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高职院校科研体制机制的创新研究
一、前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几年,高职院校呈现出非常好的发展势头,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根据教育部2004年第十三次新闻发布会公布,到2003年底,全国独立设置的普通高职高专院校已经达到908所,基本上实现了在每个地市至少设立一所高职院校的格局;此外,全国有612所本科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高职高专院校的在校生达479万,占全国高校本专科在校生的43%。可以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取得了规模化、跨越式发展。然而,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工作相对地出现了滞后的现象。从表面上看,与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分不开,专职研究人员少,缺乏学术带头人,研究队伍尚未形成强有力的知识互补梯队;其次,发展历史不长也被视为一个主要原因,于是有人认为高职院校缺乏科研土壤,甚至认为高职院校不需要科研,这些看法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大学是一个具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学术机构,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只不过大学的校情不同,目标也会不尽相同。一所大学如何高效配置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办学效益,都需要从各自校情出发,建立创新的体制机制,做出相应的决策,并采取具体的措施。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学,与普通大学一样承担着部分知识的生产、传播、转移,技术的创新、推广、应用和人才的培养等任务,这些任务又集中体现在教育和科研两项主要工作之中。高职院校的教育坚持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宗旨,这一独特的办学模式要求教师侧重于站在同行业、本专业的先进技术水平前沿,掌握和引领本专业技术发展的方向,始终不渝地紧跟产业和行业发展的动态。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与科研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学校和企业的紧密联系和合作,教师深入企业,积极地开展科学研究,既是实现这一要求,提高教学水平的根本途径,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探索符合高职院校办学特点的科研体制机制,通过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促进教学水平提升,使之成为社会的技术创新基地,成为每一所高职院校共同追求的目标。
二、高职院校科研现状分析——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高职院校定位为教学型高校,生师比大,周学时多,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为例,全校教师的年平均工作量超过500学时,教师投入科学研究的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因此,虽然近年来,科研工作已引起了高职院校的重视,但与普通高校比起来仍然差距很大。
下面我们就以高职院校中科研工作有较好基础也做得比较出色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高职院校中的科研工作和科研创新。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1993年,至1996年始有零星的科研工作记录,全校教师年发表学术论文不超过50篇,没有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1993~1996年累计科研经费不足40万元;2000年,全校教师的科研热情骤增,全校教师年发表学术论文达到169篇,其中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2篇,当年科研经费达到135万元,教师们强烈呼吁科研管理的规范化。2001年2月,学校科研管理从教务处分离出来,独立设置科研管理办公室,标志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科研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科研工作的各项指标都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态势。下面列举一些数据说明。
表9-1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学与研究人员情况表
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参与教学与研究工作的人员情况看,学校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各项指标平均每年增长超过21%,教学与研究人员以年轻人为主,所占比例均在70%左右,而且以高职称、高学历人员为主,高职称人员平均达19%,博士达5.4%,硕士达39.4%。教学与研究人员年富力强,知识新,正处于创造、出成果的大好阶段。
表9-2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各类科研课题及到账经费 (单位:万元)
各类科研课题递增明显,2001年后平均每年新立项课题数为2000年3.3倍;课题层次在提升,2002年以来连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省部级课题稳步发展,立项经费逐年增加;表现突出的是企事业单位委托研究的横向课题,课题数和经费都逐年稳步增长,2001年来的4年与2000年相比,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科研工作经历了一个飞跃发展的过程。其中一个主要动力是学校党委明确了科研发展思路,从财政核拨的学费中划出8%作为科研专项经费,通过设立“国外先进技术转移项目”、“学校双高基金项目”、“高交会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等形式组织校级课题研究,使校级科研课题经费接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经费支持力度,2001年就达到平均每项课题15万元,确保学校遴选立项的课题有足够的经费完成研究任务,引导教师们朝着与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与探索,为教师们走向社会奠定了基础。
表9-3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获得的各类科研成果
各类科研成果有较大幅度的提高,4年来,出版著作74部,主编参编教材238部,发表论文2253篇,与2000年相比,各项指标平均每年增长超过50%。这些成果的取得很大程度上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科研激励政策的结果,2002年该校制定了《科研成果和科技工作奖励办法》,改变了过去研究成果质量好坏与奖励差别不大的现象,确定了政府科技配套奖、科技产业奖、课题奖、学术论著奖、专利奖等五类,加大了科研奖励力度,引导全校教师向高质量、高水平、高档次的研究方向发展。2004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2003~2004学年度科研成果奖,179位教师的276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江世宏教授主持的研究成果获得深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学校配套1∶0.5奖励,奖励总额达15万元。这种大张旗鼓的大范围奖励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在教师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激发了教师们高涨的科研热情,科研奖励成为了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除以上数据的发展之外,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成立后的短短4年,学校科研工作的发展还体现在实现了众多的“零”的突破:在项目方面,实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等6大类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立项的“零”突破;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实现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商标注册登记等3类“零”的突破;在研究成果方面,实现了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深圳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三大检索收录论文等4类“零”的突破;在教育研究领域,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已形成品牌,在全国有一定影响。据2004年《中国高教研究》统计,2003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14种教育类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列全国高校第92位,超过了许多重点大学。所有这些成绩对一所成熟的高校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对一所诞生仅12年的高职院校而言却十分珍贵,它标志着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工作的各方面已经起步,也说明只要有科研发展的政策和环境,高职院校同样具备科研发展的实力。广东省教育厅2004年《教育简报》刊登的高校科研排名也证明了这点。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科技统计方面的6项指标:教学与科研人员、当年实到科研经费、三大检索收录论文数等均进入广东省高校前21位,其中专利授权数列第11位,当年科研项目拨入经费列第15位。在社科统计方面的3项指标:教学与科研人员、当年实到科研经费、当年科研项目拨入经费均进入广东省高校前15位,其中当年科研项目拨入经费列第12位。
