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突破化学解题中的思维惯性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设空城计,使得司马懿吃了思维惯性的亏。思维具有惯性,也就是思维定势。思维的惯性有其品质优秀的一面,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对于其优秀的一面,我们应发扬利用,从而加速解题过程。但我们也应该克服负面的习惯思维,摆脱这种思维惰性,突破障碍界限,从而进行正常运作。
一、概念上的思维定势
例:下列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
A.中和反应
B.燃烧
C.锌和浓硫酸反应
D.碳酸氢铵分解
解析:物质与氧反应是氧化反应,但是别忘了浓硫酸有氧化性。
应选:BC
二、变化上的思维定势
例:8克三氧化硫通入92克水中,形成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解析:错解(习惯思维所致)
8/(8+92)×100%
SO3不是溶质
H2SO4是溶质
三、反应上的思维定势
例:向铁、氧化铜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如果最后铁有剩余,最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解析:铁和硫酸反应、氧化铜和硫酸反应,很容易想到,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铜也可以和铁反应。所以,答案不是硫酸铜,而是硫酸亚铁。
四、实验上的思维定势
例1:还原8克氧化铜,实验需要氢气( )
A.0.2克
B.大于0.2克
C.小于0.2克
D.无法确定
解析:
参加反应的氢气是0.2克,由于实验前先通,实验后后撤,所以,不是0.2克,而是大于0.2克。
例2:用氢气还原a克氧化铜,当大部分变红时,停止加热,冷却后称量,参与固体为b克,共用氢气m克,求其参加反应的氧化铜的质量。
解析:此题告诉了氢气的质量,很容易会用氢气计算,这样计算是错误的:
因为,虽然用了氢气m克,但由于氢气是实验前率先通入,实验后仍要继续通入,直到试管冷却。参加反应的氢气要小于m克。
这就是习惯思维在作怪。
因为固体质量减少(a-b)克,所以,氧化铜失去(ab)克氧元素,故:
(a-b)/16/80=5(a-b)
五、计算上的思维定势
例 加热500克碳酸氢钙一段时间后,固体变为400克,求生成的碳酸钙的质量。
解析:一般解法
创新解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