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这里所说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它对教学目标实现的关系极大,正如教育家赞科夫所说:“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一点是要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如何。”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涉及教学过程中两个最活跃的主体因素,因而是十分复杂的,很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一、师生关系的类型与特点
(一)师生关系的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认识不同类型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师自觉地处理好自己与学生的关系,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从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关系内容层面的不同角度分,可以将师生关系分为以下几类:(1)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它是指师生为满足交往需要而产生的关系。在特定情况下,人际关系在师生关系中往往起着微妙的作用。学生常因教师对他的爱护、尊重而“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则会因学生对他的尊敬、爱戴而敬业爱生、循循善诱。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意味着师生间的交往在时间上频率增加,在心理上距离缩短,教学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完成。(2)师生之间的组织关系。这一关系是因为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的结构中各自占据的不同地位和应该履行的不同职责决定的。一般说来,在教学中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领导者,学生是被领导者。(3)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心理关系包括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这是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产生彼此心理沟通的需要而形成的。师生间的认知关系是心理关系建立的基础,师生之间的正确感知和相互理解是良好心理关系建立的前提。实践表明,师生间积极肯定的认识,可以促进教学过程的进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有巨大的调节作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相互交流、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对教学效果和质量影响很大。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的建立,可以形成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师生在愉快的合作中达到教学目的。
从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关系交往形式的不同角度分,可将师生关系分为以下几类:(1)教师个体和学生个体的关系。这种师生关系适合个别教学,具有针对性,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优化教学效果。教师要善于深入学生之中,与每个学生交心、做朋友,可以增进与学生个体之间的相互了解,培养深厚的感情和友谊。这种师生关系给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影响,往往是相当深刻、持久的。(2)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的关系。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群体,情况比较复杂,要求教师广泛了解学生的情况,整体上把握教学对象的特点,具有较高的注意分配能力、组织协调艺术和有效交流的技巧。如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众多学生经济高效地传授知识、发展智能时的师生关系,即属此类。(3)教师群体与学生个体的关系。在现代教学中,任何学生个体的成长都是教师群体影响的结果。各科教学的任课教师都是为着培养学生的共同目标,而分工协作向学生实施教学影响的,为了更好地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群体必须注意对学生个体进行“教学会诊”,密切配合,形成最佳“教育合力”。(4)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的关系。学校教学从实质上看就是教师群体对学生群体的关系。教师群体要塑造好学生群体形象,必须首先塑造好自己的群体形象。学生群体素质水平受制于教师群体素质水平,教师群体素质的优化和提高,是对学生群体进行素质教育取得成功的前提和条件。
从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关系性质特点的不同角度分,可以将师生关系分为以下几类:(1)专制型师生关系。此类师生关系中,教师教学责任心强,但不讲求方式方法,不注意听取学生的意愿和开展与学生的协作;学生对教师只能唯命是从,不能发挥独立性和创造性,学习是被动的。师生交往一般缺乏情感因素,难以形成互尊互爱的良好人际关系,甚至会因教师的专断粗暴、简单随意而引起学生的反感、憎恶和对抗,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2)管理型师生关系。此类师生关系中,教师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义务感,对学生严格要求、规范管理,具有一定成效;学生能够服从管理,形成规范的行为习惯。教学遵循一定的秩序有条不紊地进行,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往往可敬不可亲,虽有一定威信但缺乏温暖感和人情味。(3)挚爱型师生关系。此类师生关系中,教师尊重学生意愿,注意感情投入,关心爱护学生,工作仔细周到,但对学生严格要求不够;学生对教师亲近、信任、敬重,能与教师沟通思想感情,但对教师依赖性强,于独立性的发展不利。(4)放任型师生关系。此类师生关系中,教师缺乏责任心和爱心,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任其自然,不加指导和控制;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怀疑、失望,对教师的人格鄙视、议论。师生关系冷漠,班级秩序失控,教学效果低、差。(5)民主型师生关系。此类师生关系中,教师能力强、威信高,善于同学生交流,不断调整教学进程和方法;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兴趣广泛、独立思考,和教师配合默契。民主型师生关系,源于教师的民主意识、平等观念,以及较高的业务素质和强大的人格力量。这是理想的师生关系类型。
(二)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双向性。这主要是由教学活动的双边性决定的,现代教学论都将双边性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特征来描述。如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就把教学看作教师与学生相互联系的活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认为教学乃是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法国教育家R·加里则将教学视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建立在教学活动双边性基础之上的师生关系,自然就具有双向性的特点。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和态度的形成;师生之间的情绪体验具有相互可感性,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教师爱具有反馈性和回报性,学生会灵敏地感受教师的微妙情感,并以成倍放大的增殖方式作出回应。师生关系的双向性告诉我们,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是师生互动共建的结果,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频繁交流是发展师生关系的基础。
2.教育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直接而明显的,因为师生关系本身就具有不容忽视的教育性。教学经验表明,“师生感情好,老师表扬,学生认为是鼓励;老师批评,学生认为是爱护,表扬和批评在融洽的师生感情中能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如果师生关系紧张,表扬,学生认为是哄人;批评,学生认为是整人,在这里批评和表扬就成了教育的障碍”。可见师生关系是教学影响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因素。师生关系的教育性告诉我们,对于教师来说,师生关系不仅仅是教师个人感情好恶问题,它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发展。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所说:“你不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上面写上平正的文字,正同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平正的文字是一样的。”而只有在学生与教师相处时思想上感到“安舒与自由”,只有当学生心理保持一种“安闲澄静”时,他“才能接收新的知识,容受印象”。
