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第十一章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第十一章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以促进青年学生成人、成长、成才,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形成正常的人格、具备正常的公民素质为基本任务,是高等学校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第十一章 高职院校“两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以促进青年学生成人、成长、成才,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形成正常的人格、具备正常的公民素质为基本任务,是高等学校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近几年,高校的“两课”教师、德育工作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围绕提高“两课”教育教学的实效,进行了多方面的、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课堂组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方面取得了很多进步,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两课”教育教学的实效,使过去的“两课”教师感到理论课难上、“两课”教师难当、学生感到“两课”枯燥无味的局面有所改观。

在高职院校“两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毫无疑问走在了广东的前列,甚至在全国也有了一定的影响。2004年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两课”成果《全面提升高职‘两课’实效性的探索和实践》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该成果由于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系统突出,影响广泛,所以广东高校及国内高职院校得到推广,广东高校工委、广东省教育厅于2004年11月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主办广东省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现场观摩会,推广该成果。该成果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吸引了国内许多高职高专院校领导、教师来校学习考查。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两课”方面的探索集中在“两课”要“一线化”的教学理念、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考试改革、双语教学等几个方面。

一、坚持“一线化”方向,提高高职“两课”教育实效

(一)“一线化”:对高职“两课”教育模式反思的结果

传统的“两课”教育,教育者往往习惯于将各门课程作为一个知识体系传授来,一门课程往往是在集中的几十个课时之内,通过课堂灌输来完成,存在着突出的“六重六轻”现象,即:重灌输、轻引导,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理论说教、轻行为养成,重共性、轻个性,重理论的一次性考试、轻行为的过程性考查。

但是这种传统的“两课”教育模式忽略了四个区别:

一是忽略了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区别。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有其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向和一些鲜明的特色,如培养目标是直接到企业一线的灰领或银领,培养过程突出技术应用性,培养特征突出职业岗位(群)技能性,培养模式突出校企合作性,专业设置突出市场导向性,教学内容突出行业实用性,教学方式突出主体实践性等,这与普通高等教育是有很大差别的。高职教育要面向社会一线、企业一线、生产一线,高职的“两课”教育也必须面向一线。

二是忽略了高职理论教学与普通本科教育理论教学的区别。普通本科教育理论教学突出的是全面的理论构架,完整的理论体系,而高职理论教育强调的是“够用的”理论教学,不求面面俱到,但求实践中有用的讲到、讲透,而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上。这就要求我们的高职“两课”教育也应该突出重点,以实用为原则,以实践、体验、躬行为重点。

三是忽略了学生就业后的岗位区别。因为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在企业生产一线的,而且在专业紧密与市场需求接轨的情况下学生的就业方向也是基本确定的,职业已经定向化了。这就决定高职“两课”教育必须面对职业一线的实际,结合高职院校富有特色的实训教学和岗位技能教育,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实施“两课”教育,在训导而非教导中加强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高职教育必须面向职业一线,面向岗位一线。

四是忽略了高职学生素质与普通本科大学素质和特点的区别。高职教育的生源要比普通本科整体上差。高职院校要利用差得多的生源,少一到两年的时间,把学生都培养成同样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从学生学习特点上看,高职学生对纯理论的学习不太感兴趣,而喜欢实践性的、动手操作性的学习方式。高职“两课”教育必须面对学生素质的一线,必须正视学生素质的实际,必须基于学生的实际素质和学习偏好,实事求是,稳步抓起,注重实效,逐步提高。

反思我国传统高职“两课”教育模式,问题在于脱离了高职教育模式,脱离了学生的职业需求,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强调“一线化”。高职“两课”教育的“一线化”要坚持“五贴近”(贴近高职教育模式,贴近学生未来一线岗位的实际,贴近一线绝大多数学生的素质实际,贴近学生一线社会生活的实际,贴近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体现“四特点”(职业性、定向式、够用型、综合化),使高职“两课”教育,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贴近一线,定向一线,着力培养学生符合“第一线”职业岗位要求的理论素养与思想道德素养,形成具有高职教育特点的特色,构建高职“两课”教育新模式,避免高职院校的“两课”因袭或照套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开设课程和实施教学。这也是提高高职院校“两课”教育针对性、时代性、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职业性即高职“两课”教育要面向为生产一线,在职业教育环境中培养理论素质、道德素养合格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把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指导、职业心理、创业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并贯穿于“两课”的全过程,培养具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精益求精、服务社会的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定向式即高职“两课”教育应当把学生锁定为走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职业岗位的社会人,按照岗位一线的特点和要求并结合其发展趋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中选择并突出那些具有定向性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符合一线职业岗位要求的思想道德素养。

够用型即高职“两课”教育要对学生进行基础性、面向岗位需求的、实用的、够用的“两课”理论知识,如突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和知识教育、改革开放教育、法律常识和经济法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离学生岗位需求较远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压缩甚至精简。

综合化即以高职学生未来岗位需求的“两课”基本知识为核心,融合创业教育、心理教育、劳动教育、美育等,提高“两课”的涵盖面和适应性,以“两课”为媒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果说够用型是在“两课”内容的上做减法,综合化则是做加法。

(二)教学理念一线化:从旧“三中心”向新“三中心”转变

在传统的“两课”教育模式中,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三中心”。在这种教学理念指导下,学生知行分离,理论与实践脱节,存在着典型的“两张皮”现象。

在“一线化”的路线下,传统的“三中心”应该被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的新“三中心”取代。

“以学生为中心”指的是将学生作为主体,也就是以“学生为本”来开展“两课”教育,根据学生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行的实际,根据学生未来岗位对理论素养和道德修养的实际需要,根据学生生活的社会实际,突出“两课”教育的时代性、社会性、定向性。

“以实践为中心”强调教育教学方法是以实践活动为主,最大限度体现实践性,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做,在实践中体会,在实践中应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强化,在实践中净化,将知行信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生在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理论的有用性、威力性和正确性。

“以体验为中心”强调的是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熏陶,在体验中接受,从内心深处让学生接受教育,让有关理论在学生心中扎根,让学生在经历中产生信仰,让学生体验美好言行带给自己的美感、进步感和成就感。

以新“三中心”取代旧“三中心”,能够使“两课”渗透于学生学习、生活,包括专业技术学习、生产实习的全过程中,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思想教育与行为养成相结合,促使学生在实践与体验中,提高学习探究的积极性,享受教育过程,提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正确的理论内化为自身的品质,升华为自觉的行动,形成比较稳定的品质和素养,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符合理论素养提升与品德养成的规律。

(三)教学内容的“一线化”:整体规划,分段实施,细化目标,专题教学,渗透职业

高职学生政治理论素养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养成不是靠几门课、几百节课所能实现的,是需要在高职3年的成长、成才、成人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渐进性和过程性。因此,高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品德形成规律和高等职业教育规律,整体规划,分段实施,将政治理论和德育目标、内容分解到高职教育的全部教育过程中,以达到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提高、螺旋式上升的效果,并采用专题式教学,教学的过程渗透职业道德。

整体规划:打破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理论体系,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群,再将联系紧密的知识群组合成若干个教育点,统筹规划,各个教育点之间应体现高度差别,从而实现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

分段实施:按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把高职三年设定为成长—成才—成人三阶段,并把“两课”教育点合理分配到高职学生的三年。

细化目标:把教育点的知识群和教育目标分解细化到每一年级。

专题教学:按照教育目标,以知识群为核心,进行专家式、专题式、研讨式教学,核心知识讲透,知识群的有机关系讲清,相关知识讲到。

渗透职业:“两课”知识始终以职业道德为核心,围绕职业而展开,在“两课”教育的同时使学生了解自己未来的职业。

下面,笔者以思想品德课程为例来说明。

高职一年级作为成长阶段可以确定《高职——人生的新坐标》、《劳动——生存之本》、《守法——公民的义务》、《公民道德,贵在践行》、《团队精神,成功保障》、《总结自我,提升人生》等12个德育目标;高职二年级作为成才阶段,可以确定的德育目标包括《人生价值,贵在奉献》、《职业道德,从业之本》、《珍惜青春,慎思爱情》、《深入一线,勇于实践》、《诚实守信,立身之本》、《质疑求异,开拓创新》、《融企业文化,铸企业精神》等;成人阶段的高职三年级重点德育目标是择业观和创业教育,可以确定《转变观念,正确择业》、《与时俱进,终身学习》、《勇于竞争,善于合作》、《更新观念,自主创业》、《爱岗敬业,服务社会》、《志存高远,平凡做起》等与学生就业紧密联系的德育目标和内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四)教学方式的一线化:实践性、体验性和社会性

在教学方式上,高职“两课”教育要突出实践性、体验性和社会性,让学生到社会上实践,到职业环境中去体验,在不断的实践中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提升,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道德素养。

实践性是指把“两课”课堂划分为理论讲授课堂和校园实践、家庭实践、社会实践的实践课堂,学时也划分为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和积累,在实践中理解和感悟,在行动中提高和升华。即使理论讲授,也大量采用实践中的案例,提高理论的生动性、亲和力、人情味。

体验性即不来空洞的说教,让学生到实践中深入调查,到社会中寻找案例,亲身体验,发现理论的威力,发现道德的价值,完成自我教育,体现政治理论和道德修养的解释力和说服力,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社会性即在教育的过程中,坚持面向社会现实、生活现实,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两课”的应用性、时代感。

在实践性、体验性和社会性三者中,实践性是核心。与理论教学融通、互相配合的社会实践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巩固课堂学到的理论,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以及党的方针政策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亲身感受理论的威力和“两课”的价值,有助于理论在学生心灵中扎根,而且能在相当程度上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使学生有机会透过纷繁多样的社会现象,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从而丰富和补充课堂教学内容。

下面,以高职二年级的第三个德育目标《职业道德,从业之本》为例,看看目标细化后,按照实践性、体验性、社会性思路设计的德育课新模样。

可以将《职业道德,从业之本》这专题分为六部分:

第一部分为“实践写真”,讲述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刚大学毕业的员工因职业道德缺失而被辞退的故事。这个故事所讲述的企业和人就是学校附近的一家公司知名公司,这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问题就出在离自己很近的地方。在故事之后,提出“他为什么被辞退”、“如果他是职业经理人,危害又将如何”等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二部分是“走进生活”,由“实践写真”的一个案例引申开来,举出若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典型案例,来说明“社会呼唤职业道德”、“人们生活离不开职业道德”、“社会公平离不开职业道德”、“个人成功离不开职业道德”等。主要是用事例来说明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而不是用文字来推理、论证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是“研究探索”,结合“实践写真”和“走进生活”中的案例,专门论证“为什么职业道德是从业之本”。在这一部分,老师要安排一个活动,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到企业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是职业道德对一个人的成长与成功、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一个行业的社会评价有多大影响等,然后返回课堂进行交流。

第四部分是“调查分析”。要求学生分成调查小组,围绕“我们应具备怎样的职业道德”的主题,深入企业调查,评判、分析一个行业职业道德标兵或一个优秀群体,总结他们身上所具有的职业优点以及为企业、行业发展的贡献,分析他们为达到这样的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分析企业行业中存在的不遵守职业道德的危害及解决措施,最后总结出自己专业所属职业的道德素质,形成一份完整的社会调查报告。在调查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查阅资料、拟订采访提纲、联系企业、设计调查问卷、选择问卷发放地点,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交际礼仪、社会调查、报告撰写的全套知识,在实干中增长才干,提高理论素养和道德修养。

第五部分是“讨论总结”。要求各小组基于调查结果展开讨论,自己形成共识,以现实生活中的自己亲自调查的事例来教育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同学互相教育。教师总结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指出“职业道德是构成一个职业社会的最基本条件,也是一个人必备的素质之一,是保证一个人事业成功的条件之一。只有不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才能在行业中有所成就,才能为企业赢得信誉,才能为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共识,并告诉学生,其实职业道德是寓于平凡小事之中的。

第六部分是“行动体验”。行动体验分为三块:一是要求学生按照个人道德、家庭道德、社会公德的要求,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日积月累,养成个人良好的道德习惯。二是在学生职业操作技能训练中,坚持职业道德训导,在全真的环境中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职业道德规范来做,从穿工作服、上下班打卡、工作台清洁、实训器材节约等细节抓起,让学生在职业实践中自觉培养自己的德行,使德行成为自觉的意识、自身的习惯、自主的要求。三是通过举行主题班会、开展“实话实说”、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加强认识,不断锻炼,最后达到理论上充分认识职业道德重要性、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素质和道德素养的目的。

(五)教学方法“一线化”:调查研讨为主,引导评授为辅,提供网络课件,欢迎自主学习

在教学方法上,要立足广大高职学生的实际,老师少讲、精讲,学生多做、多练,以调查研讨为主,引导评授为辅,提供网络课件,欢迎自主学习。

调查研讨即学生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以调查小组为单位,以调查研究报告为基础,在课堂上交流,然后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得出比较一致的认识。这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引导评授:教师在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要起好引导作用,防止无谓的争论,避免出现跑题。学生讨论结束,要善于总结和归纳,既求同也存异,要总体上给予正面、积极的评价,给学生的信心。同时,对于学生讨论不深入或没有涉及的重要知识,要及时进行补充性讲授。讲授要用多媒体课件,综合利用。