从上述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工作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其所取得的科研成绩是显著的、可喜的,而且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许多高职院校也表现出了这种发展态势。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的科研意识日益增强,改革高职院校的科研体制机制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集中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1.领导重视,明确科研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科研发展的首要前提。
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是“用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人才”,对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要求高,应掌握和引领本专业的技术发展方向,因此,教师的科研创新活动将成为高职院校办学水平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科研工作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确。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于2000年制定了《关于加强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从指导思想上明确了科研工作在学校整体工作中的地位;加大了科研工作力度。2001年独立设置科研管理办公室,加强了科研管理的规范化建设,成立了学校学术委员会,明确了分管科研的校领导和院系主任,形成了分管校长、科研处、院系分管科研主任、科研秘书层层负责的纵向管理模式,调动了教师们的科研工作积极性,这些举措的实施为科研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加强科研管理和制度建设为科研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随着科研工作的推进,教师和研究人员对科研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科研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日显突出,一些高职院校为此纷纷成立科研管理部门。据统计,广东省高职院校中近30%成立了科研处,并开展了相应的制度建设。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自2001年来的四年间陆续出台了《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关于课题评审费等科研经费支出标准的暂行规定》、《关于科研机构设置的审批办法》、《科研成果和科技工作奖励办法》、《联合培养研究生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明确了有关研究人员、课题研究、研究成果等方面的管理条例和奖惩办法,引导科研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一些高职院校还结合人事制度改革,明确规定了有关“科研能力考核”和“科研工作量计算方法”,引导教师教学科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确保科研的可持续发展。例如,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于2004年的行政工作报告中,对科研工作明确提出,紧紧抓住四个突破口:一是制订激励制度,加大投入力度,明晰科研工作在分配、考评中的比重;二是结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领域特点,将教学研究摆到前沿,组织开展各类专题研究;三是尽快建立健全各项科研工作指南,调整相应措施,完善管理办法,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确保信息畅通,扩大科研活动面;四是统筹制定技术创新规划,加强四技服务,进一步促进与扩大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动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李芳积研究员就是在这种乐土中成长起来的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者典范,他在稀土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曾获国家发明一等奖,是“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列为院士候选人,可谓高职院校科研楷模。
3.组织活跃的学术交流为科研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研究环境。
高职院校发展时间不长,缺乏具有权威的学术代表和有影响力的科研课题和成果,外界的认可度不高,因此,各高职院校多在致力于营造良好的校内外学术环境,助动科研发展。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几年来一直在努力开展全方位的学术交流工作:一是主动出击,科研处单独或带领课题主持人前往国家、省、市科研主管部门汇报、宣传及调研活动,并邀请主管部门领导、科研管理专家举办科研讲座。二是通过各种形式,加强与学术界及专家名流的联系。聘请特邀研究员、客座教授、校事顾问等形式邀请专家学者举办学术报告、合作研究等,积极主办或承办国际、两岸三地、全国和广东省的学术会议。三是精心组织每年的中国国际高新技术交易展览会,先后参加了6届高交会,有63项成果在高交会展示和网上交易。四是积极参与深圳文化立市工作。从2001年起,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深圳市南山图书馆联合主办“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博士论坛”,已成功举办四届36场,充分展示博士风采,扩大了学校学术影响;积极参与深圳市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组织学校社科成果展、学术报告、义务咨询、专家笔谈及推荐优秀读物等活动。五是积极推荐学校专家学者,参与各级各类学术交流和评审活动,近年向各级科研管理部门、学术团体推荐了近200名专家学者,其中5位教师被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讯评委;65位教师进入深圳市科技成果(项目)评价专家库。通过一系列的“请进来,走出去”活动形式,一方面积极推介科研成果,有效地扩大了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另一方面为广大教师获取最新科技信息、了解科研动态提供了机会,开阔了教师视野。
正是这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着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毫无疑问,只要科研定位和政策导向到位,高职院校的科研发展同样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
三、高职院校科研体制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但是也要看到,高职院校的发展在从规模化扩展转向注重内涵提升的同时,虽然,各学校都正积极地采取各项有利措施,建立激励机制,推动科研工作发展,但实施效果不佳的现象还较普遍,导致即使高职院校的科研投入比一些地方院校多或者比例相当,但科研产出差距还相当大。我们再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2004年广东省《教育简报》有关数据,将更清晰地看到:
1.从教学与科研人员投入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科技类人员2003年比2002年增长25.96%,社科类人员增长8.38%,排名次序科技类只上升1位,而社科类还下降1位。这表明,随着高校大力引进优秀人才,积极参与科研竞争,广东省高校的教学与科研人员投入全面增长;高层次人才比例普遍提高。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科研人员投入相对还较低,尤其是社科类人员投入明显不足。
