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浙江省海外华文教育对策探讨

浙江省海外华文教育对策探讨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试图围绕浙江省海外华文教育工作,分析其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进一步加强该项工作的对策建议。为适应新侨情,浙江省海外华文教育进入拓展蓬勃发展时期。“151”工程是全国侨务系统中制定的第一个省一级关于海外华文教育工作的政府文件。自2006年至2011年3月底,浙江省共有国侨办华文教育基地5个,省级华文教育基地25个。它们是浙江省开展海外华文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浙江省海外华文教育对策探讨

夏凤珍(1)

摘 要:本文以浙江省开展海外华文教育工作为切入点,总结其成功经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浙江省加强该项工作须根据浙江侨情,加强省内与海外、省内与上级政府部门、省内与地方政府部门间的多层次联动,发挥省内政府、海外侨社、海外华校三个层面的能动力量,创新工作模式,以达到最佳工作成效。

关键词:浙江 海外华文教育 对策

如今,放眼海外,凡有华人社会的地方就有华文教育。开展华文教育有助于加强华侨华人与祖(籍)国的联系;有助于华侨克服宗乡帮派的封闭性和排他性,实现同胞团结;有助于为华侨华人居住国、为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积蓄智力和财力;有助于加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进而有助于国际社会对中国国际形象的赞赏和认可;有助于提升中国“软实力”和“巧实力”;有助于宣传“浙江精神”和浙江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有助于做好浙江籍海外侨胞的工作。因此,华文教育的重要性自不待言。本文试图围绕浙江省海外华文教育工作,分析其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进一步加强该项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浙江海外华文教育的工作状况

华文教育是指华侨在侨居国、华人在居住国兴办的,以海外华人、华侨华人子弟为主要教育对象,同时也向当地中文爱好者教授中华民族语言文字,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它包括我国在国内开办的面向海外的华文教育。它与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共生共长,其起源和早期形式是私塾和义学。

(一)工作政策

浙江省海外华文教育萌芽初创于19世纪到20世纪之交,至20世纪60年代初以后进入普及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大地再掀出国新高潮,浙江省的出国人员是新出国潮的主力军。为适应新侨情,浙江省海外华文教育进入拓展蓬勃发展时期。1998年,浙江省侨办成立文教宣传处,同年6月3日,浙江省教委发出《关于华侨、华人子女就读问题的通知》,并推出不少吸引华侨子女回国进行学历教育的优惠政策,如中考可以加4分,高考可以加10分优惠。

2005年,中央就新形势下侨务工作专门出台7号文件,指出要“大力开展海外华文教育,努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认为“中华文化是支撑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精神支柱,是维系海外侨社的重要纽带。在华侨华人社会中弘扬中华文化,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并给予积极支持”。同年,浙江省侨办根据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批示精神,结合浙江省侨情特点,于2006年6月研究制定了《浙江省实施海外华文教育“151”工程实施意见(2006—2010年)》(以下简称“151”工程),并由浙江省政府办公厅转发各地执行。杭州、温州和宁波等三市侨办争取到在市级侨办成立了文教宣传处,落实了处室编制和领导职数。2009年,国侨办、教育部联合出台《关于华侨子女回国接受义务教育相关问题的规定》,对华侨子女身份的认定、就读学校享有的权利等进一步作出明确的规定。2010年,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华侨华人子女回国就读中小学和幼儿园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对华侨华人子女回国就读中小学和幼儿园实行“欢迎就读、一视同仁、根据特点、适当照顾”的政策。

一系列政策、文件、规定的相继出台,为海外华文教育工作提供了依据,也为该项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效奠定了基础。

(二)“151”工程的主要内容及其工作实践

“151”工程是全国侨务系统中制定的第一个省一级关于海外华文教育工作的政府文件。它的工作目标:在2006年至2010年的5年中,选定海内外100所学校结对建立合作交流关系;接收500名海外华校教师来浙江省培训;邀请1000名以上的华裔青少年来国内和省内接受以夏(冬)令营为主要活动的中华文化的熏陶滋养。拟定华文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实施步骤:做好海内外学校的结对交流工作;培训海外华文学校教师;举办好各类型的夏(冬)令营活动;建立浙江省华文教育基地,等等。

