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高校安全稳定工作质量管理战略系统
战略是军事上的常用名词,是指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当前,战略一词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企业、事业等各类组织,用于表述组织未来发展的总体原则、定位、方针与策略。战略管理是指制订和实施组织战略的活动。高校安全稳定工作质量管理战略系统在质量管理体系中起着导向和基础性的作用,它展示高校对安全稳定工作的态度,决定着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相关制度和行为。主要由以下三项内容构成:关于安全稳定工作管理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组织质量文化建设与安全稳定工作质量管理的基本流程。
4.2.1 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管理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围绕这一中心任务的展开,高校必须完成众多人才培养的直接性工作和间接性工作。如果说课堂内外的教育教学过程是直接性工作的话,高校内部的基本建设工作,高水平师资引进、培养工作,后勤服务的提供以及所涉及的高校安全稳定工作都是间接性工作。高校安全稳定工作质量成为学校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与人身财产安全、校园甚至社会秩序有着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安全需要是人们生活、工作和发展最基础的需要之一,同样,在校园中,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需要是师生员工集中精力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最基础的需要。一个缺乏人身财产安全的环境将会使师生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防范安全事件的产生。2011年3月14日,北京某高校学生针对校园内汽车速度过快、频繁鸣笛问题,在BBS上以《××大学生安全何在?就校园汽车管理致校长的一封信》为题发帖,呼吁学校加强交通管理。作为回应,学校管理部门筹划成立学生交通志愿者队伍,对校园交通进行疏导和现场纠违。学生们不得不抽出一定的时间,为校园交通安全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其次,高校安全及稳定问题频发暴露了在质量管理方面的不足。违章用电、火灾、触电、罢课、出走、食物中毒、非正常死亡等现象,或多或少出现于各个高校中。从事后的分析总结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是人祸,即学校自身在安全稳定工作管理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漏洞。这些年来,许多省份开展的“平安校园”建设考核的具体指标也表明了上述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加强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质量管理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高校内部管理的重要任务。
质量方针是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所谓质量方针是由组织发布的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是组织对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承诺。多年来,所有追求基业长青的组织都对自身的产品质量给予高度的关注,向组织内外公布质量方针。华为基本法提出,华为集团质量方针是以优异的产品、靠得住的质量、优越的终身效能费用比,满足顾客日益增加的需要。强调质量是组织的自尊心。海尔集团的质量方针是通过整合全球用户资源和全球供应链资源,提供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和相关方的需求,努力使海尔成为高质量和绿色环保的世界名牌。联想集团的质量方针是树立国际品牌,振奋企业精神,满足客户期望,坚持质量、信誉为本。近年来,通过ISO 9000族认证的高校也纷纷提出了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方针,以指导学校整体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质量方针是资源丰富优质、管理现代规范、技术先进适用、服务贯穿始终。大连海事大学的质量方针是确保培养出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和有关规定、综合素质好、具有竞争能力的高级航运人才及其他专门人才。上海海事大学于1997年引进ISO 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经过几年的不断规范,管理理念日趋完善,成为国内最早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高校。其质量方针和质量承诺是视教育质量为生命,严谨治学,发扬航运特色,培养一流人才。在其质量方针的牵引下,从教学计划的制定到考试的具体实施,从学生管理到教师师德、教风的要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文件加以规范。老师的每一堂课、每一次考试、每一次作业都有相应文件可查,实现了规范化、程序化、文件化的管理。质量目标是质量方针要求的具体化,体现于组织产品或服务的过程和结果等各方面,如产品的合格率、顾客的满意率、开箱的合格率、系统集成项目交付后的故障率等。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作为当下高校内部管理的重要工作,确定安全稳定工作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形成组织在安全稳定工作管理方面的努力方向,对加强过程管理,形成高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2.2 高校安全稳定工作质量文化的确立
组织通过人与人之间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形成了某些共同的认知行为倾向,这就是组织文化。[2]组织中人们对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等过程质量形成的共同认知行为倾向就形成了组织的质量文化。一般而言,组织质量文化其表现形式具有四个层面,首先是理念层面。这是组织内部全体人员关于“产品质量观”、“质量价值观”、“质量意识”、“质量精神”等方面的价值取向与追求,理念层次是质量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它决定了质量文化的其他方面。第二个是制度层面,称为质量的制度文化。主要指为了实现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组织必须制订员工行为规范、作业标准等。当下,大多数的组织都或多或少地制订了规章制度,其中绝大多数制度是为确保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而制订的。第三层面是行为层面,称为组织成员的行为文化。它是组织成员在贯彻理念、执行制度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我们都知道,光有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等先进的理念和完善的制度显然是不够的,关键在于组织的所有成员在工作过程中贯彻理念、执行制度的实际行为。第四个层面是物质层面,称为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的物质文化。一个组织要为顾客生产满意的产品或提供优质的服务,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先进的工艺常常与先进的设备、现代化手段紧密结合在一起,如数控机床与普通机床相比,前者由于具有程序控制系统,通过编制程序实现自动化控制,自动化程度较高,就克服了普通机床操作过程中的人为失误,大大降低了不合格产品的产生,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可以说,生产线的优势决定了产品的品质。
