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辩论赛引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刘晓梅(1)
摘 要:如何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发他们关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视和思考,一直是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关注重点。普通的课堂讨论往往会因为学生没有事前对于问题的关注以及相关知识的涉猎而流于肤浅甚至反应冷淡,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将课堂辩论赛引入思政课教学,会因为学生在课前的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和对于问题的全面深入思考而大大改善这种状况。课堂辩论赛不论是从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增加知识储备,还是提高学生各项综合能力,促进教师自身的进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来说,都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式,值得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尝试使用。
关键词:课堂辩论 学生主体 教学实效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教材是《基础》课教学的基本依据,主动学习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是搞好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现在使用的国家统编教材因其理论性和思想性的强度和深度,对理论基础浅薄和素养不深的大一学生来说缺乏可读性和吸引力,导致学生在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和知识点方面存在自主学习的障碍,特别是教材中重视的社会价值、国家意志等远离学生现实的问题,更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令学生难以理解和信服。在这样一种情形下,如果还一味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单一教学方式,学生被动灌输,毫无兴趣可言,可以想象,枯燥的教学内容,沉闷的课堂气氛,除了让学生昏昏欲睡甚至想法逃课外,真正能收到的教学效果微乎其微。
为了破解这一教学困境,教师就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探寻启发式、参与式等多元化的教学形式,让大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引导学生去领会每一个思想观点、道德理念和法律规范背后的精神要义,要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活动中达成课程目标。在主动探索、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大学生更能形成内在的接受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由外在的强制变为内在的需求,《基础》课的教学实效也将得到大幅提高。
自2006年开始,我在讲授《基础》课的过程中,尝试着在课堂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方面上作了一些探索与实践,穿插采用过诸如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专题教学、时事评论、辩论赛和社会实践调研等形式。在教学实践中,深感每种教学形式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真正十全十美的教学方法也许只是理想。这里我想把自己这些年关于课堂辩论赛的实践与思考作一番梳理,以与大家分享,更期待就教方家。
一、采用课堂辩论赛的缘起
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深刻领会教学内容,我曾在课程设计中针对每一章的重点难点精心设置一些问题,在课堂上一一抛出向学生们发问,试图展开深入的课堂讨论。很多时候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问题虽然也会引发学生们的关注和兴趣,但是希望得到的答案和达到的效果却会因学生知识面和理解力的不同而大异。往往是文科性专业的班级比理工科专业的要好,因此同样讲授一堂课,我要不断地调整授课节奏、更改提问内容甚至提问方式。这样做的效果当然是好的,但是老师付出的劳动是双倍的,效果却未必。有些问题一个班级只有少数几个学生能够回应,大多数都扮演默默的听众和看客,课堂讨论就变成了老师和少数几个学生冷清的对白,而不是期望中的热烈讨论。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不禁深思其中的原因:为什么对文科生发问对话要比和理工科的学生更容易进行?为什么有的时候问的问题文科班的学生也会出现冷场语塞的现象?长期的观察和思考让我逐渐领会:文科生在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面本来就比理科生功底深厚和广泛,在接触一些熟悉的事物和问题时他们自然能游刃有余,而理科生无论语言表达还是思想深度都要逊色得多。
我慢慢懂得了在课堂讨论的环节很难调动学生参与热情的原因,是因为学生对涉及的一些问题平时关注比较少,没有认真地思考过,课堂上面对老师突然抛出的问题,在短暂的时间内难以把握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所以讨论往往流于表层,就事论事,很少能触及问题的本质,达不到设计的目的。对于一些需要大学生去确立的对他们成长成才有重大意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若不能让大学生们对其有深入的思考和理解,灌输是达不到令其信服和践行的效果的。怎样才能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和深入思考呢?偶尔一次看国际大专生电视辩论赛,我深受启发,萌生了把它移植到课堂上的想法。在课堂中引入辩论赛不就可以让学生课前对探讨的问题有充分的思考和准备吗?!况且辩论赛正反两方的辩题设计本身就是针锋相对,让辩手在赛前准备阶段就要充分考虑双方的立论和可能选用的论据,这不正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吗?只要巧妙设计好辩题,学生们有备而来,何愁课堂讨论不热烈深入呢?