1.举办夏(冬)令营。(1)请进来办营。国内各级侨务部门每年组织的各类夏(冬)令营是吸引海外华裔回国来华学习华文的重要渠道之一。其中“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已成为海外侨胞认可的品牌项目,也是浙江省各级侨办开展华文教育工作的主要形式。2006年至2012年,浙江省侨办承办华裔青少年夏令营营员人数如下表(1):

img7

注:1.2009年因“甲型H1N1流感”,根据国侨办的精神,报经省政府领导批准,该年已拟定的夏令营活动停止。2.表中数据调查得到浙江省侨办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夏令营活动延伸到浙江省地、市级侨办,充分利用当地教育、文化、历史和人文资源,会同当地有关部门紧紧抓住地缘、血缘、语言优势,合作举办各类夏(冬)令营活动,向海外华裔青少年传授中国语言和中华文化。

(2)走出去办营:“中华文化大乐园”浙江营。这是由国侨办、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主办,浙江侨办、海外浙籍华文学校协办的活动。

2.师资培训。(1)示教团。针对海外华文教学中师资力量参差不齐的状况,为提高教学水平,培训教师是必然的途径。华文教学示范教学团是浙江省侨办实施“151”工程,以“走出去”方式培训华校教师以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的重要形式。至2011年底止,共有32位外派教师赴海外华校进行示范教学。目前,示教团教师已为22所中文学校培训教师505名,海外华文学校老师通过此类活动,认为“收获多、效果好”“学到了很多东西”。

(2)办培训班。这是“请进来”的方式培训华文教师,目的是“既教给参训教师一点教育、教学的本事,又教给他们提高自身教育素质的办法”。至2012年10月,在浙江省侨办系统主持下,培训海外华校教师(包括走出去培训)已达681人。

3.建立华文教育基地。为推动海外华文教育新发展,国侨办、浙江省侨办批准设立华文教育基地作为活动载体和工作平台。自2006年至2011年3月底,浙江省共有国侨办华文教育基地5个,省级华文教育基地25个。一些地方侨办为便于本地区开展工作,也相应建立了基地。如温州市已建立了4个华文教育基地,舟山建立了3个。各级华文教育基地逐步形成了大学、高中、初中、小学都有基地的格局。它们是浙江省开展海外华文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4.海内外学校结对。为促进省内学校与海外华文学校在学校管理、教师培训、课程设置、学术交流、校际互访、学生成长等方面,发挥海内外各自的教育资源优势,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在浙江省侨办、市地侨办及海外侨团等多方协调和沟通下,至2011年底,浙江省海内外结对学校已达到116所,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各层次。海内外学校结对进一步促进了双方实质性校际交流,并成为一些地方开展侨务工作的显著特点。

5.教辅用书。为满足海外华校华文教学教材多样性的需求,浙江侨办联合省教育厅编撰了《中文新读本》(初级、中级、高级三册一套)。目前已向海外华校免费赠送了12000多套试用。浙江省内各级侨办向海外华文学校也赠送其他文化书籍、演出服装、民族乐器、电脑和仪器设备等。

二、工作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经验

1.建立了长期有效的保障机制。由于海外华文教育工作涉及政府多部门、社会各方面,仅靠侨办的力量不能完全胜任。因此,在工作中必须发挥和协调各个部门、各个方面的有利因素,整合资源,共同开展。为此,省内主要领导重视,建立了以分管副省长为召集人,由省人大民侨委、省侨办、省政协港澳台侨委、省侨联、致公党浙江省委会、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新闻办、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局、省旅游局等11个省直部门组成“华文教育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设在省侨办),具体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其主要职责是:研究制定海外华文教育的相关政策和发展规划;讨论确定全省华文教育的重点工作;协调各部门完成“151”工程中的工作任务;组织力量开展海外华文教育的研究。从而加强了对海外华文教育工作的领导和协调。

