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心理障碍浅析

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心理障碍浅析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初中物理教学和基本概念、规律的建立,差不多都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它是以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的有趣实验为依据,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从而使初中学生通过形象思维获得知识。由于教材在编排上将力学部分集中在高一,这样高中物理教学便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从人的认知过程来看,由原来注重形象思维一下跨到抽象思维,这就造成了心理障碍。

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心理障碍浅析

李艳冏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一年级,是探索高中物理学习方法的过渡时期。由于高一阶段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全都集中在高一上学期,加上数学教学进度跟不上物理学习的要求,学习的内容深度和广度比初中有了明显的质的变化以及学习方法也不太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因而整个高一学生觉得物理比初中难学,具有某种程度的害怕心理。

一、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1.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

初中物理教学属于启蒙教育,以妙趣横生的物理实验、浅显易懂的物理现象为前提,教给学生的是自然界中最基本、最初步的物理知识。初中物理教学主要是围绕观察实验、深入日常生活,渗透科学方法来进行教学的。初中物理教材编写中发挥了物理学科的特点,在知识的生动性、科学性、趣味性等方面,都比较适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初中阶段,大多数学生对新开设的物理课有好奇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接触到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越来越多,学习内容越来越深,逐渐产生了分化,从有兴趣到没兴趣的人数越来越多。加上初中教学中,所学物理问题大都是重在定性分析;而高中物理学习,不仅要做定性的分析,而且还要做大量的定量讨论,这样一来,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从定性跃迁到定量,学生不大适应。

2.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习是一个心理过程,是通过分析综合而在头脑中获得对客观现实全面、本质的反应过程。初中物理教学和基本概念、规律的建立,差不多都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它是以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的有趣实验为依据,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从而使初中学生通过形象思维获得知识。这种思维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学生掌握起来较容易。但初中生进入高中后,物理教学和初中物理教学手段有了明显的不同。由于教材在编排上将力学部分集中在高一,这样高中物理教学便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例如,摩擦力、质点、瞬时速度、物体受力、运动的合成等等,都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因而学习要求比初中高多了。从人的认知过程来看,由原来注重形象思维一下跨到抽象思维,这就造成了心理障碍。

3.从简单的逻辑思维到复杂的逻辑思维的过程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迅速地得到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处于优势地位。但从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判断能力(包括推理、假设、联想、归纳、分析、演绎等)几项指标来看,初中是逻辑抽象思维的新的“起步”,是中学阶段的质变时期,而高一年级则是逻辑抽象思维趋于“初步定性”的时期,随之走向成熟。在初中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可是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学生进入高中后从经验型过渡到理论型。一般来讲,初三学生升入高中后,不善于判断和推理,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习惯于乱套公式,照葫芦画瓢,不会联想,特别缺乏归纳演绎的能力,加上年龄、性别、爱好不同,以上能力也不尽相同。对于一些简单和程序题教学,他们还能接受,而对于一些开拓型的程序题,便束手无策。

4.数学工具缺失

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它和物理有着紧密的联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是学好中学物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物理概念以及物理量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表达,要借助于数学或图像等手段,物理理论本身的发展、定律的建立、推理论证过程都离不开数学。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具体物理问题时,数学是有力的工具,富有想象力的数学思想和严密的数学方法,始终是研究物理问题不可少的武器。由于初中学习物理过程中,定量分析、讨论少,数学和物理联系不大,学生感觉不到,但到了高中定量计算较多,数学成了解决高中物理问题不可缺少的学科。例如,矢量计算、极限、极值、函数、图像,学生便赶到困难。其主要原因是数学教学进度跟不上物理教学,两种学科配合不太协调,出现了学科脱节,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的畏难情绪。

5.学习方法不太适合高中学习

学习方法的好坏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关键。在初中,学生习惯有教师传授知识,因而在学习方法上较为被动,有较强的依赖心理。在高中有相当多时间要求学生独立地或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整理知识,学习物理时,理解比记忆更重要。这就需要学生及时调整学习方法以适应高中学习。但不少学生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造成知识缺陷不断增多,学习成绩愈来愈差,长时间的努力也学不好功课,他们逐渐失去了学习信心,而变得不愿学习物理。

二、主动消除学生物理学习心理障碍的方法

1.正确引导,消除心理障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对所学知识不能要求学生一步到位,而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放慢速度,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螺旋上升。

如在《牛顿第二定律》一章的教学中,为使学生较好掌握定律中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及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应先将有关概念作为预备知识总结归纳,如力的概念、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加速度的概念及牛顿第一定律等,以扫除定律学习中的外围障碍,再进行定律的实验和理论讨论。在安排学生练习时要注意题型和难度的控制。这样循序渐进地学习,降低了难度,学生面对的困难减少,且问题集中易处理,学生不太会产生畏难情绪。

2.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可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做好物理实验、教学中联系实际联系生活、介绍物理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介绍物理学家的事迹、组织讨论会辩论会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

3.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培养学生的能力

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培养能力首先要讲清讲透概念和规律。对每一个概念和规律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弄清来龙去脉,弄清规律的性质、单位、使用条件及注意事项。

其次,要重视物理思想与物理方法的教学。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平行四边形定则、牛顿第一定律等规律的建立都是如此。

另外,教学中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讲解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上,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并逐步介绍中学物理中常用的类比法、等效法、对称法、估算法、假设法、设值法等解题方法。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不能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加到物理问题中来,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闯过这一难关。

4.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阅读物理课本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挖掘提炼,包括课本中的图像、插图、阅读教材、注释也不放过。更重要的是阅读教材时,要边读边思考,对重要内容要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

(2)指导学生听课:上课时要全神贯注听教师的讲解,听同学的发言。要边听边想,边听边忆。要注意听各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听公式、定律的适用范围,听解题的方法和思路。自己懂的要耐心听,不懂的要仔细听,还要动手做好笔记。

(3)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教材的编写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分到各章节中,如果课后不及时总结,掌握的知识是零碎而不系统的,就不会形成“知识串”,且容易遗忘。总结也有多种方法,如每单元总结、纵向总结、横向总结。不论哪种方式总结都要抓住知识主线,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抓住典型问题的解答方法和思路。

综上所述,学习是一种心理学过程。研究和掌握学生的心理规律,是解决当前教与学、知与能、讲与练等关系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品质向着健康方向发展的重要内容。总之,只有掌握当代高中学生学习心理规律,掌握时代的最新信息,对学生学习心理加以正确引导,物理教育质量才会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