一试果然有出奇制胜的效果,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赛前辩手双方广泛翻阅收集资料所做的充分准备,辩论过程中相互的攻辩问难,推动大家全面深入细致地思考剖析问题,直达本质。特别是辩手在辩论过程中一些精彩的过招,一个精心设计防不胜防的问难,一句急中生智妙不可言的回答,一个贴切恰当胜于雄辩的举例,往往激起满堂喝彩,笑过之后的心领神会,让同学们在拓展知识面的同时感受到逻辑思辨带来的无穷乐趣。思想的火花点亮了知识之途。辩论在正反双方你来我往的言辞交锋过程中带着同学们学会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深入细致地分析问题,使学生们在轻松愉快中既增长了知识,培养了判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理论素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用,所谓的文科生理科生的差异纠结也因为课前充分精心的准备而消解了。我深感课堂辩论赛是一个很有效的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体积极性的教学方式,所以,这么多年我坚持在历届学生中不间断使用这一模式,屡试不爽。
二、课堂辩论赛的操作流程
通常一场辩论赛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设计辩论题、确定辩论赛流程及规则、指导学生准备、进行辩论赛、观众提问、评委及教师点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对待,否则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一)设计辩论题
为了达到最佳的效果,课堂辩论赛题的设计应该遵从以下几个原则,即要兼顾到辩题的重要性、可辩性和趣味性。
首先是辩题的重要性。由于课时的限制,辩论题的设计必须选择在课程中有重要地位的核心理论命题,由一个核心命题的谈论进而涵括其他子命题,可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比如在第三章关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探讨中,我设计的辩题是“人为自己(别人)活着快乐”。一个辩题,促使学生去思考人生的目的、人生的价值、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样一场辩论赛下来,学生们基本上把第三章全部三节中涉及的问题都有了一个思考和讨论,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接下去老师的点题就会是很轻松的顺水推舟了。
辩论题的设计还必须具备可辩性。选好了主辩题,在设计正反方分题时还要仔细斟酌具体标题用词。比如有一次我在第一章关于理想信念的讨论中,布置给学生正反方的辩论题分别是“大学生不能没有远大理想”和“大学生可以没有远大理想”。辩论进行到最后,正方的同学大喊不公平,说他们的题目是一个绝对命题,而反方的命题却游刃的空间很大。虽然我命题的初衷是为了引导学生去思考大学生对时代、国家、民族甚至人类的责任,尽早确立一个远大的理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反方同学没有去否定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是巧妙地把它放在大学毕业以后的时间中,让大学生“可以没有”远大理想理直气壮,这让正方的同学难以坚持己见“不能没有”,所以辩论的积极性就受挫了,效果当然也就难以达到了。所以辩题设计的可辩性对一场辩论赛能否顺利进行下去很是关键。比如在三月学雷锋月我布置的辩题是“雷锋精神要高调弘扬(低调践行)”,同学们能结合很多社会现实来展开辩论,可辩性很强。
最后,辩论题的设计还必须兼顾趣味性。比如在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时候,我设计的辩论题是“人是自然的保护者(破坏者)”。一看到辩论题,同学们的兴趣就很浓厚,从保护者到破坏者,人类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真的很复杂,也很有趣。等到课堂辩论时,双方的辩手不出意外地给大家带来一场妙趣横生的辩论,同学们感觉在轻松愉快中收益良多,引起了大家对人类行为的慎重思考。
一个辩题的设计如能同时兼顾到重要性、可辩性和趣味性,可以说是为一场辩论赛的成功进行奠定了充分必要的基础,优秀的辩题是成功的一半。
(二)确定辩论赛流程及规则