在开展华文教育工作如承办夏令营等活动时,浙江省侨办实行全程介入,统筹协调,跟踪服务,优化资源配置。

不断完善政策。为进一步满足华侨为其子女选择优质学校就读的要求,2006年12月8日,时任浙江省省长的吕祖善签发了《浙江省华侨权益保障暂行规定》。《规定》第二十条“华侨子女在监护人所在地就读幼儿园、中小学的,享受就读地居民子女入学同等待遇”。同年,浙江省教育厅、物价局、省财政厅等多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普通高校招收海外华侨学生收费问题的通知》(浙教计〔2006〕135号),对“通过教育部批准的招生途径录取到我省普通高校学习的华侨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执行与国内学生相同的收费标准;同等住宿条件下,住宿费标准一致”。省财政对“省属高校招收的华侨学生,按每生每学年8000元给予专项补助。各市应按照省财政定额补助标准,对招收华侨学生的市属高校给予专项补助”。同年,三部门又联合发布《关于浙江省义务教育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实施意见的通知》(浙政办发〔2006〕66号)。2010年6月,浙江省教育厅和浙江省侨办联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华侨华人子女回国就读中小学和幼儿园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华侨华人子女回国在我省就读中小学和幼儿园实行“欢迎就读、一视同仁、根据特点、适当照顾”的政策,并分别对就读学校资格审定、学生身份甄别、工作机制和服务管理等作出规定。从而将华侨华人子女的教育纳入教育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和安排。目前,全浙江省范围内,华侨子女“就近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2.打造了声誉响亮的品牌项目。品牌既是一种区别工具,更是一种质量的象征,也是文化和个性的体现。良好的品牌能起到蝴蝶效应。经过几年的努力,浙江省在华文教育工作中已逐渐打造了在海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并受欢迎的品牌,其中以“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为典型,这从每届参加夏令营营员人数可以得到证明。2006年—2012年浙江省侨办承办华裔青少年夏令营营员人数制图如下:

img8

图中数据显示,2011年来浙江参加夏令营的海外华裔青少年呈爆发增长。以“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为代表的品牌活动也是浙江省进一步做好海外华文教育工作的载体,从而扩大了该项工作的影响力,更好地整合了力量,取得丰硕的成果。

3.形成了上下联动的有效机制。进行海外华文教育工作需要从上到下密切配合。举办如“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华文教师培训班等相关活动时,往往是国侨办与浙江省侨办共同举办或开展,而浙江省侨办又把这些活动延伸到省内各级侨办,形成上下联动“一盘棋”的格局,既推动了该工作的全面推开,也促进了这项工作向纵深发展。

4.开展了特色鲜明的多样化活动。浙江省地域历史、地方文化绚丽多姿,因此,各级地方侨务部门在开展海外华文教育工作时,围绕弘扬中华文化主题,依据各地侨情,突出地方特色,坚持寓教于乐、游教结合,课程设置上突出地方特色,突出办营基地特色,使各夏令营活动呈现出内容丰富、多彩纷呈的办营效果。如宁波市侨办联合市书法教育研究会和旅日同乡会,从2000年至2012年已连续举办了十三届“茶花杯”中日学生书法比赛,并根据形势确定每次活动的主题。如2005年的主题是“美丽家园”;2008年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2010年是“上善若水、大爱无疆”,等等。比赛的内容有楷书、隶书、行书,各种书体和条幅、横披等各种款式。通过这样的活动,形成书法为媒,促进中外青少年增进了解、增强友谊,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的广泛传播。从2001年起,宁波市还多次邀请日本神户三江会馆和NPO国际音乐协会访问团到宁波开展音乐、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多次举办“宁波·神户中日友好往来交流音乐会”,在日本神户举办“神户·宁波中日友好交流演奏会”等。

(二)存在的困难和面临的难题

1.思想认识有待提高。一些地方的党政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对开展海外华文教育的战略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仍有差距,有的认为海外华文教育是“国家工程”“形象工程”,与地方无关,不愿意真正重视和投入。有的认为是“临时性、一次性、应付性”工作,没有考虑长远规划。有的认为开展海外华文教育会挤占当地的学校资源,影响教学质量,不乐意承担夏令营活动及选派外派教师参加示范教学团。还有的认为这是一项花钱花力但又可有可无的“软任务”,只愿意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从全社会看,还没有形成普遍共同关注、重视推动华文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2.运作机制不尽如人意。目前,浙江省建立了“联席会议”“联席制度”。两个组织建立以来,已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与真正长久有效良性运作机制的确立还存在一定差距。如有“联席会议”的成员单位认为华文教育工作是侨务部门的事情,与己无关,高高挂起,主动协调严重不够。正是如此,各级涉侨部门、包括教育部门及学校在内,都没有充分挖掘和发挥有利于促进华文教育发展的自身优势。目前,大多数地方的华文教育工作只能依靠侨务部门“单打独斗”。即使是涉侨部门内部,在华文教育方面也是各自为政多,合作协调少。海外华文教育总体上存在“上热下冷”“圈内热、圈外冷”的现象。

