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现状分析及创新方法探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现状分析及创新方法探讨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些方法可以根据具体章节灵活应用,如笔者在讲爱国主义时就采取了组合应用多媒体视频教学法和情感激励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现状分析及创新方法探讨

韩志强

(浙江工商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摘 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高校实际教学中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主要表现是学生上课的兴趣和课程的实效性有待提高,其原因主要有传统授课方式仍占统治地位、教师的授课和现实脱节、教师缺乏有效的激发课堂氛围的手段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调动学生情感、增强学生主动性、开展专题研究、增加实践教学等环节创新教学模式,形成特色,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基础课 实效性 教学方法

一、引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大学生成长成才为主线,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这门课程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以及为我国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基础课并不能完美实现它的使命和任务,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基础课的潜能、创新教学方法。

二、基础课实效性现状综述

在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交流、学生访谈及上课的现实体验来看,课程的实效性普遍较弱。如教师反映最多的是学生逃课、不听课、学习主动性差,教师上课感觉无奈、无力,上课时没有激情,有时甚至是硬着头皮在上。在与学生的深度交流中,学生感觉基础课无用、上课没有兴趣、课程枯燥、说教太严重。在一些问卷调查中也反映出这个问题。如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组做的问卷调查中,在“学生对基础课所持的学习态度”一项上,对于是否愿意上基础课,选择“很有兴趣”的学生占32.16%,“看教师讲得好不好”占26.89%,“无所谓”占24.05%,“不感兴趣”占16.90%;对于在基础课课堂上的经常表现,选择“认真听课,做好笔记”的学生占33.18%,“只听,不记笔记”的学生占28.37%,“不大听,看其他书”的学生占9.65%,“教师讲得好就听,否则不听”的学生占28.80%。从这一不完全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学生对于基础课“无条件”地表示感兴趣的只有不到1/3,近40%的学生不感兴趣或根本无所谓。有的教师干脆将学生对基础课的普遍错误心理概括描述为无所谓心理、无可奈何心理及逆反心理。在学生对基础课不感兴趣的前提条件下,基础课的实效性可见一斑。但让人欣慰的是,学生多数认同基础课的重要性,如同一调查中,学生认为开设基础课“非常重要”的占43%,“比较重要”的占38%。可见,80%多的学生认为基础课是重要的。多数学生认可基础课的重要性,而又对上基础课不感兴趣,这是一个矛盾,提醒我们需要努力创新教学方法。

三、基础课实效性不理想的原因简析

基础课实效性不理想有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但在高校教学实践中确实有一些教学方式、方法造成了目前基础课实效性不理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授课方式上习惯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强调教师的主体性地位,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能动反应,学生变成了受众,有时甚至是客体。学生感觉基础课的学习变成了被动的承受,课程也变成了说教课、宣讲课甚至是“洗脑”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没有体会到基础课中应有的高尚道德体验,没有情感响应,不能把真理性的知识内化成个人品质和素养,更无法转化为外在的行为,造成知行脱节。基础课中有些知识或章节具有理论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等理性特征,如法律知识的相关内容,但更多内容跟专业类课程不同,属于通识类课程,具有典型的“非授知性”特点,即不以知识、技能的传授为教学终端。传授知识虽然也是教学的内容,但只具有手段的意义,绝非教学的目的。而如何通过合理的教学路径,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信服教师的言论,继而培养起坚定的道德意志,并最终自觉地将正确的道德观和法治观落实于生活,才是教学最根本的目的。

其二,教材结构和内容是相对“死”的,现实生活是“活”的,教师授课存在不能关注现实、不会回应当前、不敢触及真实、不愿挖掘真相的现象。这些导致学生认为课程内容无用,甚至感觉书本上的道理是虚伪的。如在讲到教材中“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这一内容时,个人与他人保持和谐无疑要坚持平等、诚信、宽容、互助原则,但在现实社会中,因各种复杂原因发生的一些强烈撼动社会神经、震撼大学生心灵的典型事件,如2011年10月3日广东佛山发生的小悦悦被碾压事件,其背后反映出的社会道德滑坡、人性泯灭与课程所讲的和谐内容形成强烈对比。这时候我们不能仅仅囿于教材内容去讲,必须结合现实事件,运用教材的原理去分析其深刻的社会和个体原因,既要关注同学们所关注的,让同学们看明白其中的原委,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弘扬互助和正义的精神,不要因为一件典型事件掩盖整个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因为几乎同时的2011年10月19日,南昌市的农民工合力抬车救人一事,正是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典型表现。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如果不关注现实,不回应现实,只是就教材宣讲“大道理”,那就会让学生感觉乏力、无趣甚至虚伪。

其三,教师人文情怀的缺失,不能激发学生的上课情感,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很多时候是教师味同嚼蜡般地在自顾自讲述,学生在自顾自看书甚至做其他事情。基础课的最终目的是把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觉自愿的行为,教学并非解决了“知”的问题就能顺利进入“行”的环节,由“知”到“行”之间的跨越离不开情感等因素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的原理要真信、对所讲内容要真有情、对学生要真关心。教师在本质上必须是一个纯粹的人、真实的人、有丰富感情的人,才能感动学生。