提供网络课件,欢迎自主学习:对于部分求知欲望强烈、自觉性强的同学,老师仍然要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制作网络型课件,提供教学素材充实(理论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大纲、课程进度表、教案)、理论体系完整、背景知识全面、媒体形式丰富(音频、视频、动画、照片、图案等)、链接自如、习题多样(客观题的人机对话测试、有趣的主观题)、师生交流方便(留言簿、电子邮件、网络聊天室)的自主学习软件,营造一个充满生机、活力、个性化、开放的学习环境。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去安排和选择学习的内容。学生可以上网学习或拷贝后自学,随时提问交流。这样既有利于因材施教,随时指导,也有助于把学生从传统观念下的“受教育者”转变为适应知识社会需要的学习者,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自觉性,克服了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系统中统一教材、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程序、固定教学时间的弊端。

(六)考核方式“一线化”:实践考核为主,理论考核为辅,体现综合性和创新性

考试改革是“两课”教育改革的“牛鼻子”,因为所有的改革都需要以一定的形式体现改革的成果,所有的改革都要最终通过考试体现出来,同时,考核评价是教育的杠杆,考什么、怎么考等问题,直接影响着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考核的方式直接决定了改革的方向。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是: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与行统一的原则,将“两课”考试划分为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两部分。

理论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和理性认识能力,考查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实践表现。而且考核方式是多元的,成绩是综合评定的,评价基本上是科学、客观、全面的。

理论层面的考核可采用闭卷、开卷、作业、小论文等形式。如考基本知识的客观性考试可以实行闭卷的人机对话考试,学生考完即知道自己的得分;主要考基本原理、观点、方法应用。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主观性考试,可以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

实践层面的考核是过程性考核,主要针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职业道德训导的表现以及日常行为表现进行过程考核,考查的项目包括遵守课堂纪律、课堂讨论表现、参观和社会调查的表现、社会调查报告、社会实践报告、职业道德训导报告、校园行为、家庭表现、社会表现等。

成绩考核的评价标准是以实践考核为主,以理论考核为辅,综合考虑实践考核和理论考核的结果,突出创新性。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的成绩按一定7∶3的比例综合评定。理论考查中鼓励学生在主观题的考试、提问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只要有创新就应给予肯定和较高分数。实践考查要广泛听取学生班主任、辅导员、实训基地指导教师、家长、心理学教师、班干和同学的意见,从而将“两课”和学校各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整体连动,提升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协同效应。

(七)坚持“一线化”导向,继续探索,不断提高“两课”的实效性

高职教育肩负着为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输送技能人才的伟大任务,“两课”肩负着提高学生政治理论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双重任务,肩负着教育教学实效需要不断提高的社会压力。在这种形势下,高职“两课”教育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原则,坚持一线化的导向,切实提高实效。

以“一线化”为改革导向,高职院校的“两课”教师还可以在优化“两课”课程结构、充分发挥潜在课程的“两课”功能、充分发挥网络在“两课”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深化“两课”实践教学、营造教育环境调动学生的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参与课堂教学、深化“两课”考试改革等方面继续探索,不断完善,进一步提高“两课”实效。

以“两课”课堂为学生一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道德素养奠基,以“两课”课堂为培养职业道德合格的中国产业工人奠基,这是我们做得到,也应该是做得好的。

二、利用多媒体组合教学,提高“两课”实效的探索与实践

多媒体组合教学是指教师在班级授课形式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继承传统教学的合理成分,恰当地引进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及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幻灯、投影、广播、录音、电影、电视等),通过演示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使传统教学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各展其长,互为补充,构成教学信息传输及反馈调节的优化教学媒体群,让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达到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从1998年秋季开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的“两课”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实践,找到了适合高职学生特点、深受学生欢迎的新的教学方法——多媒体组合教学法。

如今,5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我们的探索与实践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将我们的改革动因、多媒体组合教学在“两课”教学中的特点和优点、多媒体组合教学课件的制作、“两课”开展多媒体组合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总结一下,希望对正在探索多媒体组合教学的同行们有所帮助。

(一)“两课”教学中试行多媒体组合教学的改革动因

我们之所以选择多媒体组合教学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1.多媒体组合教学有利于改变学生对传统“两课”空洞说教的偏见。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以促进青年学生成人、成长、成才,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形成正常的人格、具备正常的公民素质为基本任务,是高等学校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两课”在培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其树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素质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想让“两课”教学真正做到“入脑、入耳、入心”,达到“两课”教学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进行一些说教。但在以往的“两课”教学中,基本上是老师满堂灌,学生不爱听。有部分学生甚至认为“单调枯燥、死气沉沉”,“充满空洞的说教”。怎么样改变“两课”的形象?多媒体组合教学无疑是个不错的新选择。将学生熟悉的案例、场景、重要的历史镜头、文物照片、著名电影电视片段等嵌入课件中,穿插在理论的讲授中,增加信息量,增加传输信息的形式,避免单纯的灌输和说教,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媒体组合教学有利于把理论的深度与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度结合起来,有利于把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结合起来,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两课”教学必须要有理论,而且理论应该有一定的深度。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分析和思考的能力,接受“两课”教育已经不单纯是“你说我听”、“你讲我听”的问题。为提高学生接受理论的积极性,就必须使我们的理论教学尽量贴近深圳改革开放的现实,贴近学生的现实基础和接受水平,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帮助他们学会运用理论,提高他们运用理论观察、分析、解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多媒体组合教学能够通过照片、录像、电影片段、录音等方式直观展现现实问题,老师能够在讲授理论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心智,让学生身在教室中,心在现实中,拉近理论与现实的距离。

3.高职院校学生存在动手能力强而理论素养较低的倾向。多媒体组合教学有利于利用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以观察、分析、解释、解决现实问题为突破口,既强化其动手能力,又加深其对理论的理解,提高理论素养,取得较好效果。

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强而理论素养较低的问题。考虑到专业发展和就业需要,学生普遍对专业课、技能训练课、社会实践课比较感兴趣,而对“两课”不太重视。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喜欢动手、勇于实践的特点,在“两课”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组合教学,营造一个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开放式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在动手操作上比较有信心和兴趣,也容易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4.深圳作为发展迅速、经济活跃、新鲜事物多的特区,有丰富的实践资源,这些资源应该引入教学,成为“两课”的活教材。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广泛收集资料,嵌入课件中,成为“两课”的活教材,增加理论的现实性。

1996年下半年,多媒体组合教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试验,效果很好,在学生中引起极大反响,并在全院教师公开观摩课中获得一致好评。1997年,《邓小平理论概论》、《毛泽东思想概论》课借鉴并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也深受学生的欢迎; 1998年,德育、法律基础等课程也全面开展多媒体组合教学,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二)多媒体组合教学在“两课”教学中的特点和优点[1]

通过7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多媒体组合教学在“两课”教学中有以下特点和优点:

第一,丰富的表现力。多媒体组合教学可以打破时空界限,利用媒体的延伸作用,把事物由小扩大,由大缩小,化远为近,化静为动,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教学内容易于被学生接受。例如,《邓小平理论概论》课在讲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过程时,通过课件的演示和专题录像片的放映,把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元素有机地组织起来,为学生全面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阶段的论述、前苏联和中国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的认识误区和实践挫折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这样不仅可以把抽象的理论和无形的历史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且可以使教师原本艰难、冗长单调的教学活动充满了无穷的魅力。

第二,丰富的信息量。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极大地增加教学信息量,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如《邓小平理论概论》课在讲授可持续发展时,我们通过文字、表格、图形、声音、照片、图像、动画和视频等方式给学生展示:郑板桥吟诗“舀瓢江水煮春茗”、长江水变黄、深圳河严重污染、内蒙古草地沙漠化、卫星拍摄的照片上看不见沈阳和兰州、冰川面积缩小、北京沙尘暴肆虐、城乡结合部的低矮窝棚、中国的资源利用率与发达国家的对比图等,请学生思考四个问题:为什么人类生存的环境在恶化?怎样才能遏制这种状况?中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样的对策?可持续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区别何在?结果学生很快就能从丰富的信息量中分析出原因,结合常识给出遏制的措施,老师再导出中国在人口、环境、资源方面的政策,区分可持续发展和持续发展的概念,学生很自然掌握了知识要点,并且印象深刻。

第三,良好的互动性。多媒体组合教学可以有效地克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弊端,在教学中形成师生互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良好氛围。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都是积极主动的,教师引导学生走入理论知识、资料信息的海洋;而学生一旦“下海”,就可以自由主动地在“海”中畅游,成为学习的主人,将过去那种“要我学”的被动局面改变为“我要学”的可喜现象,从而使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和思考,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例如,在讲授《邓小平理论概论》的导论课时,教师先以图片、照片、录像的方式,再现邓小平逝世时,全国人民沉痛悼念邓小平(深圳市民自发到邓小平画像前敬献花篮、花圈等)的情景,然后,教师设计以下问题并投影到屏幕上,供学生讨论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景?邓小平理论和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实践有何关系?邓小平理论对当代中国有何影响?同学们看到上述问题后,非常感兴趣,他们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成长经历,纷纷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教学过程,真正做到动脑动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讲解邓小平理论对当代中国的巨大影响、学习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意义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第四,教学过程的优化。多媒体组合教学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充分利用图片、资料、画面、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化不见为可见,化抽象为形象,更直观更具体地讲授理论知识;可通过媒体的交互转换,开展启发式、讨论式、联想式教学;可通过视频资料化静为动,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多媒体组合教学促进了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

第五,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多媒体组合教学是对“两课”传统教学的重大变革,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环节丰富多样、信息量庞大而且富有时代感,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较全面地提高了“两课”的教学质量。老师不必满堂灌,更多的是注重引导、启发,普遍改变了同学们的厌学情绪和对公共政治理论课的主观偏见,学生不是被动的听,而是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讨论、思考、总结、分析,成为课堂的中心,理论素养切实得到了增强,运用理论的能力也大大提高,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目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两课”开展的多媒体组合教学在广东省内外已经引起了良好的反响,先后有湖南株洲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职业大学、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五邑大学、东莞理工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深圳新安职业技术学院等二十多所高校到我院交流多媒体组合教学的经验。

(三)多媒体组合课件的制作

多媒体组合教学的关键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没有好的多媒体课件,多媒体组合教学的优点也难以体现出来,教学效果当然也就难以保证。我们的经验表明:通过备课制作多媒体课件比讲课本身更重要,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是讲好课的前提、基础。

在教学中,我们每位“两课”教师都制作了一批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具有教师个人风格的多媒体组合教学课件,并且每学期都在交流、探讨中不断完善。

根据我们的经验,多媒体组合教学课件的制作有三个基本前提、八个重要环节。

三个基本前提:

一是教师非常熟练POWERPOINT软件、PHOTOSHOP软件,并能熟练操作office系列的软件(尤其是word和excel软件),具有在网上搜寻资料的技能。

二是教师具备颜色和谐、字体搭配、合理布局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能设计背景柔和、视觉效果好、重点内容突出、布局美观的单帧课件。

三是教师熟悉教学媒体的基本优化组合和综合型优化组合。基本优化组合是指教学内容比较明确单一的情况下采用的选择、组合和优化教学媒体的方式,“两课”教学适用的包括录音-幻灯组合、幻灯-录像组合、投影-录像-幻灯组合、大屏幕投影机-视频展示台组合、大屏幕投影机-多媒体计算机组合。综合型优化组合指在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需要教学媒体多重表现、交叉演示等多种形式综合使用时,要求媒体选择予以综合权衡后,选择出所需要的一种多次使用的媒体或多种交叉使用的媒体。选择的方法与路径的导流图如下:

图11-1 综合型优化组合选择的程序与方法

八个重要环节包括:

需求分析。主要对学习者的需求进行分析,分析使用多媒体课件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如学生的基础、思想活跃程度、对教学效果的期望值高低、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必要性(能否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不使用这个课件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如何)。

确定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教学大纲规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的实际内容,是进行课件开发的直接依据。在大纲的指导下,结合教学需求分析,课件制作者要选择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特点来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可行性分析。主要考虑教学内容用计算机表现的可行性、难易程度、素材是否现成、无现成素材时制作与收集所要的素材是否可行、资金和人力是否充足等。

总体设计。总体设计是形成课件开发总体思路的过程,是制作教学多媒体课件最重要的一环和课件水平的关键所在。它包括总体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单元的模块设计。在进行总体设计时,要确定开发的工具和使用的软件,要充分考虑多媒体的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表现媒体,利用媒体的最佳作用点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媒体的教学功能;教学内容组织上应采用模块化的组织方法,以知识点或教学单元为依据,兼顾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模块的可扩充性;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应突出,提供多种形式和层次的学习内容;在内容表现上文字应精练准确,色彩的搭配合理,动画符合教学内容的实际,解说应清晰流畅,效果声音要逼真,播放的时机要恰当;在结构上应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简洁而有逻辑性和层次性。

