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组织的目的和形式

教学组织的目的和形式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积极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是激发学生兴趣,形成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教学组织形式的涵义是研究教学活动应怎样组织和进行,教学的时间和教学场所以及设备等应如何有效地加以控制和利用的问题。教学组织形式运用的科学、恰当,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直接影响。个别教学是这样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是指教师对一个个学生进行分别性质的教学的形式。1905年以后,随着科学制度的废除和学堂的兴办,班级授课制成为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第三节 教学组织的目的和形式

一、教学组织的目的

1.维持和组织学生的注意

中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主要作用,情绪易兴奋,注意力不稳定。为了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教师必须重视随时唤起学生的注意。正确地组织教学,严格地要求学生,对唤起有意注意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有利于学生随意注意习惯的养成,也有利于意志薄弱的学生借助外因的影响集中有意注意。因此,教师向学生提出正当合理的要求,建立正常的课堂常规,都有唤起和维持学生注意的作用。

2.激发学习动机与兴趣

积极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是激发学生兴趣,形成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科特点、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情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的。离开了一定的情境,他们的兴趣和愿望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增强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

在课堂秩序管理方面,采用不同的组织方法对学生的思想、情感等方面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效果。当学生出现课堂纪律问题时,是斥责、罚站、加大作业量等给予惩罚,还是分析原因,启发诱导,实事求是,合情合理地进行解决,对学生的近期和长远发展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惩罚假如能使学生反省和奋发努力,可以产生积极的效果。但如果惩罚不当,就会增加他们的失败感、自卑感,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并且对教师、家长产生反感。

任何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对于个别学生既要严格要求,认真管理,又要看到他们的长处,肯定他们的长处,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克服缺点错误,向好的方面转化。

4.帮助学生确立良好行为标准

良好的课堂秩序的维持,要靠教师学生共同的努力。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不一定符合学校或社会对他们的要求。这时就需要教师在讲清道理的同时,用规章制度所确立的标准来指导他们,约束他们。使他们逐渐懂得什么是好的行为,为什么要有好的行为,以形成自觉的纪律,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履行规则,实现自我管理,树立良好的行为标准,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课堂组织的任务之一。

5.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是指整个班级在课堂上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表现,只有积极的课堂气氛才符合学生求知欲的心理特点。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融洽和谐,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维的发展。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使学生受到感化和熏陶,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教学的角度来看,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易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更好地接受知识。并且能够使所学知识掌握牢固,记忆长久。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

教学组织形式的涵义是研究教学活动应怎样组织和进行,教学的时间和教学场所以及设备等应如何有效地加以控制和利用的问题。教学组织形式运用的科学、恰当,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直接影响。

教学组织形式的出现并逐渐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随着社会生产和教育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也就是说,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的不断变化,以及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在教育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个别教学

个别教学是这样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是指教师对一个个学生进行分别性质的教学的形式。这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盛行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当时社会经济个体的不少手工业方式在教学工作中的反映。后来虽发展为一个教师教一个班组的学生,但在一个班组里学习的学生,在年龄、程度和教学内容和进度等方面仍各不相同,教师进行的仍是个别教学。这种形式虽便于因材施教,但是每个教师只能教少量学生,教学进度也慢,因而教学效率不高。我国古代的“私塾”、书院等就主要是采用这种教学形式的。

2.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是16世纪由于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要求学校扩大教育规模和对象、增加教学内容并提高教学效率而产生并不断完善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所著《大教学论》中将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论证。他认为一个教师可以同时教授很多的学生,关键在于要合理地组织教学。如,他认为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知识水平划分班级,要使同一班级的学生学习的内容相同、进度相同;他还认为一切学校的教学都应该有学年的划分,同时开学、同时放假,每班的教学都应按照事先拟定好的计划进行。关于上课,夸美纽斯认为,上课应有一定的目标,要有固定的课本,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能力去教,还规定了周末要放假等,由此他建立了一套班级授课的教学制度。这在教学组织形式是一次重大的改革和进步,以后这种组织形式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并完善,为各国所广泛采用。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1905年以后,随着科学制度的废除和学堂的兴办,班级授课制成为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3.分组教学,道尔顿制和设计教学法

分组教学是指把学生按一定标准(如能力或学业成绩)分为不同的班或组,通过定期测验决定学生升级(组)或降级(组)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作法有两类:一类是把一个班级的学生按能力分为几个组以后,各组以不同的进度学习同样的教材,到学期或学年结束时重新编班。另一类是把一个班级的学生按能力分为几个组以后,各组学习的内容有多有少,有深有浅,但升级时间和结业年限相同。

分组教学出现在19世纪末。由于工业生产迅猛发展和资产阶级自由竞争的需要,不仅要求教育培养大批人才,而且要求教育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于是出现了按能力、按成绩分组的教学形式。由于这种形式往往导致了对差生的歧视,被认为不民主,在上世纪40年代开始受到尖锐批评。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于国际间科技竞争加剧和培养尖端人才的需要,分组教学在美、英、法等发达国家再度受到重视。关于分组教学的利弊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道尔顿制来源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道尔顿中学,是在1920年创行的。这种教学形式是从强调适应儿童的个别差异出发,取消了班级授课制,用各科作业室来取代,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自己支配时间在各作业室自学,自己掌握学习的时间和进度,教师只起顾问的作用。实际上这是一种自学辅导制。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曾经采用的“分组实验法”实际上就是道尔顿制的变体。

