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反思与成长
张翠芳
新学期伊始,学校开展了轮番的各种公开课。在上课之余我听了几节课,有我们本学科的历史课,还有其他学科政治、地理、物理等。学习到了很多,感受也很多。从前我常常把听课作为一种目的,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而听课。后来我发现听课的数量不等于自我提升的质量,认认真真地分析一堂课比随随便便听几堂课都实在有效。所以每听完一节课后都应该认真反思。下面把我的一些想法总结出来,也作为我以后努力的方向。
一、导入新课要讲究艺术性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场白为教学任务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王老师在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专题时,用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学生很快进入情境。李老师在讲到《罗斯福新政》时,讲了罗斯福的故事导入。看到学生期待的目光和闪亮的眼神,效果就可想而知。中学生大多爱听故事,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点。另外历史课的导入方式很多,如设问导入、成语典故导入、文艺作品导入、名言导入等等。
总之,历史课的“导入”需要精心去设计,它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灵活多变的创新方式,恰如其分地设计导入,一定能使我们的教学顺利开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要充分发挥老师语言的魅力
百家讲坛上的纪连海等老师能非常传神地把历史课讲活。在国内博得了极好的声誉。他们成功不只在于历史课的情节和他对专业的深入研究,很大程度上也归功于他们的语言魅力,他们讲课有激情,有幽默,跌宕起伏,能够紧紧地抓住听众(学生)的心。当然,这是纪老师多年修炼的结果,我们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去仿效学到的。但是,发挥教师语言的魅力是我们每一位老师可以努力做到的。开学听的这几节感觉在这方面还有很多欠缺。要提高语言魅力,需要注意从以下几点修炼:首先,讲课的声音应该洪亮些,并且尽量能有些抑扬顿挫的起伏感。这样,不仅显得老师精神抖擞,学生听课时也不容易疲乏,也就容易被吸引到课堂。其次,尽量渗透一点儿人文色彩,可穿插一点儿诗文、比喻等。俗话说“文史不分家”。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达到师生和谐、教学统一的效果。当然幽默风度的人常常是知识广博,口才精湛,人文修养较高。所以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充电。再次,教师语言要具有科学性、把复杂的问题通俗化,语言要简洁、要有艺术性。
三、以学生为主体不要流于形式
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不能只停留于形式,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在我听的这几节课里,学生活动的方式有的老师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有的用问题探究讨论的方式;还有的用演讲的方式。例如,张老师的课《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一节课整体下来很不错,教态亲切,表情丰富,课堂轻松活跃。在处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时采用的方式是编的历史剧,里面涉及记者、伦敦市民、封建主、商人资本家、印第安人等新航路开辟后生活的变化,体现了新航路开辟后对形形色色的人带来的影响。学生角色扮演的积极性很高,而且学生也很有创意,还准备了自创的道具,整体效果还不错。
但是角色扮演很多时候是不成功的。因为这需要学生深刻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体会当时人物的心境。很多角色扮演方式只是流于形式,学生只是对“剧本”照本宣科。究其主要原因是对事件理解不到位,所以体会不深。包括以前还有的老师让学生代替老师讲课,我个人认为,除非学生比老师知道的还多,更能讲明白,否则只是追求形式意义不大。所以设计学生活动时,一定要注意真正站在学生立场上设计活动,这样才会让活动的展开更有意义。
四、课堂要有个性
曾经有人说一个成功的教师,不一定是精通一切的全才,但必定是一个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的教师。学生在其学习的阶段会遇见很多不同的教师,教师对他们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教师的个性也自然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个性发展。在润物无声的过程中,学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
现在教育界的学习之风总是不断刮起。洋思中学、杜朗口中学、济钢中学等各种课堂教学新模式不断出现。这些模式很成功,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也可以学,但是不能照搬,不能“削足适履”。我们不反对课堂教学模式,但不赞成因追求模式而把老师自己束缚住。我们不反对课堂的同一性,但更喜欢个性化的课堂。说到最后,又想起了那句老话: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现在新教材的指导思想一再强调教育要让学生更好地发挥潜能,发展个性。苏联教育家彼得洛夫斯基说:“教师的个性强有力地影响着儿童的智慧、感情和意志的发展,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所以教师应该有自己的鲜明个性,课堂也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课堂。个性化的课堂有其共性:教师要有深厚专业知识底蕴,有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事实也证明,越是有个性、有思想、有活力、有创造性的教师,教师的个性越能得到恰当的、充分的表现,课堂就越是充满情趣,充满生机,学生的思想与情感就越能被激活,越能进入师生间心心相印、心领神会的巅峰状态,知识建构越能有效地展开,教育也越能接近预设的目标。也只有具有独立的批判精神和鲜明个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
总之听课是一种学习方式,而听课后及时进行梳理与反思,并化为文字,才能让学习更深入、更持久。就像一位老师说过的:反思是在寻找“文化认同”过程中的反思,反思是在同自己已有的教学思想、教育理念进行比照,没有反思的教学不可能深刻,没有反思的教学不可能成长。反思型教师是勤于耕作的教师,勤于耕作者必有收获。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努力,才能在教育的路上赢得鲜花和掌声,让我们为此努力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