脚本设计。将课件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结构、教学策略、界面设计进一步具体化,并编写成思路清晰、流程精炼的“剧本”,如同一个动态的电影脚本,它包括如何组织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信息以何种形式(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呈现、何时呈现、其间的交互转换如何安排、使用课件前需要作哪些准备、使用课件时应注意的事项等等。

素材准备。根据教学设计和脚本设计的要求,收集并准备制作课件所需的多媒体素材,如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动画、案例等。在素材搜集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筛选、加工和创意制作。如有关邓小平同志的照片、文字资料、录像片汗牛充栋,必须根据《邓小平理论》教学内容的需要,合理、有针对性地做好遴选、检录、校对及录像带的裁剪、编辑工作;此外,还可以在报刊、杂志等书籍上大量搜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尤其是要用好互联网,通过下载图片、资料等方式保持课堂信息的新颖性、时代感。这一阶段是工作量最大的阶段。

课件合成。运用POWERPOINT等软件进行界面设计和文字、图片的处理、对准备好的各种媒体资料进行编辑、合成,即制作成教学所需的多媒体组合教学课件。还可以请专业技术人员利用专门的多媒体开发工具和高级程序语言进行开发。

试用与调试和评价。课件合成后,需要在不同的计算机运行环境和教学环境进行测试,通过收集反馈意见,进行各方面的微调。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课件制作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随时更新,补充新的信息,保持与时代同步,提高教学效果。

(四)“两课”多媒体组合课件制作和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在多媒体组合教学中,笔者认为应该注意并处理好以下八个问题:

第一,制作多媒体课件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料时,一定要精心比较、认真甄别。只有与教学内容高度相关的材料才能入选,不能为了形式的多样化而多样化,不能为了丰富信息量而丰富信息量,否则,就可能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教学内容的完成、达不到教学目的,教学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第二,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和使用多媒体组合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应该多交流,倾听学生的意见,使课件更贴合学生需求,符合学生的思维;老师们应该经常在一起讨论交流,共同提高,使课件设计更具科学性。

第三,各种教学媒体品种繁多、性能和特点各异,对有效传输教学信息的效果各不相同,各自都有自己的适应性和局恨性,有时一种媒体的局限性可由其他媒体的适应性所弥补。只有充分掌握教学媒体的性能、特性和设计原理与方法,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设计和组合适宜有效的媒体,才能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第四,对于教学媒体的选择要慎重,什么时候最需要用,什么时候可以不用,一定要仔细比较和权衡,切不可为追求表现形式而滥用。各种媒体都有自己的功能,也都有不可克服的局限,因而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针对给定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可以结合不同媒体的特性与功能,选择能够使教学活动产生显著或独到作用的媒体。

第五,多媒体组合教学的应用并不排斥传统教学,而且只有将现代教学媒体的优点和传统教学的合理成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求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精心备课、精心授课、教书育人、良好的教风教态、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富有激情的演讲式授课、深入浅出的讲解、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等合理成分依然不可替代。

第六,多媒体组合课件的制作绝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根据时代、现实发展的需要、教学大纲要求的变化、认识的提高、学生的意见和同行的建议不断调整、修改和完善。

第七,开展多媒体组合教学后,教师上课时对计算机等教学设备的依赖性大大加强,如果教学设备不够充分,教学设备不能良好运行,教学效果将受到一定影响。因此,必须在开学初上课前由上课老师对多媒体教室进行一次大检查,专业技术人员对有问题的教室进行维修,保证设备的正常运作。由于课件容量较大,需要从网上传输课件,多媒体教室应该具备上网功能。为稳妥起见,教师也要配备较大容量的U盘或移动硬盘。

第八,多媒体组合教学作为先进的教学手段,必须与科学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发挥现代教育手段的威力,而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又必须与教学内容改革相结合,才能真正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为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唯一目的就是表现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又以教学目标为总导向。因此,在制作多媒体组合课件的过程中,必须通盘考虑,明确教学目标,熟悉教学内容,吃透教学大纲,突出重点、难点,采用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实现各方面的综合配套与整体优化,形成教学系统的最佳结构。

三、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段落大意法和提纲法,在现代和传统教学方法的结合中提升“两课”实效

为切实提高“两课”理论知识传授的实效,在多媒体组合教学的基础上,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从事政治理论教学的老师们大胆借鉴语文教学中的段落大意法和提纲法,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

(一)改革的动因:多媒体组合教学也有弊端

自1996年开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从事“两课”教学的老师们就开始进行了多媒体教学的尝试。在学生反映良好的激励下,经过不断的内容完善和技术更新,我们最终确立了多媒体组合教学的课堂理论传授新模式。

多媒体组合教学主要着眼于提高理论教学的实效,注重声像并茂,史文结合,过程结构展开,争取把枯燥的理论讲得生动形象,提高理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真正使学生学得有兴趣,认真听讲,听得懂,学习效率高,全面、系统、深刻领悟和掌握政治理论的基本知识。

但多媒体组合教学也有自己的弊端。多媒体的生动性很容易使学生为一些具体的细节所吸引,难以或容易忽视从整体上把握理论。学生在老师演示和讲解的过程中,受各种媒体的综合刺激,很兴奋,听得很有兴趣,但缺乏对理论的系统把握。这是多媒体组合教学本身无法解决的,必须在讲解、演示的过程中运用新的思路和方法来解决。

另外,相对于普通高校的学生,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从总体上看要明显的低一个层次,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较差,很多学生的发言像挤牙膏,就那么干巴巴几句。要为学生补上这一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需要老师在以说为主的“两课”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为此,我们有针对性地采用了段落大意法和提纲法,来弥补多媒体教学的不足,帮助高职院校大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二)段落大意法与提纲法:同一过程的反向表达

段落大意法,是语文教学中一种基本的方法。在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课堂上,老师经常会要求学生先把课文划分为几个大的段落,总结出大段的段落大意,并进而总结出全文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法在引导学生从局部到全貌、从形到神来解构、分析和理解课文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学生了解了课文由哪几大块组成后,老师就可以引导他们分析几大块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和构思,几大块是如何围绕主题而展开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段落大意法主要是靠归纳。

与段落大意法对立的是提纲法。提纲法主要是靠演绎。提纲法也是语文教学中一种基本的方法,在命题作文中体现得最充分。对于命题作文,学生在提笔之前,首先都必须分析给定的题目,在落实体裁的前提下进行构思——确定中心思想、设计段落结构。构思的过程就是运用提纲法的过程,就是反用段落大意法的过程,因为构思就是要求学生完成将主题落实到框架和细节、把整体落实到局部、把无形的神落实到具体的形的过程。

因此,段落大意法和提纲法是对同一过程的两种方向相反的表达或探求方法。老师在教会学生使用段落大意法的同时,同时也是在训练学生如何反向使用提纲法。学生学会了使用提纲法,也就对段落大意法进行了一次新的角度的复习。

“两课”老师可以利用学生已经非常熟悉并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段落大意法和提纲法的基础,在教学中利用段落大意法和提纲法。这既有助于克服多媒体组合教学的弊端,提高学生整体而系统地把握理论的能力,也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是,“两课”教学中所用的段落大意法和提纲法与语文教学过程中所用的段落大意法和提纲法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因为语文课中的段落大意需要自己去分析总结,而“两课”中的段落大意已经通过各级标题的形式揭示出来了,基本上不需要学生自己去总结。各级标题实际上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提纲。

(三)综合运用段落大意法和提纲法的案例

笔者以高等教育出版社《邓小平理论概论》的导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例,来展示一下综合运用段落大意法和提纲法在大学“两课”教学中的运用。

在讲授之前,老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围绕本章的标题《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来思考一下,假如这是一个小论文的题目,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构思,进行布局谋篇?”(给学生几分钟思考、讨论,请两个学生讲一讲他们思考、讨论的结果,老师再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这两位同学的思考各有自己的道理。他们各自的表述,既反映了他们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思维方式。著名的思想家培根说过:‘两个人各有一个苹果,如果交换,交换后他们各自仍然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两个人各有一种思想,交换后,他们每个人都有了两种思想。’对比两位同学的思路,再与我们课文实际展开的思路对照(第三种思路),分析不同思路之间的异同,并认真分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我们就能组合出多种思路。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可以综合各种思路的优点,拿出一种令大家都比较满意的思路。”

“假如我来做以《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题的小论文,我会怎样分析呢?我首先要拆析题目。这个题目的基本概念是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概念,又衍生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并进一步衍生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我们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为什么说是新阶段?必须解释和论证清楚,摆出几条令人信服的理由。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那邓小平理论自身当然也有个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怎样的?既然是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新阶段,作为一种新理论,对我们的实践必然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些意义是什么?既然邓小平理论是一种新理论,对我们的实践又有深远的意义,那么,大学生应该如何学习它?经过上述分析,我认为,撰写以《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题的小论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入手:一是从马克思主义到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演变历程,二是阐述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原因,三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完善过程,四是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意义,五是我们如何学习邓小平理论。这个过程就是演绎推理的过程。从一个简单的题目,经过环环相扣、有理有据的严密的逻辑的分析,我们推理出一篇文章的框架结构。从一个简单的题目,我们推理出一个清晰可见的‘形’,一个有丰富内容的实体构架。”

“那么,课文具体展开的思路与我们的分析是否吻合呢?我们在讲解完课文后,再来具体分析和比较一下。”(具体展开讲述的过程略。)

课文以标题形式展现的课文的提纲是:(括号内为老师的进一步说明,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展开的逻辑层次性)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提纲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毛泽东的探索,邓小平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为什么说是新阶段)

(一)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二)邓小平理论的主题

(三)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三、大学生要努力学习邓小平理论

(一)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意义(为什么要学习)

(二)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方法(如何学习)

“这个提纲实际上就是编写者总结的段落大意。从这个提纲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文章的脉络,弄清楚这一章的重点所在。第一部分是介绍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过程,第二部分是分析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第三部分介绍学习的意义和方法。很显然,第二部分既是老师讲授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你们学习、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当然也应该是考试的重点。”

(给学生5分种左右的时间,进行讨论,比较几种思路的异同。最后总结。)

“将课文展开的思路与老师起初设想的思路进行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两者在大的思路上是一致的。不同的是:课文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没有作解释;课文将邓小平理论本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放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的标题下;课文将老师设想的第四、五大点放在了一个标题下。大家也可以比较一下,如果课文按照老师的设想来组织,将更富有逻辑和条理性。另外,我们的课文还有个缺点,在论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时,论证的思路是不清晰的,而只是给出了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邓小平理论的主题、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如果在每个具体论述的开始或结尾加上一句诸如‘新的精髓’、‘新的主题’、‘新的体系’评论性的结论,将更容易使读者理解编著者论证的思路。另外,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上对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时,有‘四个新’的概括,即‘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理论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进行了正确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总的来说,邓小平理论总结了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总结了国际经验,比较系统并初步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如果以这‘四个新’为基础来展开论述,将更能论证‘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一观点。”

“从这些地方大家也可以看出,教材、书上的东西也并不一定就是最科学的,也有可以改进的地方。所以不要迷信书本,对任何东西,都要经过自己大脑的加工,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分析,得出正确的认识。对一门功课学得再好的同学,只要努力钻研,总回有新的发现和突破,这就是学无止境。我们将语文教学中的段落大意法和提纲法运用到《邓小平理论》上,这就是触类旁通。如果运用到其他的政治理论课上,就是举一反三。因此,不同学科之间的方法、原理可以互相借鉴,不同的学科之间也总有相通的地方,也是相通的。中文系不一定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优秀的作家,长期坚持用段落大意法和提纲法来教学,我们政治理论课至少能培养出逻辑严密、文字基础扎实的作者。”

(四)综合运用段落大意法和提纲法教学的实效

笔者用这种教学方法在8个班进行了实践,效果比较好。这种好的效果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一是学生一上课就被调动了思考的积极性,精力更集中了,说话、搞小动作的人少了,看黑板、屏幕的多了。我校教务处和督导室的课堂教学秩序暗中抽查统计资料表明,往年《邓小平理论概论》课堂上,包括说话、戴耳机听音乐、玩手机、睡觉等学生平均每堂课28人(大班的课堂人数在90~160人之间),而在过去的一学年中,笔者8个班上的平均数下降到了8人。

二是学生成绩明显提高,不及格率明显下降。教务处的资料显示,1998年到2001年,《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班级平均考试成绩在62~76.6分之间变动,不及格率为7.4%,而过去一学年笔者8个班上的平均分数在72.6~84分之间,整体水平提高了约8 ~10分,不及格率下降到3.6%。

