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临床指导中的指导者
一、角色定位
指导者对自身角色的把握过程,就是处理与内在自我、与外在教学现实以及与教师关系的过程。
(一)教学能手
指导者面对自我时,要将自己定位到教学能手乃至专家型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专长,以适应专业引领的要求。
教师和指导者都不能是完美的。流行的“好教师”“专家型教师”的形象,往往是完美的化身,是超凡脱俗的“圣人”。我们有必要调整对自己的要求,以发展的眼光对待教学专长,让自我保持开放的心理空间。
指导者应该拥有自己的教育理想、信念,包括有关学生观与学习观、教师观与教学观等等。它们不是无意识的、朦胧的,而是清晰的、经过深思熟虑的;不应当是空洞无物的,而是自身教学实践经验的积淀与疏理;不应当是对现实的迁就、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与时俱进、超越现实、富有理想色彩的。在今天,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我们就不能停留在认知主义、经验主义课程观上,面应当确立建构主义的课程观,承认学生智商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是课程的依据,学生智商的现实体验是其学习的起点,学生智商的学习方式应当以主动参与、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基础,他们应当在动态的反思和创造的过程中成长起来。
指导者应该拥有比较厚实的文化底蕴。其中当然离不开所教学科知识,但绝不仅仅局限于此。不断学习和消化现代科技研究成果,关注教育教学改革的动态,但不能迷信所谓的“新”——新概念、新方法、新模式、新技术等等。“新”的东西如果缺乏历史的接续,根基不牢,恐怕成为过眼烟云。“教育的智慧,大多是一些古老的智慧”。古老的智慧存在于经典之中。作为专家型教师,要“与经典为友”,反复咀嚼所教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经典著作,以便在思考现实问题时,多一点历史的意识,少一点理智的虚妄。在现代人普遍浮躁的生活氛围中,能少一点急功近利,保持古典的心境,“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方觉“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
指导者应该拥有对学生心灵生活的理解、关照与召唤能力。教育的核心概念是心灵。教师的教育能力主要表现为在与学生智商的交往中,在开放性的聆听与对话中给学生智商以希望、智慧和积极向上的力量;不仅依靠“外在的眼睛”看清现象,而且依靠“内在的眼睛”看见意义,洞见教学生活琐事背后心灵的波动及其对成长的意义价值,并采取策略性行动。
(二)研究者
指导者在面对现实中课堂教学情境时,需要扮演研究者的角色。
研究者从来不认为自己已经拥有真理,不肯完全照搬别人的东西、现成的结论,而总是以一种疑虑的目光打量课堂生活,将日常教学生活“问题化”,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接纳着生活、建构着真理,努力让自己的方案、设想等接受现实的考验,让事实说话,而不是先入为主,想当然。研究者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权威,而只是尊重事实,服从真理。
临床指导过程,可以看成指导者与教师一起从事“临床教学研究”的过程。其所面对的是指导者与教师直接感受到的疑虑、迷惑与心理困境,而非在书斋里人为编造的问题,对诸多教学情境问题的探究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比学术性问题简单,通常要求研究者首先要切实感受到问题的存在;接着在信息不周全的情况下,更多地依赖直觉、洞察力,对事态发生、发展作出初步的判断,试图抓住问题的症结;再在初步的判断与已有问题解决的经验的支撑下尝试性地采取行动;然后观察行动的过程与结果,并根据结果修正最初的判断,甚至重新确认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究。整个研究过程不像学术性问题的探究那样系统、严密、理论性较强,而更多地建立在创造性的实践与反思理性的基础上,所取得的成果也不仅仅是文本形态的,而更多的是研究者“实践性知识”的增长。当然,我们也可以对临床指导的话题作学术性的抽象概括,并展开系统的探索,对普遍化的某类现象提供经久的解释,提供一个连贯的、明晰的推理过程,让他人重复验证,接受专业界的审查与批评,但这已经不是临床指导的重点。
(三)伙伴
指导者应该谨慎处置与教师的关系,努力建立以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为基础的合作伙伴关系。
