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物理教学过程调控的技巧
物理教学艺术,表现在物理教学的全过程。物理课堂教学的可控性,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教师的教学艺术功力。例如关于教学的节奏和速度的调节,教学深度和广度的控制,教学情景的创设和师生情感的交流,教学反馈渠道的开拓和反馈效率的提高,教学课堂秩序的控制和教师应变能力的提高,等等,都是一种物理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
物理课堂教学的调控,要注意完整性、有序性、波动性以及和谐性艺术原则。要突出注意教学中学习方法指导的有机渗透,引导学生变“学会”为“会学”,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课堂教学调控的目的也在于使教学进一步“活化”,增加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信息,在活动中应用信息,最终达到在活动中获得物理思维的发展。所以,物理课堂教学调控并不是随意的或随机的,而是经过教师深思熟虑、精心设计的,在教学中有组织地逐步展开的一种艺术。在教师的有效调控下,学生不断地通过“听、看、议、讲、做、练”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调控艺术,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关心,共同合作,融洽沟通的物理教学艺术境界。
一、教学过程节奏调控的技巧
四季轮回,晨昏交替,产生了多少令人心醉的美景,自然界没有节奏,就没有自然美;爱恨交错,生离死别,构成了多少感人肺腑的故事,人们的生活没有节奏,也就没有生活美。同样,物理课堂教学没有节奏,也就没有教学艺术美。教学节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备课设计的,并在教学动态展示中创造的一种教学艺术的节律。教师在教学动态展示中,不断创造性地调控着教学的速度、难度、密度和力度,不断变换着教学的形式、方法和内容,使教学能有张有弛、抑扬顿挫、起伏有致地进展着,形成一种教学的韵律美,取得师生教学心理共鸣的效果。教学过程艺术是一种可控的节奏调控艺术。
讲究教学过程的节奏调控,是引起学生注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增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的重要手段。例如根据实验心理学中关于“注意的稳定性”的说明:“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有关。如果注意的对象是单调的、静止的,注意就难以稳定;如果注意的对象是复杂的、变化的、活动的,注意就容易稳定。注意的稳定性更重要的是与人的学习积极性有关。如果人对所从事的活动持积极的态度,有浓厚的兴趣,并借助有关动作维持知觉和思想进程,或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与思考,那么注意就容易稳定、持久;相反,如果人对所从事的活动持消极的态度,缺乏兴趣,注意就容易分散。”因而在教学过程调控中,注意教学的动态的、变化的节奏,用生动的实验和讲解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采用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或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观察与分析同一个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都是形成学生注意稳定性,提高学习效果所必需的。
这种动态的节奏变化,常常表现为重复强调、转换角度、停顿间歇、交替变换、动静交叉等艺术手法。也表现为教师语言表达上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委婉回荡等艺术魅力。也表现为教师物理实验技巧的过程清楚,显示明白,手法简洁,效果生动。
总之,教学过程的节奏调控,要以学生为主体来变换学习的节奏,达到使教学层层顺利推进的目的。
1.教学演示与节奏调控
用教学演示来控制教学节奏,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例如在实验演示中,演示的速度和分析讲解的速度要慢一些,使学生看得更真切,听得更明白一些。这样对建立正确的物理形象思维基础是非常必要的。而对课本上写得非常清楚的又不难理解的,估计学生不会有多大问题的地方,就要加快讲课的节奏,甚至可以略讲或干脆不讲。这样会不会破坏物理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呢?不会。因为学生手中都有书,他们可以从预习和复习中得到全面的、系统的物理知识的叙述。也可以布置一些由学生自己整理物理知识系统的书面作业,可能其效果比教师干巴巴地照本宣科的效果更好。而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应花在学生在预习、复习中不可能获得的信息,如关于物理实验演示的观察上和教师对演示观察所作的精彩的指点与说明上。这种演示与教学节奏变化的安排,其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进入“见物思理”的状态,使物理课更生动,更活跃,更有物理味。
其次,在物理教学中,也可以用语言的速率、音调、强弱、停顿来调控教学节奏。也可以借助于眼神、表情、动作来调控教学节奏。
例如,河北省石家庄二中的特级教师杨继生老师在“电功和电功率,焦耳定律”一节课的教学中,安排了起伏有致的教学节奏,使教学突出重点,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特节录如下:
一、看书自学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个内容是大家在初中时学过的(开门见山地引入新课)。但因电流做功是电磁学应用的重要问题,有必要作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请同学们参考这几个问题先看书自学(投影如下内容)。
1.电功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各是什么?
2.电功与电能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3.电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各是什么?
4.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有什么区别?
5.焦耳定律的内容、公式和适用条件各是什么?
6.电功与电热的区别和联系各是什么?
(学生先看书,然后独立思考,或与邻座小声研讨;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下列表格,再巡回辅导,注意发现学生当中的问题。)然后引导学习讨论,填写表格。
杨老师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自行设计的三个演示实验上:
【演示实验一】 先放投影片如右图所示,再连好电路。讲清实验的目的是测量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工作的实际功率。然后调节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使电压表的示数分别为10V、20V和25V时,观察灯泡的亮度,并在表格中记下电流表的对应值。
【演示实验二】 继续做前面的实验,减小变阻器的阻值,观察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和小灯泡的亮度。当电压表的示数增大到约3.4伏时灯熄灭,电流表示数为零。
【演示实验三】 把上述实验中的小灯泡换成一个小电动机,如右上图所示,然后边实验边讲解。
这样安排,既避免了在学生容易掌握的内容上反复讲解,造成宝贵的教学时间的浪费,又不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如今以教学实验来调控教学节奏,对易于掌握或学生自学就能掌握的,放手让学生自学,花较少的时间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而在电热与电功的关系上,特地设计了三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定量分析,花较多的时间,以较缓慢的教学速度详细讲解,着重在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上下工夫。这种以动静结合、教法变换、实验调控的教学设计,可以使物理课堂教学更具有节奏感。更具有艺术性,也更具有物理味。
2.教学提问与节奏调控
教学提问是物理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形式,同时,教师也常常采用提问这种教学形式来进行课堂教学节奏的调控。提问的艺术性,对提问效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若将置疑、设问、设趣三者有机结合,则课堂教学气氛一定是起伏跌宕、柳暗花明,即使在下课之后,仍然会余意未尽,思念犹存。”起到很好的节奏调控效果。
教学提问不仅可以调控教学节奏,而且可以检查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程度,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可以开阔学生思路,点拨学生思维;更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转变教学方法和教学进程。
但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学提问尚存在着随意性、陈旧感和低效率的问题。所以,物理课堂提问应讲究目的性、科学性、趣味性和艺术性,即做到适时、适量、适度。
(1)适时。
就是要选中提问的时机。问得有意义,问在当问处,问在重点、难点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节课活了起来。
例如,四川省中学特级教师王永妍在“杠杆平衡问题习题课”中。提出了一个问题:
杠杆支点两侧分别挂着质量为m1、m2的铁块,且已知m1=2m2,杠杆已平衡。若使两铁块同时浸没水中,杠杆还平衡吗?为什么?请同学讨论,发表看法。
(学生讨论热烈,看法不一,有些同学深思不言,有的急于发言。)
生甲:我认为不能平衡,因为两铁块体积不等,淹没水中时大铁块所受浮力大,这端肯定向上倾斜。
生乙:我觉得杠杆还能平衡。其原因我正在想。
(同学们说,实验一下看谁对。)
师: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让我们来看看实验结果如何?
