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课堂的眉目语
一、关于眉目语
可以这样说,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户,它不仅可以传递信息,增强语言表达的魅力,而且可以表达喜怒哀乐等情感,表示赞许、反对、劝勉、制止、命令等意向。根据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仅眉毛的不同姿态就有四十多种,眼皮的闭合姿态也有二三十种之多。虽然并不是每一种姿态都明确地表示某种意思,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人的眼球的转动,配合上二三十种眼皮的闭合、四十多种眉毛的动作,再配合上眼睛周围的肌肉动作和前额皱纹的排列组合,眉目语的丰富程度已经达到了什么样的地步。由此教师在课堂上授课,就不能老搭拉着眼皮,以免感染学生提不起精神,昏昏欲睡;不能眼神长时间地固定在某一个地方,以免使被注视的对象心慌意乱,不知所措;也不能东张西望,目视天花板或地面,使学生以为你心绪不宁,分散听课的注意力。而应当在进行口语表达的同时,使自己的眉目语与学生的人体语言畅快地保持“对话”,将课堂上每时每刻全体学生的心理活动反映和每一个学生受课过程中的情绪变化“尽收眼底”,了如指掌。教师还要以自己的眉目语调动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诱发学生的兴趣,随时打破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沉闷和种种不利于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气氛,保持课堂氛围的活跃、欢快和振奋。此外,教师还应当使自己的眉目语成为课堂氛围的“控制中枢”,在授课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目光与学生的目光始终保持“对流”,并且随着时间的延续,不断有规律地移动自己的目光,同课堂上每一个学生的目光交替“对流”。这样,既可以把握信息反馈,及时地调整讲授的内容、方法和速度,又可以随时以眉目语对学生施加影响:或赞许、或批评、或制止、或激励……以期在这种相互的“对流”中实现教与学的同步运行,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
世上最会说话的应该是眼睛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信息传递,常常是通过眼睛来表达和维持的,因为透过目光可以看到人的内心世界和友好的善意,印度大作家泰戈尔说:“学会用眼睛的语言是十分必要的,它在表情上是无穷无尽的,像海一般深沉,天空一般清澈。黎明与黄昏,光明与黑暗,都在这里嬉戏。”教师和学生的眼光接触,实际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交流,其中既有赞赏、期待和鼓励,也有暗示、责备和制止,双方丰富的内心感情都是用眼睛巧妙地传递和表达的,通过眼神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的眼睛看某个学生的频率,反映教师对他们的好恶。有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是做小动作,教师用暗示或责备的眼光反复去捕捉学生视线,只要双方的视线一接触,学生便会心领神会,而有所收敛或立即改正。有的学生大胆发言,回答问题正确,教师用和蔼亲切的目光表示赞许,就会给学生以精神的鼓舞和激励,使之体会成功的愉快,促使其更加专注的听讲,钻研教材。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视线的移动,一定要照顾到全班每个同学,把目光送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不要有“被遗忘的角落”,更不可把视线总是集中在一个点上,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教师在关注着自己,期待着自己,从教师的眼神里感到对自己的真挚和热情,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
同样,教师从学生的眼神里,也可以捕捉到兴奋、呆滞和疑惑的感情,及时掌握教学信息反馈的情况。
二、课堂眉眼语的运用技巧
目光是指信息传示器眼睛发出的非言语信息,它能表达许多言语所不易表达的复杂而又微妙的意思,是非言语交流中运用得最多的一种。
(一)正确选择目光投放点,消除课堂上的紧张情绪
很多新教师上第一堂课时,经常会出现下面几种常见的错误的目光投放点:一是看门口、窗外,二是盯着屋顶墙壁,三是低头看教案或面向黑板讲课。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教师不敢用目光接触学生,说明他缺乏自信心,胆小,不可能组织好课堂教学。
教师具体的做法就是:事先认真备好课,做到胸有成竹,另外教师还可以提前一点时间走进教室,让心先紧张地跳起来。在讲台上作些相关准备,用自己的眼睛熟悉一下这陌生的环境。看看我们的合作者,跟他们多作点目光接触,或干脆走到他们中间,与他们相视而谈。这样一来,等到上课时心情已趋平静。若遇反复,可再用一些方法进一步消除紧张。如:控制好开口讲话的时间、速度,不要过早过快,在外部表现不明显的前提下做点深呼吸。此外更应注意目光的投放点:既不能看着门口、窗外,也不能盯着屋顶墙壁,而应注视着全体学生。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陌生人的目光是不能持续对视的,无论同性还是异性。如果眼睛看着前几排的学生,必然会因强烈的目光对视而使人怦然心跳,紧张难消,稍一分神,就可能纰漏逸出。
(二)用目光给予信号,控制学生的注意力
很多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偷看小说、杂志、做小动作等这些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时,普遍的做法是用点名批评来控制学生的分心。这种做法不妥,因为用语言批评学生即使唤回了一两个人的注意,但由于老师的新异行为,使大家把注意都转移到受批评者身上,反而分散了更多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既影响了教学进度,又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这种做法,得不偿失。
要及时有效的集中这些学生的注意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运用一种无声的目光交流。当发现这些违纪行为时,教师可以暂时停止讲课,用目光给予暗示。根据注意的规律:刺激物的作用突然停止,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对于不太专心的学生来说,尽管没有注意老师究竟讲了些什么,但老师讲课的声音是感受到了的。当这种一直持续着的声音突然消失时,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抬头观望何故,而老师也正用严肃的目光注视着他,四目相对,虽然彼此不言,但却心领神会,此时无声胜有声。而其他同学却不一定知道老师的行为意图和具体指向。