2.从科研经费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科技类2003年实到经费为590.3万元,比2002年增长80.52%,排名仅上升1位;项目拨入经费484.3万元,增长82.75%,排名上升2位。从经费总量看,科技类2003年到账经费接近翻一番,呈现了一个急剧增长、快速发展的势头,但与广东省高校比较,发展还不算快,韶关学院2002年实到科技经费212.8万元,排名比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落后3位,2003年实到科技经费727.7万元,净增514.9万元,增长241.96%,排名上升5位,位居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前2位。
3.从科研成果看,2003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被三大检索收录论文8篇,数量上比2002年翻一番,排名只上升4位,列广东省第21名。而2002年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并列的湛江海洋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均排到了前面;有些地方院校,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002年基数就大,2003年还接近翻一番地增长,如五邑大学2002 年38篇,2003年97篇,增加59篇;汕头大学2002年94篇,2003年增加71篇,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10余倍。
通过以上比较可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工作近两年虽然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与本省大校、名校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值得思考的是:与一些科研投入相当的地方院校相比,产出差距还较大。事实上,这种情况在全国高职院校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高职院校的科研体制机制中还存在着一些制约科研发展的因素。
1.科研意识不强。高职院校定位为教学型大学,教学是硬任务,科研无关大局,没有把提高科研水平看作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其次,一些教师认为高职院校层次低、科研高不可攀,畏难情绪比较大,只是拼凑文章,应付评职称。第三,高职院校大都是通过“三改一补”等途径改制而成,其教师的学历、职称普遍偏低,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不高,缺乏高层次人才,未能形成高素质研究群体。从而导致教师只注重教学,忽视科研的思想严重,学校难于形成重视科研的意识,对科研工作的态度往往是开会时“重要”、会后变成“次要”、要钱时则为“不要”的局面,科研工作基本上只流于形式,严重制约着科研工作的开展。
2.科研投入不足。高职院校大多是地方办的高校,往往受地方经济发展的制约,专项科研经费缺乏;因办学时间短,学术影响力小,横向课题也难于争取到经费,有时甚至出现因经费不足造成科研项目不能按时结项,甚至是半途而废。其次,科研经费不足,导致科研条件较差,图书资料短缺、仪器设备落后、实验手段陈旧,影响科研成果水平。从广东省范围看,高职高专院校64所,占广东省高校的66%,科研人员投入约占广东省11%,经费投入不足广东省2%,有重大影响的研究项目不多,被三大检索收录论文、授权专利、技术转让等科研成果就更少,甚至是屈指可数。第三,教师教学工作量繁重,科研时间不能保证,因为精力投入不足,造成科研成果形式比较单一,大都是学术水平一般的学术论文,质量不高,真正具有职业教育特色,面向生产实际、有实用价值的科研项目寥寥无几,能转让、被采用的技术成果更是微乎其微。
3.科研管理不健全。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全国约40%的高职院校没有科研机构,也没有分管科研的领导。科研机构不健全,科研制度不完善,科研管理重点不明确;科研项目申报在选项、科研人员组合和发挥学校的科研优势等方面缺乏规划设计;科研项目研究过程的控制与监督缺乏造成申报、立项很积极,具体进展忽高忽低,结项时草草收场的现象严重,科研管理环节的薄弱导致高职院校科研呈现出“自由化”状态。没有建立必要的科研队伍建设机制、科研投入保障机制、科研竞争机制、科研激励机制等,这些机制上的不健全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科研水平的提高。
四、高职院校科研体制机制进一步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认真分析高职院校科研体制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高职院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对高职院校正在进行的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提供参考,将有利于高职院校科研体制机制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应该看到,高职院校在管理体制、激励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制约科技创新的因素,致使其科技创新潜力没能充分发挥出来,我们需要从一系列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动态的、复杂的学校系统中去建立科研体制机制创新体系,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来明确学校、院系、科研人员各主体的责权利,发挥院系之间的分工协作,调动科研人员的研究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该系统中的科研工作得于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认真分析高职院校科研体制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高职院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将有利于高职院校科研体制机制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一)正确处理高职院校科研工作中的四对关系,树立科研新观念
高职院校科研起步较晚,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独立设置的科研管理部门,教师的科研属于自发现象,一些高职院校虽然成立了科研处,科研定位、管理模式等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导致研究人员、科研经费等投入与普通院校相当,却出现上档次、上水平的研究成果较少,科研产出偏低的现象。这些现象与高职院校对科研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和重视不够是紧密相关的,它不仅制约了高职院校的科研发展,还将直接影响到学校资源的优化配置、师资水平、投入与产出等重大发展问题。因此,我们认为首先要转变观念,要紧密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解决好高职院校科研发展中的科研与教学、科研与社会需求以及科研内部的种种关系,树立高职院校科研发展新观念,为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供思想保障。
1.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高职院校是教学型大学,院系的工作重点是教学,往往在科研工作和管理方面都思考较少,科研的资源配置包括人力、组织、设备等方面都存在缺失现象,科研课题的申请、研究、应用,基本上以课题组为单位,院系不多管理,形成了科研管理上的松散状态。教学与科研的明显不对称,直接造成教学任务容易贯彻执行,科研任务难以落实,教学任务硬,科研任务软的局面,致使科研工作大多处于自生自灭的自发状态,教师搞科研基本上是业余工作。虽然,一些学校也规定了科研的考核标准和要求,但科研的“弹性”大,教师们为完成任务而开展的科研往往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缺乏深入研究,原始创新,更难有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事实上,科研与教学的关系非常紧密,相辅相成,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就没有高质量的教学,就没有高水平的专业。高职院校通过相关政策,引导广大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尤其是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现实的应用技术和发展方向,真正做到“用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人才”,通过科研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和完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促进人才培养。其次,鼓励教师注意教研相济,将实践性教学、学生创新活动与科技开发紧密结合,鼓励教师吸纳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研究,通过科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通讯学院青年教师宋荣在带领学生下企业实习中了解到深圳市化成箔有限公司在化成箔生产中存在工艺先进,但生产过程的测试手段落后,严重影响产品质量稳定性的问题。经过研究发现这一技术问题的关键是传感技术和控制软件研发,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他带领学生研制成了SZY2600型化成箔耐压特性自动测试仪及配套控制软件,在传感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解决了这家企业的燃眉之急。宋荣及时将这项科研成果融会到《检测与转换》和《创新制作》等课程教学中,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他指导的2003届毕业生林日凯制作的课外科技创新作品参加广东省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竞赛,获得一等奖。