(教师端起烧杯,使两铁块缓缓浸入水中,在浸入过程中杠杆不停晃动,这时有人说:“看!还是不平衡吧!”又有人说:“别急,还没有全部浸没呢!”当铁块浸没水中后杠杆保持平衡。许多同学感到惊奇。答错的开始反思错在何处,答对的同学有些沾沾自喜。此时教师点拨启发。)
师:同学们不要满足结论的对错,应深思其道理。
然后,教师进一步组织学生深入讨论。显然,这个问题是这节习题课中的第二个问题。提问既有一定的深度,又把握了恰当的时机。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使整节课的讨论形成了一个高潮,学生的思路十分活跃。
(2)适量。
就是要把握提问的次数。如果上课时“一问到底”,“满堂问”也是不可取的。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乱答”的负面效应。所以,不仅提问的次数及频率分布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要总盯住几个比较活跃的学生问,大多数同学都处于一种消极等待的状态。要把“提问设计”作为“备课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来考虑。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不同特点,设计好不同层次的问题,区别对待。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相应的发展,这也是提问艺术的一条原则。
提问的数量及覆盖面,对教学节奏的调控是至关重要的。一般在新课导入时,问得多些,形成一种学习新的物理知识的情景与氛围。在课的中间进程时,讲得较多些,问得少一点。起着点拨、启发的作用。而在课的结尾处,为了解学生对新课的掌握程度,可以问得多些,及时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这样,提问的分布大体构成了一个起伏有致的教学节奏感。诚然,教无定法,提问的总量与频率也没有一个定规,要依据物理教学过程的实际需要来确定,使提问在教学节奏的调控中更具有灵活性,因而也就更具有艺术性。
(3)适度。
是指要把握好提问的难度、深度和新颖度。关键是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区”,找出“最近发展区”。从“现有发展区”引向“最近发展区”,使提问呈现出水平递进的适当坡度。符合“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应该是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经过认真思考、思索后能够回答的问题。这样,不仅能推进教学环节的发展,而且可以使学生感兴趣,有利于发展思维能力。
控制提问的难度和深度,是调控教学节奏的重要方面。例如,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的史耀如老师在讲“变压器”这节课中,在讲过变压器的结构、功能和主要关系式后,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其中第二个问题是:“根据刚才的分析,原、副线圈即使不套在闭合铁芯上,它们之间仍然存在着电磁感应关系,那么,为什么说铁芯是变压器必要的组成部分呢?”“这样的问题往往被粗心的学生所疏忽,而细心的学生则为之困惑不解。其实这是很有意义的重要问题。”这个问题的深难度控制恰到好处,问在关键处,而经学生认真思考,是能回答的。最后,史老师用实验来证实铁芯的重要作用:“将一只灯泡串联一滑动变阻器,接在副线圈的两端,调节变阻器使灯泡正常发光。然后拆去变压器铁芯的一边,使铁芯不闭合,立即看到灯泡的亮度明显减弱。”说明教师在做提问设计时,必须经过周密的思考,充分的准备,才能做到提问“适度”,并取得调控教学节奏的良好教学效果。
教学提问要考虑“适时”、“适量”、“适度”,其目的就在于通过提问,要达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的目的。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与积极性,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发表观点的机会,从而使物理教学在师生间信息的交互作用下,有节奏地顺利展开。
3.教学讨论与节奏调控
教学讨论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是常见的一种教学节奏调控手段。讨论应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其特点是可以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大体有“物理规律的讨论”、“物理现象的讨论”和“物理习题的讨论”这三类。
(1)物理规律的讨论。
教学要以学为中心展开,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全班性或小组性的讨论,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节奏感。物理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时间都围绕着物理规律的学习而展开,而组织讨论,正是学生学习物理规律的很好形式。学生在讨论中,有着许多共同语言,你一言,我一语,敞开思维交流,使学习更灵活,印象更深刻。把教师的讲解、演示和讨论结合起来,会使教学更生动,更有效,更富有节奏感。
例如,浙江省特级教师吕基昌老师在“万有引力定律”这节课的教学中,首先介绍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即“假想一理论指导一实验检验”,着重说明牛顿解决问题的思路,对学生进行物理思维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接下来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阅读、讨论、归纳。“(1)什么是万有引力?并举实例。(2)万有引力定律怎样反映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其数学表达式如何?(3)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条件是什么?”学生讨论,并作出一定程度的回答。因为第(3)个问题,课本上并没有直接说明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条件,所以由教师加以提示说明。最后教师出示挂图,对“万有引力恒量的测定”加以说明。
这样的安排很好,比“一讲到底”的形式更富有节奏感。学生讨论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是课文的核心部分,学生精神振奋、印象深刻。而教师讲的东西,却是书本上并未详细介绍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想方法”,“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条件”和“卡文迪许扭秤实验”,使学生获得比书本丰富得多的知识和物理思想方法教育。
(2)物理现象的讨论。
在学生物理实验课时,两个人一组的实验中,常常是边讨论边动手、边观察边记录的。构成两人共同协作完成实验操作与分析过程,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这种围绕物理现象的讨论也可以在平时上课中应用,如对教师演示实验的观察和讨论;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后,边观察边讨论。
例如,上海市某位特级教师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实验的复习”中,除了常规的学生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的复习之外,另外设计了一个小实验,由学生边观察边讨论:(a)用小铁夹代替重锤再做这个实验(由于小铁夹的重量比重锤的重量要小得多,而且由于铁夹结构的原因,下落时的空气阻力将远大于重锤下落时遇到的阻力),结果有什么不同,请同学操作、讨论,根据打点纸带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b)怎样求小铁夹和纸带系统下落时所受的平均阻力?
