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堂教学中“创新”案例分析二则

课堂教学中“创新”案例分析二则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进行诱导,使学生自觉地经常从一个思维过程转换到另一个思维过程,逐步培养创新意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其乐无穷。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有深度、难度的问题一经提出,如果“过早”地作出评价,学生的创新萌芽就会被扼杀,这就达不到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目的。这两种意想不到的新解法的提出,证明学生有时确实比教师聪明,学生更需要创新,教师应给予学生创新的机会。

第三节 课堂教学中“创新”案例分析二则

下面是一位老师以两个案例来浅谈课堂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何不换个角度思考其实,一道难解的数学题,并不一定有多高深,有时只需一个灵感,我们就会发现高深莫测的东西原本很简单。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故事:有位摄影师,给大家拍集体照好多年了。几十号人,咔哒一声下去,睁眼的、闭眼的全有。于是喊:“一、二、三”,偏偏有些人不合作,在“三”字上坚持不住,作闭眼状。这位摄影师按个角度思考,大获成功。他请大伙儿全闭上眼,仍喊“一、二、三”在“三”字上齐睁眼,结果“睡觉”的一个也没有,皆大欢喜。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变通一下,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也如此,不应受固定模式的制约,应该在摆脱习惯思考方法的束缚下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因此,在学生掌握了一般方法后,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考虑问题,实行变通。

如:教学完《圆的面积》一课后,我出示这样一道题: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是40平方厘米,在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求这个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一看此题,都按照正常思路去思考:先算正方形的边长(即直径),再算半径,最后求圆的面积。但动手算时问题就来了:正方形的边长怎么算?这时我及时鼓励学生换个角度思考,也许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奇迹出现了:一位同学想出了令全班拍案叫绝的方法:先将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扩大10倍变成400平方厘米,再按边长——直径——半径——面积的方法算出扩大10倍后圆的面积,最后再将圆的面积缩小10倍即是原来圆的面积。她采用扩大、缩小的方面非常巧妙地解决此题,确实令人佩服!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进行诱导,使学生自觉地经常从一个思维过程转换到另一个思维过程,逐步培养创新意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其乐无穷。

走不同的路到达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固然需要激发学生的灵感,但更需要教师有耐心,能抓住恰当的时机。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有深度、难度的问题一经提出,如果“过早”地作出评价,学生的创新萌芽就会被扼杀,这就达不到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目的。曾经从一道应用题的解法中感受颇深。题目:“枫叶服装厂接到生产1200件衬衫的任务。前3天完成了40%,照这样计算,完成这项生产任务一共要用多少天?”大部分同学列式为:1200÷(1200×40%÷3),即先算出每天生产的件数,再算出一共要用的天数;也有同学提出可以这样列式:1200×(1-40%)÷(1200×40%÷3)+3即先算剩下60%所需要的天数,再加上先做的3天即是完成任务时要用的总天数。这时有一位同学站起来提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解法:1÷(40%÷3)。顿时下面的同学讨论开了,有的说这种解法虽然结果正确,但很可能是偶然的巧合。到底是否正确?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耐心鼓励这位学生大胆道出他的解题思路。原来这位同学把这道应用题看成工程问题,将1200件衬衫看作单位“1”,先算出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即工作效率)?再算出所需的总天数(即工作时间)。他讲完后,下面的同学茅塞顿开,频频点头称是。这时马上又有一位同学站起来,她受前面这位同学的启发,想出了更绝的一种方法:3÷40%。她的讲解令全班同学鼓起了掌。这两种意想不到的新解法的提出,证明学生有时确实比教师聪明,学生更需要创新,教师应给予学生创新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宽容态度很重要,没有宽容心就没有学生的自信心,没有自信心就失去了创新的内驱力,无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通过实例介绍和个案讨论,可以引导我们在具体事例的基础上开展研究,并引发深入的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