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科研和教学紧密结合的体制和机制,鼓励教师通过开展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很好地统一起来,真正做到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2.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的关系。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把学术分为“学理”和“术用”两个方面,认为“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本”,较早地揭示了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的关系。从一个学科或研究领域看,基础研究是应用开发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基础研究的重大进展会带来应用开发研究的重大突破;而应用开发研究成果又会给基础研究提出新的课题和目标,两者的辩证统一反映了科学研究的层次性和连续性。因此,必须重视基础研究并给予不懈的支持,才能保证应用开发研究的强大后盾,不断推出新成果,形成“拳头”产品;同样,加强应用开发研究,推进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化,既是基础研究的自然延伸,又是基础研究的源泉。
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己任,要求教师们首先必须具有“动手”能力,应用开发研究无意识地成为了高职院校科研的主流,基础研究受到了冷落,这对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将带来很大的危害。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应实行两条腿走路,按不同的管理体制组织管理,鼓励基础研究追踪学术前沿,形成前沿研究基地,取得基础研究的重大或突破性进展;同时制定相应政策,鼓励教师开展应用开发研究,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按市场机制运行,把应用开发研究推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周光平博士,擅长大功率超声研究。学校给了他大力的支持,拨付专项研究经费,特许他作为专职科研人员考核并给他配备实验室和科研助手。6年来,他率领的超声实验室分别争取到2项市科技局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科技攻关项目。先后发表一级学报论文6篇,其中4篇被SCI收录。正是有了这些扎实的基础研究作支撑,他研究成功的“管形状振子系列超声清洗设备”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并与北京程成伟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正在进行市场化运作。
3.正确处理科研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我国科技市场上,一方面企业拿着资金找项目;另一方面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究其原因,无不与高校的科技工作和社会需求脱离相关。科研成果要转让给企业时,多数会发现,用于实际操作或生产的必要设计图纸、配套实施技术、工艺程序或说明等一系列必备的东西根本就没有。结果有高水平的技术,但并不能实施,甚至有的成果还变成了永久性的档案,科研成果实际上成为技术链条的终点,而没有成为技术应用的起点,因此,高校的科研工作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既是现代社会对高校提出的要求,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主张“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为科研工作的发展创造了直接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与社会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机会,各种形式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实训基地可以同时是科研基地。高职院校与企事业单位的横向科研合作理应成为科研的主流方向,高职院校应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教师根据社会需要选择研究课题,确定研究目标,推出研究成果。其次,为教师了解社会、深入企事业单位,走向市场创造条件,定期安排教师下企事业单位学习、研究;多种渠道为教师寻找企事业单位的科研需求提供信息服务,做好牵线搭桥工作,加强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和交流,使科研项目从立项开始就得到企事业单位的支持与合作。按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科学、合理评价横向课题,改变传统眼光中属于有“利”无“名”的横向课题工作。
4.正确处理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中都发挥着各自的重要作用。要推进科技创新,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营造兼容并蓄的宽松学术环境。尤其是随着科研活动的社会化和不同学科领域的相互渗透,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对整个科学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些关系到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如环境、能源、人口等,都需要多学科的协作进行综合性研究才能解决。因此,应注意克服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两张皮的现象,进一步加强二者之间的渗透与联合,建立起二者良性互动的机制,创造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相濡以沫、相激相励、共同发展的良好环境和平台。
高职院校多以理工科专业为主,科研政策制订、研究经费投入等方面往往都从自然科学研究的角度考虑得多些,出现哲学社会科学受冷落的情形,严重地打击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事实上,哲学社会科学对于科技创新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能为科技创新提供科学的方法、精神支持和制度保障,能够确保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
根据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不同规律,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体系,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也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深入社会、基层去了解问题,深入调查,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有的放矢,发扬集体协作精神,跨学科、跨专业,甚至与自然科学联合攻关,研究解决社会发展和改革中遇到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新情况、新问题,为重大战略决策和政策制定进行超前研究,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可行性,发挥智囊团的参谋和咨询作用。
(二)高职院校科研体制机制创新的几点建议
正确处理好上述四种关系,结合高职院校的科研条件和环境,准确定位和明确发展方向,将有利于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科技创新。