“这样做,不仅使学生熟练了有关实验的操作技巧和纸带打点的分析方法,而且在复习中知识与能力获得了拓展。”“这样安排。目的只有一个,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教好复习课,使学生学得更活些。”
(3)物理习题的讨论。
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常常用对习题的讨论,来调控教学的节奏。使学生参与到解题过程中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北京第十五中高级教师王健子老师在初中物理“研究串联电路”中,先做实验复习巩固串联电路的电压、电流关系,后又安排了例题与练习。在例2中,王老师把书本上的原题做了变动。原题直接问“需串联一个多大的电阻”,现改为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分压必须串联一个电阻的结论。
【例二】 电铃的电阻12欧,在正常工作时它两端电压应该是6伏,但是我们手边现有的电源电压是8伏,要使电铃接在这个电源上能正常工作,你能解决吗?
师:根据题意,电源电压8伏,电铃两端电压6伏及电铃的电阻值12欧都是不能改变的,需要另想别的方法,你想出来了吗?
生:需要连上一个电阻。
师:对,问题是这个电阻应与电铃串联还是并联?
生:只能串联,不能并联。因为并联后接到电源上时,电铃两端的电压仍有8伏,还是不能正常工作。
师:说得好!只能与电铃串联一个电阻,让这个电阻是“分压”。但是串联任何一个电阻都行吗?
生:根据串联电路特点,总电压8伏,电铃分去6伏,串联电阻应分压2伏,所以,串联的电阻阻值应是唯一的,而不是任何电阻都行。由计算可知,该电阻应为4欧。
师:解此类题要注意三点:
a.分压问题——需串联一个电阻。
b.本题有多种方法求R2,同学要注意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c.解串联电路的习题规律:不论用哪种方法解题,都要应用串联电路的特点,依靠欧姆定律,建立在同一段电路上的电压、电阻和电流强度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审美调控的及其技巧
事物的美存在于思考它们的心灵之中。教学中所展现的美存在于教师的心灵之中。一个优秀的教师的心灵是美的,才会在经历精心准备之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展现兴趣盎然的导入美,精妙绝伦的演示美,融洽和谐的沟通美,波澜起伏的节奏美,水到渠成的衔接美,回味无穷的归纳美……
教学的艺术存在于教师的心灵之中,而展现于教学过程之中。课堂教学艺术的审美主体是学生,而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审美过程。这种审美过程不同于一场戏剧、一场电影,因为教学的审美过程是可以调控的。审美对象(教师展示的教学过程)可以随审美主体的反馈随时可以调控自己的教学,可以强化、减弱、转换或即兴发挥……这是由课堂教学的特点,即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间的信息可以不断沟通这一特征所决定的。
所以说,教学过程艺术是一种可控的审美调控艺术。影响这种审美调控的因素很多。下面就教学审美调控中的主要方面,如教师的内在素质美和外在气质美,教师的教学特色美和教学风格美,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和谐美和情景创造美等作出说明。
1.教师的教学素质美
人们都说,学校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不少文章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作了种种论述。大体可以分为内在素质美和外在气质美两个方面。
(1)教师的内在素质美。
教师的内在素质美,应更能体现教育的核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来衡量。教师的内在素质也是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是在追求教育教学的真善美过程中不断提高和完善的过程。
教师的内在素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高尚的道德修养。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主要体现在“爱生”上。理解、关心、爱护学生,用自己的爱去塑造学生的人格。不仅要喜爱成绩突出的得意门生,更要尊重、信任每个学生,对每个学生负责。
b.良好的心理品质。
教师不仅要具备心理学、学生发展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更需要的是一种稳定的情绪,“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乐业精神。对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与挫折,始终有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能以正常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过错,去处理由于学生的无知所造成的种种心理障碍。能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去处理教学中各种突发的人际关系和事件。
c.厚实的业务知识。
新时期要求教师的知识与能力是不断自我更新的,可持续发展的。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知道的视野中的起码的知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对一个物理教师来说,从大学毕业开始从教,要工作近四十年。在这样的一段年代里,不说人类的进步和社会发展,就说物理科学和物理教学也会有巨大的发展。显然不注意自己知识的更新与教学能力的发展是很难跟上时代对教师的要求的。1999年6月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了要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提出“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积极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中央提出的“终身学习的积极性”,对任何一位物理教师来说,都是重要的。这种积极性是物理教师的一种内在素质,它最终将表现为对高质量物理教学的执著追求。
d.民主的教育理念。
教学,是教与学双方的事。教学的正常进行,必须有一种和谐的、民主的教学氛围与人际关系。只有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才得以充分地发挥。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现代人际关系学,在内心深处确立一种教学民主的理念。这种理念将非常自然地外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注重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特长,等等。这种民主的教育理念,最终将会成为保护和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创造力的最大动力源泉,也将使物理教学更活跃,更有生气。
教学民主,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也不在于谋求某种表现形式。而更具体地表现为教学过程中种种调控行为。教师不仅应当是一个提高学生“能力”的高手,同时也应当是一位培养“情志”的能手。
(2)教师的外在气质美。
教师的外在气质美是一种教师内在素质美的外部特征。当教师的道德修养、心理品质、业务知识、教育理念等内在素质逐渐养成提高之后,必然外露地表现为一种高尚、完美、优雅的气质。在学生心目中构成一种美的教师形象,才能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
a.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对一个优秀的教师来说,必须练就一套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使自己的教学理念得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例如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副动人的好口才,一笔漂亮的板书板画,能驾驭各类课型的一套自如的教学方法。而对物理教师来说,更需要有一套精到的中学物理实验技巧。
这些教学基本功。并不是天生的,也不可能在大学课堂里练就。而恰恰是在教学第一线苦苦揣摩、执著追求的必然结果。
就以“一套精到的中学物理实验技巧”这项基本功而言,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的变迁和当前教材中的实验配置,而且要非常熟悉本校物理实验室的所有器材设备的原理、型号、特点和使用方法。每次有新的仪器到校,自己要协助物理实验员开箱装配,及早了解其结构和操作要领,并能创造性地应用到教学中去。所有教学实验准备工作,都应自己动手,不吃“现成饭”。到课前还要仔细检查一次,确保实验的成功。