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克伯屈1918年提出来的,他是根据杜威的“儿童中心”、“活动课程”、“从做中学”思想提炼的。这一教学法主张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实行的单元活动中去获取有关的知识和能力,教师的任务是利用环境的因素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辅导学生进行设计、学习知识。

道尔顿制和设计教学法都各有其的优缺点,它们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它们都破坏了学科内容的系统性、降低了教师的作用,因而不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这两种教学组织形式对当时的英、德、意、日等国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我国,辛亥革命后,教育界人士要求改革教学的形式下,设计教学法也被介绍到中国,并随着杜威访问我国而在我国较为广泛地传播。陶行知在1928年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形式,就是将设计教学法加以适当的修正和补充后而形成的,设计教学法对我国曾产生较大的影响。道尔顿制虽一度在我国试行过,但因经济、师资、设备等方面条件的困难而没有推广。

三、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教学

1.班级教学的内涵和特点

班级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文化程度等维度差别编成若干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课程表上课的一种组织形式。我国学校把班级教学作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因为它具有以下特点:

(1)以班为教学单位;

(2)各班的每门学科有固定的教师;

(3)教学内容是统一的;

(4)教学以课时为单位,各班的上课时间表规定了每门学科的教学时数及上课时间。有课间休息。

由于班级教学具有的上述主要特点,因此可以说优越性显而易见:它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教学达到统一的水平及学生获得系统科学知识;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观而摩”。总起来说,班级教学有利于“多、快、好、省”地培养人才。

但是班级教学也存在它不可避免的缺点:由于全班学生在同一上课时间内学习同一内容,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和独特性;因而不能满足教学要有区别的现实要求。因此,班级教学仍需不断改进,并要同其他教学的辅助形式相结合,以发挥教学形式的整体功能。我国正在进行着把班级、小组和个别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的改革实验;以及在原有的班级教学基础上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教育活动、探求教育教学新系统的整体改革实验与研究。

2.课的类型和结构

课,是班级教学活动最基本的构成单元。课有一定的时间限定,有一定的内容、任务、结构和要求等方面的限定。一定学科的教学单元,是由一系列的课构成的完整体系。教学总是一课一课地进行。

课的类型,是指以主要教学任务为依据划分的课的种类。正确划分课的类型可以使教师对每堂课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有明确的认识,并把许多课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课的类型总的来说分为两大类:单一课和综合课。单一课是指在一节课内主要完成一种教学任务的课,如传授新知识课、复习课、练习课、实验课、检查课等;近年来还出现了思维训练课以及学习方法指导课等。综合课是指在一节课内同时完成两种以上教学任务的课。如既要传授新知识,又要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以及进行培养技能和对知识技能的检查等。这种课型在小学和中学低年级经常采用。

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的基本组成部分(环节、步骤)以及各部分的顺序和时间分配。课的类型不同,其结构也就不同,即使同一类型的课,由于各门学科特点不同、学生年龄特点不同、以及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其结构也不相同。各种类型的课中,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基本组成部分:

(1)组织教学。它的任务是使学生作好上课的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使教学在良好的气氛中有秩序地进行。这是任何一种类型的课中所不可缺少的,而且应贯穿于一节课的始终。

(2)检查复习。它的任务是复习已学过的教材;了解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质量;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对课业的责任感和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3)讲授新教材。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通常这是一节课的中心环节。

(4)巩固新教材。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对当堂所学新内容加强理解、消化和巩固。

(5)布置课外作业。它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独立完成作业,进一步巩固和消化所学的新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

一般来讲,综合课具有上述5种基本组成部分。各种单一课的结构则要根据它的具体任务来确定。教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来设计课的结构,避免模式化。

四、教学的辅助形式和特殊形式

1.现场教学

这是教师根据学科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园地等生产现场或事物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它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也可以划分小组进行。它只能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

2.个别指导

班级教学更多地从学生的年龄、程度等共性出发进行集体教学,但是每个学生在学习上总是存在着差异,因此,为了适应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对于学习优秀的、一般的或较差的学生都应辅以个别指导。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可以在课内进行,但主要是通过课外的个别答疑、对学生的课外作业、课外阅读进行指导、检查或批改等方式来进行的。由于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采用录音、录相等视听媒体来指导个别学生的学习。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个别指导对于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或提高落后生的学习成绩,以及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都具有重要作用。

3.复式教学

复式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课堂教学形式。它具体是指一个教师在同一个教室的一节课内,向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同时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在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偏僻的山区小学校,由于学生少、教师少而且校舍和教学设备又较差,有不少地方是采用这种形式。它有利于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采用复式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做好各方面的组织工作,组织得好的复式教学的教学效果并不低于单式的课堂教学。

五、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

近些年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实验过程中,关于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也作了多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不少经验。这些经验虽各有特点,但从教学思想和具体实施上看,又有着共同特点,即如何使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既符合学科的知识结构,又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重视发挥教学整体的功能。改革向着重视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的双向活动发展;向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为学服务的方向发展;向着不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探究知识,而且学会学习,掌握科学方法方面发展;向着把教材、教法和课的结构等统一起来研究并改革的方向发展。除了前面提到的“中学数学自学辅导实验”、“引导发现法教学”、“知识结构单元教学”、上海育才中学的教改实验等,还有上海市青浦县进行中学数学教改实验,他们采用了“诱导—尝试—归纳—变式—回授—调节”等教学步骤,开展了“尝试指导,效果回授”实验,取得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以上提到的这些改革实验是既有教材和教法的改革,又是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