1.建立创新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按照激励理论,组织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各个群体以及个体的共同努力来实现的。激励是个体需求满足的过程,在满足个体需求的情况下,才能调动积极性,进而实现组织的目标。科学研究有着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任何一个科学上的重大创新都会经历一个长期、缓慢而复杂的积累和发展过程;而且,科学研究具有创新性、探索性、高风险性等特点,科学研究在何时、何地会出现重大突破,任何人都难于预料,科研成果的使用价值还有时滞性的特点。因此,创新的风险总是存在的,研究人员应尽可能地回避风险,但不等于风险不存在。学校是创新的源头,承担着扶持新生力量,使创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责任,因此,学校应寻找一套机制,最大限度地分担培育新生力量的风险,在科研管理中,要充分考虑到科学性、创新性和风险性,合理运用激励机制,建立目标激励与过程激励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高职院校建校时间短,各项创建工作多,教学任务重,为充分调动科研人员投身科技创新,要在科研岗位管理制度上大胆创新,建立创新的人才培养机制,不拘一格选拔和培养有科研兴趣、乐于钻研、能力强的年轻创新人才,不搞一刀切,积极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鼓励更多的年轻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同时,也让优秀的教师乐于“授业”,建立相对均衡的人才“多行道”,让各类人才都可以朝着稳定的预期目标,经过不懈的努力走向光明前途,实现创新系统中各主体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当今学科间的横向综合、交叉和渗透日益强化,要求科学研究工作中要加强协作、联合攻关。比如信息技术就至少需要物理、数学、材料、精密机械、自动控制等学科的共同支撑,这种“集成化”的特征要求人才培养有赖于学校组建科研团队的平台,鼓励大家协同作战,形成科研高地。但是,高职院校科研活动的个体化、分散化、小型化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这与当今科学发展的综合化趋势是不相适应的,应建立科研团队建设和培养的机制,为人才发展创造环境。其实,高职院校的工业训练中心就是一个很好的协同作战和研究人才培养的基地,可以通过“联合、开放、流动、竞争”的运行机制,探索人才培养模式。“联合”是指将教学实训室和科研实验室联合共建,资源共享,利用教学实训的基础设施,开辟科研实验室,为科研服务,为高年级学生和毕业设计服务;“开放”是将实验室的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对校内外开放,力求产生更高的科研效益;“流动”是指建立专兼职人员管理模式,学校配备相应的科研编制,以保障建立相对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其他研究人员按课题需要或带(给)课题、经费进基地,完成课题出基地的人员交流动态平衡机制;“竞争”是指课题在各渠道投入的“种子资金”基础上,通过固定和流动人员的竞争上岗,研究人员对外积极参与竞选重大课题等形式,实现课题研究、实验室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发展。
另外,通过科研凝聚、培养学术梯队,通过青年基金课题资助、导师制等人才培养机制,为年轻教师从事科研工作、提高科研能力,形成研究团队,联合攻关创造条件。
2.建立创新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科研成果是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晶,是社会的知识财富,也是一个人的科研水平的主要标志,科研成果的评价结果将直接影响着教师和研究人员的科研积极性。为了鼓励多出有重要意义的创新成果,就要建立和完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克服急功近利的倾向,有利于鼓励原始性创新,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有利于发现和培育优秀人才,有利于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有利于防止和惩治学术腐败现象等。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产业化的任务、目的和特点都不同,其结果形式、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就应不同。现代科学的综合化趋势导致跨学科、横断学科出现,基础研究周期长,协作攻关要求高;科技产业化研究要面向市场,实效性强,实用价值要求高,因此,不同成果应确定不同的评价目标、内容和标准。
2003年9月22日科技部印发的《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针对当前科学技术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明确的改进措施和方法,明确规定科学技术评价必须按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产业化等不同类型科学技术活动的特点,确定不同的评价目标、内容和标准,以进一步规范科技评价工作。
战略性基础研究的评价,将以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中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为导向,突出国家目标与科学发展目标的有机结合,以科学技术前沿的原始性创新和集成性创新、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实质性贡献以及优秀人才培养为主要评价标准。
自由探索性基础研究的评价要以科学发展目标为导向,主要以新发现、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等原始创新性成果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为评价标准,注重原始性创新和科研人员的创新潜力,鼓励探索,宽容失败。
应用研究的评价应紧密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技术推动和市场牵引为导向,以技术理论、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核心高技术的创新与集成水平、自主知识产权(专利、版权、标准、专有技术等)、潜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要素为主要评价标准。
科技产业化的评价则以市场评价为主,以产品的技术先进性和创新性及其未来的产业化水平和发展前景为主要评价标准,这类科学技术活动将注重吸收经济学家、管理专家及产业界人士的意见。
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除来自高校的教师之外,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企业,他们在研究中的侧重点都较为明显;一些年轻博士学术前沿的基础理论研究能力强,但产品实现能力就差些。另外高职院校科研积累较少,科研人员的基础研究投入大,因此,针对不同的研究情况,应区别考核时间和评价方法,引导研究人员多出精品力作,而不是满足数量进行低水平的重复科研劳动。
3.建立创新的产学研合作的市场机制
传统上,评定职称和衡量研究人员水平常常以成果的水平和数量作为度量尺度,所以,研究人员基本上是按照成果导向来进行科研工作的,有些成果确实水平很高,具有前瞻性,但却不符合市场要求,无法实现应用价值。因此,应大力提倡科学研究要全面引入市场导向机制。
高职院校办学特点之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建立了各行各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为科学研究与市场接轨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大力提倡与中小型骨干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合作,建立了300余个教学实训基地,推动产、学、研结合,让教师、学生直接深入生产实际、办公现场第一线,为教师科研和学生实习找到结合点,既推动教学改革,又促进了科研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功能。该校媒体与传播学院的科技人员积极从事国外先进技术转移,与深圳华特容器有限公司共建产学研基地,合作开发“金属表面高保真彩色印刷工艺”和“金属表面彩色印刷数据化、规范化质量控制系统”等科研课题,与该企业签订了长期校企合作协议,先后从该企业获得横向课题经费60余万元,有力地推动了该企业金属表面印刷工艺的技术进步,使该企业逐步上升为深圳同类企业的领头羊。由于媒体与传播学院重视科研与市场需求的结合,获得了业界的高度认同,如苹果电脑(中国)公司授权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苹果数字媒体大学,广东省印刷协会授权成立了广东省印刷科技研发中心和广东省印刷检测中心,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可见,高职院校可以走以社会经济建设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结合道路。按照产学研结合主体关系的不同,积极探索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