(三)加强目光的巡视,消除“教学中的死角”
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有的教师习惯只看某一个地方的学生,或只看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出现了一部分学生不能引起老师注意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死角”。课堂上一旦造成“教学死角”,就会打击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处于“教学死角”的学生容易成为思维的懒汉,并与教师产生情感隔阂。
正确的方法是教师要善于用亲切和蔼的目光积极主动地捕捉到学生视线,有计划地不漏过每一个学生。这样做,在心理学上有三方面的意义:
第一,用目光巡视,可以使学生感到教师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进而得到鼓励和信任。教师经常与学生目光交流正好满足了学生自尊的需要。
第二,用目光巡视,可以及时发现那些上课不积极主动发言的学生的动态,注意让他们参与教学活动。通过提出问题,来控制学生的分心。
第三,当老师经常用亲切和蔼的目光与学生交流时,往往会无意中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学生也似乎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接近与肯定,从而上课时更加集中注意,与老师密切合作。
(四)在进行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时,对不同的情形采用不同的目光交流
当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老师千万不要用怀疑和审问的目光,而应报以信任的目光和亲切的微笑。这样,可在相当程度上减轻学生的紧张度,使其充满信心,大胆回答。
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障碍时,老师应用期待、专注的目光,使学生用心思索,力求回答准确,而不能显得不耐烦。如果学生的回答跑了题,教师的目光应带着安抚和惋惜,而不是取笑、指责,让学生下不了台。当学生的发言富有创造性时,教师应投以赞许、激励的目光,以激发他们的进取心。此时,一切冷漠和不屑一顾的目光是绝不允许出现的。在课堂讨论时,出现分歧是难免的,面对这一情形,从老师眼里表现出的态度应是民主的、开放的,以推动学生积极思维,大胆阐述自己的见解,而不能用目光去传递老师对某一方的袒护或压制。对于老师的讲课,学生有权提出不同的意见。对此,教师切忌以烦燥敌视或不以为然的目光相对,而应报以高兴、宽容的目光,以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和能力。
无论何种情形,不管什么目光,教师的眼里流露出的应是老师爱的情怀!
(五)用目光制止课堂中学生的嘻笑打闹
在中小学校,男女学生比较活泼好动,自我约束力比较差,每当上课铃响后,还常常沉浸在欢笑嘻闹之中,对此,教师既不必高声吼叫,也不要马上授课,而是站在教室门口,用严肃的目光注视着与自己相对的吵闹者。这时,总会有人(包括与自己相对的吵闹者)有意或无意地发现老师的到来,最先接受到老师发出的非言语信息而迅速地作出反应。这些举动的突然变化,必然会立即影响到背向老师的吵闹者,回头寻视,便会身不由己地闭口端坐。虽然老师一字未吐,但他们从老师的眼睛里已领悟了老师要说的一切。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教师在课堂上目光分配的技巧
(一)目光分配要正确合理
眼睛所发出的体态语言信息可谓繁复多样,通过教师丰富多彩的目光,学生可以窥见教师的心境,从而引起相关的心理效应,产生或亲近或疏远,或敬重或反感的情绪体验,进而形成这样那样的师生关系,导致或优或劣的教学效果。所以加拿大著名华裔心理学家江绍伦建议教师:“如果你忽视了某学生,最好的补救方法是下次上课时注意这个学生。”由于大脑机能具有不对称性,绝大多数人形成左半球优势,而一般说来,教师上课时又主要是进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居次要地位,所以教师“光顾”左边学生时间多于“光顾”右边学生的时间。(美国昂塔里欧学院教育博士约翰·克勒观察了19位教师在课堂上一刻钟时间内,凝视时间超过30秒的注目方面,他发现:教师平均用44%的时间直视前方,39%的时间与他左边的学生交换目光,而“光顾”右边学生的时间只有19%)。因此,合适的做法是把目光的中心放在倒数二、三排的位置,并兼顾其他。要特别注意使自己的目光与全班学生的目光保持“对流”,以便随时调控,真正使教师的目光变成课堂气氛和学生情绪的“控制中枢”。
(二)扩大目光所注视的区域
可以这样说,在非言语交际过程中,眼神传递的信息最丰富,使用频率也是最高的。在课堂上,教师目光注视的类型与次数被认为对课常管理与教学目的影响最为明显。每当教师与学生的眼睛接触平均次数下降时,学生破坏课堂纪律现象就上升,当教师不断注视教室的每个角落,师生之间的目光接触次数上升时,课堂秩序就良好。一般教师都认为,用坚定的目光“死死盯着”违反纪律的“调皮鬼”,是扭转课堂秩序的有效武器。目光的类型不同,会给学生不同的影响。冷峻的目光,使学生产生疏远感;热情的目光,使学生产生勉励感;轻蔑的目光,使学生产生逆反感。眼能传神,眼能达意,而且能传微妙之神,达复杂之意。作为教师,怎样发挥眼睛传递信息的作用,尚须不断探索。
改善目光注视作用的方法主要有:
1.教师应改变“目中无人”的授课方式
有些教师在讲课的过程眼睛一直盯着课本或教案,很少看学生几眼,这种缺乏情感交流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兴趣大减,课堂纪律混乱。为此,教师要深钻教材,对教案烂熟于心,这样,走上讲台才可能放开课本与教案,而把目光全部投向学生。
2.注意目光所投向的区域要合理分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扩大目光注视的范围,改变把目光只投向优秀学生的倾向,使全班同学与教师目光有大体均衡的接触机会。
3.提高目光注视的技巧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用什么样的目光要因时而异,因人制宜,要有助于教书育人这个总目标的实现。比如,对正在违反纪律的学生,需要投以严肃的目光;对做出满意回答的学生,应投以赞赏的目光;对性格内向、怯于回答问题的学生,应投以鼓励的目光;对性格腼腆的学生,应避免较长时间的目光接触,防止产生局促不安的情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