三是经过对两届学生的调查问卷调查,学生自己普遍反映,这一在课堂开始和结束时的“小插曲”,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效果,期末复习时看看提纲就能大致地回忆起所包含的内容,理解记忆更有条理了,期末用于复习的时间大大减少了。

四是配合这一新的教学方法运用,笔者在班上进行了一个小实验,每次课拿出约10~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上台演讲。演讲的题目由大家自己提前一周确定。同学们认真准备,查阅资料,考虑层次条理,注意语言表达,配合表情和动作,很多同学的精彩演讲赢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氛围。一个学期下来,92%以上的同学感到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了明显提高。80%的同学认为,说话自然了,有话可说了,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有了很大进步。

(五)综合运用段落大意法和提纲法教学的理性思考

我们从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上为比较满意的实效找到了合理的解释。

1.综合运用段落大意法和提纲法,适应了大学教学的特点

段落大意法和提纲法注意了教与学的结合,注意了由教师直接控制信息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强调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并通过教学方法的转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独立精神和创造才能,形成了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良性互动和正反馈机制。在开始授课之前,老师就要求学生开动脑筋,对所要讲的主题进行论文式的构思。上课时,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注意将自己的设想、老师的设想与课文实际展开的思路进行对比。授课完成后,老师又会引导学生对几种思路间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这样,老师教的过程始终就是学生学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也始终贯穿着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反馈,而且老师也可以从学生的思路中受到启发,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由于大学生的独立性、责任感和求知欲的增强,使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教的方法由简单地传授、灌输知识转化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和启发,由教“书”向教“学”、教“法”转变,老师讲的时间缩减,学生自学的成分逐渐增加。段落大意法和提纲法在教学中的综合运用,适应了这种变化和要求。在正式授课之前,老师要求学生设想课文展开的脉络,有利于调动学生思考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段落大意法和提纲法能使老师能够围绕提纲和主线,用更短的时间,更高的质量讲述完课程的内容,多给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多对学生进行指导、辅导和引导,并且作为一种学习方法,也会在反复的应用中潜入学生的头脑。

大学教学讲究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结合,在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的知识、了解学科发展前沿的教学过程中逐渐了解人类探索、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演绎推理、归纳、比较和综合,这些段落大意法和提纲法中常用的方法,就是研究的基本方法。通过在教学中综合运用段落大意法和提纲法,就会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与学生讨论课文展开的思路在哪些方面还不太妥当、哪些方面还有改进,这实际上也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

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段落大意法和提纲法是以学生大学前在语文学习中已经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的段落大意法和议论文写作中的提纲法为前提和基础的,是利用段落大意法和提纲法探索新知识的过程,是在新知识的学习中检阅、运用和巩固学生利用为段落大意法和提纲法的过程,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2.从学生的角度看

提纲法的演绎推理,有利于调动学生开动思维能力,提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主动性。

段落大意法和提纲法有利于帮助学生梳理出教学内容的逻辑线索和脉络,把握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掌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帮助理解和记忆,减轻学习负担,轻松通过理论考试。这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公共课的兴趣和积极性。

3.从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看

段落大意法和提纲法的综合运用体现了一切都是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思想。老师备课时固然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严密的思考,但这种学习方法的传授将使学生终生收益,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段落大意法和提纲法的综合运用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能在功课上花费更少的时间了,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素质就有了时间保证。而学习方法的传授也使学生拥有了更快地学习新知识提高理论素养的内在机制和保证。

如果一门课程上完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将章与章之间的逻辑关系梳理清楚,学生也就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这门课程的体系和内容。由把握一次授课的教学内容,到把握一门课程的体系内容,得到对这门课程的整体的认识,这是综合运用段落大意法和大纲法教学的最好期望效果。

顺便指出的是,提纲法还有利于老师在制作教案特别是powerpoint教案时,理清层次。如果老师的教学手段没有现代化,提纲法也能为老师设计更具有逻辑性和条理性的板书提供参考。

四、强化“两课”实践教学,提高“两课”教育实效

近几年,高校的“两课”教师、德育工作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围绕提高“两课”教育教学的实效,进行了多方面的、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也在改革与创新中寻求“两课”教学实效的提高。1996年以来,我们在全国高职院校中率先进行课堂理论教学的改革探索,在“两课”教学中全面推进多媒体组合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两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而且效果并不是非常明显。在学习高职教育特色的过程中,我们敏锐地认识到,高职教育的实践特色、动手特色应该应用到“两课”教学中来,并于1998年开始全面实验。经过6年的探索,成效显著,有一定的借鉴、推广价值。现将我们的思考和实践总结如下,敬请同仁指教。

(一)“两课”强化实践教学的动因

1.“两课”应该摆脱传统的单纯理论说教的旧面孔,增加实践成分,让理论与实践互动,增强学生运用理论观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过去,“两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灌输式教育,满堂灌,说教味道太浓,理论讲授单调枯燥,课堂死气沉沉,以至于部分同学对政治理论课持排斥态度,产生了厌恶、厌倦的情绪。我们认为,在现实日益丰富多彩的今天,“两课”教学应避免枯燥的理论说教,应把生动的案例教学引入课堂,强调并突出社会实践环节,并相应修订、充实教学计划,把“两课”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充分保证实践教学学时,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各展其长、相辅相成。

2.高职院校学生存在动手能力强而理论素养较低的问题,以社会实践为“两课”改革的突破口,既容易取得学生的支持和欢迎,又能以学生的较强动手能力为基础取得较好效果。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特点,在“两课”教学中营造一个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开放式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两课”应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既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也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素质。而提高学生实践素质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们深入经济实际,深入社会实际,深入生活实际,并使我们的理论教学也尽量贴近深圳改革开放的现实,贴近学生的现实基础和接受水平,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

4.深圳作为发展迅速、经济活跃、新鲜事物多的特区,有丰富的实践资源,这些资源应该引入教学,成为“两课”的活教材。我们既要把实践案例引入教学,也应开辟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以参观、考查、调研的方式,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

(二)“两课”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2]

经过近6年的探索和实践,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两课”课堂逐步形成了由过去的纯理论课堂演变为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并重、理论课堂不断向实践课堂延伸的新格局、新模式。我们认为,搞好实践教学,关键要掌握四个环节:

1.制定“两课”实践教学大纲。为了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在广泛讨论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学校研究制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德育课实践教学大纲》,明确了每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式、教学任务、实践教学学时、实践教学考核办法。

实践教学方式主要是参观、考查、社会调查。

实践教学学时主要是根据课程实践活动量,老师带领学生参观、老师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评阅学生社会实践报告所付出的工作量来定,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的各定为10学时,邓小平理论概论和德育课的实践教学各为20学时。

在期末总评中,实践表现得分占总评的40%,理论考试成绩占60%。实践部分包括三块:学生课堂实际表现(包括出勤情况、遵守课堂纪律情况、课堂发言)、学生校园实际表现(由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群众分别评定,按照3∶3∶2∶2的权数折算)、社会实践(参观心得、调查报告,在所有的实践分数中,这两项分数占50%)。将实践表现得分纳入期末考试总评,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自觉形成道德养成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两课”教学实效。

2.构建“两课”实践教学的三个课堂,重点为第三课堂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突出实践性,坚持在日常的行为中进行德育养成。为此,必须构建一个全面的实践课堂,鼓励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实践,而不是仅仅考查学生在课堂上遵守纪律的情况。我们把全面的“两课”实践课堂划分为三个相互独立但又是有机联系的实践课堂,在三个课堂上开展连续的“两课”实践教育,监督、考查学生的行为,引导、鼓励学生在行为中加强德育养成。

坚持稳住第一课堂——通过改善教学方法,引入多媒体技术和实践案例,活跃课堂组织,严格管理课堂秩序,教师在系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观念,用纪律约束、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做个有文化的道德人。

大力挺进第二课堂——“两课”教师积极参与校园内的学生课外活动,发挥“两课”教师的知识魅力、人格魅力,以身作则,以德服人,以德示人,为学生起到模范、榜样作用,鼓励、带动学生在校园中做个有文化的道德人。

积极开辟“两课”第三课堂,让“两课”教学走出校园,走向企业和农村,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主战场,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去思考和领悟理论的真谛,懂得道德养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养成在社会上做个有文化的道德人的自觉性。

为了将“两课”第三课堂办好,就必须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我们根据有利于学生进行理论分析、彰显深圳地方特色、基地接待能力大且费用低廉或免费的原则,逐步建立了深圳市博物馆、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大鹏古城、南岭村、万丰村、中英街历史博物馆、鹤湖新居、深圳市南山戒毒所、深圳高新技术开发区、爱心一族协会十个长期稳定、各具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并根据“两课”各课程的实际需要,进行大致的分配,如《邓小平理论》课程就固定南岭村、万丰村、中英街历史博物馆、深圳高新技术开发区四个基地。

3.认真组织开展“两课”实践教学。近两年,我们的实践教学集中在参观考查和调查研究两个方面。在活动的组织、开展、实施上,必须注意细节,认真细致,处理好四个环节:①上好社会调查的指导课。在进行社会调查之前,老师应就如何选择调查主题、收集背景资料、确定调查提纲、进行组员分工、设计调查问卷、选择采访或调查最佳地点、确定采访或调查最佳、回收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调查报告的撰写等进行详细的讲解,争取使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也能学到今后可以实际运用的技能。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调研活动时,由于人数较多,教师一定要及时检查、指导,同他们保持联系,以便及时掌握每个小组调查研究的进展情况,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③学生集体外出参观考查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搞好学生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妥善安排交通问题,确保学生安全。④参观考查归来,每位同学要按期提交3000字左右的小论文,调查研究结束后,每个小组要按期提交6000字左右的调查报告。

4.及时交流、点评学生“两课”实践成果。学生的调查报告提交后,指导教师绝对不能批改给分就完事,必须及时搞好交流和总结评议,否则难以形成交流和反馈,实际效果也将大打折扣。①学生的调查报告上交后,指导教师应该当面与小组全体成员交流,指出其优缺点,问题较大的组应提出修改意见,重新修改,从而保证每个小组都有进步和收获。②在全班进行社会实践总结,让学生自己讲述自己的收获与感受,展示调查的数据与结论,总结经验教训,表扬先进和典型。③每学期将比较好的参观心得和调查报告进行全校专题展览,激励学生。④选择好的典型或学生调查的案例,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运用,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理论的说服力,增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互动。

(三)“两课”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

三年来,我们坚持组织学生按计划分期分批地开展实践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观活动让同学们兴趣盎然,耳目一新,深受教育,提高了“两课”教学的实效。到目前为止,在校生中已有50000人次到上述十个实践教学基地参观。2000年,张强同学在《参观深圳市博物馆有感》的参观心得中写道:“从深圳由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的发展变迁中,我深刻体会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阐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规律,以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等重要原理。”2001年4月9日400多名大学生在深圳市南山戒毒所参加了戒毒学员控诉毒品危害大会后,纷纷表示“要珍惜生命,远离毒品”。2002年航运专业的李懿敏同学在参观南岭村后感慨:“邓小平理论指导一个曾经很多青年偷渡到香港谋生的臭‘鸭屎围’发展到今天农民拿工资、香港人来投资的社会主义小康新农村的代表,能指导深圳由当初一个边陲小渔村发展到今天的现代化大都市,充分说明了邓小平理论的伟大。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学好邓小平理论,支持改革开放,坚决跟党走。”更多的同学在参观后的问卷调查中,高兴地写下了类似的文字:“没想到枯燥的政治理论课却可以带我们走出象牙塔,去关注丰富多彩的历史和现实社会,去思考当代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社会调查全方位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应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社会调查的过程中,深入接触社会实际,培养观察社会的能力、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学生在设计问卷、分析数据、总结归纳、撰写报告的过程中,基本上掌握了有关社会调查的整套操作技能,并显示出较好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这样的社会调查充满了热情,他们不仅在活动过程中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而且都提交了较为完整的调查报告。如邓小平理论课在2002年为学生提供了包括中国加入WTO对深圳的影响及对策、深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对市民素质的要求、深圳精神文明建设概况、深圳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及对策、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深圳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三个代表”思想在深圳某行业(企业或村)的贯彻实践、深圳某行业(或某地区、村)的发展变迁等调查问题。大学生深入实践一线,通过座谈、采访等形式收集第一手资料,更深入地了解了深圳,了解了邓小平理论,也重新认识了自己的能力,变得更有自信心了。在调查后再返回课堂,老师也能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学理论的热情提高了,听课认真了。现实让学生找到了勤奋学习的动力。

(四)“两课”实践教学的再创新

教学需要不断创新,实践也必须与时俱进。2002年以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两课”教师在以往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新的探索。

1.实践教学经费筹措机制的创新。实践教学的进行必须有专门的启动和建设资金,以便为长期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在开始启动“两课”实践教学时,所需经费由所在系部分承担,社科部需要承担大量的联系、协调工作。后来,社科部提出建议,全校统一筹措,设立专门账户,按照15元/生的标准在学生入学时一次性提取到位。2004年招生近5000人,一次提取的“两课”实践教学经费达7.5万,完全能够维持正常的实践教学。