为了让辩论紧凑规范,让双方辩手认真投入辩论,我一般都采用国际大专生辩论赛的流程并严格计时(安装使用辩论赛标准计时器)。比赛全过程分为六个大的阶段,即:开篇立论阶段、攻辩阶段、小结阶段、自由辩论阶段、总结陈词阶段及观众提问阶段。具体操作流程、用时及规则如下:
1.主席致开场词:介绍该场参赛队员、评判团成员和比赛规则;
2.开篇立论阶段:正反两方一辩依次进行,时间各2分30秒,每方用时还剩30秒时有一次鼓声提示,时间用尽两次鼓声提示,此时发言必须终止;
3.攻辩阶段:时间共6分钟,每队各3分钟。先由正方的二辩任意向反方的二、三辩提问(不可向一、四辩提问),提问没有次数的限制,接着由反方的二辩向正方的二、三辩提问,然后轮到正方的三辩提问,发问完后由反方三辩提问,规则同上述一样。在每个攻辩阶段中,攻辩双方不能中途换人,攻守双方站立进行。攻辩双方用时还剩30秒时时一次鼓声响起,用时结束两次鼓声响起。当一方用时结束另一方仍有时间,可继续发言也可放弃。(注:攻方只能提问,回答方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对方提问。攻辩双方必须正面回答对方问题,提问和回答都要简洁明确。重复提问和回避回答问题,评委均会酌情扣分。)
4.攻辩小结阶段:由正反方一辩先后进行攻辩小结,每队各1分30秒;
5.自由辩论阶段:共8分钟,每队各4分钟;正方先开始,此后按照正→反顺序自动轮流发言。每位辩手发言次数、时间及每方四位辩手的发言次序均无限制,但某一方辩手发言落座后,在对方发言之前这一方任何一位辩手不得再次发言。一方辩手发言落座时该方计时暂停,另一方计时开始。每方用时还剩30秒时有一次鼓声提示,时间用尽两次鼓声提示,此时发言必须终止,此时如对方尚有时间,可继续发言,也可向主席示意放弃剩余时间。自由辩论是检验一个队整体配合能力以及每一位辩手实力的重要阶段。辩手应充分利用这段时间,简洁明了地加强自己的论点,机智有力地反驳对方的论点,如果流于空洞无物的攻击或有意回避对方的质询及发言观点,或者出现语误、空场等情形,都将影响该队的成绩。
6.总结陈词阶段:共6分钟,每队各3分钟。每方总结陈词由四辩进行,由反方先发言。每方用时还剩30秒时有一次鼓声提示,时间用尽两次鼓声提示,此时发言必须终止。
7.观众提问环节:本环节不限时。设立本环节的目的就在于充分调动所有同学的参与讨论。各位同学在聆听辩论之后,对正方两方的观点如有质疑都可指定任何一位辩手回答。
8.评判团进行评判,工作人员计分统分;
9.请本场每位评委及老师就全场比赛作出简短评论;
10.主席宣布本场比赛各队的得分情况及最后结果。
当然,课堂辩论赛毕竟不是正规的辩论赛,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没有完全照搬国际大专生辩论赛的流程,而是作了一些试探性的修改,以符合课堂教学的需要。特别强调观众提问的环节,让所有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进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提出质疑,使大家可以就辩题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
(三)指导学生进行准备
提前选定辩论赛主席。每次辩论赛前一周指定轮值主席,一般先请班长当一回主席,有时也让同学们集体推荐主持能力强的同学担任辩论赛主席一职,亦可毛遂自荐。主席在赛前要熟悉比赛流程和规则,赛中要有控制局面的能力,主席应变能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到辩论赛的气氛和质量,另外主席的责任心和组织能力也要相对强一些。
正反辩论队的组建。因为我上的都是双合班,我一般在开学初就要求各班学习委员把全班同学按自愿组合的原则分成四人一组的若干小组,抽签确立顺序,每次辩论就按抽签顺序每班出一组队员对阵,这样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同学都有至少一次机会参加辩论赛。至于具体的一辩、二辩、三辩和四辩的分工,由各小组成员自行商定。每周课程结束时布置下周辩论赛题,双方代表抽签确定正反方,要求承担小组尽快确立分工,各人分头查资料做好准备,各司其职。赛前小组要多碰面,交流整理大家收集的资料,熟悉辩论流程及规则,商议细致的辩论环节及内容。
评委成员的确定。每次八位评委,直接在开学初确定的小组中轮流。辩论赛组队是从抽签的第一组开始,而评委就从最后一组开始,每班一组四个人,正好八人。这样轮流的好处也是可以保证每个人都有机会当一两次评委。一个学期下来,每位同学都能有机会体验辩手和评委的角色,这样换位的体验也有利于培养他们全面客观的思维习惯。当评委的同学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在辩论赛全程都要认真聆听辩手的辩论,及时做好记录,便于客观点评及打分。评委点评要有理有据,客观公正,还要注意得体用语,不刻意抬高,也不打击泼冷水。评委现场即兴的点评,要让双方辩手和听众大部分能认可。所以,当评委不仅考验一个学生的现场观察能力,更考验他的理论素养、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丝毫不比场上辩手来得轻松。