3.经费不足制约工作。近年来,各地政府为支持华文教育工作,确实增加了一些财政投入,但是,各地的这些专项财政投入远远满足不了该工作的需求。以重点侨乡温州市为例,该市财政投入华文教育的专项经费多年来一直维持在10万元左右,各县(市、区)投入的经费更为有限,与华文教育实际使用所需存在较大的缺口。因此,该市一些承担夏令营活动的华文教育基地基本处于学校贴钱办夏(冬)令营,学校和老师奉献爱心维持运转的状况。

4.工作开展不平衡。(1)省内各地市开展华文教育工作不平衡。重点侨乡如温州、青田等市、县,温州市的海外华文教育工作成绩突出,相关部门积极性高,创意多。新侨乡如杭州、义乌、台州等市地,杭州、台州在这项工作上开展得较为积极。(2)对海外开展华文教育工作不平衡。以结对学校为例。至2008年底,浙江省海内外结对学校有55家,分布地区及在各洲分布居前三位的情况见下表(2)(2):

img9

至2012年3月,温州市海内外结对学校有44所,分布地区及在各洲分布居前三国情况如下表(3)(3):

img10

结对学校的分布反映了浙江省在欧洲开展华文教育工作比较得心应手,方法多,成果较显著,但一些统计和研究成果却不够全面,不够系统。对东南亚及港澳地区如何开展华文教育工作,却无方向,对策少。对南美地区的该项工作,还处于摸索阶段。对非洲地区,则呈空白状态。

(3)开展华文教育活动不平衡。开展华文教育的各项活动,丰富多样性、持久性、机制性方面还不够。夏令营活动已办出特色,成为品牌,深受海内外侨胞及子弟的欢迎。但有的项目,如中外华文教育论坛,还处于偶然为之阶段,没有形成机制,缺少经验累积。

(4)开展夏(冬)令营活动供需不平衡。现如今,侨务部门和华侨华人研究者都认为:在海外已有一个庞大的华文教育受众群体,每年还以上千或上万的人数在增长。可是,在浙江省侨务部门举办的华文教育项目中,即使如已成为品牌的夏令营,每年招营员最多在千人左右,与海外华裔人数的增长不成比例。

(5)开展“洋留守儿童”的华文教育工作与海外华裔的华文教育工作不平衡。由于浙江新侨民多,许多人出国时未婚育,在国外经过几年的奋斗站稳脚跟后,陆续进入结婚和生育阶段;也有部分人出国前已婚并育有子女,迫于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前者中许多年轻夫妇选择将年幼的子女送回家乡寄养,后者中许多夫妇则把孩子暂时留在国内,这样在浙江侨乡出现许多“洋留守儿童”。2010年,温州市属七都镇岛上幼儿园有学生283名,其中外国国籍的学生151名,占总入园儿童的53.36%。这些儿童都是海外华裔青少年的组成部分,但是,浙江省内针对他们的华文教育工作还缺乏有效的机制、工作思路和方法。在夏(冬)令营等活动中也难见他们的身影,显得重“外”轻“内”。

三、浙江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工作建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海外华文教育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长期系统工程,需从“国内政府宏观层面”“海外华社中观层面”“海外华校微观层面”三方面内外、上下联动才能取得更为理想的成效。

(一)国内政府宏观层面

须围绕《国家侨务工作发展纲要(2011-2015年)》所提出的“大力拓展华文教育”的要求,“围绕大局,分层开展,平时积累,重点发力”,更新理念,加强对海外华文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着眼于侨务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需求,抓住“汉语热”在全球升温的有利机会,加大对海外华文教育工作的扶持力度。