在建立、传承组织质量文化过程中组织的最高管理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全面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之一——领导作用的核心要点应重点体现于领导层的创建、引导组织质量观念。一个组织有了正确的、适宜的组织质量观,才能衍生出为确保质量而制定的各类制度及行为规范,才能为控制产品或服务质量关注物资资源的供给与保障。从另一方面而言,制度的制定难免挂一漏万,在许多情况下是难以对组织员工所有的行为加以规范的。在这种情形下,价值观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组织以价值观为本的论点大行其道也是有其基础的。在组织中,不仅最高管理层必须确立正确的质量观,而且还需要使组织的质量文化落实到每一个岗位,以指导规范员工的信念、员工的行为。组织在推进质量文化的过程中应主动寻找认同组织质量观的员工,从而为生产优质产品、提供优质服务奠定思想基础。
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只有在组织中形成质量文化,才能保证校内所有机构和全体成员对高校安全稳定工作质量达成共识,并在行动中自觉地将质量活动贯穿于高校安全稳定各类过程的始终。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质量文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员的安全稳定工作质量观。即全校上下包括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都在思想上真正树立校园安全稳定是学校发展基础的理念,树立起安全稳定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观念。二是在制度层面建立涉及教育教学过程、行政管理过程、经济活动过程等的所有规范。应当说,经过多年努力,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初步建立了各类安全稳定工作的相关制度,但与安全稳定工作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三是行为规范上切实履行岗位的要求,实施正确的作业流程与标准。解决好谁来做、做什么、以什么方法做、以什么标准来衡量等问题。四是高校安全稳定的物质保障。一些高校安全事件和稳定事件表明,物质形态的质量文化体现得不够,成为了当前高校安全稳定工作质量管理的短板。我们在此要强调的是,在组织质量文化中,最为关键的是高校安全稳定质量理念层面的文化建设。
4.2.3 高校安全稳定工作质量管理基本流程
质量管理基本流程是高校安全稳定工作质量管理战略系统中又一重要内容。以什么样的流程来进行安全稳定工作质量管理决定了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事故致因理论和冲突理论皆强调预防的作用,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性质决定着预防管理、过程管理是唯一选择的流程。在整个质量管理过程中注重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和A(Action)处置四个阶段,以及(1)分析现状,确定问题,(2)分析各种影响因素,(3)确定主要因素,(4)制订行动计划,(5)执行制定的措施,(6)检查结果,(7)措施标准化,(8)遗留下来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等八大步骤。
产品或服务质量的实现在于“一开始就做好”,而并非出了问题再解决。高校安全稳定事件发生后果的严重性更是决定了其质量管理工作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对高校所有部门和岗位而言,坚持安全稳定工作质量管理基本流程就能够较好地预防安全事故和稳定事件的发生。
下面以高校教室等公共场所失窃事件为例,来说明防盗工作的基本流程。
高校公共场所失窃问题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据笔者访谈调查结果,30%左右的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曾有过丢失手机、音乐播放器等价值100元以上物品的经历。丢失物品的场所主要在教室、体育场馆、食堂等公共场所。针对公共场所失窃事件,处置的基本流程如下:
第一阶段,分析现状,确定问题。学校保卫部门、后勤公寓管理部门、活动场馆等管理部门根据师生的反映,应及时召开有关会议,分析事件发生时间、地点、主要失窃的物品、失窃学生涉及面等相关问题。
第二阶段,分析产生问题的各种因素。明确了问题以后,及时分析查找产生问题的原因。公共场所失窃因素包括人与环境的因素。人的因素主要有财物拥有者自身安全意识不强,使偷窃者有可乘之机,公共场所管理人员管理职责履行不到位,巡逻查看频度不够,校园对外开放造成校外人员的控制困难等因素。环境因素主要指公共场所缺乏监视设备,失窃地点空间偏僻、光照不佳等。
第三阶段,在各种可能的因素中确定主要因素。从第二阶段的分析来看,一些因素虽然存在,但是组织难以直接解决,如控制校外人员进入校园。如今大学校园面向社会开放,很难控制校外人员进入校园。因此,主要控制的因素应从师生自身的安全稳定教育因素以及校园环境安全设备的投入方面加强控制。
第四阶段,制订行动计划。针对产生失窃事件的因素分析,制订消除安全隐患的工作计划。如制订公安场所安全防范工作的教育计划,包括明确教育的主体及受教育对象、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形式、教育实施效果的考核等;制订加强公共场所管理巡逻的工作计划,明确巡查的基本要求、对可疑人员的防范、激励措施等;制定加强监视设备的投入计划,明确产品的性能、参数要求、设备购置、检验、维修保证等要求。
第五阶段,执行制订措施。组织应在计划制订的基础上尽快实施计划。针对师生安全意识薄弱等现状,实施公共场所安全教育的措施。针对公共场所安全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够的情况,加强对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监督,实施岗位标准化作业。加强投入,建设巡更系统。为了激发管理人员和师生关心他人财物安全的积极性,可在校内实行财物保管的经济激励政策等措施。
第六阶段,检查措施实施效果。高校实施了针对公共场所失窃或遗失物品问题防控措施以后,应及时评价和检查工作效果。这一阶段尤其重要,是计划制订和措施实施的检查与反馈。检查和评价办法应坚持科学性,真实地反映措施实施的效果。
第七阶段,措施标准化。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订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称之为标准化。将那些被实践证明了行之有效的针对防止公共场所失窃或物品遗失所采取的措施和办法以文件的形式加以规定并在日后的工作中认真执行是第七阶段的重要任务。
第八阶段,遗留下来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
以上仅以校园公共场所失窃或遗失物品问题的流程作了简单的描述。涉及其他校园安全稳定工作都应坚持类似的流程管理。在各项工作的开展中,每一个阶段的规定不能随意更改,更不可随意删减。坚持流程管理也体现管理标准化的基本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