b.敏锐的观察判断力。
在教学中,物理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和判断能力,能对学生在学习上的难点和疑点,迅速作出判断,对症下药,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可以信赖的良师和益友。这种观察判断力可以反映在一次教学测量中,也可以反映在一节课中的某些问题的讨论中。教师能敏锐觉察出问题所在,准确地分析出学生实际掌握的程度,把握学生学习水平的动态变化。当然,这个过程中并不完全是知识业务的处理问题,其中必然掺杂着师生情感的交流,教师对学生情绪变化的把握,有效地进行心理疏导工作。这才能体现出教师的外在气质美。
c.积极的教研创造力。
作为中学物理教师,能认真研究物理教学规律,积极参加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是教师外在素质美的重要方面。要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学生,首先教师要有科研精神与创造力,以自己的创造性工作表现,去教育和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才能。
物理教师的工作,是最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因为物理教材经常在变,物理科学日新月异,物理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层出不穷,物理教学的对象年年在变,社会对物理教学的要求也在提高……这一切,都为物理教师的创造潜力的发挥与开掘,提供了无穷的机会。任何一位称职的物理教师,都会紧紧地把握住每一个机会,求得物理教学的每一个进步。同时,教师也只有主动地适应这一变化的教学环境,教学的主导者——教师才会求得自身的发展。
教师必须在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教学与教育科研工作,这是促进教师迅速提高自身教学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必须把教研与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一位好教师,必然同时是一位教育教学研究者。每位物理教师,都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逐步走向“研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许多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其本身就是一个出色的教育教学科研工作者,就是一位知名的教育专家。
d.高尚优雅的气质美。
“气质是指人的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如活泼、直爽、沉静、浮躁等。是高级神经活动在人的行动上的表现。”例如“人们情绪体验的强弱、意志努力的大小、知觉或思维的快慢、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以及心理活动是倾向于外部事物还是倾向于自身内部等,都是气质的表现。”圆心理学认为,人的气质既具有稳定性特征,又具有可塑性。人的气质可以在教育环境、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获得变化和发展。
作为物理教师,必须具备沉着冷静、善于思考、富有朝气、热情大方、善于自我控制的气质,这些是一个教师内在素质的外在的自然流露。这种外在的气质美,对于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总是冷面对人、盛气凌人,对学生讽刺挖苦、施压施威,那么学生在教学中就会十分压抑和焦虑,缺乏安全感,更谈不上集中注意力去思考与学习了。所以,教师高尚的情操与优雅的气质,对学生必然是热情、温暖、和蔼、关怀,使课堂充满温馨,使学生如沐春风。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内在素质,加强师德修养,提高自制能力,在教学教育中,会迅速选择最合理、最有效的方式去教育和影响学生,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
2.教师的教学风格美
“风格,是指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教学风格”是指某些教师或某位教师,在自己从教的活动中所形成的教学特色和艺术特点。这种教学特色、教学作风、教学特点必然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逐步形成的、卓有成效的、长期一贯的教学工作能力和状态。综观当今教坛上的许多物理特级教师,他们在物理教学中,都有显著的个人教学特色、突出的个人教学特长,因而也具有与众不同的教学艺术风格。
(1)教学风格的形成。
物理教学风格的形成,均有其时代性、长期性和个体性。
a.时代性。
教学风格都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因为时代不同,教学环境、条件、氛围和要求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例如当今的电脑多媒体教学手段已进人物理教学领域。做得好的教师也会逐渐形成以多媒体教学特色为核心的教学风格,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而这种风格就不可能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因为那时“晶体管”尚是科学研究室的宠儿,没有投入批量生产,更不要说计算机了。在近二十年的改革开放时代,由于大力提倡教育科学研究,世界上各种教育流派及教育思想影响着中国的教育实践。教育的大发展也需要大力研究人才培养的科学而有效的方法。从而涌现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优秀教师,涌现了不少富有成效的教学艺术风格的教师。例如全国各省市涌现的人数不少的特级教师,大都具有自己的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成为广大物理教师学习的榜样。
b.长期性。
风格的形成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完全地照抄照搬别人的做法和经验,也形不成“自己的”风格。“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的表现,是教学工作个性化稳定状态的标志。”这说明“长期实践”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一般工作五六年的教师,正处于熟悉教材、熟练教学基本功、熟悉各种教学仪器设备的过程,也是认真向资深物理教师拜师学艺的过程,就不可能谈什么“教学风格”。只有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经个人执著地追求和探索,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一整套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和独特性的教学艺术风格。
c.个体性。
教学艺术风格是一种具有个性魅力的教学艺术。在目前。尚未发现具有共同艺术风格的教学集体。虽有“优秀教研组”或“劳模集体”的出现,但在一个集体内,他们各自的教学风格是迥然不同的。“教学风格是教师有意无意地在适合自己个性特征、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的教学理论指导下,经过个人艰苦反复实践,而最终形成的一种独具个性魅力又具有稳定性的教学风貌。”所以教学艺术风格,是教师个人对个性化教学艺术境界追求的最终结果。
(2)教学风格的特征。
物理教学风格的特征,主要应反映在教学风格的学科性、综合性、审美性和稳定性上。
a.学科性。
每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科学系统和教学方法体系,物理教学风格首先要反映物理学科的特点。物理教师的教学风格必然是在长期的物理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同时也必然是深受学生欢迎的高效率的物理教学方法。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追求自己的教学风格,也是物理学科教学艺术发展的迫切需要。众多的物理教学风格的形成,将极大地丰富物理教育科学的宝库。
b.综合性。
物理教学风格不可能仅反映某物理教师的一个方面的教学特点。个别的教学特点,即使是非常优秀的,至多仅为一种个别的先进教学经验,而形不成一种物理教学艺术的风格。“教学风格”本身必然是较全面地综合地体现这位教师的全部教学特色,具有概括性和整体性。例如某位上海市特级教师的“以物讲理和见物思理”的教学风格,既反映了他的教法特色——“以物讲理”,也反映了他的学法指导特色——“见物思理”。反映了他从备课、讲课……一直到命题、辅导的全部教学过程的教学风格。所以,教学风格,理应是一位教师全部教学艺术的科学综合。
c.审美性。