(四)正式进行辩论赛
前期的准备工作做得充分了,接下的辩论赛就水到渠成了。一切按事先定好的程序走就可以了。教师要提前把辩论赛流程和规则打印出来,每班分发两份,供每届主席和控制计时器的同学参看。上课之前要把本次辩论题目用PPT投放出来,安装好辩论赛计时器,设置好具体每一环节的用时,临时指定一位同学来充当工作人员,专门负责控制计时器。上课铃响后,教师安排辩论双方同学分别就座前两排正中位置,八位评委紧随其后落座第三第四排。辩手集中前排就座,除了方便后面的同学能看清他们的现场表现外,还是为了方便快速地分享话筒,保证辩手的发言每个在场的人都听得清楚,引起关注度。教师简短开场,请出主席并作简要介绍,然后把时间交给主席,教师落座观众席,开始认真聆听和记录辩论过程。教师的关注是全场,不仅要听辩论,注意辩手的表现,也要观察和记录主席的表现,必要时还要及时指导主席如何裁判和控场。在观众提问阶段,教师要记录提问同学姓名学号,及时给他(她)的表现打出奖励分,方便期末给出平时分。观众的提问和辩手的回答也要及时记下,为辩论赛结束后有针对的点评作准备。当评委依次点评比赛时,教师也要适当记录各位评委的发言。道理很简单,因为比赛结束后,老师要就全场比赛作一个全面客观的点评,无论是对两方辩手、主席、评委还是提问观众,无论是就辩论内容还是辩论技巧,甚至言谈举止等细节都要能及时肯定和表扬同学们的优点和长处,也要能中肯地指出不足和建议,目的就是希望通过一场非正式的课堂辩论赛,让大家都能收获经验,吸取教训,共同进步。
三、课堂辩论赛的收效与思考
通过多年的课堂辩论赛的教学实践,我感觉自己和学生都获益良多。对于学生来说,收获明显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知识总量增加,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年轻的大学生正处在争强好胜的年龄,为了在辩论赛中展示一个绝佳的自己和团队,他们会尽一切可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围绕辩题收集到尽可能丰富全面的相关材料,不仅仅是有利于己方的佐证材料,还会考虑到对方可能会用到的材料,知识总量会迅速增加。在比较、整理、组织材料的过程中他们熟悉了相关的知识,养成了自己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习惯,比简单的老师灌输知识对他们来讲要印象深刻得多,而且经过思考理解接受的知识会内化为他们自己的思想。在正式的辩论过程中,一方辩手的海量例证、机敏智慧、缜密思维会在瞬间给对方启益良多,相互补充。很多次辩论赛后聊起心得,同学们总会对我说,不管自己准备得如何充分,在赛场上总有防不胜防的感觉,即使是对同一事例的引用,在不同的立场阐述的角度也完全不同。很多同学经历过辩论赛都会有种体验,感觉在那样的情境下,自己的知识吸收空间是完全打开的,比独自学习时视野开阔许多倍。同时,为了保持和加强己方观点立论的一致性,在气氛紧张、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不仅思维要敏捷,逻辑更要严密,措辞更有讲究。聊起辩论之乐,很多同学都会回味起辩论往来之间的某些仿佛信手拈来却浑然天成的机智瞬间,既满心欢悦自己的才思敏捷,也衷心钦佩同学的妙语如珠。于是,在一场小小的辩论赛中,同学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下既增加了知识,又锻炼提升了思维的能力,真可谓一举两得。
二是各项综合能力得到锻炼。除了上面提到的思维能力提升外,也增强了学生团队合作学习的能力。一个辩论队是一个整体,每个成员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来,彼此之间的相互沟通合作是最重要的。大家分工合作,既分头收集资料,又集中整理组织分析,共同谋划,群策群力,优势互补。无论是赛前还是赛中,各成员之间齐心合力,相互启益。经历一场辩论赛,同学之间团队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了,体会到个人的能力是为了集体的荣誉服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另外也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班委负责划分辩论小组、监督轮值;小组成员协商从一辩到四辩的分工,过程中大有“举贤任能”之势,有真心的钦佩,善意的“禅让”,同学之间感情的融洽,友情的增进。轮值主席和评委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比如这个学期第一位轮值主席主动上网查找正规辩论赛的比赛规则和流程并摘抄下来、下载辩论计时器,设置辩论各流程的赛时。委托专人操作计时器,掌控辩论过程。评委认真听取双方辩论,详细记录过程、客观甚至不失情面地点评,指出优缺点。这个过程的设置促使评委比一般同学听得更为细致,当面当众点评的特点要求他们尽力客观公正并能有自己独到的视角不重复其他评委。每次八个评委,一学期轮流下来几乎每个同学都能有至少两次锻炼机会。