四、创新并综合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形成特色,增强基础课的实效性

为克服在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形成教学特色和优点,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当前的现实条件下,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需要更加完善,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实效性。

第一,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充分激发课堂的活跃氛围,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在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氛围对于教学效果有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应当学会积极调动课堂氛围,结合所讲内容营造相应的情感氛围,让同学们身处其中,受其影响,加深情感体验,增强教学实效性。有很多方法可以调节课堂氛围、调动同学们的情感,如参与式教学法、提问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感模拟教学法、多媒体视频教学法、背景透视教学法、情感激励教学法等。这些方法可以根据具体章节灵活应用,如笔者在讲爱国主义时就采取了组合应用多媒体视频教学法和情感激励教学法。爱国主义是一个传统话题,在基础课中讲述爱国主义,如果教师仅仅是照本宣科,那效果可想而知。笔者在讲到爱国主义基本要求的时候,针对“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等内容,先为大家播放一段毛主席的诗词《沁园春·雪》配乐朗读视频,焕发起大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这是一个酝酿。接着鼓励班级上每个省市的同学代表讲述自己家乡的著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著名的历史人物。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每个同学讲到自己家乡的时候都很自豪、很投入。在这样的讲述中,激发了大家爱家乡、爱国家的情感,课堂氛围很活跃,大家都跃跃欲试,教学效果良好。又如笔者在讲述爱情这部分内容时使用了背景透视教学法。爱情是大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但要求学生遵循恋爱中的道德仅仅靠说教,告诉他们“要尊重人格平等”“自觉承担责任”“文明相亲相爱”是很苍白的,笔者先让一个同学深情朗读舒婷的现代诗《致橡树》,因为这首诗是中学课本中的一首选读诗,大家很熟悉,朗读之后让大家结合大学校园中看到的种种恋爱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同学们自然而然就领会到了恋爱中的道德要求。

第二,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针对课本知识架构开展专题研究。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才是自身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远不如学生自己学习得来的效果好,教师的作用在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提供机会让学生去实践。在基础课中鼓励学生开展专题研究就是让学生带着发现问题的眼光、解决问题的意识,学会团队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并在课堂上综合运用演讲、PPT展示等方式汇报团队成果。如笔者在给50人的班级上课时,曾布置每4—5个同学为一组,自由组合,全班分成12个小组,每个小组就自己感兴趣的校园主题现象或活动,如大学生生活消费结构的调查、大学生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大学生阅读现状分析、大学生与父母沟通方式和渠道分析、校园信息发布方式调查等,开展专题研究,然后在课上利用PPT展示向大家讲述。最后发现,同学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发挥得非常好。这些主题都是同学们的身边事,生动地反映了大学生的人生观、消费观等,有些课题的调查数据甚至可以作为高校相关政策调整的依据。但更关键的是小组同学在共同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学会了团队合作,提升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应地也学习了基础课教材的相关内容。

第三,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在基础课中开展实践教学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拓展学生能力,真正使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锻炼成才。对于如何界定实践教学的含义,学界仍有分歧。有的学者按照空间标准将基础课中的实践教学划分为课内、校内和校外的活动,或称为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也有的学者按照实践形式将其划分为讨论、辩论、教学录像观摩、案例讨论、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参观考察、访谈、志愿者活动等。笔者认为从空间划分实践教学的形式意义不大,而且课堂活动一般也不应理解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实质是鼓励学生在课堂之外的亲身参与和行动,一般包含社会调查、参观考察、志愿者活动等。如笔者在讲述《环境保护法》时曾组织100多位学生到绍兴市观摩城市水资源系统、参观水务公司、听水资源专家的讲座,同学们都很兴奋,讲座听得也很认真,比单纯讲环境保护好得多。又比如,在讲述“互助原则”时,笔者组织学生做了一个现实版的游戏,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每个同学在小纸条上写下自己希望别人帮助自己的内容(当然是别人力所能及的),全班同学的纸条放在一起,每个同学从中随机抽取一个,默默记住并且保密,课后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按照纸条的要求不动声色地帮助写纸条的同学。然后在下一次上课时,让每位同学讲述自己被帮助的经历、感受,以及是否认出了帮助自己的同学。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体会到一种被帮助的温馨感及帮助别人的愉悦感。否则,单纯讲述“互助原则”,很容易变成教育小学生式的说教。

总之,综合运用并创新各种教学方式、方法,并认真坚持下去,一定会形成基础课的教学特色,大大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潘春丽.谈如何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实效性[J].职业技术教育,2010(14).

[2]陈桂枝.构建大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认同心理的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1(12).

[3]赵亭,张宗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路径的优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4).

[4]王艳.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效果管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5).

[5]何秋敏.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良性互动的意义与实践[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S1).

[6]张尚字.参与式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4).

[7]洪明.试析提问式教学方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4).

[8]张阔海,宋宝萍.浅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案例教学法[J].教育与职业,2011(6).

[9]周英会.情景模拟教学法的特点及应用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

[10]孙天立.多媒体视频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1(8).

[11]黄艺羡.背景透视教学法在“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0).

[12]黄艺羡.情感激励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

[13]宋成鑫,刘经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0).

[14]马建青.“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整体性改革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