既然教学风格是一位优秀教师的全部教学艺术特点和科学综合,那么它必然体现了一种教学美。不仅主导他形成这种教学风格的思想道德是美的,而且教学风格中的每个艺术特点也是美的,即他的演示技巧、实验创意、教学语言、教学节奏、教学氛围等都是美的。教学风格所构成的不是一个审美点,而是渗透于教学全过程的一种“审美场”。“场”本身是一个物理学概念,物理教学过程中由教学风格所构成的各种审美活动,似乎只有用审美场更能全面而概括地加以描述。
d.稳定性。
物理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有一个逐渐成熟、不断发展的过程,是无数次实践探索的结晶,在基本定型后,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可能在某些方面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改革与发展,但风格的总体格局不会大变。例如上海市风华中学特级教师冯容士在物理教学中一贯重视实验教学和实验的创新,形成了独特的物理实验教学风格。最近全国各地都在研究素质教育,他认为“不断创新与完善的物理教学实验应为物理教学中师生共同活动的最具有活力的因素。”并由此提出“物理实验创造技法”,提供了不少“使问题得到超乎常规的巧妙解决的有效途径”。
但这些在新形势下发展起来的新的研究,并没有超越他原有物理实验教学风格。相反,使原有的风格更完善、更突现个性色彩,也显示了教学艺术风格的稳定性。
(3)物理教学艺术风格的类型。
物理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是教师个人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在一定的学校教学环境中,长期实践、求索、磨炼的结果。有的教师可能辛苦教学一辈子,平平而过,并不能形成他个人的物理教学艺术风格。也有的教师可能受所处的时代或教学环境的制约,无法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研究与探索的障碍比较大,非个人的力量所能左右的,也无法形成个人的物理教学艺术风格。物理教学艺术风格也与个人的内在素质,教育教学研究深度及个人心理品质和爱好有关。因而教学艺术风格的类型应该是很多的,可以说是千人千面,还在不断地发展。但就以物理学科教学特点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主体型、学术型、创新型、和谐型。
a.主体型。
这种主体型的物理教学艺术风格,主要强调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使用的充分发挥。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培养。突出学生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控制和自我实现。教师的责任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学物理,系统地进行物理的学法指导。这种教学艺术风格,使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的能力。对物理知识有自己的认知方法,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独立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这种教学艺术风格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学习自主性方面优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b.学术型。
这种学术型的教学艺术风格,强调物理学科的系统性、科学性、学术性。教学中突出物理原理的严密性和知识结构的系统性,突出在平时教学中强调渗透物理思想方法的教育和物理学史的教育。课堂教学体现了较强的学术性。这种教学艺术风格,每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学术报告,给学生以清晰的物理概念。严密的论证和经典的演示实验。即使在解题过程中,也强调物理环境和条件的分析,原理和依据的叙说和计算分析的准确性,重视对物理习题答案的科学性的讨论。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对物理学有自己的科学理念,有较强的逻辑判断能力和说理能力,对整个物理学的系统结构有清晰的图景。
c.创新型。
这种创新型的教学艺术风格,特别强调物理教学中实验创新的重要性。每次教学,都会在学生面前展示新奇、生动、有趣的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不仅花大量时间、精力去创制有特色的自制教具,开展多种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而且即使在习题教学中,也注意引导学生建立物理模型,形成自己的物理图景,充分发挥形象思维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这种物理教学艺术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吸引大多数学生(包括女生)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善于思考,努力创新,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学生听这种风格的物理课,感到堂堂新鲜,课课生动,从不厌倦。
d.和谐型。
这种和谐型的物理教学艺术风格,特别注意师生关系的和谐共振,注意教学中师生在情意领域中的交互作用,强调任何教学过程都要以情感为基础。在这种课上,教师始终以微笑面对学生。对学生的不断鼓励和赞扬,会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课堂教学气氛宽松,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思维流畅,师生有许多共同语言。教师更善于体谅学生学习的难处,想方设法降低坡度,增加层次,帮助学生一步步地去克服学习障碍。学生对老师十分崇敬、爱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思想情绪变化了如指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物理教师感情很深,同时也对物理学科产生很深的感情,学生舍得花时间去钻研,去不断努力学好物理,以回报物理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总之,这里分为“主体型”、“学术型”、“创新型”与“和谐型”四种物理教学艺术风格的类型,是很粗略的分类。实际上,有的物理教学风格包含有多种类型的特点,是各有特色的风格,也有不断出新的新型教学风格的展现。大家都希望在物理教学第一线辛勤耕耘的老师们,能在实践中不断地追求、探索、创新,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物理教学艺术风格,使物理教学艺术的百花园迎来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春天。
3.教师的教学情感美
教师的工作与其他职业的主要不同点在于这是一项塑造人的工作,教学工作的结晶是一代新人,是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创造的新人。在这项神圣的工作中,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的传授,而更重要的是学生人格的培养和情感美的熏陶。因为人的认知活动总是与情意活动交织在一起进行的,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情感的审美调控。情感投放、情理结合、情趣激励、情意渗透等,自然成为物理教学过程审美调控的重要内容。
(1)情感投入。
有位老师说得好:“爱孩子,就是爱明天,就是拥抱未来。”教学艺术成功的奥秘就在于——爱,爱学生、爱事业、爱专业,就在于十分稳定、专注的感情投入。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如同有机体生命中的血液流动一样,是生命具有活力的最基本条件。如果在教学中抽掉了情感,那么如同人被抽干了血液一样,便会失去生命。
教学艺术中无数成功事例反复说明:“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纯洁、最真诚的爱。这种爱,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来源于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学生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教师对学生的爱可以升华为对祖国对人民的一片真情实感。”
情感投入是物理教学过程审美调控的主要手段,从每一次备课,每准备一次实验,每创制一件教具,每批改一份作业,直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眼神,每个动情的微笑,每个表示鼓励的点头、每一句激励的话语……都要倾注教师的情感。同时也会获得学生的激动、关注和共鸣,产生对教师的尊敬,对物理学习的热情。并产生持久的影响,并可能影响着学生一生的发展。而这正是其他行业所达不到的效果。
(2)情理结合。