2.在“走出去”的同时也要注意“请进来”。大批学生“走出去”,需要很多车辆,支出较大,从节约经费的角度出发,可以采取“请进来”的方式,诸如请名人做报告、将各种展览迎进校园等,既为学校节约经费,也扩大了“两课”实践教学的社会效应。如《邓小平理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一章,我们在2002年的两学期就分别邀请深圳“活雷锋”陈观玉和深圳爱心一族协会会长曾柳英作专题报告,她们分别阐述了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无偿奉献精神和新时代的爱心精神。她们的报告充满生动的实例,感人至深,同学们受到思想洗礼。曾柳英的报告结束后,很多同学现场要求参加爱心协会。2002年5月和11月,我们分别邀请市博物馆来我院举办了“鹏城春秋”和“国旗颂”、“鹏城春秋”和“公民道德教育”两次主题展览,让学生不走出校门也能看展览,受教育。2004年9月,为纪念敬爱的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深切缅怀他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建立的不朽功勋,追思和学习他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的崇高风范,社科部与图书馆、宣教办联合举办了《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图片展》,图片分为“光辉的一生”和“春天的故事”两大部分,使学生全面了解了邓小平的光辉一生和丰功伟绩。

3.加强与团委的联系,加强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指导,学生表现纳入下学期新开“两课”的考核范围,作为特别加分项目。2002年暑假,社科部与团委协商,确立了以“同人民紧密结合,为祖国奉献青春”为主题的2002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团委和社科部的共同策划下,各系部党、团组织总支认真准备、精心策划暑期实践活动,形成了外出社会实践、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企业调研和实习、市内团支部便民服务、学生自身提高计划等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体系。由于成绩显著,2002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4.把“两课”实践教学活动与校园其他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与其他部门的活动结合起来,扩大“两课”实践教学的受益范围,节约“两课”实践教学费用。2002年5月和11月,我们分别邀请市博物馆在我院举办了“鹏城春秋”和“国旗颂”、“鹏城春秋”和“公民道德教育”两次主题展览,展期一周。该展览是社科部与党办联合举办的,经费由党办负责。展览在教育“两课”学生的同时,也教育了全院师生。2003年3月,社科部德育课与学院就业指导中心联合,邀请万科总裁王石为大学生作了一场关于“择业、创业、成才”的精彩演讲。演讲不仅使上德育课的同学收益,也使很多毕业生和一些慕名而来的社会旁听者受益匪浅,在校园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2004年4月8日,社科部与经济系学生党支部联合邀请74岁高龄的深圳市东江纵队老战士、深圳市文明市民陈敏学讲东江纵队在抗日战争时期浴血奋战的一幕幕感人的场面,教育师生要保稳定,促发展,扬正气,使学生深受教育。

5.选派学生代表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并由他们在课堂上介绍参与活动的情况和感受,增强“两课”的亲和力。《揭开法轮功的邪教本质》图片展、《深圳20年成就展》、高交会、《雷锋精神永恒》展览,我们都选派学生参加,请他们拍摄一些照片。学生回来后经过一定的准备,在课堂上向全体同学讲述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按照学生的眼光拍摄的照片,就成为今后教学举例和制作课件的好资料。学生现身说法,也使我们“两课”的理论、对道德素质的要求更容易为学生接受,增强了亲和力。

五、深化考试改革,提高“两课”实效

(一)改革“两课”考核方式的动因

近几年,高校的“两课”教师、德育工作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围绕提高“两课”教育教学的实效,进行了多方面的、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课堂组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方面取得了很多进步,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两课”教育教学的实效,使过去的“两课”教师感到理论课难上、“两课”教师难当、学生感到“两课”枯燥无味的局面有所改观。但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我们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两课”老师也就如何提高“两课”教育教学的实效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特区重视教育,教育经费充裕,技术设备先进,毗邻香港,火热的经济建设主战场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观察、分析的案例和实践的场所。在充分考虑特区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我们从多媒体组合教学、实践教学两方面进行了深入而扎实的探索和创新。

多媒体组合教学即教师在班级授课形式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继承传统教学的合理成分,恰当地引进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及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幻灯、投影、广播、录音、电影、电视等),通过演示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使传统教学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各展其长,互为补充,构成教学信息传输及反馈调节的优化教学媒体群,让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达到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多媒体组合教学主要着眼于提高理论教学的实效,注重声像并茂,史文结合,过程结构展开,争取把枯燥的理论讲得生动形象,提高理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真正使学生学得有兴趣,认真听讲,听得懂,学习效率高,全面、系统、深刻领悟和掌握政治理论的基本知识。

实践教学即“两课”教师在课堂上系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主战场,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去思考和领悟理论的真谛,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把理论“入耳、入脑、入心”。实践教学主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着眼于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解决的是学得能用、学得有用、学得好用的问题,并通过感性认识和动手操作,配合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广度、深度和力度。

我们的设想很完美,分别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入手。我们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与中央切实提高“两课”实效的要求和我们自己的预期都有差距。问题究竟出了哪里?

我们在苦苦思索,最终在“两张皮”的背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最根本的原因是“两课”的考试评价方式、方法、机制、内容没有改革,而考核评价是教育的杠杆,考什么、怎么考等问题,直接影响着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我们对“两课”预期实效的考查期是学生的全部时间,考查范围是学生的全部活动,而我们的实际考查期是学生的上课期间,考查的实际范围是学生与课堂有关的活动。这是“两课”教育中一个奇怪的悖论。不改革考试的内容和范围,在现有的考试框架内,无论我们怎么改革,也不可能达到真正提高“两课”教育实效的目的,因为理论与实践、学与行仍然是“两张皮”。

因此,提高高校“两课”教育的实效,必须紧紧抓住考试改革的“牛鼻子”,以考试的改革带动和促进其他方面的改革,以考试的改革发现其他方面改革的问题,以考试的改革检验其他方面改革的成效。

(二)“两课”考试改革的理论支点和实践基础

我们的考试改革既包括考试内容的改革,也包括考试方法的改革,还包括考试机制的改革。考试内容的改革主要是由以前的单纯理论考试转变为既考理论知识,也考实践技能,还考日常行为表现。考试方法的改革主要表现为由以前的单纯理论考试转变为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并举,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用考试或考核的方式进行,并引入考试的自动化——人机对话和教考分离,实践技能和日常行为表现则以考核、考评的方式进行。考试机制的改革主要是由以前的老师期中、期末出题考学生转变为老师、辅导员、同学的共同综合考评以及理论考试的期初和期中分流。

以考试改革为突破口促进“两课”教育实效提高的思想,既来自于教育评价理论的启示,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更是对我们以往的多媒体组合教学和实践教学实践反思的结果,有其深厚的理论支点和丰富的实践基础。

第一,考试作为教育评价的一种,当然具有教育评价的导向功能、鉴定功能、指导功能、激励功能等功能。我们一直说要提高“两课”教育的实效,就是因为我们的“两课”教育缺乏实效,而缺乏实效的最重要表现就是学生理论考试分数与学生现实表现的巨大差异,高分没有转化为运用理论的高技能,高分没有转化为学生道德行为的好表现,理论上考试及格过关的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常有不道德的表现。不把学生的日常行为纳入“两课”的考核范围,我们就不可能真正提高“两课”教育的实效。因此,“两课”考试应该充分发挥它的导向功能、鉴定功能、指导功能、激励功能,克服高校“两课”教学中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知识掌握与平时行为互相脱节的“两张皮”现象。这也决定了“两课”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增加实践成绩的比重,并把学生的日常行为纳入到“两课”的考试中来。

第二,提高“两课”教育实效,考试改革先行,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通过学校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它同应试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以素质的提高而不是分数的提高作为衡量学生进步的标准。这种区别客观上要求素质教育采用完全不同于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素质教育在我国实施已经有5年了,但因为我们的考试方法还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结果也只能是“素质教育喊得惊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

第三,不管进行何种形式的教学改革,它最终应该在考试上有所反映,否则就是对学生没有实质性影响的“软约束”,难以大幅度提高“两课”的实效性。

多媒体组合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实行,之所以能收到一定的实效,就在于它在强化理论的生动性和实践性的同时,将学习或实践的结果纳入了考核的范畴;之所以实效不如我们的预期,就在于它没有将学生的日常道德学习和道德行为纳入考核的范围。而且理论考核、实践教学的成绩如何计算、权重是多少等细节问题,都需要纳入考试的范畴才能量化、具体化、统一化、规范化,形成对学生的“硬约束”。这种“倒逼机制”才会使学生注意理论与实践,注意课堂表现与日常表现,使“两课”的德育要求最终内化为学生全方位的道德实践,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两课”考试改革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

在广泛借鉴与科学讨论的基础上,我们确立了“两课”考核改革的四项基本原则,包括:

1.实践性原则。既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测试,又要重视对学生德育实践的考核,体现知行合一,重在实践,重在日常表现,重在行为规范,重在德育养成和理性自律,强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

2.全面性原则。不仅检查学生对基本理论、原则、概念、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重视考查学生的日常行为和表现,考查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和学习后所形成、具备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格、品质、素养,力争使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和全方位锻炼、实践和考核,成为知识合格、技能合格、品德合格的现代文明公民。

3.适当分流的原则。开课第一周和期中,在学生主动报名的基础上,实行人机对话的考试,试卷自动生成,自动判卷,过关的可以免修,但期末考试不免考,并且必须参与教学相关的社会实践和提交一篇小论文。对于那些理论知识掌握能力特别差的,只能进行重修而不能补考;对于那些德育实践表现特别差的,要延长德育实践的考查期。

4.理论考试教考分离的原则。在教研室题库建设的基础上,实现考试试卷自动生成,教考分离,学生在机器上答卷,当场知道自己的考试成绩。

根据考试改革的四项基本原则,我们确立了四大块的考核内容和相应的考核实施办法。

考核内容之一: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

相应的考核办法:由老师考核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评分占期末总评的35%(35分)。35分分布如下:出勤满分为8分(迟到三次者折算成一次旷课;旷课一次者扣3分,请假一次扣0.5分。旷课、请假课时不低于一门课程总课时的1/3,只能重修。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推行了“班长首问制”,老师只清点迟到人数和到课人数,具体名单由班长提供),课堂笔记满分为4分(期末前评阅,分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级,分别给分为4分、3分、2分、1分,没有听课笔记的,不给分),课堂表现满分为4分(自愿发言,完全正确的4分,基本正确的3分,部分正确的2分,错误的1分;老师提问,在自愿发言的得分等级上相应降低1分;手机、呼机在课堂上响一次扣2分,课堂上讲话、睡觉一次扣1分),平时作业满分为4分(一般为一篇小论文,分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级,分别给分为4分、3分、2分和1分),社会实践满分为15分(主要是一次参观和一次社会调查,分别完成参观心得和调查报告,满分分别为6分和9分)。

考核内容之二:学生理论掌握和应用的能力

相应的考核办法:由任课教师考核学生的理论掌握和应用能力,评分占期末总评的30%(30分),以期末理论考查(试)的方式进行。我们在2003年设计了一套基于题库的考试软件,实现了基本理论知识考试试卷自动生成,教考分离,学生在机器上答卷,当场知道自己的考试成绩。基础知识中难度系数低的简单题占40%,难度系数中的相对简单题占35%,难度系数高的难题占20%。为解决运用性考试的问题,我还在两个教学班上进行了“案例”分析题当堂开卷考试,主要考学生运用原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学生分组讨论,开卷,得分分别计入小组成员个人成绩。基础知识人机考试成绩和“案例”分析题得分按照3∶7的比例计入理论掌握和应用能力考核分值中。

试卷采用百分制,考试方式为笔试,开卷,但卷面注重能力的运用。如果是期初和期中因理论知识掌握较好而分流的,其人机对话的成绩直接带入总评。

考核内容之三:学生课外的平时表现

相应的考核办法:由系(部)辅导员(或班主任)会同学生处、团支部、班干部、群众代表共同评定学生的课外平时表现,评分占期末总评的35%(35分)。辅导员(或班主任)的评分占该项成绩的50%,班干部的评分占30%,群众的评分占20%。班干部、群众的评分都取平均值。

考核内容之四:学生违纪和奖励的情况

相应的考核办法:对任教班级的学生违纪情况,教师应和学生处、系(部)、班级联系并记录,作为扣分的依据(对本学期受到行政处分的学生,其最终成绩均下浮一级;对于在平时请假中弄虚作假、在“两课”的考查(试)中被认定为考试作弊的,其本学期成绩不及格,且不准补考,只能重修);对于有英勇表现、拾金不昧等特殊表现,以及在与本学科内容有关的演讲、知识竞赛、辩论赛等活动中有获奖情况、发表相应论文等等,都要纳入考核成绩,作为奖励加分项目,而且加分没有封顶限制,有多少加多少。