1.注重机制建设。以侨办为主导单位,发挥“联席会议”“联席制度”职能。建立机制很重要,机制是否真正起作用还是“事在人为”。第一,完善“联席会议”的规章制度。加强各成员单位的沟通与协作,及时研究制定开展华文教育工作的政策措施。第二,定期会议,解决问题。第三,上下联动,内外联合,形成惯例,共谋发展。首先,从中央到地方的联动。华文教育工作事关全局,因此,实有必要建立从中央、省市到地方的侨务垂直联动呼应机制。

以开展欧洲的浙江籍华文教育工作为例。浙江省在欧洲具有地缘、人缘优势,熟悉欧洲侨情,并积累了一定的华文教育经验。国侨办文化司则可以根据浙江侨情和侨务工作实际,大力支持浙江省以欧洲为重点的海外华文教育工作。上下合作举办“走出去”“请进来”华裔青少年夏令营、合办海外华校教师培训班、组织以欧洲国家为主的示范教学团,协商在一定时间、一定工作任务和目标考核、投入一定资金的合作行动,着眼长远,统筹安排,规范有序地开展工作。国侨办对与省市地方的合作项目,须加强指导,对项目进程督察。项目完成后,有事后总结,提取经验,反思问题,拟定改进对策。

其次,国内与国外的联动。国内的侨务部门、教育部门合作,各设负责海外华文教育的专门机构,共同负责调查研究,共同拟定办学规划方案。

第四,建立侨办与“汉办”联动支持海外华文教育的机制。从教学目的、宗旨看,“汉办”推广汉语国际化与海外华文教育本应该殊途同归,但目前两者之间各自为政,缺少沟通与协调。因此,“汉办”应设“海外华文教育”处,“负责沟通国侨办和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共同研究资源配置和资源共享问题”。选择海外办学成效显著,教学质量好,在海外侨社和住在国有影响的华文学校与汉语国际化推广相结合,以实现资源优化,使强者更强。

第五,以项目为基点,加强对华文教育的支持力度。首先,要增加中央对地方华文教育经费的投入。把海外华文教育专项经费列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其次,成立基金会。国家有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建议设立“浙江省华文教育基金会”支持海外华文学校的教学活动,奖励华教突出贡献社团和个人,资助华文教师培训及考察,资助华裔来华(回国)或在住在国学习中华文化。再次,以项目为基点,支持海外华文教育。海外华文学校在资金、师资、教材等方面的需求,可参照“汉办”设立孔子学院、奖学金的申请方式,按规定填表申报。

2.加强调查,强化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因此,要开展海外华文教育情况普查,加强华文教育理论研究,为开展工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理论指导。(1)加强浙江新侨情调研。做好新侨情况调研对摸清华文教育情况、制订发展计划、指导今后的工作方向都将有重要意义。(2)加强对浙江在欧洲的华文教育调查工作。第一,由点到面调研。开展多国、多海外华校、学生家长、社团负责人、华校负责人、华校老师的调研;对更多的华文受众主体——华裔人数学习华文情况的调研。第二,抓重点调研。近几年,可集中围绕以下几方面作重点调研。浙江籍新侨群的分布、结构以及在海外出生的华裔人数;海外华文学校的基本情况、存在的困难,商讨解决困难的途径;华裔学习华文的要求;海外华校所在国的教育政策和对中国开展华文教育的态度;对一些优质的华文学校进行跟踪调研。(3)加强对回浙(来浙)生活学习的华侨华人子女及华裔的调查。因为,浙江省新侨多,他们的后代回乡生活学习的人也多。这些后裔们回乡的情况,年龄层次,已有华文掌握程度,继续学习华文的意愿等许多方面内容都需要调研。通过调研,弄清楚开展华文教育的工作是为了谁,谁需要,需要什么。(4)跟踪反馈。目前,参加“中华大乐园”夏令营、“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的华裔,当他们学习结束后,就如放羊般各自回家回国。他们参加活动的成绩、对他们今后就学就业的影响,都没有跟踪。浙江省内“三侨生”在中考、高考中享受加分政策而最终录取的情况,也没有任何调查。因此,需要对参加或接受华文教育、或享受了相应政策优惠的华侨华人子女及华裔进行跟踪调研,以作为完善、修订政策的依据。