教学过程运用情感因素进行调控,从文科类课程的教学来看,似乎是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事。因为文科类课程本身就蕴含有诸多情感因素,对课堂教学运用情感调控自然是极其有利的。但应理解,特别是对物理来说,情况就完全不同,物理课程教材本身先天缺少情感因素。物理教材中充满着逻辑推理因素,较少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内容。这显然为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开展情感教育,利用情感手段进行教学调控带来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物理教师十分善于开掘物理教材中的潜在的情感因素,或者赋予某些教学内容以感情色彩的方法,求得教学调控的目的。这也就是说,要求物理教师必须具有更高的教学艺术水平,使物理教学过程的展开,达到“有情有理,情理结合”的状态。取得更好的教学调控效果。
教学并不是单一的认知活动。“现代教育科学表明,课堂中情感是不能被排除的。……一些讲究实效的教师,已把发展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作为学习的先决条件,因为课堂里遇到的每件事都这样或那样地与教师的情感相关联。”
情感可以明显地影响和调节学生的认知活动。“人们在知觉和记忆中进行着信息的选择和加工。情感就好比一种侦察机构,监视着信息的流动,它能促进或阻止学习记忆、推理操作和问题解决过程。”不同的情感激励水平,与处理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有一定相关性,如右图所示。“人的激励水平对不同难度的操作有不同的影响。为了获得理想的学习状态,较高的激励水平对比较简单的任务最为适宜;而对复杂的任务,则是较低的激励水平为宜。”但不管怎样,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当他们一走进课堂,同时也就把情感带人了课堂。关键问题在于物理教师如何把握“情理结合”的程度与时机。不断激发起学生那种好奇、惊奇、有趣、喜爱、欣喜、热爱等有利于促进认知的积极的情绪,而及时地消除那些害羞、沮丧、厌恶、厌烦、反感、忧郁、焦躁、担忧、烦恼、生气、伤心等各种不利于教学的消极的情感。把积极的情感调动起来,更有效地促进物理知识的学习。
(3)情趣激励。
教师的教学情感美,不仅要有情感投入,而且要做到情理结合,以达到情趣激励的目的。
要达到“有情有理,情理结合”的最佳情感调控状态,最好能运用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情趣结合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
如及时调控教学内容与进度,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某个问题,并不是教案设计中的问题,是不理不睬、弃之不顾呢?还是解决学生的问题呢?教师可以对原教学设计作适当调整,组织对学生感兴趣的某个问题展开议论和分析,及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励学生的学习情趣,并及时而巧妙地将教学重心转移到原教案计划上来。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避免挫伤学生发现问题,急切地盼望解决问题的求知心理,另一方面也发挥了教师在教学中及时进行情感调控的主动性。
如加强形象化教学的力度,降低抽象内容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物理学中,有一些内容比较单调、抽象、平淡,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甚至反感,产生某种厌学的情绪。教师必须采用“抽象内容形象比”,“枯燥问题有趣化”,“单调问题生动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例如讲到“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时,单纯照本宣科,学生肯定会感到枯燥而产生厌烦心理。教师可以先放映一段天体太空星球运动的录像片,使学生对太空星球运动产生许多联想,引发许多猜想。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天体问亿万星球的运动有什么规律吗?然后,再用牛顿研究苹果落地的故事,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对牛顿的杰出思考与严密论证方法十分敬佩。这样做,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了想像力,而且通过情趣激励,培养了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到这一节最后,还可以渗透思想教育内容,批判“宇宙不可知论”,宣传无神论。指出天体等一切物体的运动规律是可以认知的,而且这些运动规律都是非常美的。这样一个简单的万有引力定律表达式,制约了宇宙所有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与和谐运动,这“简单、统一、和谐”美的规律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总之,我们可以用精彩的实验,生动的史实,科学家的趣闻。形象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富有感情色彩的教学语言等来达到情趣激励的目的,使物理教学在“情理结合”的状态下,达到审美调控的高度。
(4)情意渗透。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能做到情趣激励,那么在课外呢?在课外的物理辅导中,在课外的答疑中,在课外的批改作业中。以及对尖子生的竞赛活动和对相对落后的学生的分层教学中,等等。都应遵循物理教学情感调控的原则。
例如,上海市物理特级教师张大同老师,曾培养多名学生参与国际奥林匹克物理竞赛,获得5枚金牌的优异成绩,但张老师却认为:“优化学生的情感因素,是培养物理尖子学生的根本保证。”他培养学生“热爱物理、自强不息、确立理想、不怕挫折、热爱集体”的丰富情感。因为张老师认为:“一个人如果有了好的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那么他不但在学校学习期间能够获得优良成绩,即使他离校后也还能不断地完善自己。”
对待学习上暂时相对落后的学生,更要满腔热情地予以关心,消除他们对物理学习的惧怕心理,帮助他们确立学好物理的信心。要加强个别辅导与谈心,在学习的意志、毅力、不怕挫折等方面加强教育。也可以通过介绍科学家锲而不舍、刻苦钻研、不畏艰难、坚持执著的轶事,宣扬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配合进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虽然物理教科书中的许多“定理、定律、原理、法则、公式和模型本身并不蕴含情感因素,但它们都是人类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知识结晶。其中不仅凝聚着前人的智慧和创造才能,也凝聚着前人对科学的执著追求、百折不挠的一腔热情和热爱人民、献身事业的高尚精神。”教师要在介绍这些物理知识的同时,充分利用隐匿于知识背后的物理学家可敬可佩的人物轶事,使物理知识充满感情色彩,使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一种亲切感。促进学生更主动积极地学好物理,及时跟上大多数学生的物理学习水平。当然,许多学生物理成绩上不去,也许并不在于他们学习物理不用功,而是学习物理不得法。这时,就应满腔热情地予以学法指导,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探求适合自身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知识无情人有情”,及时地运用“情意渗透”的调控方法,在各项课外活动及分层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教学的情感美,是教学审美调控的重要方面,我们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教师要意识到,物理教学不仅是知识领域的教学。而且应有机地包含情感领域的审美教学。国外有的教育专家提出左手教学,即右脑情感领域的开发。他们认为教学“不仅仅是发展学生的认知领域,还要发展学生的情意领域。”“他们把单纯发展学生认知领域的教学称之为右手教学,把发展情意领域的教学称之为左手教学,他们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左手教学比右手教学更重要。”所以,在现代的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右手教学”,也要注意“左手教学”。要做到“以物讲理,以情感人”,达到“两手抓”的全脑发展的教学艺术效果。
三、教学过程反馈调控的技巧
在日常的物理教学中,反馈是普遍存在的。因为任何一个教学系统,在教学过程中,都连续不断地存在着信息的传输与信息的反馈,而且这种信息的反馈是可控、可调的。例如:释疑、点拨、疏导、调整、评价、奖惩等教学行为,都是因为有了反馈信息,才采取的调控措施。所以说,信息反馈及其调控,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是普遍存在,广泛应用的。教学过程艺术是一种可控的反馈调控艺术。