3.动态性。教师与学生关系的产生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而产生,并逐步发展形成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比如,师生之间的相互认识需要经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不断提高、加深的过程。缺乏经验的教师往往从表面现象上认识学生,从而容易对学生作出错误的判断;单纯幼稚的学生有时也会仅凭“第一印象”对教师作出武断的结论。而随着师生间相互交往的深入,各自都会发现自己认识上的偏差而加以修正,师生关系也就会因相互认识的改变而发生微妙的转化。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的建立也是如此,教师对学生的感情一般要经历“生疏——熟悉——亲近——热爱”几个阶段的发展,学生对教师的感情也要经历“接近——亲近——共鸣——信赖”的逐级深化。师生关系的动态性告诉我们: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需要教师很好地把握时机,作艰苦细致的培育工作,并注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巩固和深化,使师生关系实现良性循环。
4.可控性。教师在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建立方面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因为师生关系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是可以控制的。如学生对教师的错误认知或不适当的情感需求,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而逐步矫正;教师可以创设有利于师生关系健康发展的活动情境,使师生在相互交往中深化认识和感情;当师生关系出现问题和危机时,教师可以通过反省、调查、会诊找出原因加以排除,促使师生关系由消极向积极转化……在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协调、引导、转化、升华方面,教师应采取主动有为的态度。当然仅凭一股热情还不够,还需要教师具备优秀的教师素质,这是师生关系实现优化控制、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此外,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调控还要得到学生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师生关系的可控性告诉我们:教师要致力于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不断进行合理调控。使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教育教学活动具有直接的影响,它是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促进教学活动成功的因素之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对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两个积极性、实现最佳教学效果的有力保证。
怎样的师生关系才算是理想的呢?对这个问题人们认识并不一致。有人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以下标志:(1)指导思想正确。教师有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有正确的教师观。良好师生关系的目标与教育目标一致,师生关系的形成发展有利于教育目标实现。(2)师生心理相容性好。师生为实现共同目标彼此认同、情感上相亲、行为相近,双方互相沟通、相互交往积极性高。(3)师生关系中的感染、陶冶功能得到充分运用,使其教育效果得到充分发挥。另有人认为,良好师生关系的主要内容是:(1)民主平等。确认师生的社会地位在政治上、人格上是平等的。(2)爱生尊师。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学生尊重教师的前提,学生尊敬教师是同尊重教师劳动的奉献精神、尊敬教师的人格风范和尊重科学等联系在一起的。(3)心理相容。指教师和学生集体之间、和学生个人之间,在心理上彼此协调一致,并相互接纳。(4)教学相长。指师生通过互相交流,做到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使得各自的教和学彼此相长,取得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我们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具备人道性、民主性、合作性、教育性。(1)人道性。即师生共同享有尊重、信任的权力;(2)民主性。即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要相互尊重各自的正当权益,诸如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教学影响的选择权等;(3)合作性。即师生共同构成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共同进行创造性的劳动;(4)教育性。即师生关系是服从于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并在共同的教学活动中形成的。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师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主导因素,他的学识水平、道德修养以及教学态度与方法,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了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除了切实提高自身素质水平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号召学生共建师生关系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不仅是教师的事,也是学生不可推卸的责任。学生是师生关系的重要方面,在良好师生关系的建设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很难设想,如果离开了学生的理解、支持、参与和配合,教师单方面如何来建立、发展和完善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高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倾听他们发自内心的意见和建议,调查了解学生心目中理想的教师形象,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吸引他们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取得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师生共同努力,建立和发展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可以说,没有师生之间的平等,就不会有师生之间的思想沟通;而没有相互间的思想沟通,又怎能有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呢?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和学生交往,取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携手共建的良好师生关系,往往比较稳固而持久,经得起挫折和考验。
(二)充分利用各种与学生交往的途径
共同参与活动和一起交往是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重要条件,离开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以及活动中的频繁交往,就谈不上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教学活动尤其是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的主要形式,也是师生关系形成的首要途径。正如加籍华裔心理学教授江绍伦所说:“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师生关系的形态比之课堂教学中更加多样化,师生双方的个性得到充分的显现,使彼此心目中的形象有血有肉、丰满充实,相应地师生关系也变得丰富多彩。综合利用多种交往途径,为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服务,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三)在反馈中增强师生关系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和阶段,具有动态开放性质。教师应注意及时获取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反馈信息,尤其是从学生那儿直接反映过来的意见和建议,据此调控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方法,使师生关系更加适合教学实际需要,矫正已经发现的缺陷和不足,理正师生关系的性质和方向,在教学活动中逐步深化和升华,形成师生关系发展的良性循环。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旦形成,必将对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给师生双方带来教与学的欢乐幸福的成功体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