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践踏绿地为什么屡禁不止

践踏绿地为什么屡禁不止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一方面制作了四块写有“珍惜他人劳动”“爱护学校绿地”的标牌,分插在路的两头,借此以情动人,请学子们足下留情。可惜效果并不太好,仍有为数不少的同学在那条捷径上继续穿行。如何看待绿地上的这条“捷径”,这不能简单的评价这条“捷径”本身的是是非非,而要考虑到学校工作中的管理理念问题,即管理以什么为本的问题。也许这种有形的路已不是什么问题,但还是有许多无形的“路”依然存在。

践踏绿地为什么屡禁不止

【案例背景】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中小学在一起的中心校,1998年开始集中办学,盖起了教学楼,但是因为条件有限,学生食堂和宿舍还都是平房,校园也是泥土路。一到下雨天教学楼里非常脏。2006年之前,学校的宿舍楼和学校食堂原本是挨着的,学生放学之后去食堂吃饭然后就可以就近回宿舍休息。随着垦区教育的不断发展,学校的条件也不断改善。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于2006年、2007年拆掉了破旧的平房,先后建了新的食堂和实验室楼。后来很多人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怎么食堂建在了教学楼这边,而实验楼却建在了宿舍这边。这样在教学楼和食堂之间有一个方形的操场,在实验楼和宿舍之间也有一个篮球场,学生要去食堂必须要绕个大弯才行,而且学生去实验室也要绕个远。那时还没有进行校园绿化,冬天的时候白雪覆盖倒也看不出什么,只是到了夏天,操场上一片小草绿油油的,中间就会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食堂,特别明显。学校领导看在眼里,也召开班主任会议,强调了此事,并且制定了相应的措施,抓住一次纪律处分并班级扣分。

一开始,同学们有所收敛,走的人少了,但毕竟是要绕远的,所以,过了几天走小道的人又多起来了。尤其是下午放学的时候,为了便捷经常可以看到大队人马在绿地中穿行。就这样,几天的工夫,绿地上就又踏出了一条新路,而专门留出来的那条大道,反倒显得冷冷清清。于是,学校马上采取了相应措施:一方面值班领导监督,加强检查。另一方面制作了四块写有“珍惜他人劳动”“爱护学校绿地”的标牌,分插在路的两头,借此以情动人,请学子们足下留情。可惜效果并不太好,仍有为数不少的同学在那条捷径上继续穿行。后来,有人提了若干建议,可实施的结果同样不够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不得不采取了断然措施:一方面,通过广播大会,对同学们进行思想品德和校纪校规的教育,并宣布对随意践踏绿地的同学给予纪律处分名单;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干部轮流值班,站岗放哨。这下情况大有改观,大部分同学都走上了“正道”,可是依然有极少数同学为了少走那十几步路,依然“铤而走险”,继续走那条“邪道”,个别被逮着的,还真的为此受了处分。此后,这条捷径白天总算没人敢走了。然而,每当下了晚自习四下没人时,仍然有一些胆大的学生走这条“捷径”。最糟糕的是,每年新生入校,还总是重复老同学的“故事”,而学校也总是一次又一次重申老纪律。就这样,天长日久,一到夏天绿地里那条捷径上的草皮总是长不好,仿佛是脑袋上被剃光了一道头发,非常扎眼。面对这样的现实,领导们也实在是无奈。

2008年我作为新的一任领导上任,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楼不能拆了重盖,再加上校园绿化还没到位,困难重重。但作为一校之长,我必须全盘考虑,整体规划才能使同学们既能心服口服,又能自觉遵守纪律维护校园环境。在资金困难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我动用了一切人脉资源,先从环境入手,着手改变校园的通行路径,筹措资金先把校园的水泥路铺上,这样有了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谁还会走泥泞的土路呢?渐渐地虽然远一点,同学们走捷径的也少了许多。接着我又找到有关部门咨询、规划,进行校园的环境绿化工作,同学们做操的操场铺上了鲜艳的道板砖,学生们的运动场扩大到了足球场地那么大,并且铺上了绿色的草坪,水泥路的两旁载上了垂杨柳,郁郁葱葱。整个校园绿化之后面貌焕然一新。在这样怡人的环境下,同学们的环保意识也加强了,基本上看不到有学生再去穿行操场、破坏草坪、走捷径了,因为孩子们也愿意自己的校园是美丽的。与此同时,我还在校园的草坪里插上了一些温馨提示语的标牌,既让同学们感到造型新颖漂亮,更让孩子们感到他们才是这里的主人,他们会更爱自己的校园。

【案例分析】

如何看待绿地上的这条“捷径”,这不能简单的评价这条“捷径”本身的是是非非,而要考虑到学校工作中的管理理念问题,即管理以什么为本的问题。

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口头上大力推崇以人为本的人本教育理念,可是,一到实际工作中,这些理念就走样变形了。上诉案例的管理就明显的缺少人本化的色彩,我们能够看见的是几分专断。因为学校食堂和实验楼的错位设计修筑代表领导的意志,而这些意志总被视为是正确无误的。学生不能商讨,只能服从;楼既已盖成,路基已设计好,那就不可更改了,学生只能循规蹈矩。教育者的意志、物质的东西左右了一切,唯独可以忽视的是学生的愿望、意志和要求。这样的管理,我们能说是以学生为主吗?我们能说学生已充分享受到表达个人愿望、意志和要求的自由了吗?在教师中心、物质至上的教育时代里,我们的学生渐渐沦为教育管理和教学活动中的被动客体。在众多未必合理却又不得不遵从的规章制度下,学生难免渐渐失去求新求异的锐劲,而成为一块磨平了棱角的卵石。

人性化的管理,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也不是装点门面的饰物,它应该体现在学校管理的点点滴滴中;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的一言一行中。它重视人的价值,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与人格尊严;它倡导人的思想开明和个性张扬。无视人的自身存在,一切以物为中心,一切按教育者的意志来定夺是非标准,这样的管理都是与人本化的教育、管理理念背道而驰的。当然,这不是说不要纪律制度,不需统一意志,问题是在制定纪律制度和形成统一意志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和理解作为主体的人即广大的学生的需求。在学校管理中倘若能切实遵循人本管理的教育理念,则不仅可以收到治标之功,而且可以带来治本之效。

虽然我到任之后做了一系列的补救工作,但我认为作为领导者、教育者要真正意识到了自身管理中的弊端,出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校园的人本精神从而所做出的决定才是人性化的,才是正确的。也许这种有形的路已不是什么问题,但还是有许多无形的“路”依然存在。比如说,这个规定只能老老实实去遵守,这件事情只许用这种方式去处理,这道习题只可用这种方法去回答,这篇作文只能用这种体裁去写,否则,就越界违规,就需警告惩处。可以断言,只要这些无形的路依然存在,人本管理的春风就依然不能吹进校园。以学生为本就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切实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树立起良好的学习、生活品质。要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使学生健康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及落脚点。面对生活中一些不合理的东西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否定,敢于在前人没有涉足的绿地上踏出一条捷径来,未必等于离经叛道,用不着大惊小怪,更不宜不管青红皂白一律以“大刑”来“伺候”。相反,对一些不合理的成规,一概奉若神明,统统无条件执行;永远只敢走在别人设计、修筑好的路上,而绝不敢越雷池半步;固化了求异思维,失落了批判精神,毁灭了创造性,这或许倒是教育的真正悲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