但由于对教学过程中反馈调控机制的意义、作用、原理、方法等缺乏系统而科学的认识,因此在日常的物理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在采用反馈调控的方法、力度、应变能力上,都存在一定的无序性、随意性,甚至有欠妥当和不科学的地方。所以。物理教师必须对教学过程中的反馈调控艺术要有一个基本的、全面的、科学的理解。确立主动灵活运用反馈调控艺术的意识,学习各种反馈调控的方法,并能创造性地运用于物理教学过程之中。开展对反馈调控方法和效果的教学研讨工作,促使反馈调控艺术在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
要对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艺术有所理解,首先要对信息反馈的基本原理、规律有所了解,然后去分析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信息反馈的途径、种类和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会提高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去研究、探索、创新、发展新的更有效的教学信息反馈的途径或方法,促进教学信息反馈艺术的不断发展。
(1)信息的传输与反馈。
人的感官是在大脑支配下去了解、理解和反映外界事物的。这是一个积极的、能动的过程。人脑反映外界事物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传输过程。“维纳把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看作是人们对信息的获取、传递、反馈、存贮、加工和使用的过程。”人的学习过程也是这样的一种信息传输与反馈的过程。钱学森教授曾明确地指出:“教育工作的最终机理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人脑是加工和贮存思维信息的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器官。人脑在学习中的作用,不仅仅是接受和贮存信息,更重要的是与别的人脑进行交流,并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人脑在本质上是个“黑箱”。如果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听不讲,只看不练,那我们做教师的似乎就无法知道他学到了什么,理解了什么,是不是会用。对学生学习的要求,一般归纳起来也就这么六个字:“听懂、记牢、会用”。而是不是真的听懂、记牢、会用了,这就全靠师生的大脑之间的信息的交流与反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信息的反馈和信息的传输一样重要,对信息反馈艺术的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教学是在一个信息的传输与反馈的可控系统中进行的。只有通过反馈,才能构成教学信息流通和控制的回路。其中包含有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教学环境之间的极其丰富的信息传递、交流与反馈。只有充分理解、研究和利用这一信息回流系统的特点,教学才能真正地“活”起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教学信息反馈与效应。
反馈具有明显的激励作用。例如,从教学方面看,在教学测试后,教师主动地给学生以反馈信息,不论学习成绩是好的还是差的,都给予一定的积极的评价,并善意地指出不足之处和努力的方向和方法。这样可以促使成绩好的学生更加努力,而成绩差的学生更了解自己的不足,更有针对性地加以改正和改进,求得实实在在的提高。
如果在测试后,教师不批改、不讲评,无任何反馈信息,则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心中无数,努力失去了方向。同时,也会在学生内心产生一种不安和忧虑,甚至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这对学习是极其不利的。所以,在教学中,“练了一定要批,批了一定要评”是一条十分重要的规律。这种讲评,不仅是简单地报答案,而且要讲规律,讲归纳分析,讲提高的方法。
在学的方面,及时反馈,获取教师的帮助,是学习方法的重要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及时反馈自己学习、记忆、理解和应用的水平和能力。把自己不理解、不掌握、不会用的情况及时暴露出来,使教师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也使自己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估价,对不理解、不掌握、不会用的知识进行修正和提高。那么,学习才会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所以,对于“反馈”,有的书上认为是“关于学生学习结果的通知,促使学习进步的一种激励方法”。这种“通知”,是教师对学生评价和进一步教学的基础。教学反馈的效应,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a.反馈的双向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和学是双向的,即教学信息的传递是双向的。所以,教学信息的反馈也是双向的,即既有学生在学习后的种种信息反馈,也存在有教师对学生反应的反馈。这种反馈的双向性,对促进师生双方在教与学的能动性、适应性、变通性上都有着积极意义。例如教师吸收了学生的教学反馈信息以后,可以主动地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步骤,控制教学难度,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针对性,等等,都会有非常好的效果。而对学生来说,在知道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后,也会去及时地订正,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学习行为,改善学习习惯,使自己的学习更符合教师的要求,等等,也有促进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效果。这种教学过程中反馈的双向性,将促进师生双方不断地相互适应,产生灵活调整教和学的策略,使教和学双方的目标更趋于一致性。
b.反馈的多重性。
在教学反馈中,教和学之间的反馈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多次循环反复的,即存在着多重性。因为在反馈的途径上,可以是口头的、书面的,有时可能仅为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在反馈的时间上,可以是课前的、课间的、课后的,甚至可以在相隔相当时间以后的(如期中考、期末考、毕业考、升学考等复习中的反馈)。在反馈的次数上,也许是一次性的,即一次反馈就解决了问题,也可能是多次的,即通过多次反复才解决问题的。
反馈的多重性也显示了教学反馈的必要性。应当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时时注意反馈信息的吸收和及时处理。而绝不可以说,在教学过程中有哪一个环节是可以不需要反馈调控的。所以反馈的频繁,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益。
c.反馈的相对性。
在教学过程中,任何对反馈信息处理的效果都是相对的。由于教学学科的不同,教学深难度的不同,教学的对象不同,调控的效果也会不同。例如物理教学中强调的灵活性与应变能力要求,对机械记忆量较大的外语学习就不一定适用。所以说:“反馈的激励作用,不是绝对的。反馈对于学习的进步与材料的性质,有相当的关系。”
有时教师的反馈对这个学生的调控可能是积极有效的,而可能对另一位学生则不起作用。反馈的效果与学生的重视程度及接受水平密切相关。如果反馈信息在师生心理上有较大的认同感,在认知上具有较大的迫切性,在方法上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则反馈的效果就会好一些。反之,则差一些。所以,反馈信息的处理效果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2.教学反馈中的调控艺术
物理教学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存在着教和学的信息反馈,而且是可以调节和控制的。没有反馈的教学是极其低效的。对反馈没有调节和控制,同样也不能使反馈趋于优化,也无法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1)反馈调控的特征。
教学信息的反馈调控,也有个逐步优化的过程,许多资深教师在这方面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总起来说,有效的反馈调控大体具有“及时性”、“针对性”、“确定性”和“有效性”。
a.及时性。
对学生的反馈信息有一个处理的“时机”问题,也有个处理的“时间”问题。如果把握恰当时机,就会有非常好的调控效果。这就是一种反馈调控的艺术。