3.建设平台,打造品牌。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的精神家园。只有以文化为纽带,才能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才会产生“文化认同”,其主题是“自我身份以及身份的正当性问题”,“具有可变性”,即它是“可以选择的”,如选择特定的文化理念、思维模式和价值规范;它也“是对人们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的一种确认,而非人们的生理属性或者自然属性”;它的“依据为相同的文化符号,共同的文化理念和行为规范等”。因此,举办以传承中华文化为核心的各类活动,将它们打造成品牌,以谋划华文教育的未来。如进一步办好夏(冬)令营。

4.重视省内,事半功倍。华文教育的工作对象主要在海外,但是,工作的主管机构、结对学校在国内。因此,重视省内的相关工作,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强基固本,要建立基地考评机制;根据各个基地师资优势、教学特长、科研能力等实际情况,指导和推动华文教育基地扬长避短,设计和实施好语言本体教学、中华才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课程;进一步完善浙江省华文教育师资人才库建设。

5.成立协会,完善考评。目前,在欧洲从事华文教育的华校林林总总,规模大大小小、学生多多少少,办学模式多样,呈现小而散的局面。在同一地区的华校,常为争生源、争办学资源而互相设防或暗中拆台。因此,要鼓励倡导成立华校协会,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海外华校考评体系。

6.他山之石,两岸共谋。(1)借鉴一些国家海外办学的成功经验。如在全球向外推广本国文化较为成功的德国的歌德学院、法国的法语联盟、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等办学经验。(2)两岸共谋海外华文教育发展。台湾方面一贯主张“无侨教就无华侨”,近年来又把这一说法发展为“有什么样的侨教就有什么样的侨胞”。台湾当局重视华文教育工作,固然有其政治上的目的,从客观上讲,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协助海外华侨华人发展华文教育事业却与我们一致。两岸本是同根生,在开展海外华文教育方面,有太多的相似性,相同性,休戚相关。两岸在海外华文教育工作中各有优势,各有经验,又各有难处。浙江侨情一大特点是“侨中有台、台中有侨”。浙台之间有地缘、人缘、文缘、商缘相连优势。因此,海峡两岸华文教育上也应该可以共同调查,商讨教材研发,联合推进师资培训,探讨教学方法创新,“建立全球华文一体化之观念,共同发扬中华文明”。海外的台胞子弟,在海外接触的都是异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没有两岸同胞那样耳濡目染的环境,因此,存在学习中华文化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海外侨胞子弟的身份,是“台中有侨,侨中有台”。国内侨务部门举办的夏(冬)营中,理应有他们的名额,并且应有一定的比例。

(二)海外华社中观层面

华人社团、华校、华文媒体历来被称为海外华社三宝,其中,华人社团、华文学校是华文教育工作的重要推手,是华裔青少年接受华文教育的直接依靠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力量。因此,广大华人社会需进一步认识华文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发展海外华文教育的动力。

1.倡导侨团主导、华校主体、领事馆支持“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新世纪以来,浙江籍侨团、侨胞个人出资兴办的华文学校如雨后春笋,呈现强劲的发展态势。即使个人创办的华文学校,绝大多数也都得到当地侨团在经费、教学场地、师资力量、教材配备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一些侨团负责人还亲自担任学校的名誉校长。由于有了侨团的组织优势,华文学校在与当地侨社、主流社会、与中国使领馆、与国内相关部门的联系中,有了较为畅通的管道。中国领事馆是海外华文教育工作的有力后盾。

2.发挥海外家庭在华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由于浙籍侨胞中新侨比重大,他们在居住国希望自己的后代既能融入主流社会,又不想他们完全彻底西化成“香蕉人”。因此,他们尽自己之力让子女能拥有各种能力,其中包括华文学习。

现在,在海外的浙江籍侨胞中,中国式的家庭和家族依然普遍存在。

3.加强宣传沟通,争取住在国政府对华文教育的支持。侨团侨领应该联络住在国使领馆,通过各类中文媒体宣传中华文化,通过住在国主流媒体传递中华文化信息,扩大影响,创造中华文化氛围。更多争取住在国政府和当地民众的理解与支持。着眼于在西方文化环境中开展对华侨华人子弟的华文教育,推动其进入侨居国教育体系,使其国民教育和华文教育相得益彰,互相补充。

