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深入分析当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缺陷,探求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旨在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拥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德才兼备、品学双修的综合人才。因此,规范化的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帮助高校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素质教育在其执行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和不足。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李华金

(浙江工商大学 学工部、学生处 浙江杭州 310018)

摘 要: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是高校整体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长期以来,由于认识的误区和社会实用主义的导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一直存在着不足,无法为高校整体的人才培养做出相应的贡献。本文深入分析当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缺陷,探求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旨在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 人文素质教育 对策

现代人往往将已有的知识体系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能够被证实的知识,也就是科学知识,一类是不能被证明的思想文化,我们称之为人文。因而在现代教育中也就必然存在两个方面的教育,即科学知识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教育中,我们在强调科学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应十分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科学知识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构成了当代高等教育的完整体系。因此研究人文素质教育及其发展对当代高等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功效

人文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通过人文知识与精神的陶冶,使学生能够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完整高尚的人生价值观的过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拥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德才兼备、品学双修的综合人才。当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教育,并且这三个方面在现实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以人文底蕴培养为主线的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底蕴培养包括历史文化的教育、国情地理的教育等。人文知识的培养可以极大地充实高校学生的思想内涵,使学生形成完备的人文知识体系,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领悟能力。人文底蕴的培养在提高高校学生生存境界的同时,也会极大地提升学生对科学知识的领悟能力和驾驭能力,可以说人文底蕴的培养也是科学知识教育的重要辅助。

(二)以现代思想道德为主线的人文素质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是对高校学生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教育,意在通过道德的教化确立高校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在当代社会,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至上主义的横行,高校学生身上已经很少见到包括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团结礼貌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甚至一些学生作出人生选择时,已经由原来的道德价值评判转为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评判标准。推行道德教育为主线的人文素质教育一方面可以警醒规范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另一方面,道德是科学发挥正面作用的前提,道德教育可以加强道德作为这一前提存在的作用。

(三)以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为主线的人文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指标。有效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教育,能够使高校学生形成自觉、自知、自爱、自尊、自持、自强的健康心理素质,同时健康的心理素质也是科学知识与技能发挥最大功效的助推器。因此,规范化的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帮助高校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视角还是从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来看,人文素质教育在现代化高校教育中都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地位。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知不足,使得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重专业知识、轻人文素质的观念,同时高校教育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色彩越来越重,导致了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地位和功效的弱化。人文素质教育在其执行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和不足。

第一,在高校课程体系设计中,没有足够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首先,在当前很多高校的课程设计中,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不仅数量偏少,而且教学人员配备比例也严重不足。当前,受困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受困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窘境,一些高校从实用角度出发,在课程设计中不断强化专业课的设计,并且这种专业课程的强化是以人文素质课程设计的弱化为代价的。同时,部分高校为了拓宽毕业生的就业口径,增加专业相关课程的设计,比如学营销的必学财会、学财会的必学金融、学人力资源管理的兼学财务会计等,这样的课程设计不可否认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面,但也占用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时间,压缩了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的比例。此外,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本身来看,绝大部分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等同于“两课”(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教育课),主要内容也仅限于教育部规定的“毛泽东思想概论”“政治经济学”“思想品德修养”等8大课程,而没有依据现有学校的特色开设相应人文素质教育课,即使有也仅限于任意选修课。这种重专业轻人文的思想导向,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了必要的全面性人文素质教育,也导致了人文素质教育困难。