一般说来,对学生的反馈信息,要及时归纳、分析、处理。处理得越快越好。例如,学生的作业,有的教师要求学生用两本甚至多本作业本轮换着做。等教师批改好发下学生看到的,可能是几天前自己做的练习,可能当时的思路早已淡忘,也许教学已进展到另一个课题。这种反馈的不及时,带来一种调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若订正后,再过几天发下,学生看到时可能已不具有对那个知识的求知的迫切性,效果往往并不好。上海市青浦县的数学教改曾获大面积丰收,顾令源博士在总结经验时,其中的一条就是“及时反馈”。他们数学练习只用一本练习本,做到当天作业当天批改,当天反馈给学生。由于反馈及时,起到了及时调控的作用,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在物理教学中,从课堂提问到课后作业,从阶段测试到复习讲评,都应注意到反馈的及时性。特别在做物理演示实验或开展学生实验时,也要重视反馈信息的及时处理。因为错过了这个实验的时机,也许学生很少有机会在近期重复再接触这个实验。
b.针对性。
有时在处理反馈信息时,也不一定每次都要达到立即产生调控的效果,因为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心理承受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是有不同层次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反馈方式和调控要求。例如,在课堂提问时,对层次较高的学生,在他回答了问题以后,还可以反问或追问,使回答更完善,促使他提高深入思考、灵活应对的能力。而对低层次的学生,在当场回答后,即使回答并不完整,甚至有错误之处,但教师仍然应当给予热情的鼓励。用“你有进步”、“回答得很好”、“再想想看,我相信你是能回答这个问题的”等鼓励性词语,使低层次学生也能增强学习的信心,具有一定的成功感,即在自己的层次上有了进步,对学习的目标不再是感到高不可攀。这样,由于对反馈信息。采用了富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用教师的爱心和耐心,换来了学生对学习的信心和决心。这种具有针对性的反馈信息调控方式和程度的把握,在时机的选择和程度的把握上,都会显示了教师在教学信息反馈调控中的艺术性。
c.确定性。
这是指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反馈信息时,要用确定性语言来明确表示自己的态度。对学生的质疑、练习卷、平时作业、学生实验等,不能用模棱两可的语言去回答或评价,使学生不知其所以然。
例如,学生在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按教科书上要求,“把做好的单摆固定在铁夹上”时,不是把摆线用铁夹夹住,使其悬空固定,而是把摆线缠绕在铁夹的另一端(即铁夹的手柄上)。教师看到这种悬挂法(也是一种反馈信息)时,不应简单笼统地说“挂错了”,不指出错误的原因和带来的后果,而是应明确地指出,用缠绕在手柄上的悬挂法,使摆在摆动过程中,其摆的悬点从。变到O′,故其摆长就不是一个确定的值。由于摆长的不确定,因而会给实验带来误差。如果学生懂得这个道理,有了明确的方向,就会主动去改正,而且印象会很深,对单摆的条件的理解及对实验科学性的理解都会加深。
在对待学生作业上,也有类似问题。对作业中学生反馈信息的处理上,不要仅仅是打勾或叉,而要指出其错在哪个关键问题上,并从其他方面予以肯定,指出有一定进步。所以在批改作业上,有公正而明确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
d.有效性。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反馈信息,进行反馈调控的主要特征是“及时性”、“针对性”和“确定性”,这三个特征的综合效果,就是反馈调控的有效性。及时而明确的有针对性的反馈调控,不仅使反馈信息得到及时处理,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而且提高了学习物理的效率,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物理教学效果更好。
(2)反馈调控的作用。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反馈调控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这不仅可以提高整个物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而且通过师生的信息交流,加深了感情,激活了动力,提高了效率,确保了质量。
a.加深了感情。
“反馈调控”艺术,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信息交流技术,也是一种师生情感沟通的艺术。“教学中只有发扬教学民主,才能了解学生。师生处于平等地位,感情才会一致,上课就会心心相印,浑然一体。”
某位老师在教授静电场的内容,但实验中感应验电器几乎不起作用,学生似乎也有点着急。该老师突然想到冬天的室内外温差大,教室里人多湿度大,导致实验的失败。他因势利导,问学生“屡试屡败”的原因,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有一个同学说到“屋内湿度太大”,老师说:“对了,那该怎么办呢?”有同学建议打开门窗,让教室内干燥些。老师也用红外线灯对验电器进行烘干。没几分钟,静电实验成功了。学生们会心地笑了。因为他们不仅学到了这节课的有关知识,更为师生问“心心相印、浑然一体”的情感交融感到高兴。
b.激活了动力。
师生间及生生间的多路反馈交流,有利于激活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动力。一个班的学生间,总是存在着差异。怎样利用这种差异,使其转化为一种教育资源,其中一种主要方法,就是创设一种交流、反馈、讨论的氛围。由于学生间年龄相仿、学识相近,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大体相同,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在老师的点拨、解惑中,不失时机地促进学生间的反馈交流,能使较好的学生得到一种表现机会,使较差的学生得到一种提高的机会,学生问互补提高,使整体上的认识更完整、更深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的激发。
“美国心理学家麦基奇研究了学生间交流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作用。他发现,在学习效果方面,交流水平高的学生优于交流水平低的学生。……一个热情、友好、热爱学生,注重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教师,不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交往动机,而且善于给学生提供课堂交流机会,以增强学生的交往动机。”所以,师生间和生生间的适时反馈交流,将大大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
c.提高了效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反馈是提高教学系统效率的关键因素。从学生知识掌握层次上反映,衡量学习效率的最普遍要求是“听懂、记牢、会用”。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途径建立教学信息反馈网络,才能真正了解学生是否“听懂、记牢、会用”。根据从学生群体中反馈的各种信息,教师可以适时、适度地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层次和深难度,使学生更快地达到“听懂、记牢、会用”的目标,才能使教学高效率地进行,使教学过程不断地优化。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递信息是单向的,如“一讲到底”,那就必然堵塞了师生问及生生问的反馈交流通道,教师也就失去了了解学生、反馈调节的机会。教学的进程只是教师的主观、随意地摆布。学生不明白学习的方向,有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而教师也不了解学生是否真的“听懂、记牢、会用”。一片“混沌”,效率极低,是不可取的。
d.确保了质量。
“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即反馈),可以加强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因为知道反馈情况,既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的热情,增加努力程度,又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克服缺点,改正错误,也能激起上进心,争取更好成绩。”所以及时反馈,对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但学习反馈必须注意:第一,要及时;第二,要多渠道;第三。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第四,要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爱与鼓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