另外,对个别有特殊情况的学生成绩(主要是指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长时间请假的学生,以前处分尚未撤销的学生,以及其他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必要时可与辅导员(或班主任)、系领导、学生处等联系确定。

(四)“两课”成绩考核改革的实践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觉得,“两课”教育的实效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学生的理论成绩有较大程度的提高,而且更多的学生超脱了对分数的追求。实验一年,学生的卷面平均成绩比前两年学生的平均成绩提高了8.2分,卷面成绩及格率由前前两年的平均80.2%提高到90.6%。由于考核制度这激励因素的作用,很多学生明确表示,学习有了明确而具体的目标,不再是追求理论考试的60分过关,而是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

学生的实践技能有了明显进步。由于考试的改革强调实践性,学生也在提高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提高运用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把德育教育切实体现在自己的行动中,体现在自己的日常行为中,体现在自己的为人处世中,把德育教育与德育实践紧密结合,互相转化,互相促进,互相升华。

学生的日常表现使老师和家长感到欣慰。老师欣慰的是:课堂秩序有了明显改观——学生上课开小差的明显减少,看黑板和投影课件的多了,积极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自愿回答问题的多了,课堂上不时出现发言举手、争先恐后的局面;校园文明行为明显增多——自觉使用文明语言、文明行为的同学多了,看见老师主动打招呼的多了,拣到东西上交的多了,上个学期学生在教学楼落下的6部手机都在教学楼管理处找到了,而学生上交的就有5部!我们从对部分家长的电话家访中也看到了家长们的欣喜。75%的家长认为,最近孩子懂事多了,用语礼貌、行为规范、举止文明等方面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

另外,考试的改革也使任课教师有了规范的操作流程,一切都有章可循,避免了人情分的出现,保证了考试的公正和公平,尽管老师的工作多了一些,细了一些。学生对自己“两课”的综合成绩和评定基本比较满意,因为评价体系设计科学,管理有序,过程规范。

总之,经过改革“两课”考试考核方法,把过去单纯的考核理论学习成绩扩大到考核学生学、行各方面,把由老师的一维考查变成老师、辅导员、同学等的多维、全方位考查,我们普遍感到:学生无论何时何地何种环境都处于德育预警状态,自律性大大增强,自觉性大大提高,理性逐步取代感性,作为一个良好公民的道德素质基本具备,并形成了自觉提高的心理机制。可以说,改革的效果已经初步显现出来。我们相信,经过实践中的逐步完善和规范,“两课”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还将取得更好的效果。

(五)几点经验和几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任何一项改革措施的推行都是艰难的。在改革、探索的过程中,我们总结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也感到有些问题还需要深入探讨。

我们的经验可以概括为六点:一是必须有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当我们把改革的设想与院领导交流后,主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当即表示支持。很快,教务处为我们立了一个教改项目,解决了经费的问题。我们的考试实施细则颁布后,一些老师认为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有抵触情绪,院领导又专门召开协调会,从切实提高德育实效、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要求各系部、学生处、团委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积极配合,从而最终保证了这项改革的顺利实施。二是任课老师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对每个学生的各项考核内容的得失分情况,任课教师必须有明确记载,期末随同最终成绩存档;各门课程要准备考试题库的建设、设计学生分流的人机对话考试软件、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不断完善等工作量是巨大的。三是任课教师要加强“两课”学生实习基地的建设。结合深圳的特点,我们已经建立了中英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南岭村和万丰村、戒毒所、博物馆等十个学生“两课”实践基地。四是“两课”任课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活动的指导和参与力度,以“导”促“考”。对于学生的“三月学雷锋”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节假日做义工等活动,要积极参与,身体力行,加强指导。学生的演讲比赛、辩论赛,“两课”任课教师应积极担当评委。“两课”任课教师应该成为大学生心理咨询团的当然成员,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指导,参与大学生心理咨询。五是通过系(部)辅导员(或班主任)会同学生处、团支部、班干部、群众代表共同评定学生的平时表现,把学生的日常德育行为纳入考核的范畴,是一项全新的尝试,要切实提高效果,必须注意对辅导员(或班主任)和班干部的培训,使他们公平、公正、公开地操作,达到以“评”促“行”。六是要有与学生互动、与专家互动的意识,在实践中不断听取学生意见,听取专家和同行意见,不断修订和完善我们的改革方案。

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觉得有四个问题还需要深入探讨。一是理论分值与实践分值的比例问题。我们将两者设计为3∶7,并且将实践部分的分值又对半分摊到课堂表现和平时表现上,是不是过于强调了实践的作用?大学“两课”究竟是应该强调大学生理论的提升还是应该强调实践的升华?二是出于便于统一操作的需要,我们将“两课”考核中的理论分值和实践分值都设计为3∶7。但政治理论课显然更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德育课更注重德育养成和道德实践。是否可以考虑将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分值与实践分值设计为7∶3或6∶4,将德育课的理论分值与实践分值设计为3∶7或4∶6?三是对“两课”老师工作量的考核问题。经过反复的讨论,学校为“两课”老师每个班增加15个课时的实践教学工作量。在公共课中,只有“两课”增加了实践教学工作量,教别的公共课的老师认为“两课”加多了,而大部分“两课”老师又认为自己的真正付出远不止15个课时。究竟加多少合适?四是笔者觉得,一门课程只开半年,即使对学生有约束力,但时间并不长,还不足于使学生在整个大学生活期间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应该考虑把“两课”的6门课程分布到三年中,使学生整个在校期间的日常行为都受到严格的考核,并考虑在6门课程结束后给学生一个“两课”理论与实践的总评。

六、积极在“两课”教学中尝试“双语”教学

所谓双语教学,即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实际内涵因国家、地区、特殊人群而存在差异。在中国教育中,实际上存在三种“双语”教学。一是特殊教育即聋哑教育中的“双语”教学,它主张把聋哑人母语(即聋哑人手语)和主流社会语言作为聋哑学校教学和交际的语言,使聋哑人能在聋哑文化和听文化中成为自由生活的双语平衡者[3]。二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中使用少数民族语文和汉语文教学[4]。三是在非语言课教学实践中,在应用母语之外,还运用一门外语,即用英语进行学科教学和交流,必要时又不排除运用汉语的教学新模式。目前,第三种意义上的双语教学已经成为教学改革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本文以非语言双语教学为研究对象,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和探索为例,探讨高职院校“两课”教学中试行“双语教学”的条件、模式、效果、条件,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一)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两课”教学中试行“双语”教学的动因

促成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两课”教学中试行“双语”教学的动因可以归结为六个方面:

深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具有一定外语水平人才的强烈现实需求,这是促动我们进行“双语”教学的根本动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密切和扩大,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英语的重要性就显得更加突出。深圳处于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目前世界500强已经在深圳投资的有80多家,深圳正逐渐成为国际化的城市,而且深圳已经确立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重点。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毕业后有一部分将直接进入跨国企业工作,更多的将深入高科技企业的一线,英语运用能力成为他们就业的金钥匙。学校必须利用在校学时时间,通过切实的工作,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使自己生产的产品很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深圳大学生的外语基础相对较好,这对我们试行“双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由于现实的需求,深圳的各级学校都非常注重英语教学,绝大多数幼儿园都实现了双语教学;深圳是学生家长也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超前意识,从小就要求孩子提出外语方面的要求;生活在深圳的大量外国人员也为学生提高自己的外语运用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从全国城市高中生的英语水平上比较,深圳高中生的英语素质是全国城市中最高的,这已经得到了国家教委的肯定和全国诸多名牌大学的认同。

全国日益兴盛的双语教学和教育部对双语教学的鼓励,成为我们推行双语教学的契机。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中国教育与国际接轨,培养国际化的人才已经是中国教育的迫切任务。清华、北大等著名高校都开始了教育部2001年8月28日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高等学校要结合学科、专业的调整,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对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发展迅速、国际通用性、可比性强的学科和专业可以直接引进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原版教材。鼓励使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九五’国家重点教材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作为高职院校中的排头兵,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加大了推广双语教学的力度。作为一种改革导向,学院督导室还将双语教学纳入了教师质量测评体系。

学院一些学科试点双语教学,效果不错,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本着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加上学生的英语基本功整体较高,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些学科从1995年就开始试行双语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计算机CAD辅助设计、港口会计,老师基本上用外语授课,学生实习时直接上岗,基本不需要特别指导和思岗位适应,因此这两个专业的毕业生也非常抢手。这对其他老师的触动很大,结果是自觉推行双语教学的老师越来越多,尽管双语化的程度不同。

“两课”老师具备双语教学的良好素质,这是“两课”双语教学的师资前提。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是一个成立只有10年的新学校,老师都是最近几年进来的,年轻化程度高(45岁以下的教师占全体教师的85%),学历普遍较高(研究生学历的占教师总数的76%)。社科部共有14位老师,其中博士4位,硕士研究生9位(包括一位再读博士生),本科学历1位(已经是副教授),英语应用水平普遍较高,试行、推广双语教学有较好的师资条件。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两课”已经进行了很多超前的、到位的改革,需要找到新的改革突破口。这是我们推进双语教学的直接动力。在前几年的教学改革中,我们深化实践教学,为“两课”建立了11个校外实践基地;加强教学方法改革,实行多媒体组合教学,提倡提纲式教学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考试改革的力度,将实践和学生平时表现纳入考核体系,加强对学生德育养成的监督,提高了教育的实效。很多高职院校“两课”正在探索的改革,我们都已经完成,我们必须找到下一步改革的目标,形成“两课”教学中新的亮点。双语教学成为我们下一步改革的首选。

(二)“两课”双语教学的层次

对于双语教学的类型,Richard和Plattetal1998年提出的划分方法[5]被理论界普遍认同。他们认为,双语教学包括沉浸式强化训练教学(学校里使用不同于学生家乡语言)、维持性双语教学(学生上学之初使用家乡所用语言,而后渐渐转为部分科目采用学校语言对他们进行教学,而其他科目则采用家乡所用语言)、过渡性双语教学(学生上学之初部分或完全使用母语,后一阶段转换到只使用学校语言)三种。其中浸没型双语教学比较适合于有第二语言环境的国家和地区,过渡型双语教学则适合于缺少第二语言环境的国家和地区[6]

也有中国学者将“双语教学”划分“穿插式双语教学”和“完全式双语教学”两个层次[7]。“穿插式双语教学”即有意识地把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穿插于课堂教学中,并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完全式双语教学”即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应占课时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并能熟练运用,然后逐渐扩大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的比例,最后达到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的目标。

目前我国双语教学从教材和教学语言的角度划分,大致呈现八种双语教学的模式或者说层次。

第一层次是原版英语教材、英语讲授。

第二层次是原版英语教材,以英语为主讲授,必要时辅助以中文。

第三层次是原版英语汉化教材,以英语为主讲授,必要时辅助以中文。

第四层次是原版英语汉化教材,以中文为主讲授,必要时辅助以英语。

第五层次是中国自己编写的英文教材,以英语为主讲授,必要时辅助以中文。

第六层次是中国自己编写的英文教材,以中文为主讲授,必要时辅助以英语。

第七层次是中国自己编写的中文教材,以英语为主讲授,必要时辅助以中文。

第八层次是中国自己编写的中文教材,以中文为主讲授,必要时辅助以英语。

由于“两课”教学任务的特殊性,我们还不可能直接引进外国的德育教材或翻译外国的教材,也还没有出现国内自己编写的英文“两课”教材,所谓的“两课”双语教学就只能局限在第七层次和第八层次这两个浅层次上。

如果按照西方三类型的划分,中国大学“两课”教学中的双语教学就难以归类到沉浸式强化训练教学、维持性双语教学、过渡性双语教学三种类型的任何一种。而按照中国学者两层次的划分方法,中国大学“两课”教学中的双语教学就只能属于“穿插式双语教学”。

(三)“两课”双语教学中引进英语的途径

在这两个层次上,我们“两课”教师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大致确立了四种引进英语的途径:

1.在中文标题下面标注英语翻译(Big and Small Topic Labe-ling in English)。

如邓小平理论(Deng Xiaoping’s theory),马克思主义哲学(the philosophy of Marxism),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the essence and ultimate role of the socialism)。

2.在中文标题、主要观点和关键词下面标注英语翻译(Topic and Basic Viewpoint and key word Labeling in English)。

除在中文标题下面标注英语翻译外,在主要观点、关键词下面也标注英语翻译,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the practice is the only criterion to prove truth)、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用英语显示书本中大小标题、主要观点、关键词,一方面扩大学生词汇量,另一方面理解记忆了相关的知识点。如讲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当多样化时,主讲教师引入产权的英文property rights,rights之所以是复数形式是因为产权包含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多种权利。各种权利的分解、组合就能产生租赁、承包、拍卖、股份制改造等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达到盘活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过去我们把各种权利集中起来,又缺乏完善的监督激励机制,本来应该充满生机活力的公有制受到了压抑。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产权概念和为什么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的记忆和理解。如讲可持续发展时,我们用英语比较“持续发展continuative development”与“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continuous) development”,学生立即就明白了二者的差别,因为continuous表示的是“不间断的”。