(1)学校自主攻关、自主生产经营的校内产学研发展模式。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接轨的特点,必然要求教学设备与现行生产设备的更新要相匹配。然而,目前的体制,政府难于做到第一时间给高职院校添置最新的与生产相适应的教学设备,因此,依托校内技能训练基地开展教学设备的研制可说是高职院校永恒的一个课题。在校内技能训练基地的基础上,成立行业型的研发机构,让研发人员参与一定的实践教学活动,更主要是结合行业发展状况,通过自主攻关,改造、设计甚至自行制造符合最新技术要求、切合教学需要、并具有一定前瞻性的教学设备、生产工艺等,无疑是一种重要的校内产学研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能有效地推动教学与科研的结合,首先,教师在开发研制过程中,带动学生参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教学活动;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研制成功的教学设备,能产生师生的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推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第三,有利于形成校内技能训练基地的自我“造血”功能,节省一定的设备投入经费,不完全依赖政府的投资,而能延长实践教学设施的使用周期,并滚动发展。从长远看,一些运行良好、性能稳定、市场前景广阔的教学设备还可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依托研发机构创办企业,既是生产经营实体,又可作为培养学生生产实践能力的基地,为学生参加生产、专业训练、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提供条件,而且,通过把产品推向市场,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进一步改造产品的结构,提高产品的质量,能有效地提高技术创新,推动科研、教学的升级,校办企业的发展还给科研、教学的发展提供动力。
可见,校内产学研发展模式是围绕人才培养而展开的,依托校内技能训练基地,形成行业型的研发机构,直至自办产业,具有自主性、稳定性的特点,是高职院校主动实现的、与市场接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之路。
(2)学校通过技术创新、技术成果转让、管理咨询等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校外产学研发展模式。根据深圳市统计数据,到2002年底,全市注册企业约12.1万家,其中99.4%为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创造了深圳市工业总产值的64%、销售收入的62%和利税的51%,在促进工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在全市的工业总产值中,加工装配形成的产品产值比重仍然超过70%,掌握核心技术的产品产值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不到10%,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不到5%;尤其是中小企业,研发(R&D)投入不足,资金使用分散,技术创新水平较低,造成多数行业的关键和核心技术基本依赖从国外引进,而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却较弱的局面。为此,2002年2月,深圳市经贸局专门增设了中小企业处,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全市的中小企业工作,推出了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等系列措施。可见,面向中小企业开展技术支持、管理咨询、信息服务以及人才培养等具有广阔的空间。
既有市场需求,又有政府搭建平台,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缺上台唱戏的演员了。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就是特有的“技术演员”,综合组织好这些研究力量,安排好节目,就是要为他们找到与企业的结合点。因此,高职院校要立足自身优势,做好项目筛选,确定主攻方向,有重点、有选择地开展系列面向中小企业需要的服务。比如:
开展一些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改进和创新研究,如电子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等,利用高职院校的科技优势,进行早期的创新研究,帮助企业吸收和消化先进技术,这不是完全地照搬照抄别人的技术,而是一种为企业诊断的“模仿创新”药方,共同对引进技术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创新,并通过实践教学的使用、检验,大大增强吸收开发的针对性,使之配套化、系统化、工程化,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或者将创新研究的技术成果一次性转让给中小企业,帮助中小企业回避了研究开发竞争所带来的风险,进而确定企业的主导技术,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领域,增强企业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经营环境的适应性。
积极开展传统支柱产业的外观设计、使用功能开发及生产工艺改造,如服装、模具、钟表等行业,建立行业性的设计中心、检测中心、技术配套服务中心等,提供专业性、权威性、开放性的产品设计、检测、分析,设备调试、功能改造以及工艺加工服务,甚至是指标制定及认证等,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产品升级。
针对某些行业信息需求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如现代物流业,创建信息平台,通过新的理念、先进的运作方式和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开展信息融通、管理咨询,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创新。
在学校资源许可的情况下,还可建立一些中介服务组织,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法律咨询、会计服务、菜单式人员培训等,全方位地为企业提供服务。
这种紧紧围绕中小企业需求而进行的技术创新、技术成果转让以及信息咨询服务的校外产学研发展模式,来源于生产,又应用于生产,研究内容丰富、研究目标明确、服务性强,反过来,通过各项服务又推动了高职院校的科研发展,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水平,是高职院校坚持面向市场需要,保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生命源泉。
(3)学校与企业联合建立工程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技术推广联合体或者技术入股、双方投资创办经济实体的联合型产学研发展模式。
根据2000年珠江三角洲的13660家工业企业调查资料显示,其中,608家大型企业中,亏损企业占31.4%,平均产值为4.8亿元;919家中型企业中,亏损企业占41.2%,平均产值为1.17亿元;12133家小企业中,亏损企业占29.5%,平均产值为0.40亿元。此外,在珠江三角洲,企业生命周期较短,生产历史超过20年,年产值上亿元,实力雄厚的企业不多,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仅有几年,这些企业缺乏基础研究强有力的支持,加上一些核心技术创新的难度本身就很大,所以,绝大多数企业产品的核心技术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他们依靠市场的占有来求得生存和发展。我国加入WTO后,这些企业仍然依赖市场已不能像过去那样获得很高的产值和利润,已意识到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求发展。而对大多数企业而言,技术创新尚有一段时间和距离,于是,寻找与高校的合作便成为一条最有效、最便捷的途径。高校也希望开辟新的办学资源,做大做强,尤其是高职院校,需要与企业密切结合,双方建立紧密的伙伴关系,是人才、技术与资金、市场的优势结合,将产生1+1>2的效果。
一是校企联合建立工程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主要是围绕某一技术领域或研究方向开展研究,具有强大的中试开发能力。针对企业产品的核心技术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状,校企联合攻关,成果共享,对产业中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专门化的研究,搭建公共技术平台,经过它将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和新技术应用到现实生产中,不断地拓展产业群,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实力,还能有效解决成果转化的瓶颈问题,加快成果转化的步伐并保证了稳定的科研经费。比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深圳市政府支持下,与深圳市家具行业协会联合建立的深圳家具研究开发院,立足深圳,面向国内外,建设成为深圳家具业的知识加工厂,可以预见她将成为深圳家具行业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地,也将成为家具行业的人才培养基地。