第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教学方式单调,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教学目的趋向任务化,缺乏必要的兴趣式教学。我们无法否认人文素质教育中部分课程缺乏吸引力的现实,但更不能否认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手段单一、方法单调的实情。在实际的教学中,绝大部分的教师采取照本宣科的方法,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多数学生学习这类课程也多半是出于学分考试的需要。笔者曾在学校高年级中做过调查,约七成的学生认为大学中最枯燥的课程是以“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为代表的“两课”,关键原因是教师没有足够地结合实际灵活地教授这些课程。可见,如何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展现也是当前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三,高校缺乏对人文素质教育环境的营造,人文素质教育环境营造过程中轻内涵重形式。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课堂内外综合协调的过程,第二课堂对人文素质教育能够起到很好的补充辅助作用。然而在当前的第二课堂设计中,多了风花雪月的联欢性活动,少了内涵深厚的阅读性活动,多了竞赛为主的活动,少了吸取养分的讲堂式活动,而且很多活动的创办主要是为了出成果,追求当下即时式成果成了最主要的目的。但人文类活动的举办产生的功效往往具有滞后性,因而往往被广大高校第二课堂组织者所排斥,这也使得高校学生在课外活动的选择上面临尴尬,尽管当前的学生在第二课堂上的选择数量多了,但人文素质教育类的选择反而少了,尽管学生活动场面比过去宏大了,但有底蕴内涵活动场面少了。而这些现象的出现显然无助于学生人文素质水平的提升,无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高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和措施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整体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必须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地位,根据当前的教育环境,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中。

其一,积极引导教育观念的转变,改变原有重实用、轻人文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文素质教育观,重新树立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一直影响着教育的方向目标和教育的执行方式,高校在学生的培养中注意学科知识的培养,忽视了高校本身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目标。比较科学和全面的观念应该是将人文素质教育作为高校整体教育的重要部分对待,在师生中树立正确的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高校不应当只专注于知识性的教学,要树立才德兼备的人才培养观。树立加强素质教育,融知识、素质、能力、品性等于一体的新型教育观。摒弃以分数论高低,重专业、轻素质的教学观念。同时,高校学生也要充分认识新时期人才的基本要求,摒弃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学习观,正确认识人文素质教育对就业和成长的促进关系,从而确立德才兼备的自我成长目标。

其二,革新高校的课程设计体系,摆脱狭窄专业教育模式的束缚。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一般占学生总学时的20%左右。哈佛大学在1979年制定的《公共基础课程表》,规定不同年级的学生必须学习一定数量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一般要占总课程的20%—25%。在韩国,大学课程有专业类和教养类两类,其中教养类(主要为人文素质课)占总学分的30%。而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一般占10%左右,对比教育发达国家,我国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比重还可以适当增加。同时,我国的高校中,人文素质教育课内部也存在形式单一的特点,除“两课”外的人文素质教育课几乎没有在必修课中出现,偶尔才会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而在日本,“插花”和“茶道”均为必修课程。显然,针对这一现象设立含艺术教育、文学教育、历史哲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教育、形势与时事教育等全面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也就显得十分重要。

其三,改善教育教学方法,提升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兴趣性。一直以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因为枯燥而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程的教学中,应当针对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授课对象展开教学,尽量避免板书式、应试式、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必须充分利用课堂的阵地,展开师生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改变以往“一人讲、众人听”的现状,形成师生共同参与的模式,激发学生教学互动的兴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也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知识的获取率,因此教学中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案例研讨教学、户外教学、参观实习教学等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往往会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其四,积极开拓第二课堂,培养浓厚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人文素质的教育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内,事实上,第二课堂中的诸多因素都会对人文素质教育产生影响,比如第二课堂的人文底蕴、活动导向、活动形式等。加强和开拓第二课堂,首先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趣味性强的特点,充分发掘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兴趣,从而形成良好的群体性效应。加强和开拓第二课堂还应当进一步灵活形式,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开展讲堂式的教育活动,目前许多高校都开展了“人文大讲堂”之类的活动,这也极大地丰富了第二课堂的内涵,为学生提供了接受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选择。加强和开拓第二课堂,还需要端正第二课堂建设的目的,那就是服务于学校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目标,因此必须在第二课堂建设中减少或剔除功利化的色彩,使第二课堂在形式和内容上对人文素质教育均发挥出良好的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胜利.美英日大学人文教育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00(18).

[2]何勇贵,王秀梅,申淑芳,等.构建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人文社科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1(2).

[3]傅进军.大学素质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李静,何琦.高校人文教育现状的分析与设想[J].高等理科教育,2003(1).

[5]何志祥.加强高校人文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中国林业教育,2002(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