3.标题和主要观点英文板书,涉及标题和主要观点时直接用英文口语表述,其他讲解仍然用中文(Topic and Basic Viewpoint Talking in English)。

4.标题和主要观点英文板书,涉及标题和主要观点时直接用英文口语表述,讲解时大量使用英语,必要时使用中文(Teach in English)。

(四)“两课”双语教学中引入英语的九个环节

在“两课”授课时,教师要恰当地使用英语(Teach in English at right time),多讲英语(Teach in English by any possibility)。多讲英语主要贯穿于以下九个环节:

1.课堂教学组织英语化(Speak English When Possible)

尽可能用英语组织教学。在备课阶段,教师自己先整理、熟记一些课堂常用语,如课堂礼貌用语、提问用语、作业布置等,上课尽量多地使用这些常用语,使学生逐渐习惯在“两课”课堂上听英语,说英语,用英语思维。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开学的第一堂课,教师要认真对待,精心准备开场白,如用英语向同学问好(Happy new term!新学期好!),用英语介绍自己,强调“两课”双语学习意义,阐明“A good beginning is a half done!”(“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等。

2.复习旧课英语化(Reviewing in English)

将上一节学过的内容,用英语来提问。英语问题可以预先用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投影。学生的回答可以是中文也可以是中英文之混杂,不做硬性规定,但鼓励用英语。在复习时多采用举例式题目,使学生能拓宽思路,有话可说,逐步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导入新课英语化(Leading to New Class in English)

对于本堂课即将讲授的内容,老师在板书中文内容的同时,用英语将主要观点、讲授的思路用英语展开。如《邓小平理论》的导论,就可以围绕“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按照逻辑顺序,用英语习惯排列成When(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成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What(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Why(为什么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How(学习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四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使学生很容易就熟悉了本章的学习内容。

4.应用英语素材,营造课堂氛围(Applying English material)

应用以图片、英语漫画、英文歌曲、电视、经典电影、MTV等教学素材,组织学生开展与“两课”教学主题相关的听说活动,并同时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发掘其中的人文精神。如在讲授“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一节课时,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插入图片、环保漫画或FLASH动画,让学生用英语展开讨论;在职业道德的课堂上,可以在课件中插入电影《TITANIC》(泰坦尼克号)英文版片段,反映海员(包括船长、船上乐队等)面对危机临危不惧、坚守岗位的精神,请学生归纳其中的职业道德内涵。具体的课堂组织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看图片、录像,开展看图说话,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把漫画中的人物对话让不同的学生来朗读,要求读出情感,体现情境;FLASH动画中的声音则请英语教师分别扮演男女主人公进行对话、录音,将录音效果置入课件中,请学生仔细聆听,开展听力训练和课堂讨论活动。

5.穿插名言、成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Inserting famous remark or idiom in English)

讲课中适当插入一些用英语表达的名言、成语、谚语和有关教学主题的幽默故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学习气氛,这是在德育和政治理论课上进行双语教学较有效也较实用的方法。如讲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时,直接说英文或将英文投在屏幕上,让学生来理解、翻译;在在讲述职业理想时,可用一些名言名句,如Tomostman,experiences is like the stern light of a ship which illumine only the track ithas passed.(对于大多数人,经验像是一艘船上的尾灯,只照亮船驶过的航道。)在授课中,还可以穿插一些与学生职业道德有关的幽默、笑话,力求通俗易懂地用英语表达,请同学理解、归纳。当然,这些名言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适当变化,不能千篇一律。

6.总结英语化(Summarizing in English)

在课后总结时,教师要多使用联系图、表格进行知识归纳,多用what、why、how等要素词汇进行概括、总结,使学生习惯用英语进行思维。一些老师将对一节课的重要总结内容译成英文,投在白板上,教师念英文,学生翻译成中文,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了单调的简单重复,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亦大有益处,也值得借鉴。

7.练习和考试英语化(Do Exercises and examine in English)

把课文重要内容编成英文的选择、填空、列举、排列、简答题等,学生可用英文或中文完成。这样利用练习形式的变换,来维护学生的兴趣,并注意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使学生在练习中获得满足,提高运用能力。考试英语化即考试时以英文命题和答卷。

8.考试英语化(examine in English)

考试时以英文命题和答卷。具体可以有多种组合模式,如部分英文命题,部分中文命题,并要求用相应的语言答题,如填空、简答、名词解释、连线、判断、选择可以用英文命题,要求学生以英文答题;全部英文命题,学生既可以以中文答题也可以以英文答题,但以英文答题的得分上浮50%。还可以全部中文命题,但鼓励学生用英文答题,得分上浮50%。

9.活动教学英语化(Activity Teaching in English)

活动教学英语化是沉浸式双语教学,是双语教学中实效较好的一种教学形式。它通过营造的英语环境,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在双语教学中,我们总结了查阅式、调查式、演讲式、模拟式、讨论式五种活动,提高学生听、说、写综合能力。查阅式活动即让学生查找图书馆、因特网的外文资料,掌握一定的事例、数据、图文资料,用教材中的理论或自己的观点分析说明某一理论、观点或实际问题。调查式即请学生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用英文撰写调查报告。演讲式即请学生将自己查阅报告或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或精彩观点进行课堂演讲,并回答同学的提问。模拟式即请学生在课堂模拟表演英语小品、故事等,模拟跨国公司的英语面试活动,用英语进行交流。讨论式即对一些重要的学习内容和容易产生错误理解的理论、观点、认识问题,用各种方法组织学生辩论、讨论,使其在讨论中寻求到正确答案或结论。

(五)“两课”中试行双语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在“两课”教学试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是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在双语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视听素材,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听力,如在课件中插入视频、Flash、MP3、SWA、WAV等各种动画音像;在课件中插入图片、英文幻灯,能降低学生在外语理解上的难度,提高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兴趣;灵活运用实物、图片、幻灯、音频、视频,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在图文并茂、声形兼备的授课方式中缓解来自外语教学语言的无形压力。另外,基于Frontpage网络制作工具制作课件,界面友好,功能强大,可以通过超链接的方式实现课件页面的自由切换,同时有虚拟社区等网络交互功能,有搜索引擎,可以搜索职业道德有关素材案例,实现中英文教学材料互译,便于学生接受教学信息,同时增大教学信息量,培养阅读能力。这些措施也有利于使学生变被动接受双语教学为主动适应双语教学,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二是应注意师生互动,鼓励学生使用英语,循序渐进地开展双语教学。教师在讲课时应多利用非语言行为,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降低学生在外语理解上的难度;应密切注意学生的反应,经常采用提问的方式来判断学生是否理解了所讲的内容,是否跟上讲课进度,并及时调整英语的使用比例;应鼓励学生用英语回答提问,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鼓励学生用英语讨论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英语操练舞台。

三是应加强对师资的培训,必要时设立“两课”双语教学门槛。“两课”双语教学对老师的外语水平提出了高要求。低年级的老师要发音准确,符合语法及外语表达习惯,否则极易误导学生,造成母语和外语思维上的负迁移;高年级的教师要有相当扎实的外语表达能力,并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否则极易将学科课上成外语课辅修课,影响学生其他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上岗前必须培训。培训可以通过选派教师到国内一流学校进修、到国外进修、定向培养研究生和博士生、选拔优秀的外语专业本科生选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等相近专业本科生选修英语作为第二学位专业等多种灵活的方式进行。在培训的基础上,可以考虑设立“两课”双语教学门槛,实行双语教学主讲教师资格认定制。即学校举行双语教学授课教师试讲或公开答辩会,进行双语教学主讲教师资格认定,学校为合格者颁发双语教学主讲教师资格证书。同时,学校对双语教学课程教学要进行全程跟踪,通过教学督导委员会成员监控课堂教学质量,随时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指导授课教师及时更新教育内容或改进教学方法,保证双语课程的教学质量。如果讲台上是一个满口中式英语,这样的“双语”只能是误人子弟。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最好有外籍教师的参与和辅导。

四是应允许多种形式的探索,因为“两课”试行双语教学是一种新尝试,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而且受教材和学生现有水平的限制,“两课”教师自身的英语水平也不尽相同。为了使语言的学习和学科知识的获取更有效,“两课”双语教学的教师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当的模式,探索有个性风格、多元化的“两课”双语教学模式,如渗透型,即在正常的学科教学中适当穿插使用英语——有的是使用一些常规的课堂用语,有的是一些名词术语;混合型,即交替使用中英文两种语言,或以中文为主,在理解中文的基础上适当用英文补充,或以英文为主,在教学的同时,适当辅以汉语解释和说明;示范型,即大部分时间是用中文教学,选择一定的内容,用一定的时间用纯英语进行教学。百花齐放,才能在比较、借鉴、创新、综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比较成功的、规范的“两课”双语教学模式。

五是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调动双语教学授课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由于能胜任“两课”双语教学的教师不多,且“两课”双语教学的备课任务非常繁重,课堂教学效果又明显受学生原有外语基础的影响,因此,学校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如提高“两课”双语教学授课课时系数、提高课酬、优先选派双语教学主讲教师到国外进修培训等,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双语教学。此外,在重点课程建设、教材编写、教研项目立项等方面给予双语教学教师一定的经济扶助和政策倾斜。

(六)“两课”中试行双语教学应思考的问题

在“两课”双语教学的实践中,我们也碰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与同行共同思考:

一是“两课”中试行双语教学的目的何在?是学英语,还是教学内容上与国际接轨?当然不是单纯为了学英语,也不是单纯在内容上与国际接轨,而是在教学理念上与国际接轨。教学内容要贴近现实,教学理念突出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这是“两课”的薄弱环节,也是我们应该接轨的真东西。此外,国外教材具有开放性特点,能够帮助学生获取各学科的前沿知识、最新应用等,有助于深化学科课程的学习,增强学生了解世界科技最新成果以及向国外发表学术成果的能力,这也需要“两课”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接轨。

二是“两课”是否适宜搞双语教学?“两课”教学的目标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促进青年学生成人、成才,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形成正常的人格,具备正常的公民素质为基本任务。而“两课”中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以“两课”知识的教学为载体,为学生创造一种学习英语知识的环境,使学生能用英语进行“两课”基本知识方面的交流,逐步过渡到用全英语进行思维,培养在英语环境或英语场合中较好地表现出具有独立生活、勤于了解、不断深造、乐于交流、适应工作,善于合作诸项能力的双语者。两者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不兼容性。而“两课”直接关系着中国未来建设者的政治理论素质和道德素养,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和中国的发展方向,从这一意义上说,当“两课”的教育目的与“双语”教学的目的有冲突时,我们必须首先保证前者的优先实现。

三是“两课”双语教学中的英语使用程度如何才能算是双语教学?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把公共课纳入了双语教学的范围,“两课”当然属于公共课。《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规定“用双语授课课程指采用了外文教材并且外语授课课时达到该课程课时的50%及以上的课程(外语课除外)”。也就是说,能被称为双语教学课程的,必须符合两个条件:采用外文教材,外语授课课时不低于该课程总课时的50%。按照这一标准,由于缺乏外文教材[8](由于“两课”的特殊性,今后出现外文教材的可能性几乎没有),那么,“两课”课程是不可能符合双语课程标准的。这对“两课”双语教学教师的努力无疑是泼了一盆冷水。是修改教育部的文件和标准,还是启动“两课”英文教材建设?笔者建议,修改教育部的文件,把“公共课”的范围缩小为“法律等通用类公共课”[9],把“两课”灵活处理甚至排除在双语教学外。

四是“两课”双语教学的效果不明显,实践中是否有必要继续坚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两课”教师进行了3年的双语教学尝试,但学生英语六级、四级、二级过级的变动比例没有超过1%。这中间还要剔除英语教师的努力、其他双语课程教师的努力。“两课”双语教学在营造学习英语氛围方面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其实际效果。更重要的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情况没有从根本上改观。在这种情势下,“两课”最主要的努力应该是通过坚持贴近实践、贴近社会、贴近社会,提高“两课”的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我们是否应该把重点放在提高“两课”实效上?而推行双语教学无助于提高“两课”教育的实效性,甚至使部分学生发生认识偏差——英语比道德养成和提高政治理论素质更重要,英语学习比专业知识学习更重要。而实际上,“两课”双语教学是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而并非是学习英语,语言学习是服从、服务于专业知识的,而不能脱离专业知识而独立存在。

