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堂非语言行为的基本类型与原则

课堂非语言行为的基本类型与原则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非言语行为在信息的表达中起着重大的作用。这类非言语行为既可与言语同时使用,又可单独使用,它在师生的交流、理解过程中,尤其在传递情绪、信息的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教师可能以为他主要是通过言语手段进行教学的,事实上他在课堂上早已通过非言语行为将许多信息输送给了学生。教师在课堂上的非言语行为极为丰富,不胜枚举,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几例:老师的赞赏与表扬、夸奖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四节 课堂非语言行为的基本类型与原则

一、非语言行为类型

据研究表明,人类交往的过程是一种信息输入与输出的交流。在这一交流过程中,不仅言语符号是信息交流的载体,而且神态和动作——非言语行为也是信息交流的载体。人们一扬眉、一举手、一点头、一欠身、一挤眼,脸上出现笑意,双眉拧成一个疙瘩……过去这些被认为是无意义的动作或行为,在现在看来,在人际交流中具有重大意义。这些诸如面部表情、用眼传神、点头招呼、挥手示意、有身体的方向或姿势表示等,就称为“非言语行为”或“身体语言”。关于非言语行为的作用,现在被人们引用较多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恩经实验得出的结论: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可见,非言语行为在信息的表达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非言语行为的交流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这几种类型都以特定的方式传递各种信息,辅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一)体态语

体态语主要通过身势或体语表现,指的是以人身体所特有的姿态、动作表达意义的信息传输系统。它包括:面部表情——脸语;用眼传神——眼语;点头肯定否定——头语;挥手以示赞扬或批评——手语;身体的方向、姿态。这类非言语行为既可与言语同时使用,又可单独使用,它在师生的交流、理解过程中,尤其在传递情绪、信息的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教师为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管理,既可用点头、手势等代替自然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指示,也可在讲授课程的同时借助特殊的手势辅助说明,从而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组织教学的作用。在各种体态语中眼的动作比较特殊,既有调节功能,又具有说明和表露功能。熟练地运用眼神的各种变化便能表达出各自内心的思想、意图、情感及其他体验。如教师双目炯炯有神可使学生精神振奋;教师目光与学生目光接触会产生你在注意他的感觉,从而使学生集中精力或收敛动作;严厉、责备的目光意味着对学生某一行为的不满,严令其改正;柔和热情的目光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热情、赞许和鼓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运用必要的体语与学生相互沟通,有时会收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人际距离

人际距离是人际关系之间密切程度的一个尺度。人们总是根据自己对他人的感情而选定彼此之间的距离,人际距离潜在地表现着交流者的感情性质和感情程度。一般来说,人际靠近会在对方产生更深的情感效应。在教学中,教师要把人际距离调控作为一种重要管理手段,通过掌握与学生的不同空间距离来达到某些目的。如果教师为了造成正式上课、要求全体学生集中注意听课的气氛,只要站在较远的讲台,严肃认真地讲,学生就会体验出这是“正规”课堂,从而产生相应的心理准备和反应;如果教师在讲课时,走到座位的通道上去“巡视”,所到之处,附近座位上的学生就会有所检点。

(三)辅助言语和类语言

辅助言语指言语的非语词方面,即声音的音质、音量、声调、语速、节奏等,它属于言语表述的部分,但不是言语词语本身,因而它常常用来辅助词语的表述以便准确表达意义和所具有的情感。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调、音量或节奏下,会表示不同的意思,取得不同的沟通效果。

类语言指的是无固定语义的发声,如笑、哭、叹息、呻吟、口头语以及各种叫声等。尽管这些发声并无固定意义,但在特定情景下具体表达着词语之外的思想、情感或其它信息,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在请一位做小动作的学生安静下来专心学习时,“安静些”即可大声呵斥地说,也可轻声地说;可以面带笑容和蔼地说出,也可以沉下脸来低声训斥;可以先轻咳一声,引起他的注意然后再劝告,也可以是冷笑一声,严厉命令……在不同的辅助言语和类语言伴随之下,同一句话会产生出不同的课堂效果,学生将有不同反应。

举止形态学专家的研究对课堂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可能以为他主要是通过言语手段进行教学的,事实上他在课堂上早已通过非言语行为将许多信息输送给了学生。教师在课堂上的非言语行为极为丰富,不胜枚举,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几例:

(1)赞赏学生

老师的赞赏与表扬、夸奖有着本质的区别。赞赏是由于赏识而加以称赞,是心灵深处的自然流露,内心情感世界的迸发,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功利目的。表扬则是侧重于外在的、形式上的,有时还带着一定的目的,并非真心诚意,比如为了让学生认真听课或是按时完成作业(这会引起学生反感)。在日常教学中,多数老师缺少的就是那份对学生的赞赏之心、赞赏之情,这是因为老师常常对学生期望过高,甚至以“完美”的标准去苛求他们,把他们的微小进步当作理所当然而忽略掉。因此,老师看到的大多是学生的不足和缺点,看不到学生的优点,自然就谈不上欣赏称赞学生了。如果有,充其量也只停留在形式上、口头上的表扬而已,学生当然提不起精神。

赞赏学生是人文精神在课堂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渗透,体现了学生和老师人格尊严上的平等。它倡导个性解放,要求老师应看到人性的美好,看到每个学生都有追求进步、积极向上的倾向,都有聪明、好学、向善的一面。同时,必须以平常心去看待他们的每一个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次进步,自然而然就会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个闪光点,欣赏他们的价值,从而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而对待学生的失败和错误,不能采取责骂、惩罚的态度,而要能以一种广阔的胸襟给予谅解、宽容和鼓励,并为他们指出一条解决问题、改正错误的途径。学生长期生活在和谐、温暖、相互信任、相互赞赏的氛围中,就能养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境,就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学习新知识、探索新方法、研究新问题。这样,不仅能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而且使学生的人生旅途充满着掌声和笑声,充满着决心和信心。赞赏是一种美的熏陶,所有学生都希望得到赞赏、信任和鼓励,这样的语言对孩子们具有神奇的激励作用。善与美是紧密相连的,“君子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恶”,作为—名老师,如能时时以饱满的精神、欣赏的眼光、鼓励的话语对待学生,必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真就是美,老师的赞赏必须真心诚意,没有矫揉造作、言过其实或者空洞无实,这样的赞赏有着自然、真切与和谐之美,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亲和力。让学生在学校里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经常体验被爱感、成功感、自豪感和愉快感,从而形成开朗活泼、乐观向上的性格,建立起亲密、和谐、真情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就能表现出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处处洋溢着真情,时时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2)赞扬学生

第一,做一个美的发现者。

教师要善于在细微之处发现真谛,在平凡中找到伟大。一位老师在周记中发现一个学生喜欢看古典小说,并根据小说内容将班上的同学写进自编的小说故事中,于是这位老师在评语中写道:“你富有创造力,我愿做你的第一位读者。”谁知,他一发不可收拾,每次周记都有一段自己创作的小故事,而且还有点像模像样。一次赞扬,激励他看完了《水浒》、《三国演义》等许多部名著。

第二,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加以赞扬。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别人赞美他思维能力强,有创新精神,他一点都不激动,他作为大科学家听这类话听腻了,但如果谁赞扬他小提琴拉得棒,他一定会兴高采烈。因此,赞扬不要总是停留在学生习以为常的优点上,而是要去挖掘学生身上一些鲜为人知的优点,表现出教师的独特眼光,让学生得到一些新的肯定,效果反而更好。有个学生带老师去家访,走到哪里她都有认识的人,并且主动跟人打招呼,于是老师不是表扬她带老师家访之事,而是赞扬她人缘好,很懂礼貌,她兴奋不已。

第三,最少期望时赞扬学生。

当教师在最少期望的时候对学生进行赞扬,不但容易让学生领受你的赞扬,内心还会产生压力,没做好,还被老师赞扬,真不好意思,这种压力会激发学生更加努力。

第四,赞扬其行动和品性而非本人。

教师在赞扬学生的时候,怎样才能做到既有效力,又不使学生养成骄傲自满的情绪呢?这就要赞扬他所做的事和他的品性而不要扩大到他这个人。学生经过努力,成绩提高了,就该赞扬他经过努力而成绩提高这件事。因为赞扬他努力,让他知道受赞扬的真正原因,他就会继续发扬光大。而赞扬他聪明,就可能导致他产生沾沾自喜、骄傲自满的情绪。

第五,微笑是一种不着痕迹的赞扬。

微笑的力量是巨大的,微笑能给学生带来亲切感。灿烂的笑容,可能赢得学生的爱戴,且常成为学生笔下描绘的素材,给学生心里留下持久的影响。当你想激发学生的斗志,当你想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不妨轻轻一展笑容,就胜过千言万语。作为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千万不要吝啬你的微笑。