指导者和被指导者两者之间的专业引领的关系,意味着指导者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负有引导、帮助的责任,但这种咨询、引导与帮助并非居高临下的操纵、控制,而是以对教师的尊重、理解、信任为前提条件的。尊重意味着将教师当做与自己完全平等的独立的人去对待,顾及他的愿望、兴趣、人格以及作为独立的人应有的权利,让他自己决定自己的事件。我们所推崇的是苏格拉底的指导方式:只问问题,不提供答案。问题就是引导,引导教师思考、摸索,以行动引证,也促使自己思考、反省。
指导者与领导者是不一样的。指导者的作用一般是在非正式的关系中,依靠教学专长与人格魅力建立起来的,而领导者是在正式关系中通过上级任命或通过选举产生的。指导者要求尊重教师的意原,强调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自主建构;领导者需在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作出决策,要求下级服从,并拥有关于违反决定的一系列制裁措施。指导者不能将自己定位于领导者(教学管理者从事,临床指导时尤其要注意这一点),避免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领导者的行为方式才对待临床指导的付程。
二、指导者的内在素养
恰当的角色定位要求指导者的内在素养与之相适应。这里强调三点:
(一)积极关怀
重视教师的专业生涯,并从整体上接纳教师,真诚实在地帮助教师分担压力,解除痛苦,解决困难。
重视教师的教师专业成长,对教师的专业成长积极关怀,意味着:第一,善解人意,敏锐地感受和觉察教师的情感、利益与需要,及时发现他们的学习工作中的困难;第二,把教师的困难当做自己的困难,当做自己的事,感人之所感,想人之所想;第三,以积极、肯定的态度看待教师,相信他们自己有改善和成长的潜力,选择恰当的关照方式;第四,不是出于一时的冲动,而是持之以恒地作出努力。
关怀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彼此的分别在于能否顾及教师的独立意志、人格尊严,采取教师能够接受的方式,真正满足对方的需要。以取消他人的独立性来获得某种心理满足,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帮助,这在心理咨询上称为“关怀强迫症”。
(二)临床思维
临床思维主要针对的是情境问题的诊断性思考,能够敏锐地觉察有关教学理念及教学行为的那些不和谐的“症状”,并由表及里地分析“教学疾病”的发生原因、扩展过程及其“病理”,揭示其症结所在。
临床思维不能离开学科知识的支撑,但绝不是仅靠逻辑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所展开的推理过程,而主要表现为一种“情境—实用性思维”,一种对情境问题的洞察力。置身特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的思考,因为现实情境问题的特殊性,不能完全照搬某种书本知识体系原理去分析、解释,也不可能待系统查阅各种文献资料、获得足够的信息后再去分析解决情境问题,而通常是在信息不周全的情况下迅速形成猜想并设法验证。指导者必须对课堂情境信息进行选择性编码,识别教学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其相关的背景因素,将各个方面的“症状”整合起来思考,有限度地寻找相关理论来解释,联系自身教学实践经验等,抓住问题的实质,形成有效的改进教学行动的方案。
(三)真诚表达
不以“骨干”、“专家”自居,保持一颗平常的心,做真实的自己,不特意取悦对方;不因为自我防御而掩饰、修改自己的想法;不掩饰、不回避自己的失误或短处;不自以为是,听不进他人的意见。
这种方式主要传达一种“我向信息”:向教师敞开心扉,表达自己观摩课堂教学的实际感受,并体谅教师所处的情境,传达与教师共同承担责任的意愿,要能够道明白自己关注的教学问题是什么,以及置身课堂情境之中对教学问题的真切感受,不急不躁,随和,随意、随缘。
对课堂教学问题最具有发言权的恐怕还是亲身实践的一线教师。真诚的表达有两个要点。一是提问,像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那样,使自以为知者知其不知,使自以为不知者知其所知。不好为人师,而是卷入与教师的对话中,知道自己的“无知”。二是倾听,专心地与教师同在,简明扼要地把教师的观点及对它们的理解复述出来,留意教师话语背后的含义及其感受,要求其作出具体的解释。倾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表达,它主要通过专注神态、非言语信息传达对教师的接纳与尊重。
临床指导的艺术性强,专业要求高,指导者要勇于投身实实践,积累经验。同时,教育学院、进修学校等也可以就临床指导的理论、思路、策略、方法进行集中培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