二是高职院校以技术入股或双方投资创办联营科技企业。高职院校把研究成熟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成果源,以等价有偿方式入股企业,或者双方投资创办经济实体,带动某一产业的崛起和发展,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地方经济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品结构发挥规模效应服务。比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掌上卫星导航定位仪”以技术入股,与浙江001数码通讯有限公司签订了“001普泰系列产品项目合作协议”,技术股权占项目的30%。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负责产品技术研发、完善及生产技术培训,浙江001集团则以资金、001品牌及市场运作推动产品市场化。
三是强强合作,建立联合院系。众所周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康大学院都是联合办学的典范。高职院校可以探索与企业建立联合院系,作为企业人才培训、技术推广、产品服务的强有力后盾,从而使企业有了技术依托,能及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找到最合适的生产、技术人才等,也使高职院校的科研更符合生产的需要,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其作为孵化器,立足市场需要,高起点开展科研,带领高年级学生进行工程设计、毕业论文以及生产实践等活动,使培养的学生更能主动适应社会,可谓一举数得,是高职院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开辟新的办学资源,拓宽生存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
因此,联合型产学研发展模式是以学校与企业双方竭诚合作、优势互补、共谋发展为前提,依托联合建立的研究开发机构、联营科技企业以及人才培养基地等实体,共同投资,共享利益,共担风险,是责权利相统一的合作体,具有合作要求高,投入大,收益大的特点,有利于实现高职院校、企业、地方经济的良性循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三种不同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对高职院校的科研要求也不同,校内模式是整体的一部分,具有自主性,主动选择技术发展;校外模式是相对独立的两个主体,相互关系较为松散,对技术的成熟性要求高,能直接为企业所用;联合模式的主体是密切的“捆绑式”关系,强调的则是技术的实力,能创造企业的竞争力和资本的增值。高职院校努力创造条件,有侧重地选择不同的产学研结合的研究发展模式,准确定位,将有利于形成主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科研特色,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目标。
4.建立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高职院校具有丰富的应用技术人才资源,各层次的教师、科研人员构成了完备、合理的创新人才结构,可以产生出大量的科技成果。专业门类多,仪器和实验设备齐全,校内外实训基地、多种技术测试和开发平台,成为强劲的高新技术成果源头。可以看出高职院校不仅在培养高科技人才方面担当重任,在技术创新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然,在我国造成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很多,高职院校也同样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做好科技推广工作,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的优势,就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提出几点建议和对策:
(1)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营造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如何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关键在于学校的政策推动。基于培养人才、发展科研的主要任务,高职院校应解放思想,建立结构合理、管理体制先进、人事制度配套的新型科技体制。制订鼓励科技人员(包括在校生)开办高科技企业,真心实意地鼓励科研人员无任何负担地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大胆进行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机制,建立固定与流动岗位相结合、科研与创业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岗位相结合的人事制度和科研管理制度,从职称评定、职务聘任、岗位编制、学籍管理、教学科研任务考核及学校、院系、个人之间的收益分配、成果归属及共享等等方面,制订切实可行的政策,鼓励科研人员和在校生以其研究开发成果为资本创办科技企业,实现成果转化。目前,清华、北大等研究型高校的一些学生,在保留学籍的情况下,休学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或参与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活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不论他们成功与否,这种现象出现的本身就值得重视。
(2)创办高职院校工业技术园,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研究与开发、成果转化与商业化三个阶段,这种转化就是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其中既面临着技术风险,也面临着市场风险和财务风险,将高新技术的研究成果成功转化,才能实现其真正的价值。世界上普遍采用建立科技工业园区的方法,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科技成果的迅速产业化。建立科技园是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能为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促进大学、研究院所和企业间的联系。
20世纪初,美国的一些大公司开始和大学合作培养人才,建立科学实验室,大学在教学、科研与工农业生产开始密切联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高等学校一方面重视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积极促进技术向生产的转移,另一方面则加强同工业界的合作。美国高校与工业企业的合作研究与开发,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既注意满足大学发展的需要,又注意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的结合,社会效益的统一。近几十年来,美国的产学研合作更有新的发展,建立了以大学为中心的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形成高技术密集区。美国现在已经建立的类似硅谷的高技术密集区已达100多个。美国把高技术密集区、大学与工业联合体视为美国在21世纪开展竞争的最重要的措施。日本、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也对产学研结合方面非常重视。
我国从1992年开始由国家经贸委、国家教育部及中国科学院联合组织实施产学研工程。各高校的科学研究在发展中逐步走出校园,面向社会,通过承担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科技攻关任务,如国家科委的火炬计划、攻关计划,国家计委的科技攻关计划等,以及企业单位的委托研究任务,科技咨询、为企业代培科技人员等方式,积极为经济建设服务。实践证明,产学研体系的建立,对高校技术的创新工作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高校大批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有条件的高等学校都积极的创办“科技工业园”,以高科技为中介,联合社会各界,形成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协调运行的产学研结合模式。校办产业达7000多家,其中科技型产业近3000多家。高校控股或参股的上市公司也发展迅猛,已成为上市公司中十分活跃的投资领域。高校控股或借壳上市公司已达20家,其中高校控股公司13家,如清华同方、东大阿尔派、天大天财等。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的创立更是产学研合作的结晶。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核心的中关村高科技园不仅是国内最大的高科技基地,而且也是最大的高科技产业基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了联想、方正等高科技产业,形成了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良性循环的体制,不但促进了研究水平的提高,而且也促进了人才的培养。
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强调学生技能培养,并且与岗位能力相适应。为此,高职院校在校内建立了学生技能实训(实验)中心,拥有针对各行各业生产实际而建设的真实的、仿真的、模拟的工业环境和条件,这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创造了良好的平台。高职院校的学生技能训练基地(部分院校称为工业训练中心)可同时建设成为工业技术园,面向中小企业开展技术支持、创新研究、管理咨询、创业培训等,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资源和设备优势,积极为中小企业开展产品研制、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企业技术、产品升级提供全方位服务。