五是既然“两课”双语教学在营造学英语、用英语氛围方面的积极意义大于实际效果,我们为什么不从营造氛围方面去创造条件?在双语教学课上讲英语是一种“孤岛”效应,我们不如在整个学校甚至社会营造浓厚的外语氛围,如省、市和学校应定期举办英语节、适当举办英语和双语竞赛、建立市民英语角、社会标志双语化,大力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双语学科交流、展示活动,推进英语作为部分工作语言的进程,校内广播、校刊、简报、校园标志等都应考虑对学生双语学习和发展,要求学生学会用外语发通知、写标语、办板报、广播。校园内,还可以通过其他专业课程、语言课程、校园英语角、英语party、组织学生收看英语影视节目、收听英文歌曲、收听英语广播、组织英语故事会、朗诵会、演讲比赛、短剧比赛、英语文艺演出、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文化节、外语沙龙等等多种形式的课外兴趣活动强化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能力。通过创造英语学习的机会,提供语言实践的空间,让学生在愉快的校园生活中,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潜移默化地使英语表达提高到接近母语的水平,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

六是要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能不能把目光看得更远,看得更深,从反思、改革中国的英语教育机制入手?随着经济全球化,英语越来越成为世界性语言,也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国家才把英语作为大学中学甚至一些重点小学的主要课程,而且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大学升研究生,英语都是最主要的必考课程之一,英语考试成为新的科举,课程的安排不可谓不多,各个学校对外语教学不可谓不重视。但是,外语教学的实际效果很不尽人意,导致即使是博士,在经历了至少16年的英语教育后,也鲜有能用英语写论文、能到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的教育始终没有从应试教育的模式上转变过来,外语教学的目的都是为了应付各种考试,而不是为了实际应用。所以中国的学生在国内学了十年英语还开不了口,而那些小留学生到了国外只需半年或几个月的短期培训就能与人交流,就能和英国学生一起跟班上课。如果中国能把英语“应试”教育转变为“应用”教育,如果中国能重新认识现有的英语教学目的,把目标转向让学生听得懂英语,说得出英语,而不是为了单纯的考试,从学生学英语开始就大力改革教学方法,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肯定能大大提高,而不是像现在把大学专业课的教学也纳入到为外语教学服务的轨道上。

七是我们培养的人才中,只有极少部分成为真正国际化的人才,为什么不能把其余的人从英语学习中解放出来,做专业的事?就研究而言,绝大多数的学者或大学生、研究生不可能学贯中西,不可能也不需要都走在国际前沿,他们完全可以依据经济学分工原理,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专业上,专业翻译人员与极少数学贯中西的大家所提供的译作已完全满足工作需要。如果大学前的英语教学已经满足日常交流需要,大学开始就可以把英语开设成为选修课,四六级考试也可以完全放弃,因为分数也说明不了什么。

八是双语教学仅仅是语言针对移民学习第二语言教学模式中的一种,并非是学习外语的唯一模式,也不一定是最佳模式。我们为什么不同时探索其他的英语学习模式?双语教学在语言教学模式中只能是一个很小的分支。如果求快,“TESL”是最有效的了,当年美军为赴朝,赴越参战所创设的语言教学法,至今仍然风靡全球,众多的语言学校、大量的“TOFLE”班和“GRE”班就是最好的证明。如果求精,许国璋英语是最能培养外语人文底蕴的了,许多学过许国璋英语八册课本的人无论是从事理论研究、文学翻译,还是外语教学都显示了其丰厚的外国文化底蕴和厚积薄发的语言功底。

双语教学是个新事物,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新的东西要善于接受,但不能盲从。“两课”双语教学更是一个新探索,“两课”教师应报一颗平常心,探讨既与国际接轨又适合中国国情的“两课”双语教育方法。“两课”双语教学能走多深,能走多远,需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实践来检验,用事实来说话,需要遵从教育本身的规律,而不是盲目跟风,轰轰烈烈走过场。越是在双语教学热炒的风头,“两课”教师越要冷静观察、研究和思考。

七、“两课”教学模式创新的新方向——七“变”

切实提高“两课”教学教育实效,是广大高校德育工作者近年来一直在探索的课题。总结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两课”教师近几年的探索,我们认为当前“两课”教学要突出七“变”。

(一)变讲课、教课、上课为导课、引课,重新界定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互动活动。在“两课”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但是,教师的主导不是“主办”、“主占”、“主讲”,更不是填鸭式的“满堂灌”和一言堂。主导的导,应该是引导、指导、疏导、诱导、辅导,让教师的“导”伴随学生“学”的始终,做到“导”中有学,学中有“导”,要导教、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综合地导,全面地导,引导学生知行合一,要把“导”当作开启学生思维的“导火索”,通过“导”激活学生,激活课堂,创造探索、创新、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两课”主导性的教师,应该是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者、社会问题的关注者、党的方针政策的巧妙宣传者、教学情境的创设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教学问题的设置者、与学生默契的合作者、学习的引路者、活动的组织者、积极的归纳者、善意的表扬者、学生课外活动和学生心理的指导者、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奠基者。具体而言,“两课”教师的主体地位可以通过课前精心准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增加相关知识和信息、传授学习方法、启发学生思考、组织课堂教学、解答学生疑惑、进行总结归纳、倡导学以致用、参与学生校园活动(在各种演讲比赛、辩论会、党团及历史知识竞赛,党校与团校培训、大学生心理咨询、社团活动、校园网络内容审定等活动中发挥“两课”教师的引导作用,推动“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活动和“进宿舍、进社团、进网络”的“新三进”活动,在各种校园活动中展示“两课”老师的人格魅力、知识魅力,提高大学生对“两课”老师的信任感)十个方面来体现。

尽管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容置疑,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不能动摇,因为老师教的结果就是要形成学生的能动学习、自主学习,形成学生的知和行。我们既不能在教学活动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甚至压制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能借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削弱教师的主导性。教师的主导正是为了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也确实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两者并不矛盾,而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这在“两课”教学中更是如此。

(二)变听课为学课,变“教案”为“学案”,以学论教,以学定教,为学而教,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应该是学生自觉的、有意识的个体行为。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技能,体验学习的乐趣,就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在活动中进行认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老师布置任务,学生练习,学生思维始终围着教师转的传统的双边活动,应该变为:老师不是备课,而是备学,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学习;老师备课不是写教案,而是整理学案,如何有利于学生的学;学生课堂上不是听课,而是学课,学生不是进行接受型学习,而是进行发现型学习;老师不是教会学生,而是学生跟着老师学会;学生不是要知道教学的结果,得到现成的答案,而是要掌握探求的过程,掌握探求新知的方法;教师的目标不是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上;老师不是为教而教,而是为学而教,以学论教,以学定教。

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应从六个方面体现出来:

从老师的角度看:①坚持以学论教。所谓“以学论教”,就是以学生发展的需要确定老师的教学,以学生主动学习的效果来评价老师教的效果。这是在指导思想上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②编写学案。落实以学论教,关键是要有学案。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结起来,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切入点、附着点、生长点。这是为学生为主体提供载体。③保证时间性。学生的表现时间,包括讲课、讨论、演讲、辩论、思考的时间应该占到课堂时间的1/3-1/2。课堂时间不够,就在课堂之外,创造条件,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进行学习、思考和锻炼。

从学生的角度看,要:①发展自主性。老师应该在课堂内外,积极创造条件,鼓励、鼓动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思考问题(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自己寻找答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研究的方法,锻炼实践的技能。②增强活动性。学习最好的方法是实践。将“主体地位”真正还给学生的关键也是实践。“两课”教学过程是应该学生积极参与的“再创造”的过程,是在课堂上了解现实的过程,是通过课堂增强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兴趣的过程。通过参观、挂职锻炼、社会调查、做义工等形式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实际感受群众的疾苦,感受社会的变化,感受知识的重要性,感受方法的重要性,在社会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展示自己的才干,增强自己的信心,在实践中验证知识、检测自己的判断力、分析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解决知、信、行统一的问题。③鼓励创造性。包括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造性地应用理论、旧案例的创新型应用。老师不先给出答案,而是从学生的探讨中引导、总结出不同的正确答案,教会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多角度地看问题、从全局角度处理问题。

(三)变封闭为开放,让学生参与生活、参与社会实践

“两课”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老师一言堂、满堂灌的“两课”教学封闭模式应该打破,变为开放式的教学:课堂由老师主导向学生开放,由教室课堂向校园课堂、社会课堂开放,由单纯的理论知识掌握向社会体验、情感升华和动手实践开放,教师带着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教材,走向丰富的实践,走向鲜活的社会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索、发现、获取、验证、深化和巩固知识,增强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知识、思考问题。“两课”的教学内容都与社会现实紧密相关,没有直接的社会生活体验,没有来自生活、社会的良好素材,我们的“两课”很容易沦为单纯的说教。所以,学习“两课”不能拘泥于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参与生活,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条件、空间、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了解社会,学习知识,体验现实,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增强自觉意识,从而全面提高“两课”实效。如我们每学期开展的“深圳高新技术企业发展”、“XX社区精神文明建设”、“XX企业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情况”、“大学生诚信调查”、“企业所期望的大学生素质”等社会调查,让学生自己联系调查单位、草拟调查问卷、发放回收、统计分析、撰写调查报告等,经过课堂演示,既培养了大学生的能力,由使他们对自己对在校期间的学习有了明确方向。

(四)变结果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应试型”评价为“素质型”评价

传统的应试教育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确有其优势,但却造成了学生喜欢知道标准答案、高分低能、思维闭塞、没有主见、缺乏创新能力,形成唯书、唯权威是从的思维定势,有明显的“应试教育”特征。其实,“两课”考试方式可以改变只看考试成绩的结果性评价,尝试把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课堂表现、记笔记、作业情况、案例分析、参观心得、社会调查报告、校园班主任评价、家庭评价、自我评价都纳入考核范围,实行综合考核的过程性评价,强调行为养成的现实评价,突出实践导向,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每一个学习环节、学习过程和行为表现,减轻学生的负担,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主体性。

(五)变督学为督学与督行并重

过去,“两课”老师习惯于督促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学习,希望学生考过60分。现在,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和道德养成。我们既要督学,更要督行,争取学生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共同进步,知识积累与行为文明的同时提升。

(六)教学氛围由“专制型”向“民主型”转变

传统的应试教育禁锢了学生的头脑,学生成了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在课堂上只管接受知识而不敢对教师、教材有异议,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奴隶”,上课记笔记,课后抄笔记,复习背笔记,考试考笔记,考完扔笔记。课堂气氛死板、沉闷,毫无民主可言,更无创新可谈。而宽松的、无拘无束的民主课堂氛围是学生创造活动的重要诱因,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心理源泉。也只有在这样一种民主、和睦、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中,才会使学生形成一种创新的心理愿望和勇气、乐于创新的热情和信心以及创新成功的快乐和满足。

(七)思维方式由“求同型”向“求异型”转变

在应试教育条件下,教师在教学中总是让学生寻找统一、规范、标准的唯一答案,并使学生通过无数次的机械重复来巩固和熟记答案,以获取高分,从而使学生变得会求同不会求异,以致思维产生定势,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受到严重束缚。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在分析问题时,“两课”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一种方法,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学生从各种可能设想出发,求得多种合乎条件的答案。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主编.新编高等教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刘文娟.开展多媒体组合教学,全面提高“两课”教学质量.职教论坛,2001(12)

[4]郭向勇.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教程.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石云霞等.“两课”教学法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6]刘文娟.突出社会实践,构建“两课”教学新模式.职业技术教育(教研版),2001(31)

[7]韩毅,赵树智.谈高职院校“两课”教学的特色.职业技术教育,2004(25)

[8]蒋夫尔.高职德育:如何提高实效性.中国教育报,2005-3-27(3)

[9]孙峰.《海员职业道德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职业教育研究,2004(2)

[10]张东生,王建武.对目前“双语教学”的思考.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4(2)

[11]罗晓春.关于“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4(3)

[12]顾海兵.中国公共外语教育反思.南方周末,2004-9-23(12)

[13]兰金仁.德育与双语教学.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增刊)

[14]刘敏.时代呼唤双语教学——兼谈对历史课双语教学的思考与尝试.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8(10)

[15]陆效用.双语教学得不偿失.中国教育报,2002-9-3(3)

【注释】

[1]参见:刘文娟.开展多媒体组合教学,全面提高“两课”教学质量.职教论坛,2001(22)

[2]参见:刘文娟.突出社会实践,构建“两课”教学新模式.职业技术教育(教研版),2001(31)

[3]沈玉林.聋校双语教学简述.中国特殊教育,1998(4)

[4]岳志东.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5]JCRichards.Longman Dictlionarg of Language Teaching&Applied Linguistic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8)

[6]参见:张建子,张晓琴.高校双语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高等建筑教育,2004(3)

[7]参见:孙峰.《海员职业道德》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职业教育研究,2004(2)

[8]其实,使用原版教材并不是双语教育。使用原版教材无疑对教学质量、对教师、对学生都有相当的好处。但是从双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看,使用原版教材远远不是双语教学,只是使用了一本不同文字的教材而已。

[9]基础理论课程也不适宜开展双语教学,因为学生不论学什么专业,在低年级学习基础理论课程时,必须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强化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本功训练,使其具有深厚的功底,这是培养任何层次、类型、特别是创新人才的前提条件。如果实行双语教学,将屏蔽大量专业知识信息,是非常不利于学生打基础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