三是有利于培养正确的竞争精神。辩论双方抱着探讨问题的目的进行辩论,“请问对方辩友”的和悦友好的态度,辩席上是正反对手,言语容貌中是相互启益的朋友。这种竞争锻炼,有利于克服同学们褊狭的立场,养成宽阔的胸怀,对于同学们养成正确的为人和做事的态度与方式有很大的帮助。因为是分班进行辩论赛,同学们的班级荣誉感很强,容易激起班级之间的对抗,造成同学关系的恶化,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防范和引导。引导同学们淡化荣誉意识,着力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探讨问题,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懂得真正的竞争是什么。
从教师方面来讲,我感觉个人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了启发和提高,同时也引起了思考:
第一,教学观念的转变。传统的“满堂灌”“注入式”方法,已不能满足新教材教学要求。教材只是一种资源,教师要应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和创造性地利用。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的教育观念。教学中应突出“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的教学模式,通过设计开放式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参与研究、思考和解决问题来进行学习。
第二,教师角色的新定位。课堂辩论赛这种模式是全新的,学生课前准备的具体内容老师完全不知道,师生几乎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明显减弱,教师更多的是以一个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学习者身份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去。教师的课前准备非常重要,犹如一个军事家要有完整的战略设想。教师关于整个课堂的设计,甚至整个学期的课程设计,都要做好精心的安排。在课堂上又要像一个交响乐队的指挥,要能掌控全局,面面兼顾。对于学生在辩论中的出色表现要及时肯定,以激励再学习。对于辩论中出现的技巧性知识性的错误,教师也要及时指出和引导,但一定要注意婉转措辞,否则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他们已经很尽力了。现代社会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广泛,教师要放下身段,以学习者的身份积极参与辩论赛,在教学相长中不断进步。学习型社会要求教师终身学习。教师只有“善于不断学习”,才能容纳学生各种创新思维的萌芽,才能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勇敢探索,才能教会学生学习。
课堂辩论赛的教学模式,不论是从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增加知识储备,还是提高学生各项综合能力,促进教师自身的进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来说,都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式。个人力荐这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在人文社科类的课堂上广泛尝试使用。
【注释】
(1)刘晓梅,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与文化、实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