(三)海外华文学校微观层面

1.总结经验,以质取胜。华文学校在经历一定时期的办学后,应进行从校负责人至普通老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多形式的民主会议,分析总结学校管理、教学实践活动、社会影响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问题,共抓教学质量的良好机制。

2.培训教师,提升素质。华文教师素质、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华文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鉴于目前海外华校教师的现状,可采取以下较为可行的方法。

第一,国内培训。邀请海外急需培训的教师来华(回国)参加专业知识培训班。目前,该项工作主要由国侨办主办,浙江省各级华文教育基地承办。从浙江全省各级华文教育基地遴选具有一线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采取主题讲座、开设示范教学课和点评课等形式,以适应海外华文学校教师的不同需求。第二,“种子”培训。经过选择,邀请一些教师来浙江的基地、或送入浙江一些知名度高的学校进修,使其成为“种子老师”,然后,由“种子教师”回国外培训海外华文教师。第三,国外培训。以国侨办名义,由浙江省侨办组织示范教学团,赴海外示教,现场培训教师。在欧洲,可选择当地国具有办学规模的华文学校为合作对象,组织周边地区更多的华校教师参与培训,形成辐射效应。“走出去”示范教学的老师,要具备较强的组织教学和授课方式的应变能力。第四,网络培训。蓬勃发展的网络应成为华文教育的新伙伴,它在教学上,教师群体的经验分享上,补充实际教学的不足,让教学活动更加多元化,让海外华文教师间借此互相提携与支持上,都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加强和完善网络,通过网络途径对老师的培训,不失为可行的方法。

上级直管部门,主要是国务院侨办要大力支持,从浙江省华文教育基地或一些优质中小学退休教师中,遴选身体健康、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同时组织青年教师、大学生志愿者前往海外华校支教。

更应该借鉴台湾在海外华文师资队伍建设上的方法,“鼓励海外侨生、尤其是东南亚国家的侨生回台岛就读师范院校,毕业后再返回居住国任华文教师。对于这些回岛就读语言的侨生,台湾当局提供经济上的资助和补贴”。

3.研发教材,免费赠送。青少年时代是人生学习的最重要阶段。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夸美纽斯指出:人类的脑筋在“儿童时代是很湿润柔顺的,它适于接受一切外来的影像”,而且“在人身上,唯一能够持久的东西是从少年时期吸收来的”。所以,“最谨慎的办法是,当人年少的时候,便去把它们形成到合乎智慧的标准”。这一理论说明了加强华裔在青少年时期的华文教育正当时。而教材蕴涵着文化内涵,它在华裔青少年学习华文中的作用无可比拟。目前大陆研发的教材,品种不够多,针对性不够强,无法满足各年龄阶层学习需要。因此,要坚持教材研发的多元化,“本土化”。世界各地侨情不同,侨胞居住国情况差异极大,一套国内的统编教材,难以适应海外丰富的多元化需求也是正常现象。因此,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个性化需求,按照轻重缓急、有序推进的原则,大力实施“本土化”、多样化教材的编写和研发。教材研发时,要遵循“本土化”和“标准化”相结合,“趣味性”和“实用性”相结合,“语言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生动性”与“活泼性”相结合的四大原则,融合中国地理、历史和文化等题材,充实民俗文化内容,传递中华文化元素。

特别要注意教材内容须根据海外华裔的年龄、认识水平,让学生参与互动。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非常主张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活动,提出了活动教学理论,力图把“知和行”辩证统一起来,就是要从“做中学”,提倡儿童的实践活动原则实施于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对华文学习的长久性。还要坚持教材版本的多语化以适应不同国家需要。如在欧洲,首先应该有浙籍华校较为集中的国家的多语种版本,如中英、中法、中西(班牙)、中意(大利)、中荷等。更要完善网络,及时更新网络教材内容,继续免费向所在华文学习者开放,便于下载。

【注释】

(1)夏凤珍,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华侨史。

(2)浙江侨办“浙江省海内外结对学校统计表”http://www.zjqb.com/art/2009/9/12/art_79_17782.html[2012-4-08]。

(3)表中数据来自温州侨网“华文教育大事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