根据工业技术园的资源环境,建立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有目标、有重点地吸收具有创业能力的人进入基地,根据进入基地创业人员的具体情况和创业项目的选择情况,提供相应的创业场地和其他创业准备条件,为创业者提供项目策划、项目开发、技术服务、筹集资金等服务,实现创业主体由自然人到法人的转变。其次,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设备资源与实验条件,为科技成果的产品化提供技术支援,对科技成果进行产品化试验、样品试制、工艺流程设计等服务。第三,面向中小企业开展科技信息与咨询服务。利用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社区组织、科技情报网、图书资料网等资源建立中小企业的信息咨询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的技术项目的水平、竞争者状况、行业动态、替代产品与替代技术的发展现状、中小企业创业的经济社会法律劳动力资源等外部环境,提供相关情报与信息服务。通过以上各种形式为科研人员和校企合作提供环境和保障,使高职院校的科研方向直接面向经济发展,科研成果推广和应用也就能够适应生产、开发新产品部门的需要。
(3)充分发挥科研管理部门的中介作用,加强对科研管理人员的培训,做好科技成果推广的服务工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技术进步的主体,高等学校则是技术和人才的源泉。开展企业、高校间的紧密合作,建立科技、经济密切结合的新体制是发展科技,提高经济效益的最佳途径。
科研管理部门是高校和企业紧密合作的中间桥梁,是关系到一项成果能否顺利转化到企业的关键所在。因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所进行的技术交易,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买卖,它不同于一般物质商品的钱物交换,由于科技成果是科研人员利用科学技术知识信息和经验做出的产品、工艺、材料及其改进等技术方案,通过交换以实现技术传播的技术成果和知识性劳务,即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技术、经验和信息所提供的服务,它具有无形性、价值和使用价值高、使用价值的延伸性和滞后性、寿命耗损的无形性、交易的非一次性、品种数量的单一性、价格的不确定性等特点,因此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从签订合同到履行完毕的一个较长的转化过程,只有合同履行完了科技成果才算转化成功。所以,科研管理部门必须进行全过程的控制、履行,才能完成科技成果的转化。因此科研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它的中介作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进一步开拓市场空间,捕捉市场机遇。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科技工作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的引力是客观存在的,然而这种需求引力的有效信息反馈。却不是所有人,特别不是研究与开发者的专长。由于信息不灵、信息反馈失真或对信息潜在市场预测不准,加之主观随意性和个人偏好,导致“情人眼中出西施”或“不识庐山真面目”,结果使得研究与开发呈盲目状态,这方面我国科技与经济决策因此引起的失误,其代价是有目共睹的。而科研管理部门接触面广泛,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因此科技推广人员必须善于分析和利用掌握的信息,有针对性地传播信息,以其客观地位而客观地反馈信息,以其独特的联想力和判断力,运用信息去发掘潜在的市场机会,向科研人员反馈这种机会,提高科技人员的研究方向的准确性,促进技术推力与需求引力的耦合,使科研工作既适应市场又引导市场,从而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第二,组织并参与科技成果的工业化、商业化开发,在签订和履行成果转化的合同过程中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科研管理部门的责任不但要对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进行管理,而且要善于组织科技成果洽谈会,在科研人员和企业之间要进行充分沟通,积极对参与科技成果的工业化、商业化开发的各个环节,在签订合同时,必须考查学校和企业的各项条款是否清楚,是否符合合同法的要求,是否将技术条款、质量条款、技术资料、技术使用权、供需双方的责任、义务、保密条款以及技术培训条款等必须用文字形式固定下来。由于科技成果的转化不仅是买卖关系,而且是一种长期合作关系,因此不但要考虑学校的利益,也要切实为企业着想,加强全方位的服务,同时对合同进行严格审查,合同不仅是对当事人的约束,亦受法律的保护,促使双方能够认真履行合伺。
第三,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进风险投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它必须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组织下运行。由于高校受资金的限制,许多成果往往束之高阁,使国家政府部门在技术研究和开发阶段投入的资金不能取得效益。国外实践表明,风险投资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关键因素之一。所谓风险投资是指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主要对处于产业发展初期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提供资金和经营管理支持的投资基金组织。风险投资的作用首先在于弥补传统投资体系的缺口,使得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过程均有资金支持。高科技产业化一般需要三个阶段:技术研究和开发阶段,成果国有化阶段,工业化生产阶段。这三个阶段依次连接,环环相扣,形成一条转化链。要确保转化的成功,首先每个环节都必须有资金面上的支持。在技术研究和开发阶段由于政府财政拨款和各项专项基金等科研经费的资助,加上本身资金需求且不大,一般能寻到较为宽裕的资金供应。随着科技成果转化逐渐向工业化生产阶段过渡之时,需要大量的后续资金不断地投入;随着高科技产业化向市场化效益化推进,其资金需求比例也相应上升(高科技产业化三个阶段的资金需求比例关系通常为1∶10∶100);随着科技成果转化的深入,后续资金需求量成倍增长。每一阶段的后续资金能不能及时足额跟上,决定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成败。大多数的科研人员不熟悉融资渠道和方式;况且,科研人员多数埋头于成果转化中的技术问题,难以分心顾及企业融资事务,因此科技推广人员应为科技成果的转化牵线搭桥,拓宽融资渠道,向银行贷款或与风险投资公司相结合,广泛吸取各方面的资金,为科研人员和企业实现成果的转化提供全方位服务,解决后续资金的后顾之忧。
第四,加强对科技推广人员的培训,提高承担科技成果推广人员的素质。要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应加强对科技推广人员的培训。要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涉及各方面的内容,包括金融、法律、市场营销及管理和科技成果的专业领域,并且科技发展迅速,市场千变万化,科技推广人员只有不断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才能承担科技推广的重任。
高职院校要想在技术创新中充分发挥作用,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就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强科技体制改革;必须尽快建立科学的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建立产学研的新体系,推进高职院校工业技术园等多种形式的高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不断孵化并向社会提供成熟的高新技术企业及产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冠华.技术经纪教程.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
[2]陈柏松.现代化高职教育探索之路.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3]李卓梅.高职院校产学研模式探讨.科技管理研究,2004(2)
[4]杨希文.加拿大高等教育产学研结合探微.西北大学学报,1999(11)
[5]郭必裕.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比较研究.南通工学院学报,1999(6)
[6]赵琼.创业创新与社会经济发展.国富经济研究中心资料,2001
[7]深圳市人民政府公报.2002(44)
[8]陈志刚,张维华.风险投资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分析.研究与发展管理,2000(6)
[9]王国成.高校科研与经济结合的探索.科技管理,1997(10)
[10]胡伟,夏砚博.发挥高校科技创新优势,建设有特色的大学科技园.研究与发展管理,200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