(四)其他非言语行为

如关于时间控制的“时间学”,专门研究对时间的安排和控制在信息沟通中的意义与作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工作也具有实际意义。教师课堂时间的安排、控制,先要求什么,后要求什么,强调的时间的长短;对各种课堂问题、不同学生,先对哪个作出反应,后对哪个作出应答,问题解决的详略与花费时间的多少;在什么时候要求学生,在什么时候可以视而不见……其中都包含着“时间学”问题,而这些不同选择会向学生传递不同的信息,学生的反应、课堂的教学秩序也会起很大的或者是微妙的变化。此外,教师的衣着服饰和教室环境的布置也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有时,作为非言语沟通的手段之一,音乐也可用来辅助组织、管理教学。

以上仅仅对非言语行为在宏观方面进行的分类,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具体运用中,并不存在机械的、单调的使用方法,而是将各种类型综合起来,并配合语言讲授进行运用。

二、非言语行为应用原则

(一)善意尊重

教师在运用非言语行为的过程时,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应从善意出发,对学生寄予殷切希望,饱含对学生的热爱,信任学生,并要体察学生的情感、认识等方面的要求,亦即要进行移情体验。

(二)师生共意原则

教师在课堂管理过程中所运用的非言语行为必须是师生双方都能接受、领会、掌握并合理运用的,必须是符合本民族或本地区的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的。教师当然可以形成自己的独特方式和风格,也可以有自己的“特殊规定”,但这要在不违背上述要求的范围内。

(三)协调一致原则

教师在课堂管理过程中的非言语行为,一定要与课堂教学、课堂气氛、课堂的具体教学情景和学生具体情况相协调、一致。

与课堂教学气氛、具体教学情景相协调就是要求教师考虑到他的非言语行为的具体运用环境,其中的某些特殊要求如在课堂上讲话声音不能很大,即使“很愤怒”或“很烦恼”也不能对学生发泄,尽管你可以表示出不高兴、不满意;在很热烈、愉快的课堂讨论中突然拉下脸来严厉训斥某个做出不必要行为的学生,会使全班扫兴、受影响;在学生都很安静地看书时,不应大声与某一学生谈话,或在全班思考黑板上的问题时在讲台上来回走动;要求教师机智、反应敏捷、自然,与课堂活动和谐等。

与学生实际情况相一致,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中运用非言语行为时,也要注意个别差异,也要“因材施教”。因此,对于小学生与中学生,对一般表现良好的学生与纪律性历来较差的捣蛋鬼,对于交际能力差、怕羞、性格内向的和开朗、大方、性格外向的,对于和自己关系很融洽的与关系比较紧张的……,教师只有采取不同的、各相适宜的非言语行为,才能取得运用这种手段的理想效果。

(四)意识调控原则

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中都可能产生一些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意识控制,切实树立教师的非言语行为的主体作用,从而有意识地影响学生、达到教育目的。

(五)积极作用原则

客观实际情况证实,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客观实际情况,适当运用对教学管理和信息传递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若盲目滥用、错用,或故弄玄虚,反而不能突出主要意图,从而影响效果,甚至产生负作用。课堂教学中非言语行为的运用,贵在自然。

(六)程度控制原则

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对于客观存在的不同情况,不仅在种类上要有所选择,在程度上也须有所控制,要求恰当、适度,因为不同的表达方式传达着不同的信息(思想、情感、态度等)起着具有某些微妙差别的作用。

教师在运用非言语行为进行课堂教学管理活动时,要简洁、明了、及时、坚定。要防止非言语行为同一时刻运用次数过多,种类变化过于频繁。纷杂无序反而不能突出主要意图,并且实际上还可能互相干扰。所有这些程度控制或分寸的把握,又都以师生沟通效果最佳为度。

(七)最优搭配原则

当教师的非言语行为需要与言语行为一起使用时,必须是合理搭配、最优选择;如果是同时运用多种非言语行为,也要求进行最佳组合。贯彻这一原则需要教师有对各种言语表达和非言语行为方式的深入研究,有对各种非言语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详细了解,有对课堂管理具体问题情境的准确把握以及有关对策的富于艺术性的选择能力。

(八)自我意识原则

每个教师都要时刻意识到,自己每时每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学生的监督之下,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某种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具备高度的自我意识,经常保持清醒的身份意识,以自己整个人格和全部行为来自觉地、有意识地影响学生,达到教育的目的。

这里应该指出的是,这些原则是在对课堂教学管理中非言语行为的有关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后提出的,因而具有其内在的逻辑性、联系性,必须把它们联系起来加以运用,它们是对同一问题的不同侧面的具体要求和规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