟通过程中要学会把握师生沟通的心理特点。
沟通分析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伯恩(Eric Berne)于1957年最早提出来的,他认为,一个人的自我状态一般由儿童状态、家长状态和成人状态三部分所构成,而且这三种状态还会在每个人身上交互存在着。这三者的特点分别是:
儿童状态指的是由于一个人的童年经历所形成的一种情感体验。儿童状态的积极方面是能够与人友好合作,具有灵活性、想象力、创造性和乐观精神;消极的方面是做事缺乏责任心,对别人有比较强的依赖性,容易沉溺于自我欣赏,不能够主动去关心别人。
家长状态指的是学生家长或教师对孩子保护、控制、呵护、批评或指导的倾向。它的积极方面是做事有原则性,具有一定的道德情操,能够关心爱护别人,具有服务精神和献身精神等;消极方面是会过分指责别人,对别人强求,禁忌多,倾向于惩罚别人,对别人过于庇护,有恩赐和特权观念等。
成人状态指的是学生在做事时有理性、精于计算、尊重事实。它的积极方面是做事有责任心、有理智、尊重别人;消极方面是缺乏情感和灵活性。
【案例一】
背景:某学校,期中考试结束了,某同学明知道自己考得不理想,但心里还是很想尽早知道自己的成绩,犹豫再三,还是来到了班主任的办公室。
学生:老师,我想问一下这次考试的成绩怎么样?
老师:很抱歉,不是很理想,具体情况你可以自己看一下。不过老师还是希望能够听到你的解释。
这是一个成功的师生之间互补沟通案例。所谓互补沟通指的是刺激的指向和反应的来源都处在同一自我状态,回答也是指向发出刺激的那个自我状态的一种沟通方式。这个沟通一般是在自然顺畅的状态下进行,双方对彼此的期待也配合得很好。沟通的双方只要能够保持互补,就可以继续下去,甚至可以进行到不想继续这个话题为止。
在上面这个案例中,学生表现的是以成人状态指向老师的成人状态,而且学生的话也是带有探索性的,体现出学生对老师的尊重。老师同样以成人状态指向学生的成人状态,形成了一种互补沟通,从而保持了师生沟通的顺畅进行。当然,接下去学生也可以向教师解释说明他的学习情况,老师也可以就此向学生提出一些建议和要求,甚至还可以提出一些劝告或批评,这些都是成人状态的表现,也能够保持师生沟通的持续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还是提倡使用成人状态——成人状态的方式进行互补沟通,因为,这不仅能够体现出师生间的一种相互尊重,而且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理性地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当然,如果老师和学生都扮演儿童的角色,以儿童状态——儿童状态的方式来进行互补沟通,这虽然也能够保持师生之间有良好的沟通,但是,这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不适合的,因为它会永远将中学生处于儿童的自我状态而影响他们的心理成熟和认识能力的提高。
【案例二】
背景:某学校,期中考试结束了,某同学明知道自己考得不是很理想,但心里还是很想尽早知道自己的具体成绩,犹豫再三,还是来到了班主任的办公室。
学生:老师,我想问一下这次考试的成绩怎么样?
老师:平时不好好用功,现在还有脸来问我?
这是一个失败的师生之间的交错沟通案例。所谓交错沟通指的是当刺激的指向和反应处在不同的自我状态,回答的指向可能是发自刺激的那个自我状态,也有可能不是。在案例二中,老师回应学生的自我状态与案例一是不同的,老师以家长状态指向学生的儿童状态,这就与学生的自我状态形成了交叉。学生的话是探索性的,期待着老师能够对学生的疑问作出回答,可老师在这里并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疑问,真实地告诉学生他自己的学习成绩,而是一味地指责,并且指责得有些过分。这样,师生沟通往往会被堵塞,不会得到双方所期待的结果,而且冲突往往会紧跟其后。
在案例二中,由于回应对刺激表现出非预期中的反应,引发不适当的自我状态,从而使沟通交错而中断,但是,并非交错沟通都不好。当学生受困在一种无效的互补沟通模式中时,这时如果能够改变一下自我状态,引导到另一个自我状态,使沟通交错产生,这时则会给学生引发出一个新的期望来面对问题,并使师生沟通向着有益的方向发展。如:
【案例三】
背景:某学校,有这样一位学生,虽然经过多次努力,学习成绩依然没有大的进步,甚至有时还会倒退,对自己的学习逐渐丧失信心。
学生:老师,你说我的学习成绩这么差,还会有希望吗?
老师:想一想,你的绘画不是很出色的吗?所以,我相信你同样有能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在上面这个案例中,学生是以儿童状态对老师的家长状态,学生的话是带有探索性的,期待着老师能够帮助他(她)将心理压力得以释放,这时,老师以成人状态对学生的成人状态改变了沟通的自我状态,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这是师生双方所期望的,因而老师与学生的交往又能够得以继续坚持下去。相反,在案例三中,如果老师也以家长状态对学生的儿童状态模式进行互补沟通,说“不要轻视自己,你一定要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方法”,这不仅不能让学生从老师那儿得到他所期望的结果,即心理释放,相反还会进一步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甚至会引发学生对老师的对立情绪,影响双方的进一步沟通。
【案例四】
背景:某学校的某和班上,有这样一位同学,平时各方面表现还不错,老师和同学们都想推选他为三好学生,可就在评选三好生的这一天早晨,他因迟到而没有来得及值日,于是他便找到了班主任。
学生:老师,我家的闹钟坏了,今天早上睡过了头,没来得及到校打扫卫生。
老师:你运气真不好,今天是评选三好生的最后一天。
上面所列举的这个案例是一个师生之间的隐藏沟通的案例。所谓隐藏沟通(Ulteriortransaction)指的是包含了两个以上的自我状态,讯息同时从一个或两个自我传递到其他两个自我。隐藏沟通表达的是一个公开的社会层次的讯息,隐藏的则是一个隐蔽的心理层次的讯息。隐藏沟通的结果是由心理层次的讯息所决定的,而不是由口头的社会层次的讯息所决定的。
在上面的案例四中,学生的话“老师,我家的闹钟坏了,今天早上睡过了头,没来得及到校打扫卫生”以及教师所说的“你运气真不好,今天是评选三好生的最后一天”,作为社会层次的讯息,都是以成人状态指向对方的成人状态,但是,学生的语言所隐藏的心理层次的讯息是:“我是个不遵守纪律的坏学生,处罚我吧。”这是以儿童状态指向老师的家长状态。老师的回答所隐藏的心理层次的讯息是:“对,你是个不遵守纪律的学生,我这就处罚你。”这是以家长状态指向学生的儿童状态。从社会层次上来看,师生的交流属于互补沟通,可从心理层次上来看,他们的交流则属于交错沟通,这种社会层次的讯息与心理层次的讯息的不一致,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理战术。
对于社会层次的讯息人们可以通过语言交流进行了解,但是对于心理层次的讯息则更需要通过语气、声调、手势、姿势或面部表情等非语言的方面因素来加以分析。事实上,每一次沟通都包含有社会层次的讯息和心理层次的讯息,只是在隐藏沟通里,这种心理层次的讯息与社会层次的讯息往往是不一致的。在案例四中,语言所传递的讯息与通过非语言所传递的讯息的不一致给师生双方的沟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影响了师生的进一步沟通,这可以说是一个不成功的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地把握学生所传递的心理讯息,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